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08 Psychology Book榮格學派的歷史 【楊聰財專欄】榮格學派的歷史與影響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目錄

 

1.  榮格學派的誕生與發展

2.  分析心理學的核心理論

 

3.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關係

4.  分析心理學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5.  榮格學派的三大流派

6.  心理治療與個體化歷程

 

7.  榮格學派的現代應用

8.  案例分析:個體化的旅程

 

9.  分析心理學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10. 社會、文化與精神層面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榮格學派的誕生與發展

榮格學派(Jungian School)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創立,起源於20世紀初。榮格原本是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門生之一,但由於對無意識理論的不同理解,1913年兩人決裂,榮格開始發展自己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

 

榮格認為人類的心靈不僅受到個人無意識的影響,還包含著來自人類歷史與文化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這一概念成為榮格學派的核心思想,並影響了現代心理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多個領域。

 

2. 分析心理學的核心理論

榮格心理學的核心理論包括:

•  集體無意識:所有人類共有的心理結構,蘊含著原型(Archetypes)。

•  個體化歷程:個體發展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我(Self)的整合。

•  陰影(Shadow):潛藏於個人無意識中的未被接受的部分。

•  阿尼瑪與阿尼姆斯(Anima & Animus):男性內在的女性特質與女性內在的男性特質。

•  原型(Archetypes):神話、夢境、童話中的象徵形態,如英雄、智者、母親等。

 

3.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關係

榮格最初是佛洛伊德的忠實追隨者,然而他們在以下方面產生了分歧:

 

A• 無意識的性質:佛洛伊德認為無意識主要是被壓抑的個人慾望,而榮格認為無意識還包含更深層的集體無意識。

B• 夢境分析:佛洛伊德認為夢是潛意識的壓抑表現,而榮格認為夢是通向個體化的橋樑。

C• 人性觀點:佛洛伊德側重於本能與衝突,榮格則強調人性內在的積極成長力量。

 

4. 分析心理學在世界各地的傳播

分析心理學逐漸在全球傳播,形成了不同地區的學派與影響,例如:

•  瑞士蘇黎世:榮格學派的發源地,蘇黎世榮格研究所成為訓練分析師的重要機構。

•  英國與美國:發展學派強調個體的心理成長與治療過程。

•  亞洲:榮格心理學與道家、佛教等東方哲學產生共鳴。

 

5. 榮格學派的三大流派

A.  傳統派:忠於榮格的原始理論,強調個體化。

B.  發展派:結合精神分析與榮格理論,關注兒童發展。

C.  原型派:強調象徵與文化研究,影響心理治療與藝術創作。

 

6. 心理治療與個體化歷程

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

A• 夢境分析:解讀夢境中的象徵,探索無意識。

B• 積極想像:與內在的不同部分對話,以達成心理整合。

C• 沙遊治療:運用沙盤與模型來呈現內在世界。

D• 藝術治療:透過繪畫、雕塑等方式表達無意識內容。

 

7. 榮格學派的現代應用

榮格心理學不僅應用於臨床心理治療,也影響了:

A• 職場心理學:幫助個人了解自己的性格與優勢。

B• 文學與電影:許多作品採用榮格的原型理論。

C• 宗教與哲學:榮格的思想影響了現代靈性運動。

 

8. 案例分析:個體化的旅程

 

-案例背景:

•  個案姓名:李明(化名)

•  年齡:35

•  職業:企業管理者

•  症狀:焦慮、職業倦怠、與家人關係緊張

 

=治療過程:

•  夢境分析:李明經常夢見自己迷失在森林中,象徵他的內在迷惘。

•  積極想像:在治療過程中,他嘗試與內在「智者」對話,尋找人生方向。

•  個體化歷程:他逐漸整合了自己的陰影,並開始追求真正熱愛的事物。

 

=結果: 經過兩年的治療,李明重拾對生活的熱情,並在職業與家庭關係中找到平衡。

 

9. 分析心理學的挑戰與未來發展

A• 與其他心理學派的整合:榮格心理學需要與現代心理學理論結合。

B• 科學研究的挑戰:榮格的理論仍缺乏嚴謹的實證支持。

C• 社會文化變遷: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仍是學派發展的關鍵。

 

