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02 Financial Management投資金律投資 B+P
【主標題】20歲就該懂的投資金律:一生財務自由的起點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music/%
【前言】
在變動劇烈的全球金融環境中,投資不再只是富人的專利,而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從理性思維建構穩健的投資觀念,再從感性體驗中理解金錢背後的意義,才能讓財富成為實現人生夢想的工具。本文將結合《投資金律》書中要點與具體真實案例,從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多面向切入,為讀者揭示十個核心投資原則,讓你從20歲開始就走在財務自由的道路上。
【案例故事】
人物:王志翔,32歲,軟體工程師,出生於花蓮公務員家庭 時間:2017年起至今 地點: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 事件:從風險趨避者轉變為穩健投資者,實踐指數型基金長期投資策略 物件:《投資金律》一書與台灣50ETF、美國S&P500 ETF
志翔在25歲進入科技業後,逐漸意識到單靠薪水無法實現理想中的生活與退休目標。他開始閱讀《投資金律》,從原本恐懼投資、認為股市如賭場,到理解投資的真義。透過六年來穩健配置股債比、定期投入指數型基金,現在的他每年穩定達到7-9%的報酬,不僅心理安定,也更有餘裕追求創作夢想與公益行動。
【一、投資的本質:為自由而非致富】
理性上,投資是對抗通膨、累積資本的必要手段。感性上,投資是為了不在年老時過著窮困生活。
• 生理面:避免老年健康開銷失控的壓力,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 心理面:建立對未來的掌控感,降低焦慮與不確定感。
• 社會面:脫離對雇主與社福依賴,培養自主生活能力。
• 靈性面:讓金錢成為實現使命與回饋社會的工具。
【二、從觀念起步:四根投資支柱】
《投資金律》提到四根支柱: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
• 理論讓你認識報酬與風險的平衡。
• 歷史教你記取泡沫與崩盤的教訓。
• 心理學讓你避免情緒化交易。
• 金融業知識幫你識破高費用的陷阱。
這四根支柱是每個投資人必修的課程,是打造理性財務大廈的地基。
【三、選擇適合的工具:股債配置】
不同人生階段有不同配置:
1• 青年:股票70%、債券30%
2• 中年:股票50%、債券50%
3• 老年:股票30%、債券70%
生理上,年輕人可承擔高波動;心理上,固定收益有助安定情緒;社會上,資產多元配置可因應經濟變化;靈性上,避免過度追求財富的心魔。
【四、選擇投資方式:指數化是王道】
市場多數專業基金經理都打不贏指數。選擇低費用、長期持有的被動型ETF,是普通人最有效的投資方式。費用低、透明度高、風險分散,是現代投資最理性的選擇。
【五、避免短線誘惑:不要玩賭博遊戲】
短線投機讓人沉迷,忽略長期本質。
1• 生理上,頻繁交易釋放多巴胺,造成成癮風險。
2• 心理上,賠錢帶來羞恥與壓力。
3• 社會上,容易落入盲目跟風陷阱。
4• 靈性上,迷失在金錢遊戲中,偏離人生初心。
【六、從小資金開始:複利與紀律】
即便只有每月3000元,也能透過定期定額與複利力量創造驚人結果。
1• 生理:分攤風險,降低損失帶來的生理壓力。
2• 心理:建立自信與正向循環。
3• 社會:成為身邊朋友的理財典範。
4• 靈性:尊重金錢、感恩當下、珍惜資源。
【
七、理財與人生規劃結合:以終為始】
投資不只是錢的事,而是生活方式的選擇。
• 結合人生各階段目標(如結婚、買房、退休)。
• 用財務策略支持你的價值觀與夢想。
• 把「想過怎樣的人生」當作選擇投資方式的核心。
【八、每年檢視一次:投資的心靈儀式】
每年回顧投資表現,如同身體健檢與靈魂對話。
• 理性計算報酬率與風險控制是否到位。
• 感性反思:你是否活得更接近理想生活?
