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採訪自殺死亡率【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112 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

65 歲以上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27.0 人,

45-64歲為每十萬人口 18.8 人,

25-44 歲為每十萬人口 16.7 人,

0-24 歲為每十萬人口 5.5人。

 

與去年比較,台灣地區65 歲以上自殺死亡率下降 4.9%25-44 歲自殺死亡率及 45-64 歲自殺死亡率均上升 5.1%0-24 歲自殺死亡率上升 3.0%

除了65歲以上長者 其他年齡層的自殺率都有上升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死因統計,自殺死亡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65歲以上自殺率下降4.9%,是近年首見下降,1524歲自殺率雖仍上升但是趨勢趨緩。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天公布民國11210大死因統計,分別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COVID-19、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第10位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蓄意自我傷害(自殺)雖然在整體中並未名列前10,但去年自殺死亡人數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各年齡層中,僅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較前一年下降4.9%,其餘年齡層有回升到108疫情前水準趨勢,且在114歲、1524歲、2544歲等年齡層,皆排到前3大死因。

其中1524歲部分,陳亮妤指出,衛福部去年與教育部合作推出「校園自殺個案關懷流程」,將校園裡輔導老師們接不住的孩子轉介到醫療系統;並推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讓1530歲民眾免費諮商3次,已服務64059人次、轉介就醫8495人次。

陳亮妤表示,台灣年輕族群自殺率從103年開始上升,與美國、加拿大等國趨勢相近;去年數字雖仍上升,但上升趨勢趨緩,從結果看來,這2大措施有效,今年7月將再進一步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65歲以上長者部分,陳亮妤說明,過去老年憂鬱症常被誤認為是老化、疲憊造成,或是以身體不適、活力下降來表現,而遭忽視或誤認為其他身體疾病。

陳亮妤表示,去年老年憂鬱症篩檢共進行62萬人次篩檢,其中轉介就醫2800人次、轉介心輔1553人次、轉介其他心理衛生資源3606人次;去年自殺率下降4.9%,是近年首見下降,認為是篩檢策略奏效,將持續強化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擴大推廣。

至於2564歲中壯年族群,陳亮妤指出,整體自殺率大致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此族群有男性大於女性特性,經專家學者分析,認為與疫情後經濟活動恢復,職場三明治族群壓力增加有關,因此將開啟與勞動部對話,共同合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計畫改善。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國人所關心的自殺死亡人數,去年為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111人,增加2.9%,居國人主要死因第11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6.7人,與上年相較上升2.8%

衛福部分析發現,112年自殺死亡人數中,男性2500人,占比64.1%,較前一年增81人,上升3.3%,居男性死因第12位;女性為1398人,占比35.9%,較上年增30人,上升2.2%,為女性死因之第13位;男性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21.7人,約為女性11.8人的1.8倍。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表示,去年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較111年下降4.9%,但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的趨勢。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國內自殺現況,從2014年逐漸上升,如美國、加拿大等趨勢,但去年已將趨勢壓平,而去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下降,1525歲族群自殺率雖然仍持續上升,但趨勢漸緩,值得注意的是,2645歲的中壯年族群的自殺率則是回到疫情前。

陳亮妤指出,年長者罹患憂鬱症時,常被認為是老化、累而不想出門,或是活力下降,甚至是以身體的不適進行展現,因而誤認是其他疾病,因此,老人憂鬱篩檢十分重要。

陳亮妤說,年長者在疫情期間可能不想外出,無法接受篩檢,或是受到活動減少、心情憂鬱等影響,而增加自殺的情形,且疫情期間外在環境情形複雜,自殺原因並非單一因素所致。

陳亮妤說,針對老人族群,112年老人憂鬱篩檢達626345人次,其中轉介就醫2800人次、轉介心輔1553人次、轉介資源3606人次,未來將持續強化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推廣老人憂鬱篩檢。

至於去年推動15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服務64059人次、轉介就醫8495人,並於針對年輕族群112年函頒「校園自殺個案關懷流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陳亮妤說,去年新冠疫情趨緩,經濟活動回到疫情前,進一步分析,2564歲中壯年族群的自殺者性別發現,男性多於女性,可能是疫情後,經濟恢復活動,又感受到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職場三明治壓力,而其餘詳細資料需進一步分析,並與開啟與勞動部對話,合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計畫。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與前一年比較,台灣地區65 歲以上自殺死亡率下降 4.9%25-44 歲自殺死亡率及 45-64 歲自殺死亡率均上升 5.1%0-24 歲自殺死亡率上升 3.0%

除了65歲以上長者 其他年齡層的自殺率都有上升

青少年自殺壓力的來源大多來自哪裡?