10. 社會、文化與精神層面的影響

榮格心理學影響了許多領域,包括:

A• 社會心理學:幫助人們理解群體行為與文化發展。

B• 宗教與靈性:與東方哲學的融合,使其在靈性發展領域備受關注。

C• 個人成長:許多心理成長課程與書籍都採用榮格的理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榮格學派在過去百年來發展出深遠的影響,從心理治療到文化研究,甚至影響了現代靈性運動。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分析心理學仍然面臨挑戰,但它在理解人類心靈的道路上,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要參考資料

榮格學派的歷史The Jungians: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湯瑪士.克許Thomas B. Kirsch古麗丹、何琴等心靈工坊2007/10/11

榮格的思想,如何開枝散葉,
成為探索人類心靈的文化運動,這是必讀的一本書!

《榮格學派的歷史》為世人描繪了一株分析心理學家族樹,以榮格為根,蘇黎世的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為主幹,各國的榮格學會為大小分枝,榮格門生及傑出分析師、學者們,則化身成片片綠葉高掛枝頭。透過克許的生動敘述,榮格學派也在豐富的歷史回憶中,不斷添增屬於它的生命力、創意、深度和廣度。

作者簡介

湯瑪士.克許(Thomas B. Kirsch

  19761978年間擔任舊金山市榮格研究院主席;隨後,並擔任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副主席(1977~1987)及主席(1989~1995)一職,長達十八年。

  湯瑪士.克許博士的父母親皆為第一代榮格分析師,參與了二次大戰前的柏林、巴勒斯坦、倫敦,以及戰後洛杉磯等地榮格研究院的創立。家學淵源促使克許以第二代榮格分析師為職志,日後並成為國際榮格社群的領袖級人物。

  克許博士目前在加州自行開業,並於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授課。

<>u>譯者簡介

古麗丹、何琴、陳靜、蔡寶鴻、潘燕華、桂莉娜、王峘、陳靜涵、江雪華 合譯 審閱、導讀/申荷永

  中國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教授、東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理事長。2002年通過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所有考核,取得以「榮格分析心理學家」從事心理分析的資格,也是中國第一位榮格分析師。

中文版導讀

真性心靈史
申荷永 中國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分析教授,東方心理分析研究中心理事長

  《榮格學派的歷史》是一部詳實而生動的分析心理學史。「比較」需要寬容的胸懷,「歷史」需要深刻的理解,湯瑪士?克許兼備這兩者。同時,他素樸而自然的性格,使得這部歷史著作樸實無華,凸顯真實。

  正如作者所述,這部分析心理學的歷史跨越了他的一生。而他自己的一生,也始終反映著分析心理學歷史創造與發展的進程。湯瑪士?克許的父母均是榮格的學生和朋友,在榮格那裡完成個人分析的第一代的榮格心理分析師,並且參與了柏林、巴勒斯坦、倫敦和洛杉磯等地榮格學院的創立。湯瑪士?克許從小也就認識榮格,長大之後也與榮格本人做過心理分析的體驗。

  我曾經問湯瑪士?克許,與榮格分析的感覺如何。他說,很單純,也很自然;那時候他還年輕,本來是父親與榮格分析的時間,但卻因為在蘇黎世研究院臨時的授課而不能赴約。於是,母親便聯繫了榮格,問是否可以讓兒子過來。榮格欣然答應了。

  那是單純而自然的開始,儘管其中也包含了忐忑與不安。湯瑪士?克許說,母親和家裡的叔叔阿姨們(他們都是榮格心理分析師),為他要去見榮格本來是幫他做了一些功課的,但是,當他踏入榮格的門,見到榮格之後,所有的準備都記不起來了。只留下單純的他和自己的直接面對……聽克許的講述便是一種享受。而這種個人的心理分析,竟然保持至今,儘管湯瑪士?克許早已是世界聞名的心理分析師,但他仍然保持著每週一次的個人心理分析。他後來的分析師是約瑟夫?韓德森(Joseph Henderson),今年已是103歲的高齡。

  去年在帕羅阿圖(Palo Alto),我與張明正和陳怡蓁夫婦一起去看望湯瑪士?克許。那也是促成此書中文版問世的重要機緣。其間我問克許,是否仍然每週都去看望他的心理分析師約瑟夫‧韓德森。他說是的,昨天剛從約瑟夫?韓德森那裡回來。於是,我好奇地問他,能說一下你們都談些什麼嗎?

