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採訪自殺死亡率【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112 年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

65 歲以上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27.0 人,

45-64歲為每十萬人口 18.8 人,

25-44 歲為每十萬人口 16.7 人,

0-24 歲為每十萬人口 5.5人。

 

與去年比較,台灣地區65 歲以上自殺死亡率下降 4.9%25-44 歲自殺死亡率及 45-64 歲自殺死亡率均上升 5.1%0-24 歲自殺死亡率上升 3.0%

除了65歲以上長者 其他年齡層的自殺率都有上升

衛福部今天公布112年死因統計,自殺死亡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說,65歲以上自殺率下降4.9%,是近年首見下降,1524歲自殺率雖仍上升但是趨勢趨緩。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天公布民國11210大死因統計,分別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COVID-19、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第10位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蓄意自我傷害(自殺)雖然在整體中並未名列前10,但去年自殺死亡人數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各年齡層中,僅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較前一年下降4.9%,其餘年齡層有回升到108疫情前水準趨勢,且在114歲、1524歲、2544歲等年齡層,皆排到前3大死因。

其中1524歲部分,陳亮妤指出,衛福部去年與教育部合作推出「校園自殺個案關懷流程」,將校園裡輔導老師們接不住的孩子轉介到醫療系統;並推動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讓1530歲民眾免費諮商3次,已服務64059人次、轉介就醫8495人次。

陳亮妤表示,台灣年輕族群自殺率從103年開始上升,與美國、加拿大等國趨勢相近;去年數字雖仍上升,但上升趨勢趨緩,從結果看來,這2大措施有效,今年7月將再進一步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65歲以上長者部分,陳亮妤說明,過去老年憂鬱症常被誤認為是老化、疲憊造成,或是以身體不適、活力下降來表現,而遭忽視或誤認為其他身體疾病。

陳亮妤表示,去年老年憂鬱症篩檢共進行62萬人次篩檢,其中轉介就醫2800人次、轉介心輔1553人次、轉介其他心理衛生資源3606人次;去年自殺率下降4.9%,是近年首見下降,認為是篩檢策略奏效,將持續強化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擴大推廣。

至於2564歲中壯年族群,陳亮妤指出,整體自殺率大致恢復到疫情前水準,但此族群有男性大於女性特性,經專家學者分析,認為與疫情後經濟活動恢復,職場三明治族群壓力增加有關,因此將開啟與勞動部對話,共同合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計畫改善。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衛福部今天公布去年(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惡性腫瘤)仍占據首位,並已是連續42年高居第一名。國人所關心的自殺死亡人數,去年為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111人,增加2.9%,居國人主要死因第11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6.7人,與上年相較上升2.8%

衛福部分析發現,112年自殺死亡人數中,男性2500人,占比64.1%,較前一年增81人,上升3.3%,居男性死因第12位;女性為1398人,占比35.9%,較上年增30人,上升2.2%,為女性死因之第13位;男性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21.7人,約為女性11.8人的1.8倍。

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表示,去年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較111年下降4.9%,但其餘年齡層有回升至疫情前的趨勢。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國內自殺現況,從2014年逐漸上升,如美國、加拿大等趨勢,但去年已將趨勢壓平,而去年65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率下降,1525歲族群自殺率雖然仍持續上升,但趨勢漸緩,值得注意的是,2645歲的中壯年族群的自殺率則是回到疫情前。

陳亮妤指出,年長者罹患憂鬱症時,常被認為是老化、累而不想出門,或是活力下降,甚至是以身體的不適進行展現,因而誤認是其他疾病,因此,老人憂鬱篩檢十分重要。

陳亮妤說,年長者在疫情期間可能不想外出,無法接受篩檢,或是受到活動減少、心情憂鬱等影響,而增加自殺的情形,且疫情期間外在環境情形複雜,自殺原因並非單一因素所致。

陳亮妤說,針對老人族群,112年老人憂鬱篩檢達626345人次,其中轉介就醫2800人次、轉介心輔1553人次、轉介資源3606人次,未來將持續強化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推廣老人憂鬱篩檢。

至於去年推動15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服務64059人次、轉介就醫8495人,並於針對年輕族群112年函頒「校園自殺個案關懷流程」,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陳亮妤說,去年新冠疫情趨緩,經濟活動回到疫情前,進一步分析,2564歲中壯年族群的自殺者性別發現,男性多於女性,可能是疫情後,經濟恢復活動,又感受到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職場三明治壓力,而其餘詳細資料需進一步分析,並與開啟與勞動部對話,合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計畫。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與前一年比較,台灣地區65 歲以上自殺死亡率下降 4.9%25-44 歲自殺死亡率及 45-64 歲自殺死亡率均上升 5.1%0-24 歲自殺死亡率上升 3.0%

除了65歲以上長者 其他年齡層的自殺率都有上升

青少年自殺壓力的來源大多來自哪裡?

