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0113 Psychology Jung Book03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楊聰財專欄】

@文章=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重新理解心理關係與自我覺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1.  引言: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2.  原始同一性與個體化歷程

 

3.  心靈的覺醒:心理發展的挑戰

4.  婚姻中的心理投射與關係轉化

 

5.  自我與他者:心理關係的雙向性

6.  中年轉折:從本能到文明的過渡

 

7.  心理危機與意識的整合

8.  靈性需求與心理成長

 

9.  案例分享:一場心理重建的旅程

10. 結論:現代心靈問題的多元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在當代社會,快速變遷與多元價值的衝擊下,個體往往在心理層面面臨深刻的危機。榮格在《現代人的心靈問題》中指出,現代人的心理困境源於無意識與意識的矛盾。這種矛盾不僅體現在個體內部,還表現在人際關係、社會結構和靈性追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同一性與個體化歷程

 

1. 從原始同一性到個體化

榮格認為,人的心理從「原始同一性」中逐漸分化為有意識的個體。原始同一性指的是人類早期心靈未經分化的狀態,個體在這種狀態下無法區分自我與他人。

 

2. 父母的影響與潛意識的作用

榮格指出,父母的影響是個體心靈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位母親若無意識地將兒子視為伴侶的替代者,可能對兒子的心理關係形成深遠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靈的覺醒:心理發展的挑戰

 

3. 心靈的覺醒

心理的覺醒是一個痛苦但必要的過程,特別是在中年時期。榮格形容中年的心理發展為從追求外在成就到內在反思的轉變。

 

4. 心理發展的階段

心理發展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過程,從生物性需求逐漸過渡到精神層面的追求。然而,現代人往往因社會壓力停滯於某一階段,導致內在衝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婚姻中的心理投射與關係轉化

 

5. 心理投射的作用

婚姻關係中,配偶常將內心的「陰性基質」或「陽性基質」投射到對方身上。這種無意識的投射既可能促進親密,也可能引發矛盾。

 

6. 從投射到真實的心理聯繫

當配偶意識到彼此心理投射的影響,並通過反思實現心理聯繫的轉化,婚姻關係將達到更深層次的穩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與他者:心理關係的雙向性

 

7. 包容者與被包容者的困境

榮格分析了婚姻中的「包容者」與「被包容者」模式。包容者擁有較為複雜的心理結構,而被包容者則傾向於簡單的心理需求。

 

8. 雙向心理互動

心理關係的穩定需要雙方在包容與被包容的動態平衡中找到共同成長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轉折:從本能到文明的過渡

 

9. 人生下半場的心理挑戰

榮格認為,中年是心理轉型的重要時期。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我,從追求外在的成就轉向內在的心靈整合。

 

10. 心靈重建的契機

中年的心理危機既是挑戰,也是轉機。通過自我反思與整合,個體可實現更高層次的心理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危機與意識的整合

 

11. 心理危機的特徵

現代人常因心理壓力陷入危機,如婚姻問題、家庭矛盾或事業瓶頸。這些危機的根源在於無意識與意識的分裂。

 

12. 意識整合的路徑

通過心理治療、自我探索與靈性追求,個體可以將無意識內容轉化為意識的組成部分,實現內在的和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靈性需求與心理成長

 

13. 靈性層面的探索

榮格認為,靈性需求是心理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靈性的追求,個體可超越個人層面的限制,達到與集體無意識的聯繫。

 

14. 從心理治療到靈性整合

心理治療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也是實現靈性整合的途徑。榮格強調,心理健康與靈性成長密不可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享:一場心理重建的旅程

 

=案例背景

•  人物:小雅(化名),30歲的女性職場人士

•  事件:婚姻出現問題,經常感到孤獨與壓力

•  地點:台北市

•  時間:2023

 

=案例描述

小雅是一名事業成功的女性,但婚姻生活卻不如人意。她的丈夫是一位注重事業的企業家,兩人因心理需求差異漸行漸遠。小雅在心理治療中意識到,她對丈夫的過度依賴源自於她童年時對父親的情感投射。

