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08 Literature Strategy Book 36計說三國 【楊聰財專欄】三十六計與三國:智計奇謀的巔峰對決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前言:智慧的碰撞與歷史的啟示
《三國演義》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戰略故事之一,透過英雄豪傑的鬥智與較量,展現了「三十六計」的精妙應用。本篇文章將結合《36計說三國》的內容,深入探討三國時代各類戰略計謀的運用,並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等多面向進行解析,讓讀者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三國智謀的精髓。
#第一章:三十六計的戰略基礎
「三十六計」是一部中國傳統兵法經典,其內容涵蓋了多種策略,如欺敵、誘敵、伏擊、借力打力等。在三國亂世之中,這些計策被各路英雄豪傑運用得淋漓盡致。
#十個關鍵策略與案例分析
1. 瞞天過海——周瑜詐死騙曹操,使曹軍鬆懈。
2. 圍魏救趙——曹操烏巢劫糧,間接擊敗袁紹。
3. 借刀殺人——司馬懿借東吳之手剷除關羽。
4. 以逸待勞——諸葛亮草船借箭,巧用時間換取優勢。
5. 趁火打劫——孫權趁劉備伐曹時奪取荊州。
6. 聲東擊西——諸葛亮北伐,佯攻祁山實則取長安。
7. 暗渡陳倉——劉邦擊項羽的策略,被諸葛亮巧妙運用於北伐。
8. 隔岸觀火——曹操離間袁紹兄弟,使其內部自相殘殺。
9. 笑裡藏刀——呂蒙以溫和態度對待荊州百姓,暗中策反關羽軍心。
10. 釜底抽薪——呂蒙奪荊州,不與關羽正面交鋒,而是截斷其後路與補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策略與個人心理的影響
1. 計謀如何影響決策者的心理
• 生理層面:長期處於謀略鬥爭中,身體疲勞,容易影響決策。
• 心理層面:智謀高手需具備冷靜沉著的心態,才能看清局勢。
• 社會層面:領袖與部下間的信任關係至關重要。
• 靈性層面:信仰與道德價值觀會影響計策的選擇。
2. 具體案例分析:呂蒙奪荊州的計策
=背景:關羽當時正圍攻樊城,呂蒙趁其後方空虛,施展「釜底抽薪」計奪取荊州。
=策略運用:
1. 安撫荊州百姓——不殺戮、不掠奪,使百姓信服。
2. 心理戰術——善待荊州士兵家屬,動搖其軍心。
3. 離間敵軍——傅士仁與糜芳因不滿關羽而投降。
4. 封鎖退路——關羽無法回援荊州,被迫撤退至麥城。
=結局:關羽戰敗被俘,呂蒙成功收復荊州,奠定了東吳的勢力範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三十六計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1. 企業經營中的「釜底抽薪」
• 競爭對手:削弱競爭對手的核心資源,使其無法長期發展。
• 市場戰略:通過並購與技術突破,提前佈局市場。
2. 人際關係中的「笑裡藏刀」
• 職場政治:表面友善,實則掌握話語權,避免正面衝突。
• 談判技巧:在商業談判中,先示弱,後發制人。
3. 國際政治中的「遠交近攻」
• 外交戰略:與遠方國家結盟,共同對抗近處的競爭對手。
• 經濟聯盟:透過區域合作,削弱競爭國的影響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從三國歷史學習生存智慧
在三國時代,智謀不僅決定了國家命運,也影響了個人與家族的存亡。以下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三國智慧:
