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31STRESS BRAIN 壓力 大腦

【主標題】 壓力不是敵人:激活大腦、重啟心流的挑戰之旅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引言】

壓力是現代人的共同語言。有些人把它視為健康殺手,有些人卻靠它創造轉機。這篇文章將帶你重新認識壓力,並探索如何善用壓力為人生升檔,進入心流狀態。我們將從一個真實案例出發,結合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四大面向,系統性地說明如何讓壓力變成推動人生前進的燃料。

 

【案例故事】

=主角:林怡君,42歲,女性,住在台中市,是一名任職多年的國中教師。

=時間:2023年初至年底。

=事件:林怡君因學校改組被迫轉任行政職,與原有的教學熱情產生衝突。她感到焦慮、失落,甚至出現失眠與情緒低落的症狀。在參加「人生轉型工作坊」後,接觸《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學會將壓力視為挑戰而非威脅,逐步展開心態調整與行動轉變,並找回身心健康與人生目標。

 

【副標題一】

壓力的兩面性:毒藥或解藥? 壓力可分為「優壓力」(eustress)與「劣壓力」(distress)。哈佛心理學家耶基斯與多德森提出的倒U曲線顯示,適度壓力能提高表現,但壓力過高或過低都會使人停滯不前或崩潰。林怡君一開始深陷劣壓力,認為自己失去價值,直到開始視壓力為轉機,才走出負面情緒。

 

【副標題二】

=生理層面:壓力如何啟動或癱瘓大腦 壓力會刺激腎上腺素與皮質醇分泌,短期內可提高注意力與反應力,激發「戰或逃」反應。但長期壓力會造成海馬迴萎縮、免疫力下降與慢性發炎。透過運動、規律作息與專念/正念訓練,可緩解生理壓力負擔。林怡君開始晨跑與瑜伽後,頭痛與失眠症狀明顯改善。

 

【副標題三】

=心理層面:重塑觀念,轉念即轉機 從「我好失敗」轉向「這是挑戰」的認知重建,是林怡君的關鍵轉捩點。她學習書中提到的挑戰者與實證者思維模式,主動提出改善行政流程的創新方案,找到表現自我的新方式。壓力不是消失,而是轉化為推動內在動力的來源。

 

【副標題四】

=社會層面:重建連結,打破孤立 在華人文化下,很多人習慣壓抑情緒,導致壓力無處釋放。林怡君起初也認為「家醜不可外揚」,不願與同事或家人分享困境。但參加轉型工作坊後,她與一群同樣面臨人生轉折的人建立互助關係,透過團體力量找回自信與支持。

 

【副標題五】

=靈性層面:從焦慮到使命 壓力背後隱藏的,是未被完成的使命與渴望。林怡君重新梳理自己的價值觀,發現她真正想做的是「影響學生與改變教育環境」,這讓她重建使命感,並決定進修教育行政碩士。使命感成為她每天早起的動力,也讓她能從壓力中看到意義。

 

【副標題六】

=專念訓練:清理腦中垃圾的關鍵方法 林怡君參加了八週MBSR課程,透過呼吸練習、身體掃描與止語日,學會觀察自己的念頭與情緒波動。專念/正念訓練幫助她將大腦從「焦慮迴路」切換至「覺察迴路」,減少焦躁、提升睡眠品質,也降低了失智風險。

 

【副標題七】

=走出舒適圈:壓力帶來的大腦重塑機會 壓力情境常伴隨挑戰與學習。林怡君學習用發散性思考解決問題,例如使用「五分鐘講述迴紋針用途」訓練創意思維。透過這些練習,她的創新能力提升,也得到校長與同仁的肯定。

 

【副標題八】

生活節律與壓力調適 她改變原本混亂的作息,規律睡眠與減少3C使用時間,讓身體與情緒更穩定。她設計「無干擾早晨時光」與「睡前無手機」習慣,讓大腦有足夠時間恢復與整合,進一步強化抗壓能力。

