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31 Psychology Emotion Book討好自己就夠了【楊聰財專欄】為什麼說「訊息稱,訊息就足夠了」?

=為什麼說「訊息稱,訊息就足夠了」?

**主題:**訊息稱,訊息就是最美好的未來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目錄:

 

 

1.  訊息不是逃避,是重新定義

2.  努力不是唯一穩定方式

 

3.  緣分的道路不同,就做自己

4.  心鬆的功課:拋開「懶」與「不值得」的心鬆感

 

5.  置中精神維守線:我不是為了誰

6.  別讓經驗後的疲憊成為習慣

 

7.  老是被讚美的人,最後這個人也該有自己

8.  身心輕鬆:是一種能量的回復

 

9.  無所不可,是採取「從我」開始

10. 為什麼說:我值得被疼

 

11. 個案分析:道嘉珍的心鬆教育旅程

12. 定義於自我的享受更生

 

13. 解放「懶」的錯解

14. 解答「完美」的傷害

 

15. 再見「我想」而非「我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訊息不是逃避,是重新定義

「我不做,是因為我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這並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清醒的選擇。在現代社會中,「努力」被視為一種信仰,彷彿唯有拚命才能換得尊重。然而,藤野智哉提醒我們:「訊息」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讓身體與心靈同步,學會聽見內在的聲音。重新定義「成功」與「價值」,才是讓人生從壓力中解放的第一步。

在心理學中,重新定義(reframing)是一種積極的認知技巧。當我們將「我做不到」轉化為「我選擇不做」,從無能感跳脫到主控感,整體心理壓力也會降低。我們不再用社會的尺量自己,而是開始以「我覺得舒服」作為行動基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努力不是唯一穩定方式

你也有過「努力過頭」的經驗嗎?從早到晚排滿行程,不敢休息,擔心一停下來就會被世界拋下。然而真正穩定的生活,是建立在節奏與選擇上的「彈性」,而不是疲憊與堅持上的「緊繃」。

在生理上,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會導致慢性壓力反應,皮質醇過高進而影響免疫力、睡眠品質、情緒波動,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適當放鬆,反而能讓我們保持行動的續航力。

從靈性角度看,「適可而止」是一種智慧,是對宇宙自然節奏的尊重。我們並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而活,而是本身就有價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緣分的道路不同,就做自己

每個人的步調都不同,每段人生都有它自己的時區。社群媒體讓我們容易陷入比較的陷阱,彷彿別人的成功時間表也必須成為自己的追趕目標。但事實上,每個人都走在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上,與其模仿別人的方向,不如確認自己的坐標。

「不被比較定義」是一種心理解放。當我們認同自身價值,不再追逐社會設定的標準答案,我們才真正開始活出「自我」的節奏。這正是訊息感最深層的力量:我走我的路,不快也不慢,剛剛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心鬆的功課:拋開「懶」與「不值得」的心鬆感

我們被教育要努力向上,「懶惰」與「鬆懈」常被視為原罪。實際上,這些詞彙經常被誤解。

心理學家指出:「情緒疲勞」經常誤會為懶散,其實是身心能量耗竭的反應訊號。當你發現連簡單的事都難以完成時,那不是你無能,而是你該好好休息了。正如藤野醫師所說:「當加油變成壓力,那就該停下來了。」

拋開對懶的指責,學會善待自己的軟弱,是訊息感生活的啟動器。生理上,透過自律神經調節如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可以重建心身連結;心理上,允許「什麼都不做」的價值浮現,讓人生找回自主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置中精神維守線:我不是為了誰

這個社會太習慣讓我們「為了誰而活」。為了父母的期待、為了孩子的未來、為了社會的認可,於是我們在無數個夜裡對自己說:「再撐一下就好。」

訊息生活教我們:「不是拋棄責任,而是以自己為起點再分配責任。」當我們回到內在的中心點,才能分辨「我願意」與「我不得不」。這是心靈的整合,也是靈性覺醒的過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別讓經驗後的疲憊成為習慣

習慣性強撐,讓疲憊成了日常的底色。明明身體已經發出警訊,卻還是覺得「不努力就是失敗」。但其實,最容易拖垮我們的,不是那一次次的壓力本身,而是我們從不允許自己停下。

打破這樣的習慣,需要「儀式感的休息」:像是每天給自己泡個熱水澡、關掉手機30分鐘、寫下感謝的三件事。這些日常的鬆動,是重拾能量的開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老是被讚美的人,最後這個人也該有自己

你是否經常因為別人的讚美,而讓自己不敢做自己?所謂「好人症候群」正是如此。人們習慣你體貼、懂事、不計較,於是你也害怕有一天表達真實想法時會讓人失望。

訊息生活要我們練習「從好人,變成真實的人」。真實的人會說「我今天不行」、會婉拒多餘邀約、會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這不是自私,而是回歸自我界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身心輕鬆:是一種能量的回復

訊息的真正核心是「回復」,不是放縱。透過規律地停下、鬆開、沉靜,讓耗盡的能量得以回流。這是心理的療癒,也是生理的重建。

靜心、瑜伽、冥想、自然步行,都能幫助我們進入副交感神經主導的恢復狀態。當我們「允許自己慢下來」,就會發現:那個從前追著生活跑的自己,也開始找回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無所不可,是採取「從我」開始

過度的責任感、過多的選項與期待,讓我們常常感到無力。然而,「從我開始」並不是拒絕外界,而是從明白自己起,進而建立清晰的內外界線。

當我們能夠清楚表達:「我現在的能力只做到這裡」、「這件事我不方便答應」、「我想先休息」,這種從自我出發的界線,不但減少衝突,也讓我們更具掌控感與安全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為什麼說:我值得被疼