1. 觀察局勢,靈活應變——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先與孫權聯盟,後取荊州。
2. 運用心理戰術——諸葛亮七擒孟獲,不是靠武力,而是靠智慧降服敵人。
3. 建立長期願景——司馬懿韜光養晦,等待時機最終奪權。
4. 知人善用——曹操提拔賢才,不拘一格。
5. 誠信與謀略並存——孫權能守住江東,不僅靠計謀,也靠與部下的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智者的選擇
三十六計不只是戰場上的策略,也適用於現代社會。它教導我們如何在競爭中站穩腳步,如何運用資源以達成目標,如何在人際關係與事業發展中做出最佳決策。
在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層面上,智慧的運用影響深遠。我們不僅要學習計謀,更要思考如何正確地運用,避免落入道德困境。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理解三國中的計謀與策略,不只是學習如何獲勝,更是學習如何避免失敗,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更加游刃有餘。
@重要參考資料
36計說三國林國煇出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08/30
|
智計奇謀,36計說三國
《36計說三國》是將《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以「三十六計」為基本架構,佐以《孫子兵法》為輔助說明,透過抽絲剝繭的方式,分門別類地闡述其中精髓,讓古人的聰明才智完全表露無遺。讀者可以最短的時間,窺探三國學的精華,並開啟一個新的思索空間與方向。
新編定的《36計說三國》中,除了原先利用「三十六計」來解析《三國演義》的精彩謀略外,更在故事的結尾增加了「說計解謀」的單元,深入的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精髓融入故事當中作為註解,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後,能夠進一步體會《孫子兵法》的精義與「三十六計」的奧妙。
■作者簡介
林國煇
一九六二年生。畢業於國立彰化教育學院(現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喜讀兵法、謀略、歷史,曾任教師,現專事寫作,並擔任漢聲廣播電台《從通鑑看人生》、《36計說三國》駐站作家。
|
我在新編定的《36計說三國》中除了原先利用「三十六計」來解析《三國演義》的精彩謀略外,更在故事的結尾增加了「說計解謀」的單元,深入的將《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的精髓融入故事當中作為註解,希望讀者在閱讀之後,能夠進一步體會《孫子兵法》的精義與「三十六計」的奧妙。
|
《36計說三國》就是將《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以「三十六計」為基本架構,佐以《孫子兵法》為輔助說明,以剝絲抽繭的方式,分門別類地闡述其中精髓,讓古人的聰明才智完全表露無遺。從本書所舉的範例中,可以了解一個成功的計謀,必須掌握的因素有:
1.了解競爭對手的性格。
2.了解競爭對手慣用或擅長的伎倆。
3.分析當時形勢、時機對敵我雙方的優、劣比較。
4.情報的收集、判斷。
5.對於不尋常的情況,需要有高度的警覺性。
6.暴露缺點,誘導競爭對手。
7.隱藏真正的動機及目的。
8.關鍵時刻,讓競爭對手措手不及,以使自己佔有優勢。