 

=心理治療的過程

1.  生理層面:透過冥想和運動,小雅緩解了長期壓力引發的失眠和焦慮。

2.  心理層面:心理師協助她挖掘無意識的內容,幫助她重新認識自我。

3.  社會層面:小雅參與了支持小組,學會在關係中設立健康界限。

4.  靈性層面:透過靜坐與閱讀靈修書籍,小雅找到內心的平靜。

 

=結果與反思

經過一年的努力,小雅學會了自我接納,並與丈夫建立了更健康的溝通方式。她的經歷啟示我們,心理成長需要多層次的探索與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現代心靈問題的多元探索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不僅是心理學的課題,也是關乎靈性與人際關係的整合挑戰。榮格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多面向的探索框架,幫助我們在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層面實現和諧。只有通過深刻的自我覺察與整合,我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心平衡,並在現代社會中活出真正的自我。

 

 

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Seelenprobleme der Gegenwart卡爾.榮格 Carl G. Jung温澤元林宏濤商周出版2022/07/02

內文試閱

婚姻作為一種心理學的關係(節選)      原始同一性與父母的影響      在孩提時候,意識從無意識的心靈世界深處浮現,起初就像一座座島嶼,漸漸才形成「大陸」,整合成一個相續不斷的意識。這個不間斷的心理演進歷程,意味著意識的擴延。在一個相續不斷的意識出現的那個瞬間,就已經存在著心理關係的可能性。就我們所知,意識一直都是關於自我的意識。為了意識到我自己,我必須有別於他人。唯有存在著這個分別,才可能建立關係。儘管一般而言有所分別,但是這個區分往往有其缺陷,因為心靈世界或許還有一大片領域是無意識的。在無意識內容方面是不會有任何區分的,在那個範圍裡因而也不會產生什麼關係;那裡充斥著一個原始的無意識境況,那是自我和他人的原始同一性(primitiven Identität),也沒有任何關係存在。      適婚年齡的年輕人固然已經有了關於自我的意識(女孩子一般而言比男孩子早),不過他們是不久前才從原始的無意識濃霧裡走出來的。他們心裡還有一大片領域仍然籠罩在無意識的陰影裡,在那片領域裡也沒辦法產生心理的關係。其實,年輕人對於他人以及自己的認識並不完整,對於他人以及自己的種種動機也是一知半解。一般而言,他的行動大部分是出於無意識的動機。他們當然會主觀地認為自己是相當有意識的;因為人們一直低估了意識的內容,我們也往往會驚覺到,我們以為自己攀上了巔峰,其實只是在漫長的階梯底層而已。無意識的範圍越大,婚姻也就越加說不上是自由選擇,人們在墜入情網時明顯感受到的命運力量,特別容易讓人在主觀上注意到這點。就算沒有墜入情網,這種力量還是存在著,只不過是會以沒有那麼悅人的形式存在。      無意識的動機在性質上既是個人的,也是普遍性的。起初的動機是源自父母親的影響。在這個方面,對於男孩子來說,他和母親的關係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女孩子則是取決於她和父親的關係。他們和父母親的親密程度尤其會無意識地影響、促使或阻礙他們的伴侶選擇。對於父親和母親的有意識的愛,會促使他們選擇和父母親類似的配偶。