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思錄》到現代生活——斯多葛哲學的啟示與實踐 【楊聰財專欄】
241224 Philosophy Meditations沉 瓦基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主題:從《沉思錄》到現代生活——斯多葛哲
學的啟示與實踐
分段標題:
- 引言:哲學如何改變生活
- 《沉思錄》的核心思想概述
- 斯多葛哲學的現代意義
- 斯多葛哲學與內心平靜
- 面對死亡:從恐懼到接受
- 艱難中的堅韌:克服逆境的智慧
- 道德與利他精神:高尚人生的基石
- 理性與情感:如何實現平衡
- 案例分析:逆境中的自我救贖
- 結語:斯多葛哲學在多面向的價值
引言:哲學如何改變生活
《沉思錄》,這本古老的經典,不僅是哲學著作,更是一部指引人如何面對生活困境的心靈指南。作為羅馬皇帝馬可斯·奧理略的個人筆記,書中蘊含著斯多葛哲學的核心智慧,教人如何在混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平靜,面對死亡與挫折依然堅韌。本篇文章將以多角度解析其對現代人的啟發,並透過一個具體案例展現哲學的實際應用。
《沉思錄》的核心思想概述
斯多葛哲學認為,理性、自我控制與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人生的關鍵。本書的核心觀點包括:
- 與自然和諧共存:順應宇宙的自然秩序,接受命運。
- 內心平靜的重要性:超越物質的追求,克制欲望。
- 命運的決定論: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改變可以改變的。
- 道德操守至上:追求美德,高於一切外在成就。
這些觀念在當時提供了穩定社會與心理的支柱,而在現代仍然有深刻的意義。
斯多葛哲學的現代意義
斯多葛哲學並非逃避現實,而是積極應對生活挑戰的工具。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焦慮、不確定性與壓力:
- 生理層面:透過呼吸練習或冥想達到穩定心跳與壓力荷爾蒙。
- 心理層面:利用認知重組轉化負面情緒。
- 社會層面:倡導利他行為,促進社群和諧。
- 精神層面:探索存在的意義,尋求心靈平靜。
例如,現代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療法(CBT)」便受到斯多葛哲學啟發,強調改變思維方式來調整情緒。
斯多葛哲學與內心平靜
馬可斯在書中反復強調,外在事物無法傷害我們,真正的傷害來自於我們對它的評價。實現內心平靜的方法包括:
- 抽離視角:用客觀語言重新描述情境,降低情緒反應。
- 簡化生活:減少對物質與社會地位的執著。
- 練習靜心:每天給自己獨處的時間,審視內心。
面對死亡:從恐懼到接受
斯多葛哲學將死亡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強調我們應平靜地接受它,而非恐懼。以下是現代啟示:
- 生理層面:研究顯示,對死亡的正向接受有助於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
- 心理層面: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幫助人們建立健康的死亡觀。
- 社會層面:推動緩和醫療與臨終關懷,讓生命有尊嚴地結束。
- 精神層面: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如宗教或哲學信仰。
艱難中的堅韌:克服逆境的智慧
斯多葛哲學教導我們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力量:
- 分辨可控與不可控: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部分。
- 接受現實,調整期待:以彈性應對困境。
- 運用理性面對問題: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並制定對策。
道德與利他精神:高尚人生的基石
道德與利他行為在斯多葛哲學中被視為最高尚的生活方式。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參與公益或幫助他人能提高幸福感,減少孤獨與焦慮。
理性與情感:如何實現平衡
雖然斯多葛哲學強調理性,但也不否認情感的存在。現代管理學與心理學建議,人們應該在理性與情感間找到平衡,提升決策與人際互動的質量。
案例分析:逆境中的自我救贖
=案例背景
- 人物:李先生,一位中年企業家
- 事件:事業失敗,家庭破裂,陷入抑鬱