  湯瑪士?克許說,先是韓德森問他,最近在讀些什麼書。克許回答說,年齡也大了,不怎麼像以前那樣讀書了……不過,克許接著說,倒是在讀一些有關戰爭的書。

韓德森靜靜地聽著,過了一會,這位百歲老人說,我剛剛又讀了一遍《戰爭與和平》……

  我與張明正和陳怡蓁都靜靜地聽著。湯瑪士?克許說,從韓德森那兒回到家裡,他從書架上找到了《戰爭與和平》,把它放進了自己的旅行包中,說要帶著它途中閱讀(湯瑪士?克許當天便要從美國趕往蘇黎世)。

  我們由衷地感謝湯瑪士?克許給我們講述的故事,他與韓德森的分析體驗。在兩位老人單純而自然的?述中,包含的正是榮格分析心理學的精義所在:共時性(synchronicity)、超越性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以及自性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我常用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來解讀自性化過程的意義;用《易經》中的「感應」來闡釋共時性的道理;用「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來表達這「執其兩端而用其中」的超越性境界。

  1994年,時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主席的湯瑪士?克許與他的名譽祕書長默瑞?史丹(Murray Stein)等一起訪問中國大陸,開啟了榮格分析心理學重要的一頁。正如湯瑪士?克許在本書中的介紹:「在所有的亞洲國家中,榮格對中國的心理學、哲學和宗教最感興趣。」仍然記得湯瑪士?克許在初訪中國大陸的報告中提到,對榮格心理學最有影響的不是佛洛伊德,也不是尤金?布洛伊爾,而是衛禮賢(Richard Wilhelm,著名漢學家,榮格的摯友)。而在衛禮賢對榮格的影響中,實際上也就是中國文化所帶來榮格的深遠意義。對此,湯瑪士?克許在書中說:「分析心理學與中國的聯繫是重要的……榮格深受古老中國智慧的啟發。分析心理學與道家哲學之間也存在著歷久彌新的深切聯繫!」

  湯瑪士?克許在書中提到了第一屆「分析心理學與中國文化國際會議」(1998)。而在那之後,我們也完成了以「意象與感應:東方與西方」為主題的第二屆(2002)和以「倫理與智慧:東方與西方」為主題的第三屆(2006)「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國際論壇,分析心理學與中國文化的聯繫和意義獲得了持續的發展。我本人也在這期間被接受為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的專業會員,成為在中國大陸工作的第一位榮格心理分析師。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也在中國大陸設立了正式的發展組織。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我們已有五位華裔候選人通過了國際分析心理學會的資格考核。

  湯瑪士?克許是在1997年著手撰寫此書的,那時我剛好在美國舊金山市的榮格研究院,常有機會聽他講述書中要寫的故事。當時也便承諾,等他的這部書完成之後,我會把它翻譯成中文出版。我與我的研究生古麗丹、何琴主持了此書的翻譯,陳靜、蔡寶鴻、潘燕華、桂莉娜、王峘、陳靜涵和江雪華等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方向的研究生,也都參與了翻譯和校對的工作。實際上,我們已是把它作為我們的專業教材。正如默瑞?史丹對本書所作的評價:

  「如果要理解『榮格分析師』是誰,以及他們如何達到今天在文化層面的影響水準,你就一定要讀這本書。這是第一本,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榮格派運動的綜合歷史。這本書以最新的研究、第一手資訊和對這個領域大多數主要人物的深入訪談為基礎……這本書屬於每一個認真的分析心理學或精神分析學生。」

  《榮格學派的歷史》出版之後,也便開啟了每年一度的分析心理學歷史國際研討會,由湯瑪士?克許主持。湯瑪士?克許本人曾擔任洛杉磯榮格研究院的院長,並且擔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主席(以及副主席和執行委員會主席等)十八年之久。在此期間,他親歷與見證了世界各地的榮格分析心理學發展,人們對這種深度心理學的需要;需要中誕生的創新的思想和理論,以及發展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可以說,這是一部生動而具有自身生命和性情的歷史,透過湯瑪士?克許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這歷史發展的真實與生動,領會其內含的生命意義和智慧。