|
《36計說三國》希望汲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透過各種形式的剖析、探討,提醒大家自我警惕,而能夠在現實的社會中,「預知」各種可能遭遇的陷阱,提前發現問題,解除危機。
|
林國煇先生的這本《36計說三國》,正是為了滿足讀者對於三國傳奇人物的了解而作。當然,要討論三國中人物的傳奇事蹟,一定會先注意到他們在相互鬥智之時,所使用的計謀和策略,於是很自然就會談到中國的「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而林國煇先生撰著這部大作,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說:「將《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以『三十六計』為基本架構,佐以《孫子兵法》為輔助說明,透過剝絲抽繭的方式,分門別類地闡述其中精髓,讓古人的聰明才智完全表露無遺。」
|
以此看來,《36計說三國》這本書,實際上包含著《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透過這三部分內容的闡述和分析,讓現代的讀者除了欣賞三國人物的智慧結晶之外,也可以學習到如何去處理一些無可避免的競爭場面,並進而降低他人施予的不必要傷害。
|
當然,如果以傳統儒家的價值觀來看,這樣的一本書是脫出道德範疇之外的。不過我們也必得承認,當今的社會現象,與儒家的最低道德標準之間,仍然有一大段的距離。與其寄託尚未付諸實現的道德規範,不如嘗試作一些自我保護的觀念訓練。從這角度思考,林國煇先生的這本著作,其實是有其價值所在。
|
歷史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讓後人有先例可以深思反省,免得重蹈覆轍。有許多的歷史事件,事後看來如果不是平淡無奇,就是玄妙、巧合得讓人難以置信。希望這本書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持平的反省和思考,而讀者在面對這本書的內容時,也應該抱持著一種備而不用的心思。
|
市面上描述三國的書籍頗多,但是《36計說三國》的出版,卻重新為三國的計謀作一個完整的詮釋、解析。作者藉由《三國演義》的實例,深入探討「三十六計」的實際應用,並涵蓋許多《孫子兵法》的思想法則。不但能讓讀者用最短的時間,窺探三國學的精華,更為讀者開啟了一個新的思索空間及方向。
|
「三十六計」的起源年代久遠,是綜合謀略、計算、時勢的藝術表現。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常常可以發現它的蹤影,尤其在錯雜紛亂、奇謀盡出的三國時代,更是獲得淋漓盡致的發揮,使得《三國演義》成為一本人人耳熟能詳的精彩小說,也讓後人從中學習前人許多的智慧結晶。
|
第1計 瞞天過海
1.騎馬射箭佯無事,瞞天過海解兵圍
2.大丈夫韜光養晦,真英雄掩志藏身
3.周瑜詐死誘曹兵,曹仁劫寨失南郡
4.孔明識破瞞天過海,孟獲詐降自投羅網
第2計 圍魏救趙
1.周瑜襲擊曲阿,劉繇奔走豫章
2.曹操烏巢劫糧,袁紹官渡兵敗
3.曹操興兵孫權求援,劉備發信馬超解危
4.孔明設謀退誘魏兵,姜維乘機進取敵營
5.司馬懿圍魏救趙,公孫淵折兵損將
6.姜維兵圍雍州,郭淮輕取洮水
第3計 借刀殺人
1.訴哀情張讓借詔,無機謀何進喪命
2.曹操巧施妙計,禰衡輾轉受害
3.審配借刀殺袁譚,郭圖依樣取袁尚
4.司馬懿借兵擊敵,關雲長拒婚失盟
第4計 以逸待勞
1.曹操謀深慮遠,袁紹智淺計拙
2.曹仁劫寨致敗,劉備計取樊城
3.黃忠坐觀定軍山,法正計斬夏侯淵
4.司馬懿夜襲鹵城,諸葛亮夾擊魏軍
5.姜維識計設謀,鄧艾偷襲致敗