「我值得被疼」這句話,是對自己最溫柔的宣言。不是因為你表現得好、足夠努力、別人滿意你才有價值。而是你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被好好對待的存在。

當我們真正擁抱這個理念,就不再把「照顧自己」當作奢侈,而是基本配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具體案例】道嘉珍的心鬆教育旅程

道嘉珍,42歲,是一位國中輔導老師,居住在新北市土城區。她同時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也要照顧高齡中風的父親。疫情三年讓她壓力倍增,加上學校人事異動頻繁,行政工作變重,她幾乎每天都在課業輔導、家庭照顧與行政應對之間奔波。

某天,她突然在教學中暈倒。醫院診斷並無器質性病變,醫生懷疑是「身心過勞綜合症」。

在輔導同仁與學校心理師的建議下,她開始閱讀《討好自己就夠了》,並進行「心鬆日記」書寫練習。從最初的寫下:「我今天忍住沒有罵孩子,還好」到後來變成:「我今天告訴孩子我很累,請他自己刷牙,原來他做得到。」

她也列出三個不再勉強的選擇:

1.  每週固定請一次UberEats,不煮晚餐。

2.  在辦公桌上貼上便利貼:「我不是神,只是個人」。

3.  為自己報名了一場三天兩夜的森林療癒營,讓自己暫離家庭角色。

-生理層面: 她的身體從頻繁頭痛與消化不良,逐漸回到正常節奏。

-心理層面: 原本容易情緒爆炸的她,學會了觀察情緒而非立即反應。

-社會層面: 她開始學會開口求援,不再害怕請同事協助代課,也願意向丈夫清楚表達「我現在需要幫忙」。

-靈性層面: 她開始每日靜心5分鐘,並在日記裡寫下:「我值得活得不勉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定義於自我的享受更生

從訊息的角度來看,「享受」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對人生主控權的再掌握。許多人成年後生活變得機械而壓抑,是因為將「享受」視為浪費時間或不道德。其實真正的重生,是從允許自己「享受」開始。

重新定義享受的意義:是穿上舒服的衣服、是用心喝一杯茶、是與心愛的人聊一句真心話。當生活中有意識地加入這些「選擇」,就打破了「我只能苦撐」的錯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解放「懶」的錯解

「懶」這個詞在華人文化中背負了過多的道德壓力。然而,懶有時候只是身體對「不再想忍耐」的一種真實回饋。

若我們將懶視為身體的智慧,而非精神的敗壞,那麼很多疲憊與焦慮就能轉化為療癒的契機。讓自己「合理地懶」,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就像藤野醫師說的:「你沒有每天拚命生活,也不會有人來懲罰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解答「完美」的傷害

完美主義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為了被愛而內化的信念。然而這種信念最後往往反噬自己,變成焦慮、拖延、甚至自我厭惡。

訊息感教會我們:做不到沒關係,放過自己才是真正的長大。人生本就不是一張成績單,也不是一場社會選拔。容許自己出錯,接受人生不如預期,正是成熟的力量。

-從生理層面看,完美主義與慢性焦慮、壓力相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它根植於「我若不夠好,就不被愛」的深層恐懼。療癒之路,是回到「我值得被愛」這個核心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再見「我想」而非「我得」

人生最大的轉變,是從「我得……」轉向「我想……」。從「我得賺更多錢」變成「我想過一個自在的生活」,從「我得成功」變成「我想擁抱當下的幸福」。

當我們用「想」取代「得」,行動會更有彈性,選擇更有溫度,人生也會少些壓力、多些真實。這個語言上的轉變,看似簡單,實則是靈魂與意志的大和解。

正如本書提醒:「你的人生,永遠是你的主場。」從今天起,把「我想要」找回來吧。

 

=B=討好自己就夠了: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定義。日本超人氣身心科暖男醫生的48則鬆弛感生活處方【隨書附 鬆弛感處方金句卡3張一組】

「誰かのため」に生きすぎない 精神科医が教える力を抜いて生きるコツ

藤野智哉卓惠娟幸福文化2024/05/08

=內容簡介

當心中想著要「盡力而為」,就是過度努力的證明;
比起「應該要」,更重要的是「我想要」!

日本超人氣暖男身心科醫師,想告訴你──
沒有「好好努力」,真的不會怎樣!
比起「再加油」,你該對自己說:這樣已經很棒了~

【是不是已經習慣,把所有人的要求擺在自己前面?】
  ──在工作中窮忙、瞎忙,找不到意義和成就感。
  ──心累好想請假,但怕給同事添麻煩,想想還是算了……    
  ──擔心落後或是和其他人不一樣,為了「符合標準&期待」勉強自己。
  ──為了家人和孩子,覺得凡事忍忍就好。
  ──習慣退讓、忍耐,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也不好意思開口求助。

  不敢喊累、也不敢討拍,覺得自己應該要做好、應該要忍耐……
  其實,你最在意的那些事情,做不到真的沒關係!