副標題九】

=文化轉化:讓情緒有出口 林怡君開始在班級導師時間帶領學生做情緒日記與分享,也讓自己學會在家庭中表達情緒。她說:「我終於明白,把情緒藏起來不代表堅強,願意脆弱才是真正的勇氣。」情緒的流動帶來心靈釋放,也增進與他人的連結。

 

【副標題十】

=整合成長:壓力為何是保持年輕的鑰匙 當我們定期讓大腦面對新挑戰、持續學習新技能,就能保持腦神經的可塑性。林怡君學會烘焙、攝影,甚至帶學生製作Podcast,持續刺激大腦神經元的連結,身心狀態越來越年輕有活力。

 

【結語】

壓力從不是人生的敵人,而是一道成長的邀請函。透過正確的觀念與策略,我們能夠將壓力轉化為前行的力量,不僅讓大腦更健康,也讓生命更有活力與深度。正如林怡君的故事所揭示的:當你敢於面對壓力,你將開啟另一段心流之旅,迎向更深層次的自我實現。

 

【十個重點內容總結】

 

1.  壓力分為優壓力與劣壓力,關鍵在於心態轉換。

2.  適度壓力能提升大腦認知表現,預防退化。

 

3.  運動、正念、規律作息是舒壓的重要方法。

4.  認知重建能改變壓力對心理的影響。

 

5.  社會支持系統有助於走出情緒低谷。

6.  靈性使命感是面對逆境的重要內在資源。

 

7.  正念訓練能減少焦慮,清理大腦垃圾。

8.  創意與學習能刺激大腦,活化神經迴路。

 

9.  建立新的生活節律,有助抗壓與提升睡眠品質。

10. 情緒表達與文化轉變是壓力健康管理的基石。

 

@重要參考資料

正面看待承受的壓力,把威脅視為挑戰--《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

在我帶領「人生轉型工作坊」過程中參與者的回饋,或是和同處於中年轉型階段的朋友,我常會聽到一種看似兩難的情境「改變的過程我不想給我自己太大的壓力,畢竟壓力對身心健康不好,但又對於自己目前的狀態不滿意,該怎麼辦呢?」。原本我對此也沒有什麼好答案,但在讀完《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之後,我就知道該怎麼回答了。

《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想要探究的是:如何讓人們能夠跳脫舒適圈,為自己帶來成長與好的表現?作者用「升檔」來形容當我們觸發大腦優壓力(eustress)模式,會因而進入可以催生新想法、新連結、新關係、新解決方案的高度認知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心流」。而適度的壓力,會是其中必要的條件。

如何看待壓力與表現—哈佛研究這麼說

壓力是否有助於表現?相信你也許就可以說出一些例子,可能是在深夜苦思某個棘手問題,最後突然想到一個絕妙的點子,讓整起專案能順利邁進,或是與一群觀點分歧的同事合作,過程處處受挫,但最後你突然發現一種另類溝通方式,不僅讓眾人認同,最後還建立起一段難忘的合作關係。只要認真回想,就會發現壓力曾為自己帶來過不少好處與頓悟的瞬間,也是幫助自己成功的因素之一。

許多研究指出,心理壓力與外部壓力或許能提升人的表現,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壓力與外部壓力,人就會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且缺乏動力,也無法實現自我價值。

 

但物極必反,大多數人應該也會有感受到威脅、開始迴避風險、思想僵化、缺乏動力並且找不到工作目的相關的經歷。這時壓力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如果情況真的非常嚴重,這些負面壓力經驗甚至不只影響表現,還會損害人的健康,相信不少人都親眼見證過相關案例。

 