 

想問是不是青壯年人口的絕望感受強烈?

想問是不是世代剝奪感太強烈?

 

 

#Q1想問是不是世代剝奪感太強烈?

ANSWER1

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各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變化,其中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下降,而其他年齡層(0-24歲、25-44歲和45-64歲)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這可能反映了不同年齡層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針對「世代剝奪感」,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這些變化:

1.  經濟壓力:年輕世代可能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例如工作不穩定、收入低、生活成本高等,這些因素可能導致心理壓力增加,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2.  社會支持系統:年輕人和中年人可能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家庭、朋友和社會的支持不足可能增加他們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3.  社會期待與競爭:現代社會對年輕人的期望較高,競爭激烈,特別是在教育和職場上,這可能導致他們感到壓力過大,難以應對失敗和挫折。

4.  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不同年齡層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和可及性也不同,年輕人和中年人可能更難獲得及時和適當的心理健康支持。

5.  世代間的價值觀差異:不同世代之間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存在差異,這可能導致年輕人感到與社會和家庭格格不入,產生疏離感和剝奪感。

這些因素可能綜合作用,導致除了65歲以上長者外,其他年齡層的自殺率上升。世代剝奪感確實可能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來進一步探討和驗證。

 

#Q2青壯年人口的絕望感受強烈?

ANSWER2

確實,自殺率的變動可以反映出不同年齡層在特定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況。青壯年人口(25-64 歲)的自殺率上升,可能是由於多種因素導致的,包括經濟壓力、工作壓力、人際關係問題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等。這些因素可能使青壯年感受到更大的絕望和無助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影響因素:

1.  經濟壓力:青壯年階段通常承擔著養家餬口、還貸款、養育子女等經濟責任,經濟困難或失業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2.  職業壓力:職場競爭激烈、工作量大、職業不穩定性等,都可能導致工作壓力增加,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3.  社會壓力:這一階段的人群通常面臨結婚、生育、撫養孩子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導,可能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4.  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可能因各種壓力而加劇。如果缺乏適當的心理支持和治療,可能會導致自殺風險增加。

針對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

A-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和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讓人們認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並知道如何尋求幫助。

B-提供心理支持和服務:增設心理諮詢和支持服務,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專業的心理幫助。

C-改善經濟和就業環境:通過政策措施改善經濟環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支持,減少經濟壓力。

D-促進家庭和社區支持:強化家庭和社區的支持網絡,促進社會關懷和互助。

整體來看,除了65歲以上長者外,其他年齡層自殺率的上升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社會問題,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措施來進行預防和干預。

 

#Q3青少年自殺壓力的來源大多來自哪裡?

ANSWER3

青少年自殺壓力的來源可能來自多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原因:

1.  學業壓力:面對考試、成績、升學等壓力,許多青少年感到焦慮和壓力。

2.  家庭問題:家庭不和、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心理壓力。

3.  人際關係:同儕壓力、校園欺凌、社交媒體上的霸凌和孤立等問題都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影響。

4.  心理健康問題: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增加青少年自殺的風險。

5.  經濟壓力:家庭經濟困難可能讓青少年感到無助和絕望。

6.  自我期望: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無法達到時可能會感到失落和自卑。

7.  重大生活變故:如喪親、搬家、轉學等重大變故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心理影響。

8.  社會文化因素:社會對成功和成就的高期望可能加重青少年的壓力。

這些因素通常是互相交織、相互影響的,因此需要綜合考量和應對。預防青少年自殺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額外的解讀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從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下降 可以看到有加強篩選是有意義和效果的。所以可以鼓勵民眾可以定期進行心情溫度計的測量 如果發現有情緒障礙,例如憂鬱症,務必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就診精神醫療團隊 有醫師 護理師 心理師 社工 職能治療師 共同協助進行專業評估與治療 完成足夠的療程 改善 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 自殺防治是可以見到效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