不是「逃避」,而是「重新定義」。療癒系身心科醫生,想告訴筋疲力盡的你──
  日本人氣身心科醫師藤野智哉,非常了解什麼是「想要努力,但力不從心」的挫折感,從小就因為先天的心臟問題,無法和其他同學一樣跑跳、參與團體活動;然而,也正因如此,藤野醫師也更加深刻受到自己的生命或許比一般人來得短暫,於是盡可能隨心所欲,做真正想做、喜歡的事情。

  生命有限,不要花時間在忍耐和勉強任何人或事物上,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以自己的感受為優先吧!身心科專科醫生‧藤野智哉想告訴每一個太過努力的人:「你可以更加以自己為優先,不需要一肩扛起所有重擔。」

  ‧休息一下,不是偷懶,而是好好充電。
  ‧不要為了討厭的人浪費自己的時間。
  ‧再怎麼斟酌用詞、不被誤解的行動,最後對方還是只會看他想看的──既然如此,那就隨自己喜好去做吧!
  ‧不完美、遭遇失敗、丟人現眼……就算這樣也沒關係。
  ‧「所有人打成一片」是幻想,離自己不知如何應對的人遠一點。
  ‧對你來說,工作要排在「重要事項」的第幾名呢?工作絕對不是最重要的,你才是。

忙著討好全世界,卻忘了最該抱抱的是自己。5個自我照護階段,48則來自專業醫師的身心處方──
  (階段1)從「少做一點」和「乾脆不做」開始,休息一下吧!
  (階段2)你的人生和工作,有多少是真心想做的事?把自己的需求擺第一!
  (階段3)忘了什麼叫做好好休息嗎?先從感到愉快的小事開始。
  (階段4)不強求、不內耗,與人相處時,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
  (階段5)妥善整理情緒,平靜地接受,並告訴自己這就是一段過程。

只要改變一點點,感覺就會完全不同!開始善待自己的寬鬆生活
  ‧「今天也有好好刷了牙再出門,好棒!」沒錯,就是要連這種小事都稱讚自己。
  ‧發現自己小失誤連連,或者書和電視都看不進去,就要馬上休息。
  ‧責任感很重的人,請告訴自己「今天先放鬆一天,明天才能全力以赴」。
  ‧現在,馬上戒掉以「反正像我這種人」開頭的想法!
  ‧小確幸非常重要,日常要不斷累積;至於小不幸,一出現就要趕快消滅。
  ‧不習慣求助的話,先從小事情開始拜託人家。
  ‧生活中隨時留點餘裕,如果要固定上健身課的話,就別天天做晚餐了。

身心科醫師的推薦!找到「我想要/我喜歡/我很棒」的書寫練習
  ‧寫下這兩項:對自己來說,什麼是重要的事?什麼時候,會感覺幸福?
  ‧排出名次:目前認為生活中最優先的順序是?
  ‧列出「不想做」的事情:例如,這週狂加班,周末不出門。
  ‧列出三種求救名單:親近的人、熟人、除此之外的人。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又不是為了符合『某個人』的期待;我們應該迎合的是自己,而不是哪個誰的價值觀或規則。」

  希望每個人都放下來自外界和他人的期待或框架,找出自己認為的幸福是什麼,並能理解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你自己」更重要,要努力的,只有討好自己、讓自己感到快樂、安心,在忙碌的日常中,還能保有感受幸福的心有餘力。

推薦人
  Anna安娜|塔羅心靈療癒師
  Blair|心靈僻靜花園粉專版主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柚子甜|心靈作家
  洛桑加參醫師|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黃之盈|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鐘穎|心理學作家   
  (依筆畫排列順序)

作者簡介

藤野智哉

  身心科醫生,畢業於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院。日本國家資格認證心理師、日本各大企業長駐醫師。

  由於幼年時期罹患川崎氏症,以致心臟有冠狀動脈瘤;現在依然必須定期接受治療。正因如此,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被禁止劇烈運動等,並在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矢志走向從醫的道路。此外,對司法精神鑑定領域十分感興趣,因而除了從事身心科醫療服務,也在醫療監獄擔任醫師。
 
  另外,亦經常在社群上分享與疾病共存的生活體悟,以及從事醫療工作的真知灼見,並多次在媒體上露面。

  著作:《令你感受到「生而為人我很幸運」的一本書》(「自分に生まれてよかった」と思えるようになる本)、《讓自己幸福的「適可而止」處方箋》(自分を幸せにする「いい加減」の処方せん)、《身心科醫師教你活得自在的放鬆課程》(精神科医が教える 生きるのがラクになる脱力レッスン)。

譯者簡介

卓惠娟

  任職出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台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  
  臉書粉絲專頁:卓見拙見 www.facebook.com/Translator.megumi

目錄

〔前言〕從今天起,好好善待自己

第一章  人生的當務之急,就是抛開顧慮好好「休息」
‧每天都要讚美自己    
‧休息,是為了體驗幸福
‧一直出錯,是身體求助的訊號
‧成為自己的神隊友
‧列出一張請假休息的理由清單
‧不需要每件事情都用盡全力
‧比起留在原地持續受傷,不如逃跑吧!    
‧真正的堅強,是懂得自己哪裡脆弱
‧沒有「好好努力」,真的沒有關係
‧其實一事無成,也很好
    
第二章  練習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強者,懂得善待自己
‧不是努力就會成功
‧每個人都有資格擁有幸福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別用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轉念之後,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
‧對每一個「應該」抱持懷疑的態度
‧不好的事情,總是會被過度放大
‧九成的焦慮不安,都是自我心魔
‧會有情緒是很正常的
‧討厭的人事物,不值得你花心思

第三章  心有多累,身體都知道
‧用放鬆身體來調整心情
‧感受此時此刻的幸福狀態
‧稍微逃離一下喘口氣,沒有關係的
‧改變角色,就會改變心態
‧對別人溫柔,也要對自己好
‧「休息」是必要的例行事項
‧這些相處不來的人,都只是你人生中的臨演
‧學著不做自己討厭的事

