Q問題2.(楊聰財)醫生也會焦慮嗎?又是怎麼看待<焦慮>這件事?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
|||||||||||||||||||
=A答案=Q2
醫生也會焦慮嗎?他們如何看待「焦慮」?
一、醫生的焦慮現象 醫生作為高壓工作者,焦慮是一種常見且不可忽視的心理狀態。醫療環境中的長時間工作、高度責任感、患者生命攸關的壓力,都讓醫生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研究顯示,醫生的焦慮和憂鬱比一般人更為常見,尤其是在住院醫師或高風險科別(如急診、外科、精神科)的醫師群體中。
常見的焦慮來源包括: 1. 患者的病情變化:患者的生命安全取決於醫生的判斷,任何決策失誤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 2. 醫療糾紛與法律壓力:醫療訴訟與病人家屬的壓力讓醫生無時無刻不處於防備狀態。 3. 工作負荷與輪班壓力:長時間輪班、不規律的作息,使醫生難以調適心理狀態。 4. 高期望與自我要求:醫生通常擁有高度自我要求,害怕犯錯,導致過度焦慮。 根據美國醫學會(AMA)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醫生群體的焦慮症比例可達 25-30%,高於一般人群的 18-20%。此外,醫學生與住院醫師的焦慮與憂鬱比率更高,有時甚至超過 50%。
二、焦慮 vs. 憂鬱:兩者的異同與危險性 醫生在臨床上區分焦慮與憂鬱,因為兩者雖有關聯,但仍存在關鍵差異:
從醫學角度來看,焦慮短期內會讓人過度緊張,但仍保有行動力;而憂鬱則會讓人失去對生活的興趣,甚至可能導致自殺風險。因此,醫生會特別關注焦慮是否轉變為焦慮症,甚至演變為憂鬱症。
三、案例分享:焦慮的醫生與他的轉變 案例背景 陳醫師(化名)是一名 35 歲的內科醫師,畢業於頂尖醫學院,從住院醫師時期開始就對自己要求極高。他每天工作超過 12 小時,輪值夜班,時常擔心患者病情,甚至下班後還會回醫院查看病歷。他的焦慮日益加重,出現 失眠、心悸、胃痛、腦中無法停下思考,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當醫生。 診斷與干預 1. 自我察覺與求助: 陳醫師因長期焦慮導致睡眠障礙,最終在同事的建議下,尋求心理治療。心理師發現他有 廣泛性焦慮症(GAD) 的症狀,並建議他進行 認知行為療法(CBT),以及放鬆訓練。 2. 改變思維方式: o 學習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事情,例如他無法完全控制患者的病情,但可以盡力提供最好的治療。 o 減少「災難性思考」,例如不再過度擔心萬一病人病情惡化就等於醫療失敗。 o 記錄焦慮事件,並在 CBT 訓練下學會「現實檢測」(Reality Testing)。 3. 生理層面調適: o 採取 規律運動(如慢跑、瑜珈),以降低交感神經活性。 o 透過 呼吸訓練 來調整心率與緊張感。 o 醫學專家亦建議短期使用 低劑量抗焦慮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SSRIs),但未過度依賴藥物。 結果與成長 陳醫師在 6 個月的心理治療後,焦慮情緒大幅下降,並學會與壓力共處。他仍然是一位負責任的醫生,但學會了放慢腳步,接受自己的極限,甚至開始推廣醫界的 「心理健康」意識,鼓勵同事們在焦慮時尋求幫助。
四、醫生如何看待焦慮? 許多醫生在經歷焦慮後,對這種情緒的理解更為深刻。他們的觀點包括:
1. 焦慮並非壞事,但需適度管理: o 適量的焦慮能夠提升警覺性,確保醫療決策的謹慎性。 o 但長期焦慮會影響睡眠、專注力,甚至降低醫療品質,須學習調適。
2. 與焦慮共存,而非消滅焦慮: o 「消除焦慮」是不切實際的,因為焦慮是人類天生的防禦機制。 o 重點是學會「如何與焦慮共處」,讓焦慮變成推動自己的動力,而非壓垮自己的負擔。
3. 焦慮需要被正視,而非壓抑: o 許多醫生因為擔心「醫者不自醫」的刻板印象,選擇壓抑自己的焦慮。 o 但當焦慮影響到生活與工作時,勇敢求助心理專業並不是弱點,而是「對自己與患者負責」的表現。
4. 醫界應建立更健康的工作文化: o 現今醫療體系應該更加重視醫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壓力管理課程與心理諮詢。 o 許多國家已經開始推動「醫生心理健康計畫」,讓醫護人員能在高壓環境下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總結:焦慮是醫生的挑戰,也是成長的契機 醫生與焦慮共存,是醫學職業中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意味著焦慮應該被忽視或壓抑。透過適當的心理調適、專業支持,以及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醫生可以將焦慮轉化為提升專業能力的動力。 焦慮本身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它,並從中學會與自己更好地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