申荷永
2007年八月於天麓湖洗心島

本書首次嘗試追溯分析心理學的歷史,從 1912 年榮格在蘇黎世的創發一直到現在。這並非另一本榮格傳記,也不是一部分析心理學理論史, 而是一本記錄,敘述了分析心理學作為一個專業的發展歷程,及其所涉及的協會、制度、程式和分裂等經過。這也是一本具有國際導向的書,儘管有其侷限,其中提供了與各國特定文化相聯繫的分析心理學發展史實。

本書開始的大部分內容都在追述分析心理學在各國成立之後的發展史,最大和最先發展的榮格心理學中心會被優先討論,隨後再討論接下來發展的地域。

有一個專門的章節討論了分析心理學俱樂部的歷史。這是分析心理學獨特的現象,精神分析領域沒有對應的組織。第一個俱樂部開始於 1913 年或 1914 年的蘇黎世,其他的則在巴塞爾、巴黎、羅馬、倫敦、柏林、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地相繼產生。作為成員的要求是須接受過榮格式的心理分析(25 - 100小時),以及一封來自分析師的推薦信。在有俱樂部發展的城市,俱樂部往往是專業團體的前身。定期講座、一個頗具規模的圖書館和社交活動是所有俱樂部的共同特點。他們與近來形成的「榮格之友」間的區別也將會有所討論。

  還有一章聚焦在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的形成和歷史。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為各國各地區的群體提供了一個保護傘。它是所有分析心理學家們共同的專業組織,其所制定最低限度的職業規範獲得了世界性的認同。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不僅有廣泛的興趣,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在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要檢視這個影響究竟有多大已經超出了本書的範圍。這需要我尚不具備的專業。然而,我將檢視從 1933 年到 1940 年間他擔任心理治療醫學總會(General Medical Association for Psychotherapy)主席一職時的角色。在那個舞臺和那個階段,他的活動對他在心理治療界和精神分析學界的形象有著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深入歷史的研究結果會在第二十章獲得討論。這一章還包括一個總結和對於本書許多主題的解釋,以及對於分析心理學將來發展方向的一些思考。

  分析心理學起源於蘇黎世的榮格,這也是本書開始的地方。

 

 

 

 

要訴說榮格學派一百年來的故事,湯瑪士 克許(Thomas B. Kirsch)絕對是不二人選。他的父母是第一代榮格分析師,因納粹而逃離德國,曾在台拉維夫和倫敦停留,並參與柏林、巴勒斯坦、倫敦和洛杉磯各地榮格分析師團體的創立。

克許在洛杉磯長大,家庭裡的談話向來環繞著榮格、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主題。他從小就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分析心理學重要人物,榮格學派宛若一個大家庭,許多人訪問洛杉磯的時候,都喜歡住到克許家裡。

  克許果然如父母的期望,成為一位優秀的榮格學派分析師,1976年當選舊金山榮格研究院主席,1977年起擔任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副主席,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時,他已升任協會主席,見證了世界各地包括東歐各國對分析心理學的熱烈需求。1994年他訪問中國大陸,為榮格心理學與中國文化的聯繫展開序幕。

臺灣接觸榮格是很晚近的事。在心理學界中,這個名字只在教科書裡的某個角落。伴隨這個名字出現的,是一些古怪的名詞,諸如:情結、原型、集體潛意識等。即使對心理治療稍有研究的人也很難具體說出榮格思想的輪廓,頂多聽聞了榮格與佛洛依德間的恩怨情仇,以及沙遊、個體化等技術和概念。再多,可就會陷入五里霧裡,什麼也摸不著了。

榮格思想的專業書籍在這十年裡開始有系統地被譯介進臺灣,這本《榮格學派的歷史》顧名思義,是說明榮格思想的百年發展與歷程。自蘇黎世起,直到歐美各地。中間歷經兩次大戰的動盪,讓部分國家失去了與榮格及分析心理學的聯繫。而精神分析學者的排斥與攻擊,也讓分析心理學難以在學術界裡生存,因此學習榮格的人常要面臨在專業上遭受排擠的困境。分析心理學因此成為教科書裡的補充和插曲,讓有志者難以一窺其理論的堂奧。