第四章 不逞強、不委屈、不內耗的人際關係
‧不要強求他人怎麼看你
‧見不得別人好,可能是正逢低潮的警訊
‧知道自己要什麼,別人的批評聽聽就好
‧悲傷和痛苦有一百種樣貌,無須和他人比較
‧留心人際關係中的情緒勒索
‧現在過得比那個人好,就是最好的復仇
‧有了「被討厭」的勇氣還不夠,還要很擅長被討厭
‧要懂得說話,先從懂得聆聽開始
‧開口請人幫忙,真的不會怎樣
‧你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愛

第五章  心有餘力發現更多日常幸福的技巧
‧放下過度的期待
‧列出能放心求助的朋友清單
‧幸福不是一種期待,而是一種覺悟
‧寫下煩躁的思緒,變成看得見的數字
‧先設想答案,就能克服對未知的不安
‧可以有情緒,但一定要懂得控制
‧瓜熟就會蒂落,無須過度擔憂
‧想像十年後的自己如何看待現在的困難

 

前言

從今天起,好好善待自己

  由於身心科醫師的身分,讓我有機會接觸到許許多多的人,其中,有件事經常令我感慨萬分:有太多太多人,是為了「某個其他人」而努力。他們能夠細心關懷他人是否過度逞強?會不會太勞累?但不知為何,往往沒有多留意自身的疲憊與辛勞。

  當然,努力本身並不是壞事,但我很希望他們能夠如同關懷別人一樣,也注意到自身的疲累與辛苦。比方說,為了孩子和家人而努力的你,是不是總是把自身的事情往後延,沒有注意到你的身心已經發出哀號?或是在公司,為了部下、為了同事,又或者團隊的其他人,拚命貢獻一己之力,結果自己的生活完全亂了套、累到無法喘息,以致假日總是只能昏睡一整天。

  另外,家中有年幼孩子、高齡長輩或臥病在床的家人,身為照顧者的人們也是如此。雖然確實得要以需要照顧的家人為生活的中心,但照顧者關懷自己的生活及人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是太過疲憊,稍微偷個懶不必有罪惡感;向別人求救、依賴其他人,要他們幫幫忙也無所謂。你可以更加以自己為優先,不需要一肩扛起所有重擔。

  或許,有人不是為了某個人,而是為了公司和工作而心力交瘁,之所以會如此,也許是受到經濟拮据、立場處於弱勢等生活不穩定的因素影響。

  的確,公司和工作讓你因此求得三餐溫飽,讓你可以購買喜歡的物品,確實非常重要也不得不重視,然而,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如果你因為過度全力以赴,導致蠟燭兩頭燒而油盡燈滅,那就本末倒置了。

  也許,你認為自己不值得如此,但請仔細思考,是否曾確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許多人由於過度迎合他人的價值觀或規則,而感到痛苦不堪;他們可能認為,既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就必須配合他人,和諧相處,或者顧慮自己都已經為人母了,應該為孩子忍耐,又或是心想著不要老是漫無目標不做正事,應該努力成為正式員工等等。

  現在的你,是否也在不知不覺為了迎合「某個人」訂定的「應該怎麼做」、「要做什麼才會幸福」之類的價值觀或規則,而努力過頭了呢?

  ‧活出「為了自己」的人生
  從小我們就聽了太多父母或老師的要求,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不這樣做就無法幸福,失去了自信,養成只會迎合周遭或社會的期待,形成「我應該要好好去地做」、「人就必須這麼做」的思考慣性。如此一來,就漸漸搞不清楚自己想怎麼做、要怎樣才覺得自在,以及怎樣才覺得幸福。

  再加上現在這個時代,社群媒體過度發達,使我們更容易看到他人的成就,形成一個動不動就很容易與他人比較的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中,「做自己就好」的心情很容易因此動搖,一天到晚為了迎合他人打造的價值觀或規則、標準答案而忙得團團轉,就會開始搞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想做的事、和自己認為的幸福到底是什麼。然而,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又不是為了符合「某個人」的期待;我們應該迎合的是自己,而不是哪個誰的價值觀或規則。

  更多詳細說明我會在後文介紹,總之,清楚理解什麼是屬於自己的幸福,以及你對什麼事情會覺得自在,是十分重要的。唯有理解由自己所定義的幸福和感覺自在的事情,並且重視它,才是自我放鬆、活得自在的訣竅。記得,你絕對可以:

  ‧毫無顧忌地去做想做的事情。
  ‧重視自己由衷覺得「幸福」的事情。
  ‧活得更像自己。
  ‧不是為了誰而活,而是活出為了自己的人生;
  ──以上這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話雖如此,我想多數人都無法乾脆地抛開為了某個誰而活的想法,因此,讓我們試著一點一點地減少為了其他人而做的事情,這麼一來,就等於試著增加自己想做某些事情的時間。

  那麼該怎麼做呢?不妨讓過度為了某個人而活的自己,先放慢腳步、放輕鬆──希望你能試著採取這樣的行動。另外,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會安排時間去做我想做的事。

  我一邊擔任身心科醫師,一邊從事寫作,但也十分重視工作以外的個人生活。因此我在能偷懶的時候,會讓自己偷懶一下,必要時也會依賴、拜託別人的協助。例如,對我來說打掃家裡比忍受髒亂更有壓力,因此我不打掃;不喜歡洗碗盤,就買了洗碗機,認為自己這樣也很好。這樣的生活態度,與小時候患有心臟病對我造成的影響有關。

  .努力,真的是件好事嗎?
  我在童年時罹患川崎氏症,因此心臟長了冠狀動脈瘤;當時醫師說,無法預估我是否能活到長大成人。那時的我不能劇烈奔跑,也不能運動,被迫放棄的事情不勝枚舉。現在也依然必須持續服藥,也有許多必須受到限制的事項。

