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 電影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天生小棋王 王者之旅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電影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 天生小棋王 王者之旅 劇情在詮釋 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

電影《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中文譯名為《天生小棋王》,也被譯作《王者之旅》。這部電影講述了小男孩Josh Waitzkin的真實故事,他是一個象棋天才。電影探討了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差異,特別是在孩子們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中。

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指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而提高的人生觀。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更願意接受挑戰,從失敗中學習,並持續努力改進自己。

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則是指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無法通過努力而改變。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通常會避免挑戰,害怕失敗,並且容易對困難的任務失去信心。

在《天生小棋王》中,Josh的父母和教練對他的教育方式體現了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電影展示了如何通過支持和鼓勵,使Josh能夠在棋藝上不斷進步,同時保持對象棋的熱愛和興趣。

這部電影不僅是關於象棋的故事,更是對教育、學習和成長的一次深刻探討。它強調了成長型思維對於孩子們克服困難、發揮潛力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https://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602674 《天生小棋王》:請讓他繼續當個溫柔的孩子。

七歲的喬許展現過人的西洋棋能力,他在父母親以及多位老師的教導與陪伴下,一步步邁向棋王之路...

  
《天生小棋王》是 1993 年的作品,當年上映時,獲得約八百萬美元票房收入,年度票房只排上第 139 名。電影台曾經播過本片,但我都只看過片段,沒能好好看完。這兩天發現 Netflix 有片可看,找了時間補上,非常喜歡。有些電影就是如此,名氣不大,像顆蒙塵的寶石,乍看不起眼,只要擦拭掉上頭的塵埃,便能看見其閃爍的耀眼光芒。

   《天生小棋王》的英文片名叫做《Innocent Moves(天真的舉動) IMDB 上的片名又改成《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尋找巴比費雪),巴比費雪是美國的知名棋士,從小便展現過人棋藝,他於 1972 年打敗當時的西洋棋世界冠軍:俄羅斯棋王鮑里斯·斯帕斯基,成為首位世界西洋棋冠軍的美國棋士。然而,費雪飽受盛名所累,選擇消失於鎂光燈下。直到九
年代復出,又因為政治問題而流亡日本,最終病逝於冰島。據說《后翼棄兵》的女主角原型,即是以巴比費雪的生平為靈感。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片名點出費雪失蹤多年,棋界都在期待(尋找)下一個巴比費雪的出現,對於棋路有著敏捷思緒的喬許,橫空出世,令他的父母親和師長為之驚歎,他們花費許多時間栽培喬許,卻也陷入兩難局面,為了讓喬許成為頂尖棋士,是否該要剝奪他的童年,讓他無時不刻都沈浸在棋盤賽中,排除掉其他休閒活動?為了贏得棋賽,是否要嚴厲指責孩子犯下的每個過錯?要讓他們理解成為冠軍所要付出的代價包括喪失對「玩棋」的熱情?必須將棋賽視為一場又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即便贏得冠軍也不能鬆懈,要隨時備戰,不讓自己跌下冠軍寶座?

   《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片名既有尋找下一個巴比費雪的意義,也像是一個問句:為何巴比費雪會失蹤多年?成為像巴比費雪般的孤獨、驕傲、蔑視他人的棋士,是邁向顛峰的唯一方法嗎?

「爸,也許我們應該放棄這次的州決賽。」喬許。
「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我們一定會參加的啊,我們努力這麼久才進入決賽。」父親。
「如果我贏了,大家會說”他贏是理所當然的啊,因為他積分最高”。如果我輸了...
「你不會輸的,喬許。」
「萬一我輸了呢?」
「不會的!」
「我怕我會的。」
「喬許,他們怕你,他們怕死你了,你趕快睡吧。」
「也許不要當最厲害的那個人比較好,那麼即使你輸了,也沒什麼關係。」

   《天生小棋王》批判喬許的父親和導師們都在連戰皆捷的勝利中迷失了自我,師長們將個人的期望全部加諸在喬許的身上,想要把喬許打造成他們心目中的模樣,剝奪喬許熱愛西洋棋的初衷,也讓他陷入無止盡地追求勝利的空虛和寂寥感。

   《天生小棋王》書寫喬許的成長,原本只是熱愛西洋棋的孩子,為能滿足師長們的期待而壓抑情感,經過低潮期與反省,慢慢找回自我的聲音,重新()出發。電影裡,喬許有兩個西洋棋導師,一個是來自街頭的文尼(Vinnie),一個是學院派的棋士布魯斯(Bruce)。兩個導師互看對方不順眼,指責對方的教學方法有誤。喬許不同於他的師長們,在他眼中,街頭與學院完全平等(沒有高下之分),他將兩位老師的教導融為一體(懂得攻也懂得守),找出(創造)屬於自己的路。

   想來,喬許是個幸運的孩子,不單是擁有老天爺賞飯吃的過人天份,更有來自旁人的協助與關愛,才讓他得以穩健地走在西洋棋路上,並且發光發熱。喬許也是個感性且體貼的孩子,總是帶著一份純真、不帶仇恨與偏見的眼光看世界,總是願意給予孤單的孩子與大人們,一個最溫暖的擁抱。

   《天生小棋王》有熱血勵志的一面,也有對生活與教育的反思。本片的演員群戲整齊的不得了,演員皆是一時之選,飾演父親的是 Joe Mantegna、母親是 Joan Allen (我好愛母親這個角色,非常尊重兒子的選擇,而且不讓他被外界扭曲的眼光所傷)、喬許的西洋棋導演分別是 Ben Kingsley Laurence Fishburne、喬許在校內的班導是 Laura Linney 等,每個人都有適切且精湛的表現。至於飾演喬許的 Max Pomeranc ,演技自然生動,溫和羞怯又充滿靈性的大眼睛,讓我看完電影當下馬上圈粉,上網查了一下 Max Pomeranc 的資料,發現他的演出作品並不多,而且已經退出影壇多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