第5計 趁火打劫
1.黃忠火燒天蕩山,嚴顏刀斬夏侯德
2.孫權受封降魏,劉曄諫主伐吳
第6計 聲東擊西
1.李傕郭汜纏呂布,張濟樊稠取長安
2.曹操施計擊張繡,賈詡伏軍取曹操
3.荀攸獻計擊袁營,袁紹兵敗奔黎陽
4.郭淮料敵劫寨,孔明就計取勝
5.諸葛亮氣死曹真,司馬懿兵敗渭水
6.司馬懿虛攻祁山,諸葛亮暗伏上谷
第7計 無中生有
1.陳宮放火燒曹操,曹操詐死擊呂布
2.呂布火燒茂林,曹操兵伏長堤
3.孫策中箭落馬下,薛禮橫死亂軍中
4.曹仁偽取羨溪,朱桓真斬常雕
5.曹丕率大軍直下江南,徐盛縳草人嚇退魏兵
6.兀突骨連勝十五陣,諸葛亮火燒藤甲兵
7.夏侯楙道聽塗說,姜伯約百口莫辯
8.司馬望軍伏洮陽,夏侯霸兵死城下
第8計 暗渡陳倉
1.趙雲陣前擋曹兵,關羽暗渡取樊城
2.曹操率兵立潼關,徐晃輕騎渡渭水
3.曹操退兵誘敵,張衛失營棄關
4.明拖刀龐德作勢欲砍,暗冷箭關羽實難提防
5.孔明拆橋誘蠻兵,魏延縳索擒孟獲
6.仲達先斬後奏,孟達事洩命喪
7.司馬懿引兵纏鬥,諸葛亮施計設伏
8.造大船虛名攻吳,領雄兵蓄勢伐蜀
9.姜伯約詐取雍州,諸葛緒失守橋頭
第9計 隔岸觀火
1.荀彧獻計虎競食,劉備識謀火無媒
2.郭嘉妙計度時勢,袁氏兄弟首離身
3.聞友死孟達造反,巧升職劉封喪命
第10計 笑裡藏刀
1.窮途末路袁尚請降,乘勝追擊曹操劫營
2.曹操笑顏奪據荊州,劉琮獻降刀下殞命
3.劉備盛禮迎別駕,張松獻圖取西川
4.孟優詐降獻珠玉,孔明笑納擒孟獲
5.馬岱受命計捕螳螂,魏延無備命喪黃雀
6.張特緩兵退吳軍,諸葛恪無謀撤兵
第11計 李代桃僵
1.曹操小斛散米權且救急,王垕無罪斬首為平眾怒
2.劉備無心移花接木,龐統不幸李代桃僵
3.呂蒙斬殺關羽,張昭嫁禍曹操
4.賈充傳命弒君奪權,成濟動手喪命謝罪
第12計 順手牽羊
1.孔明順手取三郡,周瑜遺算失肥羊
2.馬岱三人燒糧車,關興二將劫魏營
第13計 打草驚蛇
1.王忠虛張聲勢立帥旗,關羽打草驚蛇破疑兵
2.韋晃虛言試探,金禕真心表白
3.費禕打草探實情,姜維斷後暗退兵
4.司馬懿洛陽下詔,夏侯霸雍州造反
第14計 借屍還魂
1.龐統暗伏殺手斬楊懷,劉備兵不血刃得涪關
2.孔明巧劫寨借屍還魂,曹真輸賭賽氣急成病
第15計 調虎離山
1.曹操施計驅虎離山,呂布異心豺狼入穴
2.張飛醉酒誘敵,張郃心動失寨
3.孔明火燒南安城,魏延輕取安定郡
第16計 欲擒故縱
1.孫伯符三面攻城留活路,太史慈兵疲馬乏遭生擒
2.孔明膽大欲擒故縱,孟獲知羞誠心拜伏
3.曹子丹真心獻印,司馬懿欲取還拒
4.公孫淵出南門心中暗喜,司馬懿擋前路當頭棒喝
第17計 拋磚引玉
1.為赤兔呂布異心,懷忠義丁原喪命
2.馬超棄馬拋戈誘敵將,曹洪性躁受激嚐敗績
3.劉備遣老弱殘兵誘敵,陸遜卻少年老成識計
4.亂旌旗孔明佈誘餌,驅蠻兵孟獲初受縳
5.孔明破羌人卻退兵,曹真忙追殺損先鋒
6.鬼頭獸身驚魏兵,木牛流馬劫糧草
7.假運糧姜維誘敵,斷歸路徐質殉命
第18計 擒賊擒王
1.并州定西擊烏桓,蹋頓王遠奔遼東
2.呂蒙三番埋伏,關羽難逃羅網
3.陸遜火燒連營兵,劉備奔走白帝城
4.平南蠻屢施妙計,智諸葛七擒孟獲
第19計 釜底抽薪
1.呂蒙恩恤家眷招降荊兵,關羽軍心盡變敗走麥城
2.曹昭伯奏主封太傅,司馬懿無奈卸兵權
3.暗發檄文除羽翼,趁其無備削兵權
第20計 混水摸魚
1.周公瑾軍令除害,諸葛亮草船借箭
2.龐德魚目混明珠,馬超趁亂入長安
3.取陳倉郝昭驚死,襲散關魏人驚走
4.鄧艾地道設伏兵,姜維夜亂兵不驚
第21計 金蟬脫殼
1.虛張聲勢曹洪屯兵,金蟬脫殼曹操迎敵
2.孔明設壇巧借東風,周瑜失算縱虎歸山
3.張聲揚勢佯進軍,金蟬脫殼真退兵
4.姜維提大兵逕襲南安,鄧艾遣兩軍暗伏段谷
第22計 關門捉賊
1.陳宮關門四面設伏,典韋突危三番救主
2.曹操預留錦囊妙計,周瑜入城暗遭冷箭
3.司馬懿斷水圍山,馬幼常痛失街亭
第23計 遠交近攻