  也許是因為自己切身感受到人生可能來得比其他人短暫,所以我希望在上天賜予的時間,盡可能隨心所欲去做想做的事。不想受到可有可無的人、不喜歡的人、尤其是討厭的人所說的話擺布,這樣太浪費時間了。即使對方是我在意的人,只要感覺很痛苦、很難受的時候,我還是希望能以「自己」為優先。我在X(前Twitter)、Voicy等社群媒體上,每天都PO出這樣的訊息。

  很多時候,人們是由於太痛苦、太過疲憊,導致心生病了。也許這些人在演變成這個狀況以前,可以透過我在社群媒體的發文、讀我的書,讓自己感到輕鬆一些──我抱著這樣的心情,在社群媒體上持續發文並寫作。

  撰寫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希望能幫助那些為了工作和家庭,在不知不覺中太過拚命的人,以及在人際關係中過度迎合他人的價值觀或規則,容易受到別人影響的人。

  如果你覺得似乎過度為了「某個人」而活,希望本書能夠成為讓你停下腳步思考,稍微慰勞一下自己、照顧自己、重視自己的契機。當腦中想著「要更加油」時,請你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經過度努力了?

=內容連載

=一直出錯,是身體求助的訊號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記住電視或書籍的內容,
這可能是疲勞的警訊,千萬不要忽視。

在上一篇我們提到,感到難受的時候,總之就是先休息」,希望每個人都要知道:愈是難受的時候,以致焦慮、不安而愈無法好好休息的人,其實相當的多。

例如,許多人因為難受而想跟公司請假時,經常會心想:

「如果今天請假,會給別人添麻煩。」

「我不去公司,工作會停擺,我不能倒下來。」

「雖然很難受,但其他人也一樣很辛苦,我不努力不行。」

被以上這種想法綁架,最後雖然很難受、但還是努力去工作,這樣的情況不勝枚舉。

另外,也有很多要帶孩子又要上班的職業婦女,擔心為了一點小事就請假、會給同事添麻煩,而且也怕別人閒言閒語,說自己為了帶孩子就把工作放一邊,以致不敢請假休息。

由此可見,多數人不是「好累啊,所以休息吧」,而是「好累啊……可是我要努力」。然而,沒有休息、在很累的情況下,即使做出種種努力,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希望你不要輕忽自己疲憊的訊息、無視自己已經過度努力的訊號。

=這些小狀況,是疲勞的警訊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你是否已經疲憊、過度努力的訊號。

例如:睡不著、沒食欲、頭昏眼花等,是來自身體的求助訊號;容易煩躁、為了一點小事就流淚等,是情感上的求助訊號;不斷出現失誤、看著電視卻完全不知在演什麼等狀態,是你疲憊、過度努力的訊號。

有很多人會無法下廚,所以在我看來,有辦法思考、規畫幾天份的菜單、採買食材、同時做好幾道菜,是很厲害的一件事,不過如果太過疲憊,就可能做不到這些事情。

留意到自己與平日不同的行為,察覺「啊,可能是累了」、「現在可能過度努力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對於疲乏、太過努力的自己,你所能做的事情,還是只有「休息」。

不要錯過身體或行為所發出的求助訊號,當你注意到這些訊號時,請務必好好休息。

另外,電視看了老半天都不知道看了什麼、讀書一個字都沒看進去,也是不可忽視的疲勞訊號。

留意自己與平時不同的行為。

=成為自己的神隊友

時不時問問自己:

「我在逞強嗎?」或「是不是累了?」

當「加油」一詞讓你感受到壓力時,就是你不該再加油的時候了。雖然也有可能是表達方式的不同或氣氛的關係,但我認為可以把這個感覺視為該不該停下來休息的判斷指標。

不光是「加油」一詞,當你把鼓勵或單純的對話都解讀為負面的意思時,即使實際狀況不允許,應該還是要休息比較好。

有些溫柔的人能關懷他人是不是在硬撐?、會不會太勞累?但不知為何,往往沒有多留意自身的疲憊與辛勞。

希望你能夠如同察覺他人的狀態般,也多察覺自己的狀態。

希望你成為你自己的頭號神隊友。

當事情的進展不如預期、正要自責當時怎麼不這樣做的時候,只要想起你是自己的隊友,就能換個方式告訴自己:「其實我也努力到這個程度了」、「能夠嘗試就很棒了呀」。

要經常把自己當成自己的神隊友,並自問:

「有沒有逞強?」

「是不是太累了?」

「明明不喜歡,但還是有做好表面工夫!」

「雖然我說『OK的』,但其實已經沒力了……

能夠像這樣察覺自己正在逞強、已經很累的狀態,就大大成功了。

=不過度勉強自己的,才是成熟的大人

或許有人會認為,即使覺得不喜歡,還是可以若無其事地應對,才是成熟的大人。這是騙人的!不要用這種謊言把自己逼迫到走投無路。

當然,你不需要把討厭的態度寫在臉上。舉例來說,當交涉對象對你說了什麼不中聽的話,而你清楚地表現出厭煩的神情時,工作就無法順利推動了不是嗎?

不過,如果連下班回到家,受到冷言冷語而感到負面情緒,卻依然要假裝沒事的樣子,一定是在逞強些什麼事。

記得,厭煩的情緒並不是只要忍耐就會自然消失的情感,它不但不會消失,還會累積;一旦日積月累之後,很可能就在某個時候突然斷裂崩潰。因此,希望你能好好地確認自己,「現在是不是很難受?」、「好像有點逞強吧?」不管發生什麼事,你至少要把自己的心情當一回事。

請像關懷他人般那樣,關懷自己。

=不需要每件事情都用盡全力

以「明天我將全力以赴!」的積極態度生活,
這樣的人生,不也十分美好嗎?