一九八年,哈佛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Robert Yerkes)與約翰.多德森(John Dodson)設計了一項實驗,目的是要測試壓力對表現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這項研究結果被命名為耶基斯—多德森法則(Yerkes-Dodson law),可以用一條倒U曲線呈現。

zoomable

曲線右側代表的是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人感受到過多壓力,就會陷入超負荷狀態,並觸發大腦劣壓力(distress)模式,思維轉換至「戰、逃、僵住不動」這三種基本反應,通常會感到心跳加快、腎上腺素水平上升與焦慮感。在這種狀態下,人會感到自己的思緒雜亂無章,也無力掌控情境,並會產生想喊停與逃離壓力源的衝動。

 

而倒U曲線左側代表的是無趣、漠不關心與缺乏動機,進入這個區域的人會停止學習與成長。當嬰兒長時間都處在「低負荷區」,便有可能對認知表現造成終生影響。

 

而左右兩側夾著的優質區域就是心理學家口中的「優壓力」。當我們學會調整心態,將壓力情境視為挑戰,而不是威脅,便能漸漸朝這個優質區域邁進。接著,我們的表現也會從左側或右側的不達標區,慢慢進入最佳表現區。在產生頓悟之後,人們會瞬間進入最佳狀態,也就是升檔模式。

 

當我們處在有一定程度壓力,必須持續學習新技能與面對新挑戰的位置,我們的認知表現就會更強。且年紀愈大,相關性就會愈顯著。另外,這項研究結果與數千份以超級長者(super ager)為對象的神經科學研究不謀而合;所謂超級長者,指的是年齡在八十歲以上,但精神與身體狀態能與年齡小他們一半、甚至更多的人媲美的年長者,而成為超級長者的祕訣就是:定期強迫自己走出精神與生理舒適圈

#進入「優壓力」升檔狀態的三要素

那我們該如何讓自己處在這種「升檔」狀態呢?首先必須先改變我們面對壓力的心態

 

把壓力視為挑戰,而非威脅

當我們重新評估遇到的情境,並將其定調為挑戰後,便會重新審視整體局面,以及其中包含且可能會出現的各種限制和可能性。因而讓自己冷靜下來,並調整心態,以應付眼前的挑戰。也許用一個方式比喻:在玩電玩時,你操作遊戲角色歷險、戰鬥,雖然險象環生,但你不會過度驚慌,因為將其視為一個安全的挑戰。

 

要如何強化自己「正面看待壓力」的耐受程度呢。可以這麼做:

 

訓練與測試,透過模擬場景將自己熟悉與適應

在受控制與安全的環境中完成與評估和判斷相關的挑戰任務

利用挫折與失敗讓自己聚焦在學習與集合反思。

激發創意,找出獨創的解決之道

當心態調整之後,大腦因面對壓力的刺激,會浮現一些獨特的想法與方法,我們要設法駕馭這種產生獨創性的力量,進一步找到解決眼前困境的方式。

 

那麼要如何提升自己產生創意、創新的能力呢?試著做這個練習「5分鐘裡說出迴紋針的用途,越多越好」,這樣的練習可以讓我們從「聚斂式思考」(只想要一個標準答案)轉化為「發散式思考」(尋求各種可能性)。

 

打造使命感

面臨過重大挑戰的人都體驗過這種領悟:知道逆境也有養分,知道即便是面對困惑、迷茫與絕望,自己依舊能學到一些重要的東西,並看見自己的能耐。逆境與壓力蘊含的養分是什麼?

找出推動自身行為的目標、價值觀、原則,幫助自己克服認為不可能達成目標的恐懼與焦慮;

重構且重新定義眼前的問題,並用實驗的心態想出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與身邊具備同樣的熱忱、能互相信任的人一起奮鬥。

上述的心態調整、獨創性與使命、這就是本書提出的升檔三要素。

「升檔者」六大思考模型

《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進一步指出,透過練習,以及順從自己的天性,每個人都能成為更優秀的升檔者。以下是六種思考模型:

 

挑戰者:在職場與人際關係中主動嘗試新工作、教學方式的人;