相反地,無意識的親密關係(它不一定要有意識地表現為愛)則會阻礙這樣的選擇,使他們不得不調整他們的選擇。為了理解這個更改,我們首先必須明白他們和父母親的無意識的親密關係是由什麼造成的,在什麼情況下,他們會不得不做出有意識的調整,甚至是放棄選擇。一般而言,父母親因為人為的動機而使他們的生命產生的缺憾,會以相反的形式遺傳給孩子,也就是說孩子會無意識地被迫選擇一條人生道路,以補償父母親的生命裡的缺憾。其結果就是,疾惡如讎的父母親,他們的孩子卻往往越禮犯分;沒有責任感而遊手好閒的父親,卻有個執著於病態的虛榮心的兒子。父母親刻意地不去意識它,往往會造成極為不幸的結果。例如說,一個母親為了不想打破美滿婚姻的假象,而刻意不想意識到問題,如此一來,她會無意識地把兒子當成丈夫的替代者。於是,兒子就算沒有變成同性戀者,也會被迫違反本意而改變他的選擇。舉例說,他會娶一個顯然不如他的母親的女孩子,因而沒辦法和他母親爭風吃醋,或者他會愛上一個性格專斷蠻橫的女孩子,或許會使他掙脫母親的控制。如果本能沒有被扭曲的話,配偶的選擇應該不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可是它們早晚都會成為他的阻礙。從物種繁衍的觀點來看,或多或少基於本能的選擇可能是最好的,可是就心理學的觀點而言,它卻不一定是幸福的,因為在純粹本能的人格和因人而異的人格之間,其實有一段相當大的距離。因為基於本能的選擇固然可以改善或強化一個種族,卻也會犧牲了個人的幸福。(「本能」一詞當然只是所有器官和心理的因素的一個統稱,而它們大部分的性質,我們仍然不得而知。)      如果個人被認為只是保存物種的工具而已,那麼完全基於本能的配偶選擇應該再好不過了。可是人們並不會意識到這個選擇的理由,因此它們只能建立一種非個人的聯繫,就像我們在原始民族那裡清楚觀察到的。如果要說那是一種「關係」,那麼也只是一種若有似無的、淡漠的、非個人的聯繫,完全受到故老相傳的習俗和成見支配,那是每個陳陳相因的婚姻的模範。      只要父母親沒有以他們的認知、算計或所謂的關愛去安排孩子的婚姻,只要孩子的原始本能沒有因為不當的教育或是因為被積壓和忽視的父母親情結的祕密影響而扭曲變形,那麼他的擇偶一般來說會是基於無意識的、本能的動機。無意識會導致沒有分別,或者無意識的同一性。實踐上的結果就是,一個人會預設另一個人也擁有類似的心理結構。正常的性愛是共同的、表面上平衡的經驗,它會加強合而為一以及同一性的感受。這個境況就叫做完全的和諧,也被歌頌為極大的幸福(「一心一意」﹝Ein Herz und eine Seele﹞) ;的確有它的道理在,因為回到那個無意識的合而為一的原始境況,就像是回到童年一樣(所以所有戀人們舉手投足都很孩子氣),尤有甚者,更像是回到母親的子宮裡,回到深不可測的大海裡,那是仍然沒被意識到的無窮源泉。那是真實不妄而不容置疑的神性經驗,其震懾力量泯除且吞噬了所有個體性的事物。那是和生命以及非個人的命運的真正共融(Kommunion)。這個泰然自若的個人意志被打破了,妻子變成了母親,丈夫變成了父親,兩者都被剝奪了自由,成了延續生命的工具。      意識的覺醒:包容者與被包容者      這裡所說的關係一直是在生物性的本能目標的範圍內,也就是物種的保存。由於這個目的在性質上是集體性的,因此夫妻之間的關係基本上也是集體性的,在心理學的意義下,沒辦法被視為個人的關係。唯有無意識的動機被找出來,而原始的同一性也不斷被揚棄,我們才有辦法談到這種關係。很少或者完全沒有任何婚姻可以順利而沒有危機地演變成個人的關係。沒有任何意識的覺醒是無痛的。      意識覺醒的道路各自不同,可是它們都遵循著若干特定的法則。一般來說,轉變肇始自人生下半場的臨到。