希望你不是想成為「不眠不休持續努力的人」,而是「為了能夠持續努力而好好休息的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當思考要努力去做什麼事情的同時,不妨也思考「看看:相對來說,哪些地方可以稍微鬆懈一些?

每個人可以努力的程度,都有其極限,因此類似為了減肥打算上健身房,所以打掃就稍微馬虎一點,像這樣的調整是必要的。就如同「斷捨離」的原則一樣,若是想要買什麼新的商品,就得丟掉不需要的東西;你的任務清單也必須好好地去蕪存菁。

很多人會認定,把行事曆排得滿滿的人比較厲害。也許多數人會因為一整天無所事事而感到沮喪,然而,把寶貴的時間用來做無意義的事,才是最大的奢侈──偶爾有這樣奢侈的一日不也很好嗎?

經常有旅人說「只想漫無目的地旅行」,但其實待在家也能「漫無目的」才是最棒的。所以:明天才能做的事,就留到明天再做!

在這個社會,許多人會把明天才需要做的事,什麼事情都要趕在今天之內做完。不過,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那些預定明天要完成的討厭任務清單沒做完,不也無所謂嗎?今天勉強自己去做討厭的工作清單,結果明天就死掉了,不是很令人懊惱嗎?

=為生活留一點餘裕,好應變突發狀況

抱著「明天再努力」的想法,其實一點也沒關係;每天都懷著「明天開始再全力以赴」的想法,就這樣不知不覺中走到人生盡頭,不也是美好的人生嗎?

平日的業務輕鬆以對,非常時刻再全力以赴;結果沒有發生非常時刻,從不需要全力以赴就結束一生,不也很幸運嗎?

雖然經常會被要求全力以赴,但如果不需要全力以赴就能做好,豈不是更棒?

現在是凡事講求節能的時代,我們的人生也採取節能的態度又何妨?要求處處「節能、節能」,卻只有人生得要馬力全開,這不是很奇怪嗎?

更重要的是,開啟人生的節能省電模式、不時刻處在馬力全開的狀態,就能產生「餘裕」。有了這樣的餘裕,一旦發生緊急狀況時,你才能夠不慌不忙地從容面對。

與此相對,平時就卯足全力,如此一來一旦發生出乎預料的緊急狀況,你就已經用盡所有力氣,無以應對了。

總之,若是保有餘裕,就能站在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這樣才能產生「自己應當處理得來」的悠閒心情,所以,平時先保留一點馬力吧!

明天才需要做的事,就留到明天再做。

=不是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在能力所及之內努力即可。
你有屬於自己的康莊大道,
只有自己才能抵達終點的那條跑道。

許多人對自我的要求過高,因而感到很痛苦──人們往往會嚴格地要求自己。

每當我提出這個觀點時,總有許多這樣的回覆,像是因為上司要求很嚴格、社會競爭很嚴酷、周圍的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等等。

的確,這也是事實。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犯了一個小小的失誤,受到上司責備時,對自己過分嚴格的人可能會因而沮喪,自責竟然犯了這種錯而挨罵,覺得自己真是沒用;而對自我要求沒那麼嚴格的人,則可能會認為上司只是很愛吹毛求疵,任何一個小細節都要碎念,以及他一到傍晚就心情不好,因而不會放在心上

再舉另一個例子,對自己的單身狀態很嚴格的人,可能會擔心到了這個年紀還不結婚,會不會被別人懷疑有什麼問題而感到焦慮;如果是對自己不那麼嚴格的人,則或許會覺得緣分未到,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並不會放在心上。

或許你認為,是周遭的人或環境要求過高,但實際上,卻是你嚴格地把自己逼到絕境,訂出最高的期待,並且經常自責、陷入沮喪,這些往往也都是因為你對自己要求過高所造成的。要改變這個狀況,請先從承認自己不是萬能超人開始。

=不斷與他人比較,只會陷入無效努力的循環

人們總是很容易自責「做不到,是因為沒有努力」、「因為不夠努力,才會這麼沒用」,但其實人總有極限,若不去接受這個事實,就會掉進這個不斷譴責自己不夠努力、必須更加油的負面循環。

然而,本來就沒有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這種事。

話雖如此,我並不是在否定「努力」這件事。

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努力,去做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就很棒了;有上進心是件好事,以能做到的範圍為目標,全力以赴雖然很好,但和超越能力的範圍相比,試圖取得非現實的奬盃反而不必要,甚至這樣的上進心不要也罷。

現在社群媒體上有太多傑出、優秀、好看的人公開發文,讓我們感到憧憬,這樣的憧憬沒有什麼不好,但若把他們視為自己的目標或努力的方向,只會因此痛苦不堪。

這些成功人士並不在你要前進的方向,而是位在到達不了的某個遠方。我想說的並不是「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變成那個人」的負面想法,而是你有屬於你自己的康莊大道,只有你才能到達的道路。

所以,何不停止去和自己全然無關的比較,自我傷害、折磨自己?

希望你能停止與他人比較,好好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即可。

>承認自己不是萬能的超人。

=這些相處不來的人,都只是你人生中的臨演

想要和所有人和睦相處,是一種幻想,
如果和這個人相處不來,就漸漸拉開距離吧!