【九、及早開始,時間是最強助力】
複利的力量來自時間,而不是本金大小。
• 25歲與35歲開始投資,最終差距可能超過200萬。
• 時間是最公平的資產,越早行動越有未來。
【十、提早退休不再是夢】
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非空談。
• 透過長期投資、控制開支與財務計劃,普通人也能40歲前財務自由。
• 精神層面是:不再為錢工作,而是讓錢為夢想工作。
【結語:讓金錢成為生命的助力】
學習投資,不是為了賺快錢,而是為了過好一生。結合理性知識與感性生活,我們可以創造一種有品質、有意義、能自主選擇的人生。
正如王志翔的例子,他從不敢談錢,到能用錢實踐夢想與幫助他人,是對《投資金律》最美的詮釋。你也可以從今天開始,一步步累積屬於自己的財富與人生價值。
《投資金律》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
《投資金律》經典重讀 近期美中貿易戰等國際新聞,以及上沖下洗的股市表現,促使我找了個週末重讀一遍《投資金律》,這本我認為堪稱定心神針的經典投資書籍。回顧投資的基礎觀念之餘,也記錄自己踏入投資領域的困惑與轉變,也設想如果20歲的我就能懂該有多好的10個問與答。 |
對投資理財的困惑與轉變 我遙想自己在學生時期,只要聽到「投資理財」四個字,總是敬謝不敏,壓根連碰都不願意碰。怎麼會這樣?我出身台灣後山純樸的公務員家庭,周遭親友長輩總是耳提面命投資很危險,信手捻來滿山滿谷在投資股市跌跤的真實案例,現金為王的概念在我心中不斷成形。因此,以前的我是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認為這種發大財的事情跟我毫無關係。 踏入科技業職場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管道,有人在選個股、有人在玩選擇權、有人在玩期貨、還有更多人在買房。看到人們透過這些投資方式侃侃而談賺了多少、投報比多高,自己工作領薪水傻傻存定存的心開始動搖。內心的小惡魔開始呼喊:「該不會,我也能發大財?」自此便開始遍尋投資方法,希望能掌握箇中訣竅。 雖然在職場打滾了好幾年,卻滿手現金和儲蓄險。因此開始打聽很多名師和名牌,探詢很多線上、線下課程,都動輒數千數萬元。但身為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自然是半張股票都沒買、半堂課都沒上,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慶幸。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方法:先看書。 其中這本《投資金律》屬於難易適中、論述有據,如果在20歲就能接觸到它,對於投資甚至人生的態度必然大幅改觀。 |
關於投資理財的10個問與答 1.投資可以致富嗎? 可以,但不是唯一目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在這本書以及《投資人宣言》都這麼說:「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投資的觀念就該如此單純,「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正確期望應該是,投入資金並長期持有企業股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的煎熬,享受資產受時間累積帶來的複利成長,獲取與市場成長同步的報酬。對於市面上任何標榜著「打敗市場」、「一夕致富」、「穩賺不賠」的投資話術,抱持著絕對的懷疑(或轉身逃跑)。 如果認真經營的企業每年頂多獲得6%到8%的平均報酬,我們怎麼會貪心地認為,自己可以做點功課就獲得超額報酬或每年18%?作者也感嘆道,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要放棄一舉致富的想法簡直難如登天。 |
2.投資理財該從何開始? 從建立紮實的觀念開始。一般來說,個人理財有四個領域:儲蓄,投資,保險,稅務。其中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非「投資」莫屬。除了基本功的儲蓄觀念之外,從《投資金律》做為學習投資的第一步,是我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英文書名「投資的四根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顧名思義是作者會從四個面向切入,帶讀者建立起紮實牢靠的投資觀念。四根支柱分別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金融業)。 學習理論,讓自己瞭解投資本質的意義,認識不同的投資標的,認清風險與報酬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習歷史,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學到歷年來市場各種劇烈的漲跌背後,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群眾心態。 學習心理學,認識到人類這種不理性的生物,如何受趨吉避凶的本能影響,步上追高賣低的悲慘境地。 學習產業,知道金融投資業跟你之間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避免自己的投資報酬受到不必要的費用給侵蝕。 無法記取歷史教訓的人必會重蹈覆轍。 |