人到中年,那是心理學上至為重要的年歲。孩子剛開始的心理世界是最狹隘的,局限在母親和家庭的魔力範圍裡。隨著孩子漸漸成熟,視域和他自己的影響圈也不斷擴大。他的期望和意圖都指向個人力量和所有權範圍的延伸,欲望也不斷伸向世界的每個角落。個人的意志漸漸被等同於種種無意識動機的自然目的。於是人就把他的生命氣息灌注到事物裡,直到事物可以自己生存且繁衍,不知不覺地,它們的蔓生超越了他自己。母親被她自己的孩子們超越,男人被他們自己的創造物超越,原本辛苦努力創造出來的東西,再也沒辦法讓它停下腳步。一開始是熱情,接著變成責任,最後成了難以承受的負擔,一個吸取其創造者的生命的吸血鬼。中年歲月是繁花似錦的時分,人以全部的力量和意志投入其事業。可是就在這個瞬間,夜晚也誕生了,人生的下半場就要上演。熱情換了一張臉孔,現在叫做責任,意圖也很殘酷地變成了義務,以往充滿驚奇和發現的道路,現在則是司空見慣。發酵了的酒開始變得清澈。只要不出問題,人的心態越來越保守。人不再往前看,反而不自覺地頻頻回顧,為了自己生命演變至今的方式辯護。人找尋他的真正動機,不斷地探索。對於他自己以及他的命運的批判性審視,使人認識到他自己的特質。可是這個認識不會那麼理所當然地臨到他身上。唯有經過劇烈的震撼,人才會認識他自己。      由於人生下半場的目標有別於上半場,如果長久執著於年輕時的心態,會導致意志的分歧。意識要向前走,或多或少聽從它自己的行動;而無意識卻要走回頭路,因為它再也沒有力氣和內在意志去不斷擴張了。這種和自己的分岐會造成不滿,而由於人沒有意識到他自己的境況,一般都會把種種原因投射到他的配偶身上。於是產生了一種山雨欲來的氛圍,那是意識覺醒不可或缺的前提。通常夫妻不會同時出現這種情況。婚姻再怎麼完美,也沒辦法消弭這種個別差異,配偶各自的境況也不會完全相同。兩個人中間通常會有一個人比較急著要結婚。和父母親的關係比較正面的一方,比較容易適應其配偶,反之,由於和父母親深層而無意識的親密關係,另一方在適應上會受阻。所以他要多花一點時間才能夠完全適應,而或許因為得來不易,他會更加珍惜它。      步調上的差異以及心理人格的範圍在關鍵時刻會導致種種典型的困難。我不想讓人有個印象,以為「心理人格的範圍」比較廣闊,就是胸襟比較寬大的意思。完全不是如此。我要說的其實是心性的特定複雜性,就像是有許多個切面的石頭和簡單的立方體的對比。那是多面的、一般而言有問題的天性,負載著或多或少不一致的心理遺傳特徵。不管是要適應這些天性,或者是這些天性要適應更單純的人格,都是不容易的事。這些多少具有解離性傾向的人們,一般都有辦法把分歧的性格特質長期分隔開來(abspalten),因而「看起來」很單純;或者說,他們的「多面性」,他們捉摸不定的性格,使他們特別有魅力。他們的配偶很容易會在這個迷宮一般的天性裡迷失方向,在其中找到許多讓他們思惹情牽的種種可能的經驗;儘管不會是全然討人歡喜的,因為他們往往必須在伴侶反覆不定的性格後面苦苦追趕。單純的人格總是被這些經驗包圍著或是困在其中。他會被吞沒在伴侶比較複雜的人格當中,找不到走出去的路。這是個屢見不鮮的現象:妻子完全被圍困在她的丈夫的思想裡,而丈夫完全被圍困在他的妻子的情緒裡。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被包容者」(Enthaltenen)與「包容者」(Enthaltenden)的難題。      「被包容者」基本上是以婚姻為生活的一切。他會全心全意對待另一半,對於外面的世界,他基本上沒有責任,也沒有會牽絆他的興趣。這個「理想的」境況有惱人的一面,那就是另一半什麼事都要依賴一個摸不透的、因而沒辦法完全相信或信任的人格,而會感到擔心受怕。其好處則是在於他的全心全意,對於「心理經濟」(seelische Ökonomie) 而言,是個不容低估的因素。      