工藝師:不僅具備創造式思維,還是充滿創意的動手達人;

結合者:能將不同的領域、專業與知識交會在同一個點,並且能輕鬆跨足各界的人;

連結者:可以為不同群體搭建構橋樑和網絡、結合眾人,以及填平其中的鴻溝的人;

實證者:喜歡動手驗證某個新觀念是否可行的人;

指揮家:讓具備不同技能且個性迥異的人共事,協調眾人想法,達成共同目標的人。

你比較類似其中的哪一種或某幾種呢?不妨在接下來面臨棘手的情境時,有意識地運用《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書中的建議,也許你會意外的發現,壓力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走出舒適圈」不再只是心靈雞湯的詞彙。

 

生活缺乏刺激讓人疲乏、腦退化 將壓力當挑戰為保持年輕關鍵


=連結:https://health.udn.com/health/amp/story/6039/8608250

很多人在乎外表年輕與否,卻忽略健康應是由內而外;真正的抗衰老不僅是維持外表年輕,更關鍵的是從內在到外在的整體保養,特別是心理健康的維持。

=華人文化常讓人壓抑內心,無法釋放壓力

有些人年紀輕輕卻愁眉苦臉,感覺比實際年齡還老十歲;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仍然充滿活力,樂於學習新事物。這種差異不僅是生理老化的問題,更關乎心境的年輕程度。

   過去人們大多只關注身體健康,近年來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健康台灣政策中明確宣示加速提升國人心理韌性,衛福部也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計畫,全國設立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協助民眾調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

在華人文化中,人們往往被教育要「大局為重」,即使內心充滿焦慮與不安,也不習慣表達,甚至認為「家醜不可外揚」,導致心理壓力無法釋放,最終落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生活缺乏刺激,讓人疲乏也讓腦退化
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許多人希望一輩子都能一帆風順、毫無變動,但一成不變的生活缺乏外在刺激,反而容易讓人感到疲乏與厭世,甚至影響大腦活力,加速大腦功能退化。

要保持心理健康,建議重新學習表達與建立新的習慣。當內心感到徬徨、焦慮時,可以嘗試與信任的親友或心理專業人員分享感受,不僅能釋放壓力,也能獲得不同的支持與建議。運動、創作、攝影等興趣活動更能幫助排解內心的苦悶,讓生活充滿更多正向能量。

「將壓力視為挑戰,而非阻礙,是讓心境保持年輕的重要關鍵。」學習新事物能讓大腦保持彈性,就像漫畫航海王的主角勇敢迎向未知,即使過程艱辛,卻能從中獲得成長與養分。持續學習新技能,如學習新語言、樂器或參與創意活動,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降低失智風險。

=沉迷手機、追劇,睡眠剝奪也影響心理健康
   睡眠問題是現代人另一大挑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許多人因為心煩、孤單,習慣在睡前滑手機、追劇,或等到極度疲倦才躺床,這些行為可能進一步破壞睡眠節律。國外研究發現,睡眠節律混亂與不足可能加速老化,甚至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影響免疫系統與大腦健康。

   每天應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降低室內燈光與調整適宜的溫度,都可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改善睡眠品質。

   真正的抗衰老應該是內外兼修,保持心理健康、維持良好睡眠習慣、持續學習新事物、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再配合定期健康檢查,才能讓自己活得健康,人生過得精采,「打造年輕心境,享受充滿活力的人生,從照顧好身心健康開始。」

 

@專念/正念訓練 清理腦中垃圾

   學習專念/正念就是學習覺察。覺,是學習看見。察,是調查明辨,但調查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學習正念,是一個啟端,讓我們開始以一種好奇開放的態度面對自己,不論是幾歲的人來學習,都會有重新發現自己的有趣體驗。