1.交結其心袁術送糧,轅門射戟呂布解危
2.曹操送信約劉備,陳宮擒使見呂布
3.曹操發文聯吳共伐劉備,孔明舌戰群儒計激孫權
第24計 假途伐虢
1.韓馥引狼入室,袁紹鳩佔鵲巢
2.周瑜借道取西川,孔明佈餌釣鰲魚
第25計 偷樑換柱
1.陳登巧舌奪蕭關,呂布失城走下邳
2.糧中裝柴姜維欺敵,丟盔棄馬鄧艾逃命
第26計 指桑罵槐
1.聚眾官獻帝田獵,呼萬歲曹操受迎
2.曹洪處斬符寶郎,獻帝退位受禪台
3.司馬昭設宴舞戲,安樂公樂不思蜀
4.北魏篡漢得社稷,大晉循例奪江山
第27計 假癡不癲
1.邢道榮詐降誑孔明,諸葛亮佯信捉劉賢
2.崔諒詐降引蜀兵,關興刀落斬楊陵
3.司馬懿詐癡奪權,曹昭伯市井受戮
第28計 上屋抽梯
1.孔明上樓觀古書,劉琦抽梯問妙計
2.周瑜受激出狂語,孔明先禮後用兵
3.關羽驕狂取樊城,陸遜謙卑奪荊州
第29計 樹上開花
1.獻帝受制移許都,曹操掌權令諸侯
2.借局佈勢伏蜀兵,樹上開花退魏軍
3.真諸葛病逝五丈原,死木人嚇退司馬懿
第30計 反客為主
1.法正反客為主扭轉局勢,黃忠步步為營進逼曹兵
2.有名無實孫亮退位,反客為主孫綝奪權
第31計 美人計
1.孫權巧使美人計,孔明智奪俏嬌娘
第32計 空城計
1.長?橋頭張飛怒吼,心神俱驚曹操退兵
2.單槍匹馬趙雲當關,鼓響箭發曹操奔逃
3.焚香操琴守空城,神鬼莫測退雄兵
第33計 反間計
1.剿除奸黨因妒設謀,自相殘害誤中反間
2.周瑜夜戲蔣幹,曹操怒斬蔡瑁
3.笑語挑起猜忌心,偽書破壞叔姪情
4.假消息嚴顏中計,真誘敵張飛設謀
5.造偽書孔明施計,中反間高定戮友
6.諸葛亮作反書昭告天下,司馬懿卸兵權罷歸田里
笫34計 苦肉計
1.藉醉酒巧使反間計,信降卒不識死間謀
2.黃蓋受脊杖皮開肉綻,闞澤獻降書能言善道
3.行苦肉周魴割髮,信偽言曹休興兵
第35計 連環計
1.為天下貂蟬獻身,貪女色董卓亡命
2.巧授計龐統獻謀,環連船曹操受累
第36計 走為上
1.擊敗兵蘇顒身亡,遇強敵萬政落澗
2.孫臏減灶擒強敵,孔明增灶退大軍
3.李嚴造謠東吳興兵入寇,孔明退軍曹魏損兵折將
|
三國,一個混亂而璀燦的年代,因為時局混亂民不聊生,迫使英雄豪傑競相逐鹿,懷有雄才大略的霸主各展魅力英風,胸有千韜萬略的謀士盡現智計奇謀,激盪出令人眩目的智謀年代。
清代第一才子金聖嘆曾言:「三國者,乃古今爭天下之一大奇局。」
描繪三國奇局之精彩莫過於《三國演義》;
解析三國奇局的精妙莫過於「三十六計」;
論述三國奇局之精華莫過於《孫子兵法》。
《三國演義》蒐羅了三國歷史、《三國志》、三國時代稗官野史與民間傳說,在羅貫中的生花妙筆之下,讓三國人物活靈活現的跳脫呈現,也讓三國智謀毫不掩飾的具體鋪展。
「三十六計」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古老的計謀寶典,並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而是歷經無數歲月的演進,匯集無數眾人的智慧,經年累月所遺留下來的智謀資產。
《孫子兵法》則是戰國時期孫武的思想創作,是最偉大的兵學經典,更是兵家必讀的韜略典籍,從「計篇」到「火攻篇」共十三篇,字字句句都有深遠的戰略思考與戰術運用。
《孫子兵法》第一篇的名目即是「計」篇,可以了解「計」這個字在孫武的心中具有多麼重要的地位。「計」的本意即是「謀算」的意思,也就是說從人具有智慧以來,謀算就已經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尤其在混亂的三國年代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曹操如何能夠從一個校尉小將成為一方霸主;劉備如何能夠從一個織蓆小販成為一方豪傑;孫權如何能夠從無名小輩建立江東王國;四世三公的袁紹為什麼最後會窮途末路;權傾朝野的董卓為什麼最後會暴屍街頭?
