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106 適合的時間點傳送訊息 問與答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Q3.除了通訊軟體,現實生活也常遇見直接衝破邊界感的人,又該怎麼        辦?

 

-職場:長官/同事:像是直接衝到位置講事情;或是直接打開門,不在意你是否正在跟其他同事講話、開會;直接打開抽屜或電腦等。情侶朋友/家人:例

 

-如開對方胖的玩笑、動不動就手來腳來,覺得這樣比較親密、習慣把所有人都當好朋友,卻讓另一半覺得被冷落、不管親疏遠近,先問薪水多少?動不動就要人家幫忙或配合自己。規劃好的時間與要做的事,一直被對方臨時介入打亂。

 

主要標題:突破邊界感的人際互動:理解與應對的多面向探索


第一部分:問題概述——什麼是「邊界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際邊界(Boundaries)是維持健康人際關係的重要基礎。邊界感的喪失,可能導致人際間的摩擦與不適,尤其在職場、家庭及朋友間尤為突出。

例如,在職場中,某位主管可能不顧員工的專注狀態,直接衝到員工位置上交代任務;或在家庭中,某成員不經詢問就翻開你的抽屜。這些行為都會讓人感到壓迫或不被尊重。


第二部分:為何會出現「突破邊界感」的行為?

1. 生理層面:大腦功能與個性影響
研究顯示,大腦中負責社會認知的前額葉皮質未充分發展,可能導致個體難以體會他人感受。某些人格特質如外向型或衝動型的人,更容易不自覺地突破他人邊界。

2. 心理層面:情緒需求與過度依賴
部分人因缺乏安全感或希望獲得認可,可能會過度接近他人,進而打破邊界。他們可能誤解親密與冒犯的界限。

3. 社會層面:文化與社交習慣
亞洲文化強調集體主義,人際界限可能較模糊,例如詢問個人薪水或婚姻狀況被視為「關心」。然而,這些行為可能在更注重隱私的文化中被視為不禮貌。

4. 精神靈性層面:人際連結的渴望
從靈性角度看,突破邊界感的行為有時源於對深層連結的渴望,無論是對神聖力量的追求還是對人類群體歸屬感的需求。


第三部分:具體案例——突破邊界感的衝突與解決

案例描述
小林(28歲)在一間廣告公司工作。某日,他正與一位同事討論企劃時,部門主管王先生突然推開辦公室門,直接走到他的位置上,沒等小林停下來,就開始大聲布置新任務。會後,王先生還翻看了小林的電腦,要求查看文件。小林感到自己的專業與隱私被侵犯。

此外,在家庭中,小林的姑姑經常在聚會上詢問他的薪水,甚至在眾人面前開玩笑說:「你這麼賺錢,怎麼還單身?」這讓小林倍感尷尬和壓力。


第四部分:多面向分析與應對策略

1. 生理層面:增強專注與壓力管理
小林可以透過深呼吸或短暫放鬆來平復突發情況帶來的壓力,避免因情緒反應導致工作效率下降。

2. 心理層面:自我覺察與表達界限
學會清晰地表達感受,例如對主管說:「我正在處理其他任務,是否可以稍後再討論?」這不僅能保護自己的情緒,也能為對方樹立清楚的界限。

3. 社會層面:建立共同規範
在職場中,與同事共同倡導尊重隱私和界限的行為規範,例如明確討論重要事項應事先約定時間。

4. 精神靈性層面:接納與共情
理解突破邊界感的行為背後可能隱藏的需求,例如主管可能是因為壓力過大,導致行為失當。透過共情,減少因衝突產生的內心負擔。


第五部分:應對技巧與原則

1. 提前設立界限
在可能的情況下,明確說明自己的工作或個人習慣,例如告知家人:「我不喜歡公開討論個人收入。」

2. 使用非暴力溝通
以「我訊息」代替指責,例如:「我感到被打擾,因為我需要更多的專注時間完成任務。」

3. 尋求第三方協助
當問題無法單獨解決時,可以尋求人資或心理輔導專員的協助,幫助建立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4. 發展自我韌性
提升內在力量,學習將外界壓力轉化為成長的動力。