或許有很多人都曾在求學時代,被要求過要和大家好好相處;受到「和大家融洽相處」這句話所束縛的人,也出乎意料的多。

根據我的經驗,還蠻多人極度擔心被別人討厭,例如,我常聽到有人煩惱:

「對方卻已讀不回我傳的LINE,我覺得很受傷。」

「聽說同事在背後說我閒話,好難過。」

但是,請冷靜想想,會忽視你傳的LINE訊息,反過來說,你會因為被這種人喜歡而感到開心嗎?你真心希望和會在背後說人閒話的人成為好朋友嗎?

又或者試著想像一下,當你描繪自己的「理想人生」時,其中包括那些忽視你或說你閒話的人嗎?

如果他們不包括在內,那個人就是你人生舞台中不請自來的臨時演員。既然如此,在真實世界中就不必強求讓他們登場。

=物理上的距離拉開了,就能拉開心理距離

雖說全球人口超過八十億人,但幾乎都是不相關的路人甲。我們當然希望不要被路人甲的言行所影響而傷心難過,而是希望能重視我們自己重視的人,不是嗎?

記得,不可能做到和大家融洽相處,這只是幻想,所以和不喜歡的人盡可能保持距離。而這個距離,不僅是心理上的距離,或許也應該保持物理上的距離,舉例來說──

‧社群媒體上的設定為不顯示通知。
‧當對方進入你的視線,立刻移開目光。
‧盡可能不和對方碰面。

這麼一來,你會發現原來不必和對方保持融洽關係也無所謂。記得,不必勉強和那些會讓你感到不快,或你不擅長面對的人和睦相處。

與討厭、不合拍的人保持距離。

=學著不做自己討厭的事

沒有被誰讚美的人生,也無所謂,
只是珍惜莫名感到「我真幸福」的瞬間,
這樣的人生也很好。

幸福,其實是由日常中各種「微小的幸福」所日積月累而成;每一天的「開心」、「喜悅」、「快樂」加起來,就能形成輕柔的幸福感。

雖然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很多人可能設定在「獲得較大的成就才能幸福」,或是「只有成功才能幸福」等,與現在的自己,目標相距甚遠的地方。

很多人會說,「要開創一個可以引以為傲的人生」,但是人生就算隨遇而安地過,照樣會活到壽終正寢那一天,因此只要好好活著,就算沒有賦予某種特殊意義,我覺得也妨。

就算被動地生活也沒關係,不一定非得有重大成就或成功。

不需要活出一個向他人炫耀的人生也無妨,只需珍惜那些不經意感受到「我真幸福」的瞬間,這也一點都沒問題。

=累積小確幸,遠離「小不幸」

與此相對,內心總想著若是努力克服這次難關、就能幸福,結果難關渡過了,又看見下一個不挑戰不行的困難。而為了跨越接而連三出現的難關,只好不斷努力,要恢復就會很麻煩。

如果不先決定一條停止的界限,就會一直設法努力撐下去。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保持緊繃努力的狀態。

一旦覺得痛苦、疲憊的時候就應該立即撤退,先蒐集輕柔的小確幸。順便一提,如果很難蒐集小確幸時,建議你試著抛開「小不幸」。

所謂小不幸,就是那些令你覺得厭煩、總覺得不愉快的事情,例如:

‧拒絕不感興趣的邀約。
‧和不對盤的人保持距離。
‧先延後麻煩的工作事項。
‧丟掉有汙漬的衣服。

像這樣先拋開覺得不喜歡、莫名地感到不悅的事情,就會意外發現,原來要感到幸福居然這麼容易!

放手抛開小不幸,就能掌握到幸福感。

 

《討好自己就夠了》讀書心得

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當我翻開這本《討好自己就夠了》書籍時,書中的字字句句,像位好朋友在身旁溫暖著我,彷彿在耳邊提醒我,要懂得放過自己,有時做不到沒有關係!

 

 

 

本書作者藤野智哉,為一名身心科醫生,他畢業於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院。日本國家資格認證心理師、日本各大企業長駐醫師。

 

 

 

作者由於幼年時期罹患川崎氏症,以致心臟有冠狀動脈瘤;現在依然必須定期接受治潦。正因如此,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被禁止劇烈運動等並在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立志走向從醫的道路。

 

 

 

此外,除了從事身心科醫對療司法精神鑑定領域十分感興趣,因而服務,也在醫療監獄擔任醫師。並有多本身心相關著作。

—來自珍妮老師發佈於珍妮老師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63fa56efd89780001edbaa7

 

樂讀分享:《討好自己就夠了》

自從職位上退下來之後,身上背了許多斜槓,是個看顧父母的兒子,是個照顧孩子的爸爸,是個田裡的園丁,是個文史工作者,是個文字工作者。每個身份都壓得我經常喘不過氣來。這天手邊拿到這本《討好自己就夠了》,讓我不禁想要學習怎麼樣去放鬆生活,讓自己活得比較自在一些。

作者藤野智哉是畢業於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院的身心科醫生,除了是日本各大企業常駐醫師,也在醫療監獄擔任醫師,更經常在社群上分享與疾病共存的生活體悟,以及從事醫療工作的真知灼見。

作者在自序的最後一段這麼說:「當腦中想著要更加油時,請你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經過度努力了?」有時候未必是身體上的汗水感到疲憊,而是心理的淚水造成的壓力。面對這樣的生活,作者提出五個章節來和讀者溝通,分別是第一章「人生當務之急就是拋開顧慮好好休息」,第二章「練習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第三章「心有多累身體都知道」,第四章「不逞強不委屈不內耗的人際關係」,第五章「心有餘力發現更多日常幸福的技巧」。