- 時間與地點:2023年,台灣台北
=事件經過
李先生在事業頂峰時遭遇市場崩盤,財務危機導致公司倒閉,妻子也因此提出離婚。他一度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在閱讀《沉思錄》後,決定嘗試改變自己。
=應用斯多葛哲學的步驟
- 重新定義失敗:將失敗視為人生的一部分,學會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
- 尋找內在價值:專注於自己可以改變的事,如健康、學習與提升道德品格。
- 參與公益活動:利用空閒時間成為志工,幫助弱勢群體,重建自我價值感。
=結果
透過這些實踐,他的內心逐漸變得平靜,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並與家人修復了關係。
#結語:斯多葛哲學在多面向的價值
《沉思錄》作為跨越千年的哲學經典,其智慧涵蓋了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多個層面。它不僅提供了理性的生活指導,更為我們在情感與靈性上帶來深刻的啟發。在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中,斯多葛哲學的實踐依然能幫助我們找到平靜、理性與生命的意義。
@重要資料整理
-b-《沉思錄》讀後心得:改變我一生的好書與七個重點觀念 https://readingoutpost.com/meditations/ |
在 2023 年 11 月的「走在閱讀路上」線下讀書會,我跟 Jacky 和 Jun 帶大家討論了《沉思錄》這本書,若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收聽 Podcast 「下一本讀什麼 EP.322」的讀書會對談。這篇文章是我自己的讀書筆記摘錄,屬於我的個人觀點,如果想聽到其他主持人和現場聽眾的討論,歡迎搭配 Podcast 閱聽。 |
#書對我的巨大影響
如果要說這輩子對我造成「最多改變」的書,毫無疑問的肯定是《沉思錄》。我大約在四年多前詳細讀過這本書,最近則重新讀了第二次。這本書在思想上、生活哲學上、心態設定上,徹底改變了我看待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濾鏡。這本流傳了兩千多年的經典著作,同樣影響了許多古今中外的歷史偉人們。
這本書的作者是馬可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他是羅馬帝國的一位皇帝,人稱「哲學家皇帝」,他的統治時期是從公元 161 年到 180 年。不同於其他帝王的是,他不只是一位政治家,還是一位哲學家。他在他的統治期間,面對了無數的戰爭與內亂,但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平靜與理性的心。這本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記錄了他對生命、道德、宇宙和自我的深刻思考。
馬可斯.奧理略的重要性不只在於他的統治技巧,更在於他對「斯多葛哲學」的實踐與傳播。作為一位哲學家皇帝,他的生活和統治方式深受斯多葛哲學的影響,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他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個人道德修養和面對逆境時的心態方面。 以下分享關於斯多葛哲學的簡介,以及對我造成巨大改變的七個重點觀念。 |
#斯多葛哲學是什麼? 斯多葛哲學(Stoicism)起源於古希臘,是一種重視理性、自我控制和與自然法則和諧共存的哲學流派。其核心理念圍繞著理解並接受宇宙的自然秩序,強調通過發展自我控制和堅韌來克服破壞性情緒,從而達到心靈的平靜。 斯多葛哲學提倡道德和美德是最高的生活目標,認為一切外在的物質和社會地位都不如內在的道德修養來得重要。它還持有一種決定論的觀點,認為宇宙和生命中的一切事件都是命中注定的,並鼓勵人們接受而不是抗拒這些命運的安排。也就是說,斯多葛哲學是關於追求內在平靜和道德完善的哲學,強調理性思考和道德生活的和諧統一。 斯多葛哲學最知名的三個人物分別是「哲學家皇帝」馬可斯.奧理略,劇作家和政治家塞內卡(Seneca)、希臘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像是奴隸出身的愛比克泰德習慣開班授課,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將想法直接傳達給聽眾;相反地,馬可斯寫下《沉思錄》時,心中設定的讀者只有自己,而且整本書的各個段落彼此無甚相關,也經常出現晦澀難懂的敘述。馬可斯必須面臨戰爭、瘟疫、謀反、貪汙腐敗等局面,又得肩負治理帝國的重責大任,由此我們不難想像,他必須擁有無比強大的內心,才能幫助自己度過難關。 |