在專業圖體的建立上,分析心理學除了面臨外部的攻擊外,榮格本人的內傾特質也使得他本人對建立組織這種事興趣缺缺。因此第一代的榮格分析師往往並不經過什麼系統化的考核,只單純地經由榮格及其弟子(主要是托妮沃爾芙)的分析與一封簡短的介紹信就能取得資格。甚或海外的分析師們也可透過自己與榮格的關係,進而建立自己的分析師地位。特別在二戰期間歐美失去聯繫時更是如此。

榮格其人也有爭議之處,他在戰時與納粹德國的合作與他若有似無的反猶態度在近代飽受批評。但透過本書作者的平反,我們可以看見,在海外極力維護他的多是猶太弟子,在他們與榮格的交往過程裡,並未感受到榮格的排斥。一來反猶是當時歐洲普遍的風氣,榮格自然不能完全免除這個影響。二來他對納粹的態度有迷戀有反對,這樣的反覆讓許多人不能諒解。有關這樣的爭議勢必還會持續下去。但我個人以為,榮格在此最大的問題是缺乏政治敏感度,至於反猶則有誇大的嫌疑。在納粹期間,榮格半被迫地接受德國精神醫療總會的主席職務時就曾以德國猶太人繼續保有獨立成員之資格作為交換條件,顯見榮格的出仕是為難但必要的。

戰後的分析心理學繼續在各地有著緩慢但持續的發展。隨著時間過去,分析心理學內部也出現了不少衝突。這些衝突的來源大致可歸納為三個層面:

第一,蘇黎世派與本土派的敵對。蘇黎世被認為是最靠近榮格的地方,因此蘇黎世好比分析心理學的麥加。兩派人馬常因理論偏好和培訓方式的不同而起爭端,前者由於對榮格本人有強烈的移情,因此有意無意地以正統自居;後者多強調與新近理論的結合,並對榮格思想有較大的自由度。

第二,理論的差異。有些分析師強調個體內部的變化,對自性、個體化較為看重。有些分析師則受到精神分析及客體關係理論的影響,更看重兒童期的發展與對移情/反移情的解釋。前者稱為古典學派,後者稱為發展學派,以英國為主。

第三,培訓方式的不同。多數蘇黎世受訓回來的分析師通常較不看重申請者的身份,只要求學歷為碩士,但其餘分析師則要求申請者必須是醫師或心理學家。雙方對臨床訓練的標準也有所不同,後者傾向較嚴謹的規範。為了督導與訓練的差異,常引發團體的分裂。

撇開上述的差異不談,今日的分析心理學比過去更強調與其他學派的融合借鏡,也更重視臨床上的應用。以往因界限不清而引發的倫理問題現在也取得了廣泛的共識,加強了對分析師的約束。那些發生在榮格及其女病人間的風流韻事現在已不被允許。隨著時間過去,人類對尋求更廣泛的精神世界有更強烈的需求。榮格的思想已經擺脫過去陪襯的地位,大幅地提升了能見度。他的文字被某些人當作經典,但在另一群人手裡,則試圖模糊他與精神分析的界限,將之熔為一爐。在原典回歸與消弭界線的兩極運動中,讓我們期待孕育出更開闊的分析心理學!

榮格最初用「分析心理學」一詞,來區別他自己與佛洛伊德的心理學。在二十世紀二年代,許多來自各個國家的人因私人原因向榮格諮詢,並決定成為分析師。從此,分析心理學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心理學流派發展起來。

