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 RADIO POP最正點戀童癖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負責的節目為林書煒台長的《POP最正點》。

4/16 () 上午9:15左右的時間,與我們電話連線一段,大概15分鐘左右,聊聊關於「戀童癖」的相關議題!

以下是訪綱:

#問題1. 請問「戀童癖」的定義包含哪些內容?
    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沒有單獨將「戀童癖」列為一個診斷項目。相反,DSM-5將這種行為歸類為「性偏好障礙」的一種亞型,即「性偏好型變態」(Paraphilic Disorder)。

DSM-5中,對於性偏好型變態的診斷標準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強烈而持續的性幻想、性衝動或行為,通常是指對於非常規或不尋常的性對象或行為的吸引力。

這些性幻想、性衝動或行為引起個人壓力或擾亂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的功能。

如果有性偏好,通常會導致他人的苦惱或困擾,或對他人造成損害。

性偏好不能僅僅是文化上的接受度低而引起的。

如果一個人的性偏好符合以上標準,並且對他們的功能造成顯著困擾或對他人造成危害,醫生可能會考慮診斷為性偏好型變態。然而,要注意,即使某個人符合這些標準,也不意味著他們就一定會被診斷為性偏好型變態,這需要經過專業醫生的詳細評估和診斷。

 

#問題2. 哪些行為舉止與戀童傾向可能有關?會導致產生戀童癖的原因為何?
@哪些行為舉止與戀童傾向可能有關?

    戀童傾向是一個敏感且嚴重的議題,我們應該以尊重和謹慎的態度處理。以下是一些可能與戀童傾向有關的行為和舉止:

1.  對兒童過度關注或興趣: 包括過度問候、過度贊美、對兒童活動或玩具的過度興趣等。

2.  與兒童建立不適當的關係: 例如過度親密或過分親暱,可能包括身體接觸或私人對話。

3.  收集或觀看兒童相關的資訊或媒體: 這可能包括兒童色情資料、兒童模特兒的照片等。

4.  過度使用兒童在線社交媒體或論壇: 常常在兒童社交平台上參與、發布或觀察。

5.  對兒童的身體感興趣: 包括過度注意兒童的身體部位或外貌,而不是他們的行為或性格。

6.  對與兒童相關的職業或志願工作感興趣: 包括教育工作、兒童保育、兒童心理學等。

7.  對兒童的社交活動過度參與: 包括過度參與兒童的派對、活動或集會。

8.  與其他戀童者建立聯繫: 在線或離線上尋找其他對兒童有興趣的人,進行交流或組織活動。

然而,應該注意到,單個行為本身不一定表明有戀童傾向。戀童傾向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包括行為的頻率、程度以及背後的動機等。任何對於戀童傾向的擔憂都應該由專業人士進行評估和處理。

 

@會導致產生戀童癖的原因為何?

    戀童癖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現象,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雖然沒有一種簡單的解釋能夠涵蓋所有情況,但一些可能的因素包括:

1.  心理發展問題:一些人可能在童年時期經歷了創傷或心理發展問題,導致了他們在成年後對童年階段的特定感情或情境產生異常的依戀或興趣。

2.  性心理學解釋:一些研究者認為,戀童癖可能與個體的性心理發展有關,可能涉及到性身份認同、性欲望、以及對權力和控制的渴望。

3.  生物學因素:一些研究表明,某些人可能存在生物學上的因素,如基因或神經化學物質的變化,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性取向或性行為。

4.  社會因素: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影響戀童癖的形成。某些社會中對童年和成年的界限模糊,或對兒童性行為的態度不明確,可能會為這種取向提供更多的滋生土壤。

5.  心理動力學因素:根據心理動力學理論,戀童癖可能與個體內部的衝突和未解決的心理問題有關,這些問題可能在童年時期形成,並在成年後得到表現。

總的來說,戀童癖的形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到個體的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治療通常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以幫助個體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感受,並學會適應更健康的情感和性行為。

 

#問題3. 戀童癖是可以「治療」的嗎? 患者應及早學習與性癖「共處」?

戀童癖是一種性偏好障礙,也是一種精神疾病,通常表現為對未成年人的性吸引或性欲望。目前醫學上普遍認為,戀童癖是一種難以治癒的心理精神問題,但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來管理和減輕其影響。

治療的目標通常是説明患者理解並控制他們的衝動,減少對未成年人的傷害,並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性行為模式。早期介入和持續的治療可能有助於預防不當行為的發生,保護潛在的受害者。

然而,讓患者與其性癖共處可能不是一個恰當的解決方案。因為這種偏好涉及到潛在的傷害和不當行為,需要通過專業的治療來處理,以保護患者和潛在的受害者的安全。

總的來說,戀童癖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並可能需要結合藥物治療來管理。同時,社會支持、教育以及合適的監管和安全措施也是至關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