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完全在於當事人的謀略應用是否得當。因為計謀的運用決定事情的成敗,所以《孫子兵法‧計篇》的結語是「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
三國智謀的萬花筒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從上述簡單的幾個字中可以看出「三十六計」的深奧意涵。數是計算、術是謀略。所以「數中有術,術中有數」的意思是計算中須帶有謀略,謀略中也應隱涵算計。「陰陽燮理,機在其中」就是當原來的狀況發生變化的時候,正是設計機謀的最好時機。機謀不能只單純的按照自己想法預先設計,必須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否則將會失敗。「計」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會也、筭(算)也。也就是「整合謀算」的意思。因此可以說「三十六計」是綜合謀略、計算、時勢的藝術表現。
「三十六計」的來源因為年代久遠,已經不可考證,但是在中國歷史的演進中,常常可以發現「三十六計」的蹤影,尤其在錯雜紛亂、奇謀盡出的三國時代,更是獲得淋漓盡致的發揮,使得《三國演義》成為一本人人耳熟能詳的精彩小說,也讓後人從中學習前人許多的智慧結晶。動亂的三國,人才輩出,各方霸主、謀士為了逐鹿中原無不絞盡腦汁、因奇設謀,其運用智謀的表現已達到超乎藝術的境界,「計中有計、謀中有謀」更是完整掌握陰陽變化、因勢利導的契機。
|
一個成功的計謀,必須掌握的因素有:
1.了解競爭對手的性格。
2.了解競爭對手慣用或擅長的伎倆。
3.分析當時形勢、時機對敵我雙方的優、劣比較。
4.情報的收集、判斷。
5.對於不尋常的情況,需要有高度的警覺性。
6.暴露缺點,誘導競爭對手。
7.隱藏真正的動機及目的。
8.關鍵時刻,讓競爭對手措手不及,以使自己佔有優勢。
|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六回,曹爽建議曹芳加封司馬懿為太傅,司馬懿變成只有虛名而無實權,所有的政權都落入曹爽的手中,司馬懿只好推說患有重病,賦閒在家。爾後曹爽派李勝前往試探司馬懿,司馬懿以「假癡不癲」的方法瞞過李勝,曹爽自此不再提防司馬懿。但司馬懿卻不動聲色,等待機會,暗中準備奪權。當曹爽與曹芳率領心腹及御林軍出城打獵時,司馬懿立即發動政變奪權。不但控制洛陽城,還取得太后懿旨,派尹大目送奏表給曹芳,請曹芳以曹爽背棄遺詔、專權亂國為由,罷免曹爽兵權,曹爽慌亂地不知所措。桓範建議曹爽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調集兵馬抵抗司馬懿,曹爽卻猶豫不決。司馬懿又派許允、陳泰出城告訴曹爽:「只要放棄兵權,司馬懿就不會傷害您的性命,應該要趕緊回城,以免後患無窮。」曹爽貪生怕死,放棄桓範的建議而入城投降,最後讓司馬懿滅其三族,家產充公。司馬懿根據上述的原則,不但順利剷除政敵,還成功地奪得政權,可以說是計謀的最佳典範。
|
=自我保護的觀念訓練
三國原本就是一個英雄縱橫歷史舞台的時代,再加上《三國演義》中對人物情節描述的推波助瀾,使得三國的歷史人物,更添加了幾分神祕的色彩。
|
要討論三國中人物的傳奇事蹟,一定會先注意到他們在相互鬥智之時,所使用的計謀和策略,於是很自然就會談到中國的「三十六計」和《孫子兵法》。「將《三國演義》中的計謀以『三十六計』為基本架構,佐以《孫子兵法》為輔助說明,透過剝絲抽繭的方式,分門別類地闡述其中精髓,讓古人的聰明才智完全表露無遺。
|
當然,如果以傳統儒家的價值觀來看,中國的「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三國演義》是脫出道德範疇之外的。不過我們也必得承認,當今的社會現象,與儒家的最低道德標準之間,仍然有一大段的距離。與其寄託尚未付諸實現的道德規範,不如嘗試作一些自我保護的觀念訓練。
