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3青少年身心障礙是否被污名化 正確認識與重視憂鬱症 【楊聰財專欄】

 

@文章=正確認識與重視憂鬱症:多面向探討與具體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標題:憂鬱症不應被忽視——理解、關懷與行動的呼籲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第一部分:憂鬱症的真相與誤解

 

1. 憂鬱症的定義與現象

憂鬱症(Depression)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並非單純的情緒低落,而是一種會影響人們情緒、行為、思考和身體健康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憂鬱症的主要特徵包括持續的悲傷情緒、失去興趣、能量低落,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2. 憂鬱症的誤解與污名

許多人對憂鬱症患者的負面評價源於對疾病的不了解。例如,部分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只是「矯情」,或者「不努力振作」,這種態度不僅阻礙了患者求助,也加劇了他們的孤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從多面向理解憂鬱症

 

3. 生理層面

憂鬱症與腦內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的不平衡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某些基因變異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4. 心理層面

心理學家指出,憂鬱症可能與童年創傷、壓力事件或負面的認知習慣有關。例如,反覆的自責和負面思維模式會使人陷入情緒困境。

 

5. 社會層面

社會孤立、家庭衝突以及學校或工作壓力是常見的外在誘因。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來自家長和同儕的支持不足,可能成為重大風險因素。

 

6. 精神與靈性層面

缺乏人生意義感和精神寄託可能使人對生活失去希望。相反,信仰和靈性關懷在某些研究中顯示可以提升患者的康復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具體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一位17歲少女的憂鬱之旅

2023216日,高雄科工館發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落軌事件,17歲的江姓女高中生不幸喪生。她在事發前於IG限時動態中透露父親的苛責話語:「妳花我的錢吃這個破藥有什麼用?」以及「什麼憂鬱症,都是妳自己造成的」,這些話語疑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1.  背景:江姓少女從小成績優異,但家庭中父母關係緊張,並對她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理解。

2.  事件經過:在數次表達求助未果後,她選擇了極端方式。

3.  影響:她的逝世不僅對家人造成沉重打擊,也讓社會重新審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正向應對憂鬱症的10個重點

 

01. 提升疾病認知,去污名化

社會應該認識到,憂鬱症是一種病理性疾病,而非個人弱點,並積極推廣心理健康教育。

 

02. 鼓勵早期干預與就醫

研究顯示,早期心理輔導與藥物治療可顯著降低憂鬱症的惡化風險。

 

03. 家人和同儕的支持

家人應該避免批評,學習正向溝通,給予患者充分的情感支持。

 

04. 建構友善的社會支持系統

學校和社區應提供安全的心理諮詢管道,並設立心理健康假等制度以紓解壓力。

 

05. 促進身心靈整合

運動、飲食調整和正念練習有助於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同時,靈性關懷可增強生命的意義感。

 

06. 避免二次傷害

對憂鬱症患者的言語攻擊會加深其絕望感,社會大眾應更加注重對話的溫度。

 

07. 專業心理諮商與治療

心理治療方法(如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幫助患者改變負面思維。

 

08. 媒體責任

媒體應避免渲染自殺事件,轉而傳播求助資源與正向案例。

 

09. 法規支持

政府應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法規,保障患者的就醫權益。

 

10. 持續研究與創新

投入更多資源於心理健康研究,開發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具體行動方案與期望

社會各界的努力方向

1.  家庭:學習與心理疾病相處的技巧,創造開放的溝通環境。

2.  學校: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立學生輔導機制。

3.  醫療機構:提供可負擔且可及性的心理醫療資源。

4.  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加強政策推廣與跨部門合作。

5.  大眾:提高共情能力,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歧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部分:結語

憂鬱症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面對的挑戰。透過提升認知、提供支持、及早干預,我們可以減少悲劇的發生。正如那句話所說:「生命誠可貴,退一步想,可為生命找到出路。」希望每一個生命都能被珍惜,每一份痛苦都能被看見並得到治癒的可能性。

 

17歲少女落軌慘死 生前最後限動曝父親「世上最難聽的話」! 網上出現兩派觀點 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否被「污名化」 ?