  榮格在 1900 年十二月開始接觸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當時,榮格所在的伯格赫茲利診所(Burgholzli Clinic)由歐根布洛伊勒教授(Professor Eugen Bleuler)擔任主任,他要榮格就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提出評論。此後,榮格曾運用佛洛伊德的理論來解釋他在詞語聯繫測試和情結理論方面的工作。1906年,他把自己的專題論文《早期癡呆心理學》(Psychology of Dementia Praecox)寄給了佛洛伊德,由此產生了他們1907年在維也納的會面。他們彼此發展出密切的關係,一個證據是他們第一次見面就無間斷地談了十三個小時。也許是榮格的瑞士身分,以及他的聰慧和領導氣質,加上他是第一個對精神分析有真誠興趣的非猶太人,這些都促使佛洛伊德任命他為「接班人」。1910 年,在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n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 IPA)的第一次正式會議上,榮格被選為主席和《年鑑》(Jahrbuch)的主編。此後,榮格有三次被重選為主席,直到 1913 年佛洛伊德要求他離開。從那以後他們就沒有再聯繫。隨後的許多年裡,佛洛伊德的追隨者和榮格的追隨者之間一直存在著敵視。最近這種情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改觀,因為精神分析學家和分析心理學家們發現,他們所討論的許多領域都有共同點。本書在分述的歷史章節和概括的章節均有提及這兩個領域之間的相同之處。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對於榮格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他與佛洛伊德的職業關係及個人關係都剛剛結束,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的大多數成員都站在佛洛伊德那邊,使他備感孤立。其間,他進入了一個極度內傾和迷失的階段,對此他在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中也有所描述。1918 年,他感到自己已經完成了轉變。於是,榮格準備好了向世界介紹他的研究,以及他對於人類心靈本質的設想。在《回憶‧夢‧省思》中,他提到此後的一切都源於他生命中關鍵階段的內在體驗。

「分析心理學」一詞從未獲得專業心理治療領域和外界公眾的普遍接受。「榮格派心理分析師」和「榮格式心理分析」是更常用的術語。但是這些術語在世界各地的運用也很不一致。在我看來,分析心理學家們尚未能完全整合榮格的工作。在榮格分析師能做到這一點之前,榮格的名字作為一個重要的象徵依然有它的價值。同時,許多理論家和實踐家在這個領域裡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因而這不再是一個人工作的結果。佛洛伊德式的分析師們也呈現出類似的變化。三十或四十年前,「佛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比今天更為常用,因為現在已經有許多不同的精神分析分支出現。在分析心理學領域,隨著與榮格有個人關係的那一代人的去世,隨著這個領域經歷許多理論和實踐的變化,人們能夠感受到這種轉變。

  無疑,分析心理學始於蘇黎世的榮格,但是它很快傳到了英國、美國和德國。從開始至今,分析心理學一直在這四個國家持續存在著。因此他們的歷史會呈現得更為詳細。以色列和其他歐洲國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減少了分析心理學的勢力,他們的歷史也有簡述。

有三個關鍵因素一起促成了分析心理學最初階段的結束。首先,榮格勉強贊同的蘇黎世研究院於 1947 年成立,把學術和教育引進了分析心理學的培訓,個人分析已經不再是成為分析師的唯一要求了。其次,國際分析心理學協會於 1955 年在蘇黎世成立,開始了一個世界性的專業組織。再者,榮格在 1961 年去世之後,許多先前沒表達出來的分歧開始浮現了出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倫敦的「發展性學派」和蘇黎世的「傳統學派」之間產生了非官方的分裂。其中,爭論的本質及其涵義在本書中將有全面的闡述。

  1961 年榮格去世之後,分析心理學的發展歷史有了微妙的轉變。已成立的專業社團得到發展,他們在各國的狀態也開始產生變化。榮格分析師獲得了某種肯定。到二十世紀六年代中期,外部世界的變化導致了對抗現代技術思想的反文化潮流,並逐漸開始尋求非理性價值和情感價值。該思潮的主要發言人吸收了榮格的心理學思想,由此,榮格的聲望迅速高漲。許多人尋求榮格式的心理分析,有些人還希望成為榮格派分析師。專業性群體開始壯大到整個西歐地區和美國。在 1970 年代,專業性群體開始在拉丁美洲、巴西和委內瑞拉、澳大利亞、紐西蘭形成,南非、日本和韓國也對此開始產生了興趣。接下來的一個主要發展是在 1989 年東歐和前蘇聯垮台之後。目前,儘管還處在早期階段,中國也開始了對分析心理學的興趣。因此,今天分析心理學的確具有國際性的特點,本書也將描繪這個過程的輪廓。

分析心理學俱樂部的歷史。這是分析心理學獨特的現象,精神分析領域沒有對應的組織。第一個俱樂部開始於 1913 年或 1914 年的蘇黎世,其他的則在巴塞爾、巴黎、羅馬、倫敦、柏林、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地相繼產生。作為成員的要求是須接受過榮格式的心理分析(25 - 100小時),以及一封來自分析師的推薦信。在有俱樂部發展的城市,俱樂部往往是專業團體的前身。定期講座、一個頗具規模的圖書館和社交活動是所有俱樂部的共同特點。他們與近來形成的「榮格之友」間的區別也將會有所討論。