1.與自然和諧共存 作者呼籲人們順應自然,適應環境,保持內心平靜的思想。這與斯多葛主義 「生活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理念一脈相承。以下我摘錄一些書中的金句: 「在當下順應自然而行,讓說出的每一個字包含磊落的真理,同時感覺心安理得,你的人生就能幸福快樂。而且,沒有人能阻止你獲得幸福。」 「面對事物時不產生意見、靈魂不為之躁動,都是我們能力所及的事;因為,事物天生並不具備讓我們產生意見的能力。」 「宇宙本性不可能因為缺乏控制力或技巧,使好事和壞事隨機發生在好人和壞人身上,不加區分,宇宙本性不可能鑄下這番大錯。但生死、榮辱、苦樂這些事物,尤其死亡,必然都會發生在好人與壞人身上,也無所謂讓人變好或變壞。因此,這些事物既不善良,亦不邪惡。」 「健康的眼睛應該要遍覽所有可見的事物,不應該說:「我只想看綠的東西。」因為,只有生病的眼睛才需要如此。健康的聽覺及嗅覺應該要能接收所有可聞、可嗅的事物,健康的胃應該要能容納所有食物,像磨坊一樣磨碎所有可磨的穀物。依此類推,健全的心靈應該要能應付所有狀況。但如果心靈說:「讓我的兒女安穩地活著!讓所有人稱讚我所有的舉動!」就跟專看綠的眼睛、專吃軟的牙齒沒兩樣了。」 「人有責任安撫自己、靜待自然分解之時到來,無須為進度延宕而心煩,同時潛心相信以下原則,讓自己獲得安寧:第一,與宇宙本性不符的事,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第二,我可以永不背離與我的神及內在神性,因為這屬於我的掌控範圍,沒有人能逼我違背原則。」 我的體悟:所有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而不是什麼某個天神的邪惡陰謀想讓我們受苦。所有事情都是「中性」的,沒有什麼絕對的善惡之分,而是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罷了。接受身心靈所體驗到的一切,同時堅守某種良善的待人處事原則。
|
2.個人內心平靜的重要性
書中強調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以及不被欲望和物質虛榮所累的內心平靜。這體現了斯多葛主義強調克制欲望、實現內心自由的理念。以下我摘錄一些書中的金句: 「凡是出現在你眼前的任何事物,你都必須加以定義或描述,才能透徹、全
面地掌握其本質。」 「按個人內在結構採取行動並自制,這也是各種職業與技藝所追求的目標。這是每門技藝追求的目標,也就是被製造出來的事物,都應該與當初的製造目的相符。無論是照料葡萄藤的葡萄農、馴馬師或馴犬師,他們追求的目標都是如此。至於我們教育、指導下一代時所追求的目標,同樣如上所述。當你的努力有了收穫,你就不會眷戀別的事物。你還對其他事物念念不忘嗎?只要你放不下,就過不了自由自在、知足常樂、無欲無求的生活。只要別人能從你手上剝奪這些事物,你必然會羨慕、嫉妒、猜忌對方;看見別人擁有你重視的事物,你也不免萌生詭計惡念。放不下這些事物的人,內心必然會煩亂不已,而且會經常埋怨眾神。」
「因欲望而犯錯的人,比因憤怒而犯錯的人更應受譴責。因為被憤怒沖昏頭的人,似乎是由於承受了某種痛苦以及無意識痙攣,才因此失去理智;反倒是因欲望而犯錯的人,滿腦子只有享樂的念頭,因此容易犯下既放縱又嬌弱的錯。」
「人應該隨時問問自己:多餘的行為反覆出現。「這件事是不是沒必要做?」除了捨棄沒必要的行為,更應該捨棄沒必要的念頭,才不會讓多餘的念頭反覆出現。」
#我的體悟: 透過從事物當中「抽離」開來,試著用客觀的語言重新描述當下的體驗,更能讓我們體驗到內心的平靜。類似的作法在我之後讀過的書都出現過,例如《轉念的力量》和《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這類型的練習做了很多次之後,更容易察覺哪一些念頭是屬於「可以被捨棄」,而哪一些念頭是「可以被留下來」反覆咀嚼的。 |
3.命運的決定論觀點
接下來談關於命運決定論的觀點,以及這種觀點如何影響個人塑造積極正面和平靜的人生態度。這與斯多葛主義的命運觀一脈相承。以下我摘錄一些書中的金句:
「任何事物的本性,都不會讓違背本性目標的事情發生。你應該要安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原因有二:
第一,這些事情都是因你而生,是專為你開的處方,更是來自你的命運絲線織出的最初成因,與你密切相連;
第二,即使是單獨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事,都是能使掌管宇宙的力量喜樂圓滿、甚至能使其永續存在的成因啊!