第六部分:案例的後續發展

小林在一次部門會議中提議設立「專注時間」制度,明確規定員工在工作時不應被隨意打擾,獲得了大部分同事的支持。對於家庭中的情況,他則選擇在聚會前與家人溝通,告訴姑姑他希望避免談論薪資問題。


第七部分:總結與啟示

突破邊界感的行為並非總是惡意,而可能反映了行為者的需求或文化背景。透過多面向的理解與應對,能夠有效減少人際衝突,促進健康關係的發展。


10個重點內容

  1. 邊界感是健康人際互動的基石。
  2. 生理因素如大腦功能與個性特質可能導致邊界感喪失。
  3. 心理需求如缺乏安全感可能驅動突破邊界感的行為。
  4. 社會文化背景影響人們對邊界的認知。
  5. 靈性需求反映人對連結與歸屬感的渴望。
  6. 明確表達界限能有效防止摩擦升級。
  7. 非暴力溝通是解決衝突的重要工具。
  8. 社會規範能促進尊重與理解。
  9. 增強心理韌性是長期應對的核心策略。
  10. 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有助於減少對立情緒。

 

 

 

Q2.院長建議民眾,如何在確保自己不受影響,又能不打壞人際關係前提下,在面對各種關係中,找回邊界感?

例如:長官與下屬、父母與子女: 傳訊息為什麼都不回?沒有看到我傳的訊息嗎?動不動就用或是頻繁打電話、傳訊息交代事情。

  •  

 

2

找回邊界感:在關係中保護自己又不破壞人際的智慧之道


目錄

  1. 什麼是邊界感?
  2. 為什麼邊界感重要?
  3. 常見的邊界模糊情境
  4. 如何識別邊界被侵犯的徵兆
  5. 生理層面的影響:壓力與健康
  6. 心理層面的挑戰:自尊與自我價值感
  7. 社會互動中的動態平衡
  8. 靈性層面的啟發:尊重與愛的界線
  9. 實踐邊界感的策略
  10. 案例分析:張小姐的邊界感重建之旅

什麼是邊界感?

邊界感是指在個體與外界互動中,劃定清晰的心理與行為界限,這種界限可以保護個人空間、尊重他人,並促進健康的人際關係。邊界感包含身體、心理、情感和靈性的維度,影響我們如何表達需求、抵禦壓力以及維持自我完整。


為什麼邊界感重要?

1. 提升心理健康:
邊界感強的人往往能更好地處理壓力,減少焦慮和憤怒。當人際互動過於親密或過於疏遠,都可能導致情緒困擾。

2. 保護生理健康:
壓力過大可能影響免疫系統,導致慢性疾病。建立邊界感可以減少身體的過度應激反應。

3. 維護社會功能:
合理的邊界感能促進彼此尊重,避免人際衝突。當一方過於依賴或控制,另一方的需求常被忽視。

4. 滋養靈性成長:
良好的邊界能讓我們更專注於內在價值,實現靈性平衡,感受生活的意義與和諧。


常見的邊界模糊情境

1. 職場中的邊界挑戰

例如,長官頻繁在非工作時間打電話、傳訊息,要求即時回應。

2. 親子間的邊界失衡

例如,父母以愛為名控制子女的決策,或子女要求父母無條件滿足其需求。

3. 情侶與朋友的邊界矛盾

例如,過度的關注和訊息轟炸,如:「你剛剛有在聽我說話嗎?」


如何識別邊界被侵犯的徵兆

  • 持續感到壓力或疲憊。
  • 對某些人產生怨恨或反感。
  • 不敢說「不」或表達自己的需求。
  • 感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被榨乾。

生理層面的影響:壓力與健康

當邊界感被侵犯時,身體可能表現出以下徵兆:

  • 睡眠障礙:因壓力過大而失眠。
  • 消化問題:腸胃功能紊亂常見於高壓人群。
  • 免疫力下降:易感冒或感染疾病。

心理層面的挑戰:自尊與自我價值感

邊界感弱的人常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可能導致:

  • 情緒低落:覺得自己不重要。
  • 焦慮與憤怒:覺得自己被利用或控制。
  • 自我懷疑:不確定是否有能力劃清界限。

社會互動中的動態平衡

在人際互動中,邊界感是一種動態平衡,需要同時考量他人的需求與自己的界限。例如:

  • 職場:在保持專業的同時,拒絕過度干涉私生活的要求。
  • 家庭:在愛與自由中尋求平衡。

靈性層面的啟發:尊重與愛的界線

邊界感的建立並不意味著冷漠或拒絕,而是基於尊重他人與自我的界限。這種尊重體現為:

  • 愛自己:認清自我需求。
  • 愛他人:尊重他人的空間。

實踐邊界感的策略

1. 明確需求與限制

清晰表達「什麼可以接受,什麼不行」。

2. 學會拒絕

拒絕並不等於不尊重,而是保護自我。

3. 使用溫和的溝通方式

例如:「我很在意這段關係,但我需要一些個人空間。」

4. 設立時間界限

為工作與生活劃定明確的時間段。

5. 進行靈性反思

透過冥想或禱告,找到內在的平衡。


#案例分析:張小姐的邊界感重建之旅

=背景描述:
張小姐,35歲,某科技公司專案經理,生活繁忙且壓力大。長官習慣於深夜發送工作訊息,並要求即時回應。同時,她的父母經常干涉她的感情生活,批評她的選擇。男友則常抱怨她「不夠關心」,頻繁發訊息要求回應。

=事件經過:

  • 地點與時間: 某個週五晚上,她在加班時,接到父母與男友的連環電話,長官也在群組中@她要求完成報告。
  • 心理狀態: 張小姐感到喘不過氣,甚至出現胸悶與失眠。

=轉折點:
張小姐求助心理諮商,開始學習設立邊界感。

=解決方案:

  1. 職場邊界: 與長官溝通工作時段,設定不回應非緊急訊息的界限。
  2. 家庭邊界: 向父母表達自己的生活決定權,要求尊重。
  3. 情感邊界: 與男友溝通,強調需要獨立的空間,同時制定固定的聯繫時間。
  4. 靈性支持: 張小姐開始每天冥想,增強內心的穩定感。

=結果:
三個月後,張小姐的工作效率提高,睡眠恢復正常,與家人及男友的關係也更為和諧。


10個重點內容

  1. 邊界感的重要性在於保護個人空間與促進健康關係。
  2. 常見邊界模糊情境包括職場、家庭與情感互動。
  3. 邊界被侵犯的徵兆包括壓力、疲憊和自尊受損。
  4. 生理層面的壓力可能導致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問題。
  5. 心理層面的挑戰包括焦慮、自我懷疑與情緒低落。
  6. 社會層面的邊界實踐需要在彼此需求間取得平衡。
  7. 靈性層面的邊界感能促進尊重與愛的雙向流動。
  8. 建立邊界感的策略包括學會拒絕、溫和溝通與設立時間界限。
  9. 案例顯示,通過心理支持與實踐策略,邊界感可以有效改善生活質量。
  10. 邊界感的建立不僅是一種自我保護,更是對他人的尊重與愛。

 

 

 

 

Q1.現代人幾乎離不開通訊軟體,但無時無刻的訊息傳來,似乎也意味自己獨處不受打擾的時間愈來愈少,長久下來會對民眾造成哪些問題?又該如何及早察覺自己正因為邊界感導致情緒出現問題?

1

主要標題:
訊息轟炸下的邊界感缺失:現代人的挑戰與對策

分段標題:

  1. 訊息轟炸與邊界感缺失的現象
  2. 生理層面:持續訊息干擾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3. 心理層面:無邊界感對情緒與精神的挑戰
  4. 社會層面:人際關係的矛盾與壓力
  5. 精神與靈性層面:內在平靜的喪失與自我迷失
  6. 如何及早察覺邊界感缺失的徵兆
  7. 案例分析:李小姐的訊息焦慮與重建邊界感
  8. 建立健康邊界感的方法
  9. 科技與人文:如何平衡數位工具與生活質量
  10. 未來展望:尋回獨處時間的價值與意義

一、訊息轟炸與邊界感缺失的現象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通訊軟體的普及,現代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受到訊息的影響。工作上的即時通知、朋友的社交邀約、家庭的關懷訊息,讓許多人感到自己彷彿「永遠在線」。這種長期的訊息轟炸讓個人逐漸喪失了「邊界感」,難以分清工作與生活、他人需求與自身需求之間的界線。