 

想問是不是青壯年人口的絕望感受強烈?

想問是不是世代剝奪感太強烈?

 

 

#Q1想問是不是世代剝奪感太強烈?

ANSWER1

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各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變化,其中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下降,而其他年齡層(0-24歲、25-44歲和45-64歲)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這可能反映了不同年齡層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針對「世代剝奪感」,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這些變化:

1.  經濟壓力:年輕世代可能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例如工作不穩定、收入低、生活成本高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心理壓力增加,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2.  社會支持系統:年輕人和中年人可能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家庭、朋友和社會的支持不足可能增加他們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3.  社會期待與競爭:現代社會對年輕人的期望較高,競爭激烈,特別是在教育和職場上,這可能導致他們感到壓力過大,難以應對失敗和挫折。

4.  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不同年齡層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和可及性也不同,年輕人和中年人可能更難獲得及時和適當的心理健康支持。

5.  世代間的價值觀差異:不同世代之間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年輕人感到與社會和家庭格格不入,產生疏離感和剝奪感。

這些因素可能綜合作用,導致除了65歲以上長者外,其他年齡層的自殺率上升。世代剝奪感確實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來進一步探討和驗證。

 

#Q2青壯年人口的絕望感受強烈?

ANSWER2

確實,自殺率的變動可以反映出不同年齡層在特定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況。青壯年人口(25-64 歲)的自殺率上升,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包括經濟壓力、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等。這些因素可能使青壯年感受到更大的絕望和無助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影響因素:

1.  經濟壓力:青壯年階段通常承擔著養家餬口、還貸款、養育子女等經濟責任,經濟困難或失業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2.  職業壓力:職場競爭激烈、工作量大、職業不穩定性等,都可能導致工作壓力增加,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3.  社會壓力:這一階段的人群通常面臨結婚、生育、撫養孩子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導,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4.  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可能因各種壓力而加劇。如果缺乏適當的心理支持和治療,可能會導致自殺風險增加。

針對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

A-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和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讓人們認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並知道如何尋求幫助。

B-提供心理支持和服務:增設心理諮詢和支持服務,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專業的心理幫助。

C-改善經濟和就業環境:通過政策措施改善經濟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支持,減少經濟壓力。

D-促進家庭和社區支持:強化家庭和社區的支持網絡,促進社會關懷和互助。

整體來看,除了65歲以上長者外,其他年齡層自殺率的上升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社會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來進行預防和干預。

 

#Q3青少年自殺壓力的來源大多來自哪裡?

ANSWER3

青少年自殺壓力的來源可能來自多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原因:

1.  學業壓力:面對考試、成績、升學等壓力,許多青少年感到焦慮和壓力。

2.  家庭問題:家庭不和、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心理壓力。

3.  人際關係:同儕壓力、校園欺凌、社交媒體上的霸凌和孤立等問題都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影響。

4.  心理健康問題: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

5.  經濟壓力:家庭經濟困難可能讓青少年感到無助和絕望。

6.  自我期望: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無法達到時可能會感到失落和自卑。

7.  重大生活變故:如喪親、搬家、轉學等重大變故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心理影響。

8.  社會文化因素:社會對成功和成就的高期望可能加重青少年的壓力。

這些因素通常是互相交織、相互影響的,因此需要綜合考量和應對。預防青少年自殺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額外的解讀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從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下降 可以看到有加強篩選是有意義和效果的。所以可以鼓勵民眾可以定期進行心情溫度計的測量 如果發現有情緒障礙,例如憂鬱症,務必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就診精神醫療團隊 有醫師 護理師 心理師 社工 職能治療師 共同協助進行專業評估與治療 完成足夠的療程 改善 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 自殺防治是可以見到效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