無論就構成整體的組織或創造整體的成因而言,要是你切斷了其中一段連貫性,就會破壞整體的完整性。一旦你開始怨東怨西,就會切掉這段由你掌控的連貫性,而且你這麼做,等於是想讓這段連貫性消失。」 「既然如此,你還會被發生在你身上的事絆住,讓自己無法當一個正直、寬容、節制、謹慎、免於草率言行的人嗎?你會因此無法具備謙遜、自由等各種美德嗎?事實上,人的本性所具備的特質,都必須藉由這些美德彰顯出來。」
「無論何時、無論身在何處,你都有能力辦到這些事:以虔敬的心接納當下境遇、公正對待身邊的人,並仔細斟酌內心浮現的念頭,不讓未經檢驗的事物滲入其中。」
我的體悟:安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而不是怨東怨西。我們自己嚮往的美德,要由我們自身的行為不斷展現出來。無論外界的境遇如何,我們還是能維持自己念頭的方向,不要被動物本能的念頭牽著鼻子走,而是知道如何檢驗那些念頭(有點類似前面說的「抽離」的觀念)。 |
4.道德操守高於一切
書中強調道德修養和利他精神的思想主張。我們可以在當今社會中以此為指導,追求高尚的道德品格。以下我摘錄一些書中的金句: 「所謂完美的性格,便是將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並且不激動、不倦怠、不虛偽。」
「普羅大眾欣賞的事物,多半是最普通的一類,也就是單靠內聚力形成、結構天然的事物,像是石頭、木頭、無花果樹、葡萄藤、橄欖;稍具理智的人會欣賞具備生命的事物,譬如禽鳥走獸;至於理智更強大的人,則會欣賞具備理性靈魂的事物。這裡所說的理性靈魂,並不涉及普世性的概念;只要靈魂熟悉某種技藝、擅長某些技術,或者純粹擁有成群的奴隸,就能被稱為理性靈魂。」
「人生目標不斷變動的人,就無法成為穩定一致的人。但這樣說還不夠,我必須解釋何謂人生目標。多數人眼中的好事,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認同,只有涉及公眾利益的好事,才能讓所有人形成共識。因此我們設定人生目標時,必須以合群及公共性為準。能夠朝這個方向努力奮鬥的人,才能使行動一以貫之,讓自己成為穩定一致的人。」
我的體悟:書中大量提到了「生」與「死」的觀念,所以「將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並不是要我們放縱或滿足動物性本能,而是將每一天當成普通的一天來過——遵守美德、公正待人、推己及人的普通的一天來過。書中也提到公眾利益的重要性,當我們的目標圍繞著這件事情,整體社會會變得更好。 |
5.面對死亡的態度
作者平靜面對死亡的態度,死亡在他看來是自然法則,應該寬容地接受。以下我摘錄一些書中的金句:
「與偉大的宇宙相比,我們的「自我」真是無比渺小。如果能放下我們心中對於生死、是非等等根深蒂固的執著,就能將宇宙與人生視為一場大戲;我們的一生就是開開心心地來演戲,戲演完了也開開心心地離場,如此而已,毫無遺憾。」
「事物總是在一瞬間消逝,化為傳說,最後葬在記憶深處,被人徹底遺忘。以上情形,指的還是曾經散發萬丈光芒的人。至於其他的人,當他們呼出最後一口氣,就等於在世上消失了,再也不會有人提起他們。總之,到底何謂永恆的記憶?不過是虛無罷了。所以,什麼事才值得我們嘔心瀝血?那就是正義的思想、合於公益的舉止、誠實無欺的言論、歡喜面對世事的性格,並且將一切視為必然與日常,皆由同樣的原則及源頭流淌而出。」
「就算你能活三千年,甚至能活千萬年,也請不要忘記:人能失去的生命無他,只有人正在活的生命,而人能活的生命無他,只有人正在失去的生命。到頭來,萬壽與夭折其實毫無二致,因為即使失去的事物不同,對所有人而言,當下的時間都是一樣的。所謂的失去,都相當於一瞬間而已。」