3.哪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 視自己的投資心態而定,我認為是股票配債券。書中介紹到,一般所謂的投資標的,可大致區分為四個類別:債券、股票、房地產、原物料。 債券就是「債」,一般而言,債券有其極限:投資者至多只能收到利息,等時間一到就收回本金。相對來說,股票則意味著可分享特定公司在未來的經營利潤,如此一來,報酬收益可能沒有上限。 投資房地產分兩類,買下實際的不動產收租或轉賣(一棟房子或店面),以及買進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做為類似股票的方式持有。前者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後者則擁有較高的流動性。 原物料則是例如黃金、白銀、原油之類的期貨商品。這種投資策略,我認為長期來說不如股債配置來的簡單暴力,而且恐怕更費心神操作,不適合普通上班族的投資人。 以長期投資策略來說,搭配比重較高的股票當作報酬成長的火車頭,搭配低比重的債券,降低資產的波動。書中也介紹了人生各個階段(職場新鮮人、壯年人、即將退休、已退休),適合配置的投資組合比例。 |
4.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持有股票等於持有企業營運的獲利。書中說明,投資股票這件事的本質,就是企業實際營運的股息加上未來的盈餘成長,是真金白銀的企業經營報酬,而不是用來投機的金錢遊戲。 巴菲特的恩師、華爾街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投資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曾說過:「要透過投資賺取真金白銀,就像絕大部分在過去賺來的,並非靠買買賣賣,而是靠擁有並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及股息,還有價值的長期增長。」 所以,長期持有,可以享受企業帶來的經營報酬。短線進出、擇時進出的方式不是在投資,而是在玩數字遊戲,更像在賭博。陷入短線遊戲的人,容易落入金融投資產業的成本陷阱裡,成本對於獲利的侵蝕,才是最可怕的隱藏殺手。 |
5.選股技巧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嗎? 恐怕不行。書中舉了退休基金的例子,很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盲點。一般國家政府籌辦的退休基金,其資金規模動輒數億元以上,能掌管這些基金的經理人都是萬中選一的業界高手。然而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呢? 以美國1987到1999年間的243檔退休基金為例,它們的資產配置大約是六成股票、四成債券。作者用同樣是六、四股債比的指數來比較,發現這十年間,90%以上的退休基金,其績效都輸給指數。近年來,大多數的退休基金都改採「指數化操作」的方式經營,不再靠經理人選股,而是單純追蹤指數為主。 作者因此調侃道,散戶似乎沒弄懂這件事:如果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在充分資訊、徹底分析與高速電腦的協助之下,都沒辦法正確選股,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機會?
|
6.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 低成本指數型被動基金。延續上面的問題,作者用許多章節繼續比較這兩者,有專業經理人選股的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被動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你常聽金融機構在宣傳的「買基金等於一欄子股票,幫你用某某策略投資於某某市場,過去績效多麼亮眼且未來潛力十足」。 結論是,由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專業投資經理人擁有所謂「正確選股的技術」。巴菲特著名的跟對沖基金的世紀賭局,五支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基金,十年累積下來的績效遠輸給標普S&P500指數型被動基金。 作者再次提醒到,想要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指數化」(投資整個市場),在台灣股市比較類似的標的就是「台灣50ETF」。巴菲特在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也這麼說:「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都應該堅持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兩種策略最大的差異,除了經理人的心理因素之外,就是「費用成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一般比指數型被動基金高(大約是2%比0.25%)。投資界的傳奇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這本書用著名的「蒙地卡羅法」,模擬使用兩種策略長期投資的差異,明顯看投資期間一拉長,在50年的終點線主動管理式共同基金僅剩下2%的勝率。 |