至於「包容者」,就其或多或少的解離性傾向而言,則會特別渴望以對於他的配偶全心全意的愛使得他自己感到完整,這對他來說是很困難的事,因而會一直趕不上另一半比較單純的人格。他在伴侶身上找尋和他自己的種種面向互補和對比的一切微妙而複雜的性格,卻會因為對方的單純而感到困惑。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簡單比複雜更有優勢,所以他很快就會放棄在一個單純的天性裡找尋微妙而可疑的反應的企圖。而另一半基於簡單的天性而期待他有個簡單的答案,不多久就會使他疲於奔命,因為這個對於簡單的答案的期待會(套用術語來說)「群集」(konstelliert)他的複雜性。不管他願意或不願意,他都會屈服於簡單性的說明力而選擇退縮到自己心裡。對於人們而言,任何心理作用(一般性的意識歷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偏好簡單的東西,即使事實並非如此。就算只是一半為真,他也會耽於其中。對於複雜的人而言,簡單的天性就像是一個小房間,讓他沒有足夠的空間伸展。反之,複雜的天性給了簡單的人太多的房間、太大的空間,使得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屬於哪裡。於是自然而然地,比較複雜的人會包含比較簡單的人。前者不會被吞沒在後者裡頭,而是會環抱著後者,而自身不會被環抱。可是或許由於他更渴望被環抱,因而覺得自己不在婚姻裡頭,而扮演著有問題的角色。被包容者抓得越緊,包容者越是想要往外跑。被包容者緊抓著不放而執意強求,可是,被包容者越是不斷索求,包容者就越沒辦法回應。包容者頻頻窺探窗外,當然起初是無意識的。可是他步入中年,那種對於合而為一以及全心全意的渴望越來越強烈,由於他的解離性的傾向,那幾乎是做不到的事,於是接著就往往會發生一些讓他意識到衝突的事。他會意識到他其實是在找尋他一直欠缺的被包含的感覺以及全心全意的感覺。對於被包容者而言,這些事件起初只是證明了讓他們痛苦難耐的不安全感。她覺得那些表面上屬於她的房間裡頭,還住著其他不速之客。包容者對於安全感的期望漸漸消失,這個失望使他退縮到自己心裡,被包容者沒辦法以絕望而粗暴的方式迫使對方就範,也沒辦法讓他承認或相信他對於合而為一的渴望只是個幼稚或病態的妄想。既然粗暴的手段行不通,斷念的作法倒也有好處,也就是說,以往被包容者在對方身上尋求安全感,現在她明白了她只能反求諸己。於是她找到了自我,也在自己的簡單天性裡看到了包容者遍尋不著的那些複雜性格。      如果說包容者沒有因為面對一般人們所謂的「出軌」而崩潰,而仍然相信他對於合而為一的渴望有其內在的正當性,那麼他會選擇暫時接受這個自我分裂(Zerrissenheit)。解離(Dissoziation)不會因為分隔(Abspaltung)而治癒,而是必須透過更澈底的裂解(Zerreißung)。所有渴望合而為一的力量,所有對於自我的健康欲求,都在抗拒這種裂解,於是,他會意識到內心的合而為一的機會,那是他以前在外在世界裡找不到的。他在自己心裡找到了完整的自我,那是他得到的回報。      這就是人到中年屢見不鮮的事,於是我們奇特的人性迫使自己從人生上半場過渡到下半場,原本人只是其本能天性的工具,經過了這個境況的轉變,他不再是工具而已,而可以真正做他自己,那是從天性到文明、從本能到思想的轉變。      我們要慎戒不要以道德暴力中斷這個必然的發展,因為以分隔和潛抑本能的方式得到的心態,其實是個贗品。沒有任何事物比偷偷的意淫更噁心的了,它和到處拈花惹草一樣不堪聞問。可是這個過渡是個長路漫漫的歷程,大多數人都會半途而廢。