「無論是最長壽或最短命的人,失去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人會被剝奪的東西,就只有當下而已,因為這是人唯一擁有的事物,而從不屬於人的東西,是失去不了的。」
「有人害怕變化嗎?要是少了變化,還能產生什麼事物?對宇宙本性而言,還有比變化更愉快、更恰當的事嗎?如果薪柴不產生變化,你還能洗澡嗎?如果食物不產生變化,你還能獲得營養嗎?少了變化,各種有益的事物還能成形嗎?你難道沒發現,你身上的變化對宇宙本性而言,也同樣是必要的嗎?」
我的體悟:書中談到關於生死的議題,對我造成很大影響。我們的肉體就像一件太空衣,借給我們穿一段時間,時間到了就要還回去(死亡)。在還穿著太空衣的這段時間裡面,如何好好地運用,活出理想中的人生樣貌,就是每個人自己的課題。同樣的,「當下」是我們能掌握且最重要的時刻,而不是糾結在以前的時光,或是擔憂未來還沒發生的時光。當我們擁有這種認知「每一天都有可能死去」,我們更可能把握人生中可以發光發熱的每一分時刻。 |
6.在艱困的環境中保持平靜
作者強調在逆境中保持內心力量和平靜的思想。這與斯多葛主義面對困難時的態度一脈相承。以下我摘錄一些書中的金句:
「人喜歡找個僻靜之地隱居,像是鄉間、海邊、山林;你也不例外,你同樣非常渴望在這些地方定居。不過,這是凡夫俗子才會有的念頭。其實,不管你走到哪裡,只要你想隱居,就有能力隱居;因為,除了潛入靈魂深處,再沒有更能讓人心緒寧靜、毫無牽掛的隱居地了,尤其,當一個人浮現了這種念頭,同時好好凝視這樣的思緒,就能讓自己瞬間進入無比寧靜的狀態。」
「讓自己像座海角一樣,即使被浪花不斷拍打,依舊能屹立不搖,馴服四周的狂潮。有人說:「我不快樂,因為這事發生在我身上。」不是的,你應該要說:「這事雖然發生在我身上,我還是很快樂,因為我撐下來了,而且完全不為此受苦。我既沒被當下擊潰,也不為未來擔憂。」」
「事物本身無法觸及靈魂,連一絲機會都無;事物也無法進入靈魂,更無法使靈魂轉向或移動,其實,靈魂單靠自己就能轉向或移動了。當靈魂認定某個念頭是適當的,便會以此為據,將眼前的事物調整成自己需要的樣貌。」 「所有美麗的事物,都是因自身而美麗,而且美麗的理由僅限於此,與是否獲得讚美無關。那麼,事物就算受到稱讚,也不會因此變好或變壞。」 「當你因為外在事物而痛苦,折磨你的並非事物本身,而是你對事物的評價。其實,你是有能力立刻拋開這些評價的。」 「接受這個世界自然運行的樣貌:「小黃瓜是苦的。」 ── 那就丟掉吧。「這條路上有荊棘。」 ── 那就繞過去吧。這樣做就夠了,不需要補上一句:「為什麼世上會有這種東西?」這句話會被通情達理的人取笑,就像如果你走進木匠和鞋匠的工作室,指著地上的木屑和碎皮料表示不滿,對方也會嘲笑你。」 我的體悟:讓我回想起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這段話:「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寧靜,去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我能夠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以上這兩者的不同。」絕大部分的外界事物,我們都毫無掌控的能力,若我們因此而感到快樂或痛苦,那麼必然是來自於我們心裡對那件事物的詮釋方式。也就是說,痛苦來自於我們對事物的評價。只要當任何事物激起我的強烈情緒(尤其是負面的),我就會試著思考看看:「我還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往往會找到截然不同的答案。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