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題: 老人憂鬱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www.yang1963.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Q問題1=

  1. 老人孩子氣? 其實是生病了 產生憂鬱症:

主播蕭XX的媽媽、一直覺得自己走路不穩,多科醫師找不出問題,一直找自己女兒麻煩,值到進入身心科才知道,其時媽媽有「憂鬱」跟「焦慮」症

 

聽說身體化症狀,「這裡痛、那裡痛」,其實也常常是老年憂鬱的症狀嗎?

 

=解釋何謂身體化症狀,在老年人更常見

=用常見例子說明:找遍內科、骨科、神經科都查不出問題,但其實是情緒疾病在反映

=點出:身心症狀會「偽裝」,更要警覺

=A回答1=

 

以下是針對問題做說明與整理,從解釋「身體化症狀」開始,並特別針對老年族群做說明,最後強調為什麼要特別警覺這類「偽裝」症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老人孩子氣?其實可能是憂鬱在「裝病」——談身體化症狀與老年憂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麼是「身體化症狀」?

「身體化症狀」(somatic symptoms)是指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疼痛或功能異常,但醫學檢查卻找不到明確的器質性病因。簡單來說,就是身體在叫痛,但不是生理出了問題,而是情緒在求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身體化症狀」?

 

1.  老年人情緒表達方式改變:許多長輩從小被教導「要忍耐、不要說心事」,因此即使感到焦慮、憂鬱,也不會直接表達情緒,反而會以「身體不舒服」來反映內在狀況。

 

2.  對心理疾病的汙名化:許多長輩不願承認自己「心情不好」、「可能是精神科的問題」,覺得那是「神經病」,只願意掛內科、骨科。

 

3.  與年齡相關的多病共存現象:長者常有慢性病,身體不適本來就多,很容易忽略這些不適其實是情緒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見的「身體化症狀」範例

 

1.  走路不穩、常跌倒:如同新聞中主播蕭XX的母親,走路不穩,看遍神經科、骨科、復健科都說沒問題,甚至以為是帕金森氏症,結果進入身心科,才發現是焦慮造成的肌肉緊繃、平衡感失調。

 

2.  全身痠痛、關節痛:經常喊「這裡痛、那裡痛」,吃再多止痛藥也沒用,甚至被誤診為纖維肌痛症或風濕,實際上可能是憂鬱症在作祟。

 

3.  腸胃不適、食慾不振:長期腹脹、便秘、噁心、吃不下,胃鏡腸鏡做了好幾輪沒問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焦慮與壓力影響自律神經。

 

4.  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常被當成心臟病或自律神經失調,但其實是驚恐發作或焦慮症的表現。

 

5.  記憶變差、無法專注:初期被誤以為是失智,其實是憂鬱症造成的注意力與認知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身心症狀這麼「會偽裝」?

因為身體與情緒的系統本來就緊密相連。情緒壓力會影響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的區域(如杏仁核、前額葉),同時也會透過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讓身體出現真實的症狀。

 

在老年人身上,這些反應更明顯、更容易被忽略。舉個比喻:情緒是電流,身體是燈泡,電流不穩時,燈泡閃爍,但你以為是燈壞了,卻沒想到是電壓出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警覺三個「假象」,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1.  假象一:看起來像骨科問題,其實是心理問題

o   若肌肉無力、走路不穩、無明顯病因,需考慮情緒因素。

2.  假象二:看起來像心臟病,其實是焦慮症

o   突然心悸、冒汗、呼吸困難,但心電圖正常,小心是驚恐發作。

3.  假象三:看起來像失智,其實是憂鬱症

o   對生活無興趣、提不起勁、反應慢,但仍能正確回答問題,是所謂「假性失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麼幫助家中長輩?

1.  傾聽與理解:先不要否定長輩的不適,耐心聽他們說完。

2.  適時陪同就診身心科:很多老人抗拒精神科,可用「情緒內科」這種說法降低他們防備。

3.  提供心理支持與陪伴:不是單靠藥物,而是讓他們有歸屬感、安全感。

4.  建立規律生活與運動習慣:幫助提升情緒穩定性。

5.  觀察行為變化:例如睡太多或太少、變得易怒、喜歡獨處,都是可能的警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結語:不是「孩子氣」,而是「情緒病」

當我們發現長輩常常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裡不舒服,看了好多科都找不到病因,不妨換個角度想想:他們是不是其實在「用身體說心事」?

身體化症狀是情緒在「偽裝」,尤其在老年族群更為常見。如果能早點意識到、早點就醫,就能避免延誤治療,讓長輩恢復生活品質,也讓家庭更和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