如果我們可以像原始民族一樣,讓這個婚姻的整個心理發展安住在無意識裡,那麼這個發展就可以沒有太多磨擦而完整實現。我們在所謂的原始民族那裡會看到讓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的靈性的人,他們是宛若江河行地的命運的成熟作品。我這裡談到的是我的親身經歷。可是我在歐洲到哪裡找到那種沒有因為道德暴力而扭曲的人呢?我們還是那麼野蠻,才會相信苦行這種東西或是它的反面。可是歷史的巨輪是不會倒轉的。我們只能向前走,追尋著一種可以讓我們實現自我的命運的態度,就像原始民族的命運一樣。只有在這個條件下,我們才不會把精神(Geist)歪曲(pervertieren)成感性(Sinnlichkeit),而把感性歪曲成精神;兩者都是必須存在的,因為它們是相互汲取生命源泉的。      陰性基質與陽性基質的投射      我在上面概述的轉變,是婚姻裡的心理關係的基本內容。當然我們還可以多談一下那些被以為是自然目的並且導致轉變的種種妄念,那是人到中年的特點。在人生上半場特有的婚姻和諧(假如在適應上沒有問題的話),基本上是奠基於若干原型的投射(正如在關鍵階段看得到的)。      每個人一直以來心裡都會有個女性的形象,那不是「這個」特定女子的形象,而是「一個」特定女子的形象。這個形象基本上是個無意識的、源自太初的、深植於生命系統的遺傳物質,它是列代先祖們對於女性的所有經驗的一個「類型」(原型),是所有關於女性的經驗的一個沉澱,一個遺傳的、心理的適應系統。就算沒有女人存在,也可以在任何時候從這個無意識的形象推論出一個女人在心理觀點下應該是什麼模樣。而在女人心裡也是如此,她們在心裡也會對於男人有個天生的形象。經驗告訴我們說,它其實應該說是對於「男人們」的一個形象。而男人則是有一個對於「女人」的形象。由於這個形象是無意識的,所以它也就無意識地被投射到心愛的人身上,這也是情欲上的愛憎的原因之一。我把這種原型叫作「陰性基質」,因而對於經院哲學的問題「女人有靈魂嗎?」相當感興趣,因為我認為這個問題之所以有意義,那是因為人們似乎有理由懷疑。女人沒有「陰性基質」,但是有個「陽性基質」。陰性基質有個愛欲的、情緒性的性格,陽性基質則是講理的性格,所以說,男人口中所說的女性愛欲以及一般性的女人的感情世界,其實是基於他們自己的陰性基質的投射,因而有所偏頗。而女人對於男人的令人詫異的臆測和想像,則是以陽性基質的作用為基礎,它源源不絕地產生不合邏輯的判斷和錯誤的因果解釋。      不管是陰性基質或是陽性基質,它們都有極為多面向的性格。在婚姻裡,被包容者會把這個形象投射到包容者身上,而只有一部分的包容者會把這個形象投射到配偶身上。在這些情況裡,這個讓人心旌搖曳的形象迴盪在空中,等待真實的人來填入。有些女性類型似乎天生就會吸引陰性基質的投射;人們對於其中特定的類型都耳熟能詳。所謂「人面獅身」(Sphinx)性格更是不得不提,也就是雙面或多面性格;那不是人們說不上來是什麼性格的曖昧的不明確性(Unbestimmtheit),而是看似有許多線索的不明確性,就像蒙娜麗莎(Mona Lisa)的無聲勝有聲——不管是年輕或年老、母親或女兒、可疑的貞操、童稚的或是讓男人卸下心防的天真的慧黠。 不是每個真正有見識的男人都是陽性基質,因為陽性基質不在於識見不凡,而在於妙語如珠,尤其是談微言中而讓人覺得回味無窮。當然他也一定會披褐懷玉而與世乖違,因而也會有捨己為人的想法。他一定是個不拘一格的英雄,有無限的可能性,但是這並不是說陽性基質的投射不會在被一般人認為庸庸碌碌的人們裡頭找到一個真正的英雄。      不管是男人或女人,只要他們是包容者,那麼這個形象的填充就意味著一個結局不堪設想的經驗,因為由於自己的複雜性,他就可能會期待找到對應的多面性的回應。