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十大性與情感新聞事件延伸評論【連四年「生不如死」新生兒人數再創歷史新低】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新聞事件背景說明

1隨著出生率持續下探,台灣已連續3年人口負成長。根據20231228日新聞顯示:內政部公布最新數據,2023年前11月新生兒僅約12.4萬人,估計全年出生人數雖有望保住13萬人,但恐再創歷年新低。

2台灣自2020年起出生數小於死亡數,被稱為「生不如死」。然而,在出生率持續下降的同時,受到人口老化、疫情等影響,死亡率則不斷上升,造成出生人數與死亡人數的差距逐漸擴大。

32020年出生數165249人、死亡數173156人,自然減少7907,但到2021年出生人數為153820人較死亡人數183732人,少達29912,去年(2022年)新生兒僅138986人創下歷史新低,同時死亡人數為207230人則創下歷史新高,兩者差距達68244

4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202311月出生數為11272人、死亡數為15965人,單月死亡人數比出生多了4693人,已經是連續35月「生不如死」;若用全年來看,累計今年111月出生數為123992人,較去年同期減少2.2%,但死亡數為189665人,差距擴大為65673人。

5台灣的出生人口數從2015213598人如溜滑梯般,一路往下滑,來到年年的13.8萬人;而原本可能有機會回彈的兔年(2023年),顯然台灣政府沒有把握住,龍年(2024年)恐怕樂觀不起來。

 

#台灣為什麼生育率一直下降?

 

    台灣的生育率下降可以追溯到多種因素,其中一些主要原因包括:

1.  經濟壓力:台灣的生活成本相對較高,特別是在大城市地區,房價高漲,教育和醫療費用也不菲。這使得年輕夫妻感到經濟壓力,難以負擔養育子女的費用,因此選擇延後生育或限制生育。

2.  教育競爭:台灣社會重視教育,父母普遍希望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機會。這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這使得家庭計劃生育變得更加困難。

3.  職業壓力:許多台灣人追求事業成功,這可能需要長時間的工作和努力。在追求職業目標的同時,年輕人可能不願意承擔育兒責任。

4.  婚姻趨遲:台灣的婚姻年齡趨於上升,年輕人更晚結婚。婚姻年齡的提高通常伴隨著生育率下降,因為女性生育能力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5.  女性就業機會:台灣的女性在教育和就業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許多女性希望追求事業和個人目標,這可能會延遲或減少生育意願。

6.  社會變遷:社會價值觀的變遷也可能影響生育率。現代社會中,家庭模式和價值觀可能不再強調傳統的家庭結構和生育,這可能導致生育率下降。

7.個人主義盛行,年輕人(特別是女性)拒絕扛起責任,逆天而行,不願按照應該循序依行的生命週期運作,因而不婚不生。

8.社會理盲濫情,充斥似是而非的觀念與制度:要生小孩前一定要先結婚;沒有像歐洲(例如:法國)給同居者生下小孩者合理的補助和福利措施;想要有孩子可以撫育的夫妻(例如無法懷孕生產的太太)又用一堆法規卡死、無法順利用替代方法獲得下一代。

總的來說,台灣的生育率下降是一個多因素的問題,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和個人選擇等多個方面。政府和社會應該從新建立合理的生育倫理觀念,進而採取有利生產、養育、教養三方面的正確政策措施來應對這一問題,才能確保國家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