 

分析心理學

分析心理學(英語:Analytical psychology;或稱心理分析學)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帶頭發展出來的一支深度心理學,又稱榮格心理學或原型心理學。它是是榮格自191310月脫離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後,開始形成的學派。

榮格認為人的心靈包含有意識的自我無意識unconscious,宋文里教授在一次研討會上,指出佛洛伊德的subunconscious-「潛意識」必須和榮格的unconscious-「無意識」做出區隔。[1])兩大部分。有意識的自我是有記憶而有連續性的。但榮格認為自我只是整體心靈的一小部分,無意識才更具影響力,而自我無意識內,有著最高的精神自性是無意識對自我所開的窗子。整合自己無意識的的特性會自然的發生而發展個人的個性,這種程序叫做個體化,而個體化是沒有終點的,所以有些人傾向說「個體化歷程」。

如果一個人有意識的自我與無意識相互矛盾無法整合,則會產生精神官能症、身心症,如:恐懼症、戀物癖、或憂鬱症。須經由分析去了解與認識未知的無意識中的特性,常用的方法有分析夢或是對藝術品或詩的反應。

榮格認為無意識又分為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個人無意識包括個人的種種情結,而集體無意識則包括人類整體經千百年累積在無意識中的寶貝。其證據是榮格在世界各地所收集的人類共同的象徵。他考察不同民族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寓言得到所有人類共有的原型。所以在個體化可能發現超出個人經驗的象徵。其中的內容可視為人基本問題,如生命、死亡、意義、快樂、與恐懼,也可能有靈性方面的觀念。[2]

分析的方法與完整的程序是很繁瑣的,也因人(分析者)而異。

 

 

人格類型

分析心理學認為人的性格可分為外向/外傾與內向/內傾的性格類型/態度類型(Einstellgstypen)。並再具有四個心理功能/功能類型(Funktionstypen):思考(德文:Denken;英文:Thinking)與情感(德文:Fühlen;英文:Feeling)為理性功能(德文:Urteilsfunktionen;英文:Rational)並彼此為對立面;、感覺(德文:Empfinden,英文:Sensation)與直覺(德文:Intuieren,英文:Intuition)為非理性功能(德文:Wahrnehmungsfunktionen;英文:Irrational)並彼此為對立面,最終形成八個人格類型。[3][4][5]

力比多Libido)被榮格擴充為是一種心靈的能量或內在的生命力(或可說是),內向的人,他的這種能量是向內的而且是主觀的。外向的人,他的這種能量流向屬於外在的他與別人的關係。

榮格認為心理功能有優勢和劣勢之分,例如當思考功能站居高位時,情感就相對弱勢。榮格對於在人格類型裡面提到,優勢功能和劣勢功能不是代表哪個好或壞,而是心理功能在自我站居的高與低,榮格認為,八個人格類型每個人雖然都傾向只表現一種,但其實八種人格類型每個人都有一些些,所以潛力去體驗和發展,優勢功能如果主導自我太久時,可能會導致無意識的反撲乃至於在現實生活出現關係問題。榮格學派之所以被認定為深度心理學的一門,就是榮格以及後榮格發展都一致認為,人有其必要,去認識不同的內在人格,避免某些人格得到自我的排斥或潛抑,導致其中之一成為自己的陰暗面-心理陰影,進而導致身心症、精神官能症的爆發。[6]

治療方法

[編輯]

榮格自1904年與佛洛伊德分道揚鑣後,開始發展以「象徵的」角度做積極想像,主要以夢境分析沙遊(日本稱箱庭療法)、藝術治療三項為大宗。

 

榮格與佛洛伊德的異同

[編輯]