被圍繞和包容的空間看似一望無際。我用「看似」這個語詞,那是因為它其實是個有歧義的可能性。正如一個女人的陽性基質投射往往會挑上默默無聞而特立獨行的人,甚至會支持他去創造自己的命運,一個男人的陰性基質投射也會喚起一個「鼓舞人心的女性」(femme inspiratrice)。可是那或許十有八九是個飛蛾撲火的妄想。他之所以會失敗,那是因為他的信心不夠堅定。我必須對悲觀的人說,在這個心理原型裡有著特別正面的價值;相反地,我也必須告誡樂觀的人要提防那些讓人心醉神馳的妄想,更不要誤入歧途。      我們不可以把這個投射理解為一種個人的、有意識的關係。它剛開始的時候絕非如此。它會以無意識的動機為基礎(不同於生物上的動機),產生一種不由自主的依賴性。哈葛德的《她》暗示了在陰性基質投射底下讓人匪夷所思的觀念世界。它基本上是個精神性內容,往往以愛欲作為偽裝,表面上是一個原始民族神話心態的片段,它是由原型組成的,而所有原型加起來,就構成了所謂的集體無意識。相對應地,這樣的關係基本上是集體的,而不會是個人的。(貝努瓦在其《亞特蘭提斯》創造了和《她》如出一轍的想像人物,但是他否認抄襲哈葛德。)      如果配偶的其中一位產生這種投射,集體的生物性關係就會和集體的精神性關係扞格不入,而導致上述的包容者的裂解。如果他有辦法把頭浮出水面,那麼他就會透過這個衝突找到他自己。在這個情況下,原本相當危險的投射反而會促使他從集體的關係過渡到個人的關係。這就相當於在婚姻關係裡完全的意識覺醒。由於本文旨在闡述婚姻的心理學,所以不打算談到投射狀態的心理學。我們只要把它當作一個事實就行了。      如果不提到關鍵性的過渡的本質(即使有誤解之虞),我們就很難探討婚姻的心理關係。我們都知道,就心理學的觀點而言,除非人親自去體驗,否則他不會理解任何事。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相信他自己的判斷是唯一正確而有說服力的。這個讓人詫異的現象是源自對於當時的意識內容的必然高估。(如果沒有這些注意力的不斷累積,他根本沒辦法意識到任何事物。)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它自己的心理真理,它所謂的計畫性真理,也就是每個心理發展的階段。有些階段甚至只有極少數人才會到達,那涉及種族、家庭、教育、天賦和熱情的問題。大自然是貴族式的。所謂的正常人只是虛構的,儘管它或多或少擁有普遍有效的規律性。這個心理世界是個從底層一直到停止下來的發展過程。就好像每個個體都有特定的重力,在各個階段忽升忽降,而達到它的極限,他的識見和信念也是如此。難怪大多數婚姻都可以在追求生物性的目的時攀升到心理的極限,而不損及心靈和道德的整全性。少數人會在心靈深處和自己產生衝突。在遭遇到許多外在的困境時,人們不會因為油盡燈竭而產生多麼戲劇性的衝突。可是社會越是安全,心理就會越加感到不安,起初是無意識的,並且導致精神官能症;接著則是有意識的,並且造成分歧、爭吵、離婚以及其他「婚姻問題」。到了更高的階段,我們會看到心理發展的種種新的可能性,它們觸及了宗教層次,而批判性的判斷也會到此為止。      所有這些階段都會停下來,而完全沒有意識到下一個發展階段會是什麼。一般而言,人會因為強烈的成見以及迷信的恐懼而把下一個階段的大門堵起來。不過那其實是有好處的,因為如果人意外地攀升到一個對他而言太高的階段,會使他變成一個有害的小丑。      自然不僅是貴族式的,它更是祕教式的。可是任何有見識的人都不會受到引誘而隱藏什麼祕密,他很清楚心理發展的祕密不可能會被洩漏,因為那個發展是個人能力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