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要如何才能善終?之三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基本上大家都朝著健康長壽在努力;老死是我們凡人必然會經歷的人生旅途,像本人今年60歲,所謂已經有一隻腳已經踩進棺材裡了。善終應該是一個人在走到生命盡頭時,希望可以達到的境界。

本人是社會心理學專業教授,台灣老人精神科專科醫師,以及台灣長照醫學專科醫師,計畫透過一系列文章,將和「善終」的相關課題做個闡述。

 

#定期檢視愛利克·霍姆伯格·艾瑞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所提的生命週期很重要

    德裔美籍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艾瑞克森,以其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著稱。艾瑞克森認為人生有八個階段挑戰,每個階段都有其重要任務;因為本篇文章焦點是在善終,所以我要和大家談談第八階段:影響者65歲以上的族群,這個階段的人已經達到他們人生的最後一章,並且是接近退休時間,或是已經退休。對於生命的回顧;許多人們已經達成他們認為重要的成就,而在回顧他們的一生時,會感到有偉大成就與完美無缺的感覺。相反地,如果在中年遇到困難,再回首時會感到絕望。所以在心態上是覺得「完美無缺」或者是「悲觀沮喪」,很顯著的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壽命的長短、是否容易罹患慢性生理或者是心理疾病。

 

#務必要避免變成日本人所稱的「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日語:かりゅうろうじん)一詞是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於其2015年著作《下流老人: 一億総老後崩壊の衝撃》中所提出的。大意為日本近年來出現了大量過著中下階層生活的老人,年金制度即將崩壞、長期照護缺乏人力、高齡醫療缺乏品質、照護條件日益提高、老人居住困難,而且未來會只增不減,若政府不提出有效政策,可能出現「1億人的老後崩壞」。「下流老人」這個名詞的目的在於說明高齡者的貧窮生活,以及潛藏在其背後的問題,並沒有瞧不起或歧視高齡者。藤田甚至指出,許多他輔導的下流老人,年輕時也是年薪400萬日元(約120萬新台幣)的中產階級。

    下流老人有以下幾項特徵:

1-收入極低:沒有足夠的存款。

2-未婚者:伴侶早歿或離婚者。

3-非正職者增多:經濟成長停滯、青年就業情況不佳。

4-家中有啃老族:兒女連自己都養不起,遑論奉養父母。

5-少子化:醫療與照護成本提高,沒有依賴的人。

    很現實的提醒:貧窮夫妻百事哀,沒有錢便容易沒有尊嚴,所以想要好好善終,千萬不要是指望父慈子孝!自己在有生產力的時候,做好理財規劃,存夠養老、養病、辦理後事的金錢,才不會人將告終之時,卻是活的十分悲慘!

 

#人善終應該要達到的目標

人善終的目標通常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以積極、和諧、滿足的狀態結束生命。這種狀態可能包括以下方面:

1.  和解與內心平靜: 人們希望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能夠與自己、與他人和解,擺脫內心的恐懼、愧疚或不滿。內心平靜和和解可以帶來心靈的舒適和滿足感。

2.  與親人的關係: 人們通常希望在臨終時與家人和親人之間的關係和睦,感受到彼此的愛和支持。這可能包括道別、表達愛意以及傳遞未完成的資訊或遺願。

3.  實現生命目標: 人們希望在臨終前能夠回顧自己的生命,感到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滿意和自豪。這可能意味著完成個人或職業上的目標,實現自己的夢想或理想,或者對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4.  精神和宗教信仰的滿足感: 對於信仰宗教的人來說,人善終可能包括與他們的精神或宗教信仰相符合。這可能意味著在宗教儀式中找到心靈的平靜,或者對來世的信念帶來安慰。

5.  身心健康: 人們希望在臨終時能夠保持身心健康,不受過多的痛苦或不適的折磨。這可能包括對疾病的合適管理、舒適的環境和護理,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總的來說,人善終的目標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體驗到內心的平和與滿足,與親人和解,實現個人的目標和價值,並在身心上得到適當的關懷和支持。

 

#安樂死

#DNR

#安寧照護

#病人自主權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