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的PAC人格結構理論-4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促進良好的PAC互動
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促進良好PAC溝通可以由三方面做起:
1. 了解自己及孩子的自我狀態。觀察自己和對方常用的字眼及肢體語言,並且透過內省,以了解自己的自我狀態。
2. 建立真誠的互補溝通。除非有必要,否則避免交錯、曖昧式的溝通。
3. 父母多以撫育型父母狀態對待孩子。多給予孩子讚美和鼓勵,並當他們的顧問。
4. 鼓勵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時,把兒童自我狀態解放出來。全家人一起像兒童一樣互相嬉戲,可增進彼此的情感。

http://blog.xuite.net/megli/tw/102857967-%E8%88%87%E3%80%8C%E5%85%A7%E5%9C%A8%E5%B0%8F%E5%AD%A9%E3%80%8D%E7%9B%B8%E9%81%87%EF%BC%8D%E5%BE%9E%E5%A4%A7%E5%9C%B0%E9%9C%87%E8%AB%87%E5%8A%A9%E4%BA%BA%E8%80%85%E7%9A%84%E8%87%AA%E6%88%91%E7%85%A7%E9%A1%A7

 

#創造「成人對成人」式互動,引導出最大溝通效果
心理學家湯瑪斯‧哈禮斯(Thomas A. Harris)在《我好,你也好》書中指出,當PAC三種不同性格狀態,彼此進行溝通與交流時,會交互搭配出互補、交錯或平行等以下10種不同類別互動。

哈禮斯強調,在各種不同的溝通類型中,以成人對成人式的互動(AA vs. AA)溝通效果最為良好。透過了解PAC模型以及相關溝通分析,可以幫助組織成員有意識地察覺自己與對方的心理狀態,進而選擇適合的反應方式。一旦若能控制自己展現出成人狀態,並透過語調、態度將對方也引導到成人狀態,就能做出最有效的溝通,創造互信互惠的雙方關係。

 

#PAC分析理論,以下十種類型人際交往比較常見:

1PP vs. PP
在這種類型中,甲乙雙方都表現出一種頤指氣使的武斷,雙方容易自以為是、彼此苛求,互看不順眼。

PP:「你趕快去把報告給我寫出來!」(父母-父母)
PP:「你沒看見我現在正在忙別的事嗎?」(父母-父母)

 

甲方說:「你把這任務完成一下。」乙方卻說:「你不見我正忙著嗎?找別人干去吧!」

2AA vs. AA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雙方能以理智的態度,本著負責與尊重,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對待對方。

AA:「你報告寫好了嗎?」(成人-成人)
AA:「是的,我正要寄給你。」(成人-成人)

甲問「你能把這項任務完成嗎?」乙說:「如果沒有什麼干擾,我想是能夠的。

3CC vs. CC
在這種類型中,甲乙雙方都易訴之於感情,雙方容易彼此契合與說動,但常是一起逃避、不負責任。

CC:「你想要翹掉這個會議陪我去看場電影嗎?」(兒童-兒童)
CC:「當然好!我完全不想工作了!你想看什麼?」(兒童-兒童)

甲說:「過不到一起乾脆離婚。」乙答:「離就離,誰離不開誰呢!」

4AA vs. CP
一方以理智的態度做溝通,另一方反應則容易流於感情。

AA:「你報告寫好了嗎?」(成人-成人)
CP:「好啦!我馬上去做啦!」(兒童-父母)

5PC vs. AA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對待他,但乙方則以高壓方式對待甲方,這在上下級、同事之間經常發生。所以,一方以高壓態度提出要求,一方以理智回應。

PC:「你報告寫好了沒?」(父母-兒童)
AA:「事實上,我正在寫。」(成人-成人)

6PC vs. CP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甲乙雙方表現出權威和服從的行為,即甲方以長者自居對待乙方,乙方亦能服服貼貼不以為然。一方以上級態度指使對方,另一方則乖順服從或不以為然。

PC:「你趕快去把報告給我寫出來!」(父母-兒童)
CP:「好啦!我遲早會去做啦!」(兒童-父母)

甲作為上級對乙說:「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評。」乙作為下級回答:「真完不成,我甘願接受批評。」

7PC vs. PC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一方採取命令式指令,而另一方不服也採取同樣方式回敬。這種交流方式必然會引起矛盾衝突。這經常表現在上下級、家長和子女之間。

PC:「我根本不能相信你會把報告寫好!」(父母-兒童)
PC:「你為什麼老是不肯相信我!」(父母-兒童)

8CP vs. CP

在這種交流型中,甲乙雙方都把對方作為權威看待而表現出一種服從的意向,雙方都把對方視為權威,而表現出服從的姿態。,這在同事和朋友之間經常發生。

CP:「要記得幫我做報告哦!」(兒童-父母)
CP:「好啦!我馬上去做啦!」(兒童-父母)

9CA vs. AC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一方表現為小孩子脾氣,而另一方則表現為有理智的行為,這在同事之間、夫妻之間經常會發生。

CA:「請記得做報告哦!」(兒童-成人)
AC:「好的,我會努力。」(成人-兒童)

10PA vs. AP

在這種交流類型中,甲方表現為有理智,但又擔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為此,甲方經常要求乙方擔作P的角色,起到對甲方的監督和防範作用;所以,一方表現理智,但又擔心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要求另一方擔作監督的角色。。這在上下級、同事、夫妻之間經常會發生和利用這種類型的相互作用。

PA:「報告可別忘了,我明天要。」(父母-成人)
AP:「好的,我會努力,也謝謝提醒。」(成人-父母)

 

學者介紹

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所創造 1910 出生在加拿大 1935 自醫學院畢業,並成為一個精神科醫師 1941 接受心理分析訓練,成為佛洛伊德派之精神分析學者 1950 脫離古典心理分析學派的組織,發展出TA 理論 1971 去世,享年60歲 什麼是溝通分析 (一套淺顯易懂的人際溝通模式 ,了解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行為和情緒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