|
歷史最大的貢獻,就在於讓後人有先例可以深思反省,免得重蹈覆轍。有許多的歷史事件,事後看來如果不是平淡無奇,就是玄妙、巧合得讓人難以置信。
|
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朝代的興替,國與國的征伐,為了取得勝利,鞏固政權,無不費盡心思。現代的社會環境中,變遷迅速,公司為了生存,無不設法突破現狀,尋找最有利的立足點,伺機擴大經營範疇,讓公司不斷成長。為了因應這些需求,謀略就成了必修的課程。
現代人常常曲解了謀略的意涵,認為謀略就是勾心鬥角、設計陷害他人的伎倆。所以只要談到謀略,就避之唯恐不及,以此來強調自己是一個仁義的正人君子,完全是錯誤的觀念。
其實謀略的涵義很廣,舉凡兵法、計謀、談判術、經營學等,無不包含在內。簡言之,為了達到目的所採取的手段,都可稱為「謀略」,從古代的治國之道,到現代公司的經營管理,都無法脫離它。
東漢末年,一個混亂交錯的年代,為英雄、智謀人物開闢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戰場,原來占盡優勢的龐大舊勢力,例如掌握朝政的何進、董卓;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雄霸一方的劉表、張魯、韓馥、劉璋等,最後都因為領導者無能,無法應變巨大的衝擊,逐漸被原來沒沒無聞的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新勢力所併吞。因為新、舊勢力的汰換,以及新勢力彼此間的抗衡,為智謀史激起燦爛、耀眼的火花。《三國演義》這部經典的智謀小說,記錄當代的激烈競爭情況,正可以做為後世經營者擘劃事業的重要方針。
|
-∣第19計∣-
釜底抽薪
【計文】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兌下乾上之象。
【解說】
當敵人聲勢浩大時,不要與他發生正面衝突,應該逐漸消減其旺盛的勢力。就如同火爐上的水會沸騰,是因為火勢旺盛的緣故,只要將爐中的薪柴取出,水就會因為火勢減弱而逐漸冷卻。《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如果本身力量薄弱,卻對力量強大的敵人採取正面對抗,一定會像「螳臂擋車」一般自取滅亡。面對強大的敵人只有以「釜底抽薪」的方法,才有機會取勝。
∣第19計∣釜底抽薪∣之1∣
呂蒙恩恤家眷招降荊兵,關羽軍心盡變敗走麥城
《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呂蒙利用關羽攻擊襄陽,荊州兵力空虛的時候,乘機發動攻擊奪取荊州。攻下荊州之後,呂蒙即下達命令,不許士兵搶掠民間財物,更不許士兵任意殺人,否則按軍法處置。對於原來的官吏,都依照舊職任用,荊州出征士兵的家屬則特別撫恤。關羽的家屬也另外安置在別院,不許閒人打擾。荊州居民因為呂蒙的安撫措施,立刻就平靜下來了。
孫權得到呂蒙已經奪取荊州的消息,前來勞軍,設宴慶賀。
孫權問:「現在已經奪佔荊州,但是公安有傅士仁據守,南郡有糜芳據守,這兩個地方應該怎樣收復呢?」
虞翻自告奮勇說:「我從小就和傅士仁交情深厚,現在只要向他分析利害關係,就可輕易地說服他投降了。」
孫權立即派遣虞翻率領五百軍士直接到公安城外。虞翻將招降的書信拴在箭上射入城中。傅士仁看到虞翻招降的書信,又想起前次飲酒導致軍帳失火而遭到關羽痛責,險些喪命的往事,對關羽更加懷恨,因此大開城門,拿印信到荊州向孫權投降。
孫權仍然命令傅士仁據守公安,但經過呂蒙暗中提醒,為了防範傅士仁改變投降意念,他又派遣傅士仁到南郡招降糜芳。