有一句話相信大家應該聽過,那就是「心理影響生理」,作者在第三章就是闡述這樣的觀念。因此他認為當內心感到痛苦時,身體也會變得僵硬,所以反過來先放鬆身體,心理就能得到放鬆。在此他推薦「肌肉放鬆法」,就是先用力聳肩,維持這個感覺幾秒鐘,再一口氣放鬆,此外做個伸展操或泡澡,也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作者也認為,「休息」是必要的例行事項,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如果因為自己而讓公司造成困擾,那絕對是公司的問題。適時在生活上安排一些小確幸,例如泡澡、踏青、按摩、看書等,只要是能夠讓你覺得幸福放鬆的事情都可以列入。

 

在最後一個章節,作者認為自己應該要去挖掘更多日常幸福的技巧,像是「放下過度的期待」等。我的胃從大學開始就不好,剛開始到處求醫,結果總是治標不治本,最後我放下治癒的期待,轉而與自己身體達成平衡相處,事先避開會造成胃痛的行為或食物,跟身體達成協議,別陷入「永遠不會好」的愁雲慘霧之中,這是我對「無奈」的相處之道。-整本書對於覺察心理、處理負面想法有一定的幫助,對於生活上遇到卡關的事情或情緒,作者擅長教你用另外一個角度來面對,有時候換了一個角度,卡關的事情就會變得順暢許多。如果你想要解除卡關的難題,歡迎來試幸福文化.幸福之書 出版的《討好自己就夠了》,說不定看完就能迎刃而解卡住的思緒!

—來自andyworld發佈於andyworld的沙龍 https://vocus.cc/article/66920cecfd897800018637bd

 

《討好自己就夠了》讀書心得

你是否曾有過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你是否曾有過不管你怎麽做,别人還是不滿意的時候?你是否曾有過不敢請假,怕别人的眼光,總覺得公司没有我存在不可以的時候?一個人把許多的責任扛在自己身上,把生活過得好累,好辛苦!

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當我翻開這本《討好自己就夠了》書籍時,書中的字字句句,像位好朋友在身旁溫暖著我,彷彿在耳邊提醒我,要懂得放過自己,有時做不到沒有關係!

本書作者藤野智哉,為一名身心科醫生,他畢業於日本秋田大學醫學院。日本國家資格認證心理師、日本各大企業長駐醫師。

作者由於幼年時期罹患川崎氏症,以致心臟有冠狀動脈瘤;現在依然必須定期接受治潦。正因如此,從學生時期開始就被禁止劇烈運動等並在與疾病奮鬥的過程中,立志走向從醫的道路。

此外,除了從事身心科醫對療司法精神鑑定領域十分感興趣,因而服務,也在醫療監獄擔任醫師。並有多本身心相關著作。

我相信藉由作者的醫生專業背景及他個人的生命體驗,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些幫助。

現在,我就和大家分享,我從書上得到的溫暖祝福。

❤️從今天起,好好善待自己

從小我們受教育,在父母的期待下長大,常常活在别人的要求𥚃,而時常忘了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麽?

作者告訴我們,覺得自己累了,就要休息。需要依賴時,就别𢌥强,要找别人協助。

對於我而言,以前的我,會認為身為母親,就該為孩子準備晚餐。一下課回到家,也不讓自己休息,就進廚房,忙著料理晚飯給孩子吃,飯後洗碗,忙家事,再幫孩子複習一下功課,並陪他玩樂,直到上床睡覺,才能鬆口氣休息!

現在的我,會懂得選幾天讓自己休息一下,把晚飯交給外送處理。讓自己有休息的感覺。也正如作者所說的人要懂得慰勞自己和照顧自己。

因為學會善待自己,才能讓生活品質過得更好!

❤️每天都要具體地讚美自己

本書作者想要傳達一個訊息,讓我們知道,那就是,有時要停止「為了誰」而努力。

人要學著當自己感到疲累時,「努力」的定義只需做到「今天也從床上爬起來了,我好厲害!」的程度就可以了。

每天學會對自己寬容;每天學習對自己讚美。

例如:

「今天刷牙了,很棒!」

「對便利商店的店員說了謝謝,我是天才!」「把孩子平安送到學校!我很厲害!」或者是在感覺很糟時,拋開一切也沒關係。

另外,把目光放在自己的「努力」,認同自己「能做到的事」。像是早上起床去上班的自己、累了一天回到家,好好洗澡、好好睡覺的自己。

我認為每天給自己正能量,懂得欣賞自己和肯定自己非常重要,從現在起,我要每天對自己說「我好棒!我又準時吃早餐了」開啟每一天的早晨。

❤️休息,是為了能感受幸福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樣,常常撐著身體在工作,深怕我没有上課一天,我們班的同學怎麽辦?會不會不乖了呢?代理導師能協助處理好班級事務嗎?而不敢請假休息。

如此不讓自己休息的結果,讓自己的身心跟著走下坡,讓自己不快樂,此時,班上的學生也能感受到老師我的低氣壓和身體不適感,而且我在處理班務時也容易發生失誤,這都是身體在告訴我,該休息了。

書上提到不過度勉强自己的,才是成熟的大人。要為自己列一張請假休息的理由清單,請抱持休息是為自己充電的心情,休假時,不必有罪惡感。

我讀到此,真的能體會好好休息之後,才能好好享受一頓飯的美味,也才能好好欣賞窗外的美景。

所以,請記得,人人都要能為自己好好休息!

最後,我非常感謝幸福文化.幸福之書彦伶的贈書,讓我讀到作者藤野智哉醫生的人生智慧。

他要我們學會在有限的生命裡,好好善待自己,不要做個過度努力的自己。

誠摯地邀請大家,閱讀這本可以溫暖我們疲累自己的好書,讓這本書,陪伴我們人生中過度壓抑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