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採訪精神病患犯下重大殺人案 通常可以免死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問題1.精神病患犯下重大殺人案 通常可以免死 (2015年北市文化國小女童遭隨機行凶身亡,2016年小燈泡在內湖被當街殺害)

想就此詢問您的看法,刑法保障因精障而不罰? 合理嗎? 是否建議修法?

@回答

    臺灣的法律對於精神病患者在犯下重大罪行時的處罰機制,一般來說是比較人道和審慎的。根據臺灣的法律規定,精神病患者在犯下重大罪行時,可能會根據其精神狀態而被判定為無罪或減輕刑罰,這取決於犯罪的具體情況以及被告人的心理鑒定結果。

關於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建議修法,這是一個涉及倫理、法律和社會公正等多方面因素的複雜問題。下面是一些需要考慮的因素:

1.  人道考量: 有些精神病患者犯罪行為可能是由於其精神疾病的影響,而非有意為之。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這些患者而言,以同樣的標準來判罰他們可能被認為是不公平的。

2.  公共安全: 犯罪行為造成的後果可能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因此需要權衡精神病患者的治療需求和社會大眾的安全。

3.  醫學診斷和法律認定: 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態往往需要專業的醫學鑑定診斷來確定,而法律認定是否要將其視為無罪或減輕刑罰則需要在法律框架下進行。

4.  受害者權益: 受害者和其家屬也有權利得到公正的司法處理,並且他們可能會希望看到犯罪行為得到適當的懲罰。

基於以上因素,滾動式修法可能是必要的,以便更好地平衡精神病患者的權益、公共安全和社會公正。這可能包括改進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評估和監管機制,以及制定更具體、更明確的法律規定,以指導司法系統如何處理這類案件。但是,修法的具體內容需要經過充分的討論和評估,確保能夠平衡各方利益,並且要在尊重精神病患者權益的基礎上確保公共安全。

 

#問題2.為何台灣會經常出現精神病患殺人的突發狀況?

@回答

    台灣或其他地方出現精神病患者犯罪的情況,通常是一個多因素的結果,而非單一原因所致。以下是可能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一些因素:

1.  社會壓力:台灣社會像其他地方一樣,也面臨著壓力增加、競爭激烈等問題。這種壓力可能會對人們的精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對於已經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

2.  精神健康議題:精神健康議題在台灣和其他地方可能仍存在社會的偏見和不足。這可能導致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無法得到足夠的支持和治療,增加了可能發生暴力事件的風險。

3.  醫療資源沒有恰當的運用:病患或者是家屬沒有足夠的病識感,沒有好好規則的就診精神醫療團隊,會使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精神症狀不穩定,持續存在幻覺、妄想、暴怒、衝動失控,就會增加他們可能對社會產生危害的風險。

4.  社會孤立:精神疾病常常導致患者感到社會孤立和排斥。如果他們缺乏支持系統或社會融入感,可能會導致情緒不穩或行為失控。

5.  犯罪因素:除了精神健康問題外,患者可能受到其他犯罪因素的影響,如藥物/毒品濫用、暴力文化等,這可能增加了他們參與暴力行為的風險。

總的來說,這些因素通常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導致精神病患者犯罪行為的背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社會各方的努力,包括提高對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加強醫療資源、改善社會支持體系等。

 

#問題3.精神衛生或社會政策,醫師認為是否有可以補足之處,以避免精神病患變成社會不定時炸彈?

@回答

    醫師普遍認為,精神衛生和社會政策在幫助精神病患者避免成為社會不定時炸彈方面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補救措施:

1.  提供早期介入和治療: 首先,需要提供早期的精神健康介入和治療,以防止精神疾病的惡化。這包括提供易於訪問的心理健康服務,以及提供早期干預計劃,旨在識別和治療可能的精神健康問題。如果需要強制就醫的個案,也希望相關的法律規定和配套措施可以完善。

2.  增加精神健康資源: 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增加精神健康資源的可用性,包括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診所、支持小組、治療師和醫生,以滿足不同需求的人群。

3.  教育和意識提升: 教育和意識提升活動可以幫助減少精神健康歧視,並提高對精神健康問題的理解。這樣可以幫助減少對精神病患者的社會排斥和隔離,使他們更容易得到支持和幫助。

4.  強化社區精神醫療以及相關支持體系的健全: 建立和強化社區支持體系,包括提供住房支持、職業重返計劃和社交支持,可以幫助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中更好地融入,減少其感到孤獨和無助的可能性。

5.  促進整體健康和福祉: 不僅要關注精神健康,還要關注整體健康和福祉。這包括提供適當的身體健康服務,如定期體檢和營養指導,以確保精神病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良好。

總的來說,通過提供更多的精神健康資源、提高對精神健康問題的理解和意識、加強社區支持體系等措施,可以幫助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中更好地適應,從而減少他們變成社會不定時炸彈的可能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