傅士仁慨然接下任務,前往南郡勸降糜芳。糜芳正在猶豫不決,突然關羽的使者來到,命令糜芳、傅士仁各運送十萬石米糧補給關羽的兵馬所需。傅士仁乘機斬殺使者,逼迫糜芳投降。呂蒙又率兵到南郡城下。糜芳無可奈何,只好與傅士仁一起出城投降。
樊城的守將曹仁,得到曹操派徐晃率兵前來救援的消息,也率領兵馬突圍而出。一起發動攻擊。關羽包圍樊城的荊州兵馬受到內、外的曹軍夾擊,大亂潰敗,只好率領殘餘的兵馬,渡過襄江,向襄陽而去。忽然有探兵來報:「呂蒙已經奪取荊州。」關羽因而改往公安城。又陸續傳來傅士仁已經投降東吳,而且又殺害使者,替東吳勸降糜芳的消息。關羽一聽怒氣攻心,原來受傷的傷口再一次迸裂,昏倒在地。
眾人將關羽救醒,趙累提出建議,應該一方面派人到成都求救,另一方面從陸路攻擊荊州。關羽依照趙累的建議行事,派遣馬良、伊籍回成都求救,自己則率領兵馬,準備奪回荊州。
關羽在荊州的路上和趙累商議。
關羽說:「現在前有東吳大軍,後有北魏追兵,如果救兵不能及時趕來,那該如何是好?」
趙累回答:「當初呂蒙在陸口曾經和我們約定,共同對抗曹操。現在卻幫助曹操,對我們發動攻擊,是背棄盟約的行為。您可以派遣使者送書信給呂蒙,看呂蒙會如何回答。」
關羽依照趙累的建議,派人到荊州送信給呂蒙。
呂蒙佔領荊州之後,對荊州兵士的家屬給予最妥善的照顧。有士兵傳報關羽使者來到的消息,呂蒙特別出城迎接。使者呈上關羽的書信,呂蒙看完內容,回答使者:「當初和關將軍結交是個人的私見;現在攻擊荊州的行動,卻是遵照君王的旨意,身不由己。」於是設宴款待使者,然後請使者到驛館休息。隨關羽出征的荊州士兵家屬,都來驛館詢問家人近況,並請使者傳達家中平安,衣食無慮的訊息。
使者辭別呂蒙回見關羽,詳細轉達呂蒙的回答。關羽大怒,喝退使者。使者出寨,軍士均來詢問家中的情形,使者告訴軍士,呂蒙非常體恤家屬,而且將家書送給各軍士,於是荊州的軍士都逐漸喪失戰鬥意志。
關羽率兵攻擊荊州,在行軍的過程中,許多軍士都擅自逃回荊州。關羽更加憤怒,命令士兵加速前進。途中,忽然喊聲大震,原來是蔣欽率領東吳兵馬攔住去路。關羽大怒,直接攻擊蔣欽。蔣欽無法抵擋關羽而撤退。關羽追殺了二十餘里。喊聲又起,左邊山谷中,韓當率領兵馬衝出;右邊山谷中,周泰也率領一部分兵馬殺出。蔣欽聽到喊聲也回頭攻擊。在東吳兵馬三路夾攻的情形下,關羽急忙撤退。走不到幾里,山上有許多荊州軍士的家屬,手拿白色旗幟招搖,上面寫著「荊州土人」四字,眾人大喊:「荊州子弟,趕快投降,回家照顧親人吧!」關羽大怒,準備上山擊殺,山邊又有丁奉、徐盛殺出,追趕的蔣欽兵馬也已來到,三路兵馬將關羽困在垓心。山上的荊州百姓呼聲不停,關羽手下的荊州士兵逐漸四散,奔向親人。
等到黃昏,關羽遙遙望去,山上都是荊州士兵在尋找自己的親屬,軍心盡變,關羽也無法阻止。最後部屬只剩三百餘人。撐到三更時,東方喊聲大震,關平、廖化率領兵馬殺入重圍,救出關羽。關平看到軍心已亂,無法作戰,建議關羽先暫時到麥城屯駐,等待救兵。關羽也認為大勢已去,只好先率領殘兵撤退到麥城,加強防守,與諸將共謀對策。
【說計解謀】
《孫子兵法‧計篇》上提到「親而離之」是指當敵人精誠團結時,必須想辦法離間敵人之間的情感。這句話與「釜底抽薪」的「不敵其力而消其勢」有相同的意涵。因為破壞敵人的團結,也相對地讓敵人的力量變得薄弱,這樣就可以輕易地擊敗敵人了。
呂蒙奪佔荊州之後,對於荊州士兵的家屬特別撫恤。傅士仁、糜芳的投降,已經翦除了關羽的後援力量。等到關羽的使者來訪,不但善待使者,更讓家屬向使者詢問消息並報平安。使者回寨後,自然會將家書、訊息傳達給荊州士兵。雖然關羽已到窮途末路,但呂蒙對於這個久戰沙場的勇猛老將,依然不敢掉以輕心。最後以強大軍力困住關羽,再讓荊州士兵的家屬拿著大旗,呼喊其子弟,讓荊州兵原本就薄弱的戰鬥意志徹底摧毀,紛紛不由自主地投奔到親人的懷抱。彷彿項羽當初「四面楚歌」的情景再次重演。呂蒙這次「釜底抽薪」的計謀,從佈局到兩軍對敵,可說是得到完全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