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虐待忽視產生災難事件後的特殊精神障礙:「失抑制社會交往症」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師

-臨床教授

 

    從出生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是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親。有些世上的孩童真的很可憐,來到這世上後,卻沒有被好好的呵護長大,就必須在一個不歡迎他的生活環境中日過一天!電影《侏羅紀公園》有這麼一句話:「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即使是孩童也會設法找出一種因應的方式來應對周遭的負面環境。本文便是要介紹一種「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的精神障礙:「失抑制社會交往症」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DSED讓你我一探兒童青少年的心靈創傷障礙。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定義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是一種精神性依戀障礙,其中兒童很少害怕,並且可能會攻擊性地接近不熟悉的成年人。根據《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這種疾病會嚴重損害幼兒與成人和同齡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將他們置於危險或潛在不安全的境地。常見的例子包括坐在陌生人的腿上或與陌生人一起離開。 DSED 主要是一種兒童疾病,通常要到 9 個月大或 5 歲後(如果沒有出現症狀)才會被診斷出來。目前沒有研究表明 DSED 症狀會持續到她 12 歲以後。如果嬰兒和幼兒從主要照顧者那裡得到不一致或不充分的照顧,他們就有患 DSED 的風險。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症狀

    最常見的症狀是與陌生人的不尋常互動。患有 DSED 的兒童在與不熟悉的成年人交談、觸摸或陪伴時不會表現出恐懼或不適。它們可以出現以下狀況:

1、過於熟悉的語言或身體行為,與文化上接受的適當社會界限不一致或似乎不適合當前年齡

2、隨意接近不熟悉的成年人並與之互動

3、願意毫不猶豫或毫不猶豫地與不熟悉的成年人交往

4、與 DSED 相關的依戀類型是無組織的依戀。

另外在機構社會的依附環境下,被注意要有以下的特徵:

1、這種依戀風格是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的結合,參與者常常渴望親密,害怕被拒絕,以及相互衝突的心理狀態和行為。

2、生活在寄養家庭等機構中的兒童中,無序依戀很常見。生活在這些設施中的兒童罹患 DSED 的風險增加。

3DSED情況在早年經歷過照顧者忽視的人中很常見。

4DSED 可引起通常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簡稱ADHD) 相關的症狀,並可能伴有認知、語言和言語發育遲緩。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風險因素

DSED 是由於童年最初幾年主要照顧者不一致或缺席造成的。被收容的兒童在住院期間可能會受到不一致的護理照顧或被隔離。心理健康問題、抑鬱、人格障礙、缺勤、貧困、青少年養育和藥物濫用等父母問題會幹擾依戀。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流行病學

確切的患病率尚不清楚。高危人群的患病率為 20%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診斷

DSM-5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診斷標準是:

 

  1. 兒童主動地與陌生成年人接近和互動的行為模式,至少表現為以下 2 種情況:
    1. 在與陌生成年人接近和互動中很少或缺乏含蓄。 
    2. “自來熟”的言語或肢體行為(與文化背景認可的及適齡的社交界限不一致)。 
    3. 即使在陌生的場所中,冒險離開之後,也會很少或缺乏向成人照料者知會。 
    4. 很少或毫不猶豫地與一個陌生成年人心甘情願地離開。
       
  2. 診斷標準A的行為不僅限在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還要包括社交去抑制行為。
     
  3. 兒童經歷了一種極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至少有以下1項情況證明 
    1. 社交忽視或剝奪:持續地缺乏由成人照料者提供的安慰、激勵和喜愛等為表現形式的基本情緒需求。 
    2. 反復變換主要照料者:從而限制了形成穩定依戀的機會(例如,寄養家庭的頻繁變換)。 
    3. 成長在不尋常的環境下:嚴重限制了形成選擇性依戀的機會(例如,兒童多、照料者少的機構)。
       
  4. 假設診斷標準 A的行為障礙是由於診斷標準C 的照料情況所致(例如,診斷標準A 的障礙開始於診斷標準C 的缺乏充足的照料之後)。
     
  5. 兒童的發育年齡至少為 9個月。

 

#「失抑制社會交往症」治療與處置

兩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被推荐:遊戲療法或表達療法,它們通過多感官手段幫助依戀形成。有些療法可能是非語言的。

遊戲療法:這是一種讓孩子玩具並與環境互動的療法,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並理解周圍的世界。這種療法可以讓孩子們決定情況的結果,並給他們一種控制感。這適用於 3 歲至 11 歲的兒童,也可用作兒童的診斷工具。這種治療的目的還在於更好地了解和診斷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