當代心理學界仍認為,榮格心理學為心理動力取向深度心理學的一項分支,許多觀念承襲了佛洛伊德的觀念,譬如心理防衛機制(或者翻譯為:自我防衛機轉)在榮格心理學內仍然是適用的。榮格對於移情與反移情則較於佛洛伊德,有較開放的想法,當分析師與被分析者的阿尼瑪與阿尼姆斯發生投射時,就產生了聖耦syzygy),這可以視為重大突破,可藉由此找出被分析者背後的原型,找出原型意涵。然而對於積極投射的治療方法,是弊大於利的,因此榮格堅持分析師受訓學員在執業前,必須經歷全面詳盡的個人分析[7],分析師本人極易在不同身分種產生不當的感情或非理智反應。相較於佛洛伊德,榮格認為分析師與被分析者是彼此合作關係,不少榮格學派的分析師會用「一起工作」來形容與被分析者的關係。榮格的人性觀是持正向態度的[8],認為人擁有追求完整的潛力,而這個過程可以被簡稱為「個體化」,個體化的起始契機乃是於人對於自己存在的意義產生懷疑時,或者是遇到重大變故時,開始逐漸內省而追求自我完整,個體化是人追求完整不斷內省與塑造的過程。

原型是分析心理學的重要根基,榮格認為,人的內心擁有無數的原型,只是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原型本身是中立性質的,原型在某些契機下投射出去,投射當下基本上是無意識的,因此分析師就必須觀察到這個現象,並且細微的察覺除這個原型之外,存在的異同和該個體別於原型的獨特性。而最理想的情況下,藉由不斷的分析和討論,被分析者能夠自身開始覺察到自己的無意識內容,而榮格將無意識的內容視為有智慧、有意識、有靈性的表現,認為無意識的訊息不單單只是病因,更能帶來更深層的思考和反省,這點與佛洛伊德只注重潛意識的是精神官能症的肇因態度非常不同。

榮格持一元中立論,許多發展基礎與煉金術的哲學意涵相關,因此往往被誤批評為神祕主義者。榮格在晚年對於佛、道……等東方思想有著極高的興趣和正向的評價,特別以道家的思想尤為興趣,在許多榮格本人乃至於後世追隨者的書籍中都能找到類似的影子。榮格與佛洛伊德的最大差異是榮格認為意識是由無意識中萌生的,意識是很脆弱的,我們能掌握的自我只有一小部分。[9]但佛洛伊德認為,夢境只是潛意識的垃圾桶,並且不認同潛意識不能被掌控。

 

夢境分析:與精神分析學派的差異

[編輯]

榮格式的夢境分析/釋夢的與佛洛伊德的態度並不一樣,榮格式的分析方法高度仰賴分析師與被分析者的信任,如果兩人為不同人格類型,釋夢角度會非常不一樣,但正因此能夠產生煉金的效應,榮格認為當在談話的時候,彼此的無意識也在交流。分析師必須在心裡知道與被分析者是平等的,這跟古典精神分析不同,沙發躺椅的形式,榮格覺得這擴大了分析者在高、被分析者在下的情況,亦同時展現佛洛伊德權威性的風格,榮格在分析當事人時,非常堅持必須坐椅子並與對方有眼神交流,並且真誠的與被分析者相談。精神分析學派在20世紀初期以病因化當事人為人詬病,將潛意識內容解讀為病因來源,而分析心理學派的夢境分析是想要理解無意識中最真實的樣貌,強調向無意識保持開放的態度(最好是被分析者能夠自己意識到),並能面對不同面向的無意識嶄露的原型,分析心理學派希望被分析者能保有自我的情況下了解自己的無意識,而非極度認同某個無意識,或者說被無意識誘拐走了,分析師也必須了解被分析者的生活樣貌,他們認為才能做出有意義的聯想。

分析心理學派和後精神分析學派都受影響於人本主義的影響,當今精神分析也注重與被分析者的對等狀態,兩者皆同意夢境分析是連續的,而且夢境越接近越好,更能呈現當前被分析者內在的樣貌,以及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兩者也都認同,探索夢境是對無意識/潛意識的絕佳途徑。

 

後續發展

[編輯]

分析心理學有三個流派:

傳統派:傳統派以榮格的理論與所寫的著作為依歸,例如:瑪麗-路易絲·弗蘭絲

發展派:發展派介於榮格梅蘭妮·克萊因客體關係理論之間。

原型派:詹姆斯·希爾曼發展出原型心理學瑪麗恩·伍德曼則提出由女性觀點出發的原型心理學。

羅伯特·L·摩爾寫了一系列的五本書,成為男性主義運動(men's movement)重要的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