   根據大量的科研顯示,正念練習可以減輕壓力,也能有效調節焦慮與憂鬱等負面情緒;還能提升睡眠品質,甚至可以增加免疫力,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而這些都是影響失智與否的重要前端因子。
最有名的正念訓練稱為「專念/正念減壓」,英文為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這是一套系統化且有科學實證依據的訓練課程,發跡於美國的醫院。課程為期八周,每周上課一次,每次兩個半小時,外加一日的止語(註:藉由停止言語,減少外在的干擾,讓自己有機會建立更多的覺察)課程,合計三十小時的訓練。

   專念/正念練習可有效地訓練我們,把心思放在當下的真實體驗,減少慣性的東想西想。這樣的訓練,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腦的結構,從慣性擔憂煩惱的迴路,轉變到體驗覺察當下的迴路。即便外在環境不變,我們感受到的壓力煩惱都可以減少,清理腦中垃圾,失智風險也跟著降低。

 

@生活缺乏刺激讓人疲乏、腦退化 將壓力當挑戰為保持年輕關鍵

很多人在乎外表年輕與否,卻忽略健康應是由內而外;真正的抗衰老不僅是維持外表年輕,更關鍵的是從內在到外在的整體保養,特別是心理健康的維持。

=華人文化常讓人壓抑內心,無法釋放壓力。

有些人年紀輕輕卻愁眉苦臉,感覺比實際年齡還老十歲;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仍然充滿活力,樂於學習新事物。這種差異不僅是生理老化的問題,更關乎心境的年輕程度。

過去人們大多只關注身體健康,近年來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健康台灣政策中明確宣示加速提升國人心理韌性,衛福部也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計畫,全國設立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協助民眾調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

不過在華人文化中,人們往往被教育要「大局為重」,即使內心充滿焦慮與不安,也不習慣表達,甚至認為「家醜不可外揚」,導致心理壓力無法釋放,最終落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生活缺乏刺激,讓人疲乏也讓腦退化。

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許多人希望一輩子都能一帆風順、毫無變動,但一成不變的生活缺乏外在刺激,反而容易讓人感到疲乏與厭世,甚至影響大腦活力,加速大腦功能退化。

要保持心理健康,建議重新學習表達與建立新的習慣。當內心感到徬徨、焦慮時,可以嘗試與信任的親友或心理專業人員分享感受,不僅能釋放壓力,也能獲得不同的支持與建議。運動、創作、攝影等興趣活動更能幫助排解內心的苦悶,讓生活充滿更多正向能量。

「將壓力視為挑戰,而非阻礙,是讓心境保持年輕的重要關鍵。」學習新事物能讓大腦保持彈性,就像漫畫航海王的主角勇敢迎向未知,即使過程艱辛,卻能從中獲得成長與養分。持續學習新技能,如學習新語言、樂器或參與創意活動,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降低失智風險。

=沉迷手機、追劇,睡眠剝奪也影響心理健康

睡眠問題是現代人另一大挑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許多人因為心煩、孤單,習慣在睡前滑手機、追劇,或等到極度疲倦才躺床,這些行為可能進一步破壞睡眠節律。國外研究發現,睡眠節律混亂與不足可能加速老化,甚至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影響免疫系統與大腦健康。

每天應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降低室內燈光與調整適宜的溫度,都可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改善睡眠品質。

真正的抗衰老應該是內外兼修,保持心理健康、維持良好睡眠習慣、持續學習新事物、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再配合定期健康檢查,才能讓自己活得健康,人生過得精采,「打造年輕心境,享受充滿活力的人生,從照顧好身心健康開始。」

 

專念/正念訓練 清理腦中垃圾

 

學習專念/正念就是學習覺察。覺,是學習看見。察,是調查明辨,但調查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學習正念,是一個啟端,讓我們開始以一種好奇開放的態度面對自己,不論是幾歲的人來學習,都會有重新發現自己的有趣體驗。