二、生理層面:持續訊息干擾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1. 睡眠質量下降:夜間頻繁檢查手機容易打斷深層睡眠,導致睡眠不足。
  2. 腦部過度負荷:長時間接收訊息可能引發「資訊超載」,增加腦疲勞。
  3. 壓力相關疾病:頻繁的訊息提醒會觸發壓力反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

三、心理層面:無邊界感對情緒與精神的挑戰

  1. 焦慮與不安:即時回覆的壓力讓人感到焦慮,害怕錯過重要訊息(FOMO效應)。
  2. 情緒耗竭:持續的訊息干擾讓人難以集中,增加挫折感與情緒疲憊。
  3. 成癮風險:不自主地反覆檢查手機,可能發展為手機依賴症。

四、社會層面:人際關係的矛盾與壓力

  1. 過度承諾:因無法說「不」,個人可能陷入無止境的責任循環。
  2. 溝通誤解:訊息中的語氣難以傳遞,容易引發誤會或衝突。
  3. 親密關係影響:過多的手機使用削弱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讓親密感減少。

五、精神與靈性層面:內在平靜的喪失與自我迷失

  1. 無法專注:過多的訊息讓人難以靜心,阻礙深度思考與冥想。
  2. 自我迷失:過度關注他人需求,可能讓人忽略內在自我的聲音。
  3. 靈性價值的模糊:忙於回應外在需求,讓人疏離生命的核心意義。

六、如何及早察覺邊界感缺失的徵兆

  1. 生理警訊:如頭痛、肌肉緊繃、胃腸不適等。
  2. 情緒警訊:感到無力、易怒、抑鬱或焦慮。
  3. 行為警訊:難以拒絕他人請求、不斷檢查手機。

七、案例分析:李小姐的訊息焦慮與重建邊界感

背景描述:
李小姐,34歲,是一位廣告公司的業務經理。由於工作需要,她的手機幾乎24小時在線,常常半夜被客戶訊息吵醒。長期以來,她感到焦慮、疲憊,甚至出現失眠和胃痛的症狀。

處理過程:

  1. 心理諮商:透過心理諮商,李小姐意識到自己缺乏邊界感是問題的核心。
  2. 行為調整:她開始設定手機靜音時段,並學習說「不」。
  3. 靈性支持:李小姐參與冥想課程,重新找回內在的平靜感。
  4. 社會支持:她與同事協調工作模式,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休息時間。

成果:
幾個月後,李小姐的焦慮大幅減輕,她學會了平衡工作與生活,並且能夠享受更多的獨處時光。


八、建立健康邊界感的方法

  1. 設定清晰界線:如規劃手機使用時間,避免工作時間侵占私人生活。
  2. 練習自我肯定:學習說「不」,堅持自己的需求。
  3. 創造數位減壓空間:定期安排無手機日或數位斷捨離時光。

九、科技與人文:如何平衡數位工具與生活質量

  1. 善用科技:使用自動回覆或篩選訊息的工具,減少干擾。
  2. 提倡數位倫理:在企業文化中,尊重員工的休息時間。
  3. 重視教育:提升大眾對邊界感重要性的認知。

十、未來展望:尋回獨處時間的價值與意義

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邊界感不僅是個人健康的重要議題,也是社會和文化變遷的挑戰之一。透過建立健康的數位使用習慣,人們可以重新找回內在平靜,進一步提升生活的幸福感與生命的意義感。


10個重點內容:

  1. 訊息轟炸對現代人邊界感的影響。
  2. 生理健康受到訊息干擾的具體表現,如睡眠質量下降。
  3. 心理層面:訊息焦慮與情緒耗竭。
  4. 社會層面:人際關係中的壓力與矛盾。
  5. 精神層面:內在平靜與生命意義的喪失。
  6. 辨識邊界感缺失的早期警訊。
  7. 案例分析:李小姐如何克服訊息焦慮。
  8. 建立健康邊界感的實際方法。
  9. 平衡數位工具與生活質量的策略。
  10. 獨處時間對現代人的價值與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