 

台鐵高雄科工館於216日發生一起旅客落軌事件,這起悲劇發生,引發社會討論,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台鐵高雄科工館於216日發生一起旅客落軌事件,一名女高中生遭到行進中的普悠瑪列車撞擊,當場肢體破碎、直接死亡,警方在現場撿到一張學生證後,確認身分是一名就讀高雄某高中的17歲江姓少女,而家人在當晚發現女兒失聯後便馬上報案,未料還未見到最後一面就接收到這項噩耗。

少女生前最後PO文疑成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據悉,該位女高中生在生前於IG帳號發出2則限時動態,一則貼文表示父親對自己說了「世界上最難聽的話」,文中提及父親原話:「妳花我的錢吃這個破藥有什麼用?這樣就會好是不是。XX的,你以為全世界都要順著你嗎?」,並認為,「什麼憂鬱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你乾脆去XX好了。」另外一則動態則貼出一張在月台上的照片,往前回溯發現為列車撞上死者的前4分鐘。

該事故發生於216日晚間946分,當普悠瑪進入科工館站前,突有旅客闖入軌道,因為列車來不及煞車,江姓少女當場被輾斃,肢體破碎慘死。根據警方調查後,當晚少女在家人的陪同下去看醫生,但看完病就不見人影,家屬急忙報案後,卻發生了這樣的憾事,家人在警方連絡到場後馬上崩潰大哭。

台灣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 「自殺汙名」成主要難題

根據衛福部提供的資料,近幾年的青少年自殺率不斷攀升,10-14歲、15-19歲兩個年齡層的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每十萬人口)自十年前的0.32.6,到2022年已經增加到1.65.4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青少年自殺的主因大多來自家庭因素,台北市自關員指出,低齡自殺個案常會有「大人都不了解」的想法,即便心理衛政單位建立暢通的通報系統,但當未成年與家長共同面對自殺個案的輔導歷程時,「自殺汙名」卻成為輔導個案時常見的難題。

比起擔心小孩憂鬱症 更被怕貼上壞家長的標籤

家長普遍擔心孩子的自殺是否為自己所造成,反而更加擔心被冠上「不好的家長」的罪名。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吳佳儀分析,家長阻礙青少年就醫大致可歸類為2大因素,一是家長會將孩子有精神困擾,和父母教育失敗畫上等號;二是家長不認為孩子真的有憂鬱傾向。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曾透露,自殺族群7成以上有憂鬱症,罹患憂鬱症的自殺風險是一般民眾的20倍!有的人察覺不出已經罹患憂鬱症,實際就醫治療的比例不超過三成,若能及早治療,進行至少36個月的療程,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80%可被治癒。

司機與乘客也是受害者?社會應阻止類似悲劇重複上演

這起悲劇發生,引發社會討論,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使用族群偏年輕的社群平台「Threads」展開了諸多討論,不少網友以自身經歷呼籲大家對於憂鬱症患者需要抱有同理心,不該輕易評判死者或家屬。落軌事件頻傳的東京,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間,落軌輕生的死亡人數竟多達5690人,網友提出,最後導致日本民眾對於類似事件的反應都趨於冷漠,希望台灣社會不要步上這樣的後塵。

除了探討憂鬱症的成因,年齡層分佈較廣的臉書網友們卻提出另一種觀點,他們認為該名少女選擇臥軌輕生恐造成社會的困擾,不僅讓列車誤點,也讓駕駛該列車的司機員或乘客在心理上造成不可抹滅的陰影,而憂鬱症患者身邊的陪伴者所受的壓力也相對辛苦;再度引起其他網友回應,認為此舉在污名化身心疾病,若社會大眾始終對憂鬱症患者抱持這樣的看法,類似的悲劇只會不斷重演。

全國大專院校實施「心理假」 青少年心理健康被正視

憂鬱症已被WHO視為21世紀的頭號殺手,日前全國大專院校所實施心理假制度,預計於3月起根據各校意願於高中試辦。根據統計,2018年至2020年自傷青少年從193人增為257人、增加32.2%,確實應增加心理輔導人力。雖然此政策曾被批評為「翹課藉口」,但心理假是意義先行制度,讓身心靈獲得舒緩,確實有其重要性。

【網路溫度計】提醒您-

生命誠可貴,勇敢求助並非弱者,退一步想,可為生命找到出路。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24小時免付費心理諮詢專線1925依舊愛我

 39所大學可請「心理健康假」!青民協發起國高中心理假連署 高中職預計3月試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