根據大量的科研顯示,專念/正念練習可以減輕壓力,也能有效調節焦慮與憂鬱等負面情緒;還能提升睡眠品質,甚至可以增加免疫力,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而這些都是影響失智與否的重要前端因子。

最有名的專念/正念訓練稱為「正念減壓」,英文為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這是一套系統化且有科學實證依據的訓練課程,發跡於美國的醫院。課程為期八周,每周上課一次,每次兩個半小時,外加一日的止語(註:藉由停止言語,減少外在的干擾,讓自己有機會建立更多的覺察)課程,合計三十小時的訓練。

 

專念/正念練習可有效地訓練我們,把心思放在當下的真實體驗,減少慣性的東想西想。這樣的訓練,在不知不覺中改變大腦的結構,從慣性擔憂煩惱的迴路,轉變到體驗覺察當下的迴路。即便外在環境不變,我們感受到的壓力煩惱都可以減少,清理腦中垃圾,失智風險也跟著降低。

這樣準備更有效

不會被打擾的空間

舒適且臀部不會塌陷的椅子

鬧鐘,鈴聲溫柔且調成小聲

專念/正念練習的方法非常多,舉凡生活的每個動作、每個想法或情緒,都可以是練習的對象。

所有練習可以畫分為兩類:專念/正式練習與非專念/正式練習。

專念/正式練習:特別挪出一段時間與空間,通常會跟著音檔做。

非正式練習: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可以進行。

 

@=學新事物不畏壓力大腦常保青春

   很多人在乎外表年輕與否,卻忽略健康應是由內而外,精神科醫師指出,真正的抗衰老不僅是維持外表年輕,更關鍵的是從內在到外在的整體保養,特別是心理健康的維持。

有些人年紀輕輕卻愁眉苦臉,感覺比實際年齡還老十歲;有些人即使上了年紀,仍然充滿活力,樂於學習新事物。這種差異不僅是生理老化的問題,更關乎心境的年輕程度。

 

過去人們大多只關注身體健康,近年來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以台灣為例,衛福部也推動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計畫,全台國設立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協助民眾調適心理壓力與負面情緒。

華人文化中,人們往往被教育要「大局為重」,即使內心充滿焦慮與不安,也不習慣表達,甚至認為「家醜不可外揚」,導致心理壓力無法釋放,最終落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面對不斷變化的生活環境,許多人希望一輩子都能一帆風順、毫無變動,但一成不變的生活缺乏外在刺激,反而容易讓人感到疲乏與厭世,甚至影響大腦活力,加速大腦功能退化。

 

要保持心理健康,建議重新學習表達與建立新的習慣。當內心感到徬徨、焦慮時,可以嘗試與信任的親友或心理專業人員分享感受,不僅能釋放壓力,也能獲得不同的支持與建議。運動、創作、攝影等興趣活動更能幫助排解內心的苦悶,讓生活充滿更多正向能量。

將壓力視為挑戰,而非阻礙,是讓心境保持年輕的重要關鍵。」學習新事物能讓大腦保持彈性,就像漫畫航海王的主角勇敢迎向未知,即使過程艱辛,卻能從中獲得成長與養分。持續學習新技能,如學習新語言、樂器或參與創意活動,有助於維持大腦健康,降低失智風險。

 

睡眠問題是現代人另一大挑戰,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許多人因為心煩、孤單,習慣在睡前滑手機、追劇,或等到極度疲倦才躺床,這些行為可能進一步破壞睡眠節律。海外研究發現,睡眠節律混亂與不足可能加速老化,甚至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影響免疫系統與大腦健康。

每天應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避免睡前使用電子產品、降低室內燈光與調整適宜的溫度,都可營造適合睡眠的環境,改善睡眠品質。

真正的抗衰老應該是內外兼修,保持心理健康、維持良好睡眠習慣、持續學習新事物、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再配合定期健康檢查,才能讓自己活得健康,人生過得精采,「打造年輕心境,享受充滿活力的人生,從照顧好身心健康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