7.只有一點錢該如何投資? 努力儲蓄,降低費用比例。首先,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而延遲目前的消費」,因此趁年輕就開始儲蓄、且減少不必要的開銷花費。注意聽的話,可以發現市場上散播著一種想法:「本金小的人就是要靠壓重注才能翻身。」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番話不正是傾家蕩產的賭徒會說出來的?這種話通常也是生存者偏差之下的倖存者說的(或是跟你收學費的股海名師),陣亡者則會要你別再碰股票(例如隔壁老王或遠房伯父)。 無論是大額或小額資金,累積儲蓄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投資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複委託購買海外指數型基金,或者開立美國券商自己購買。降低買入的頻率是降低交易的佣金與手續費,選擇指數型基金則可以把費用更進一步壓低。 我自己額外的心得是,閱讀就是最便宜的投資。閱讀除了可用於投資自我成長之外,也可以讓你學習到廣泛的理論、歷史、跟人性,我如果能給20歲的自己一個衷心建議,莫過於靜下心來好好地讀過經典投資書籍。少少的幾百元書籍,通常抵過數千數萬的課程費用(選書則是另外一門學問)。 8.我該多久檢視我的投資績效? 越少越好。作者對於投資心態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太過在意短期損失,而是盡可能分散投資來避免較差的長期報酬(例如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型基金)。專注在整體的投資組合上,而不是個別的投資標的。每年都應該計算一次投資組合的整體報酬。 舉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我沿用《隨機騙局》這篇書評提到的範例:以蒙地卡羅法計算出一個報酬15%,波動性10%的市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成功(上漲)的機率。 假想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如果每分鐘都盯盤看,上漲機率只有50.17%,則每天會經歷241分鐘上漲的好心情,239分鐘下跌的壞心情。 如果每個月才看一次,我們會有67%得月份看到上漲,則每年會經歷8個月上漲得好心情,4個月下跌的壞心情。 更甚者,每年才檢視一次績效,則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將體驗到19次的驚喜,只有1次的不愉快! |
|
因此,如果頻繁地關注市場,帶來的痛苦將遠比快樂多。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每半年到一年才關注市場,其他的時間拿去做豐富自己生命的事。以我自己歷年來的投資經驗來說,這個結論真是屢試不爽。 |
9.為什麼即早投資很重要? 年輕就是本錢,時間就是魔力。另一本《金錢超思考》這本書則提醒我們,許多人都「太晚」開始準備「退休」的投資計畫,以至於無法享受到投資的複利效應。 時間對於投資的複利效應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舉25歲開始投資以及35歲才開始投資兩個例子來看。假設市場的報酬率以5%計算,從25歲開始每年投入10萬,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會成長到614萬。 如果在35歲才開始每年投入10萬,也是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只會成長到377萬。同樣投入的總額,40年後兩者卻存在237萬的差異,就是時間的複利效應所導致。 即早開始學習投資的觀念也非常重要,對於職場與生活的人生觀也會有所改變。以職場為例培養看長不看短的心態,開始關注自己的長期成長、忽略短期雜訊;心中一旦有自己數年後想具備的能力與樣貌,就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跟挫折而感到難以跨越。
|
10.可以靠投資理財提早退休嗎? 可以。作者提到,儲蓄與投資永遠不嫌早,大部分的工作者到四十歲後才開始為退休儲蓄,結果發現,沒辦法按照自己的規劃退休。我們該專注長期的思考模式,以終為始,先看見終點線的樣貌,逆向回推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配置。 書中舉年輕的依芳、壯年的阿泰、快要退休的艾達為例,說明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採取的資產配置策略,以及應該選擇怎樣的退休帳戶來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當你把退休規劃的藍圖展開來檢視,才會知道提早退休不是遙不可及的偉大夢想,而是從現在開始每天需要執行的微小行動。 若談到提早退休的投資方法,最近讀過另一本書《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說明更加詳細。書中遵行「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投資方式,我自己也去研究了許多成功案例,10個人裡面有11個人採取指數型被動基金,這個投資方式的效果跟威力不證自明。 |
後記:一本投資人必讀的投資金律 我採取股債配置的指數型被動基金策略,從2017年投資至今見過-15%的總資產跌幅,也看過了+15%資產升值的市場榮景。在這些高低點的當下,我靜靜地觀察新聞媒體、親朋好友、股市專家的心情和言論,發現書中的許多論述實在是精確的不得了。 也幸虧從《投資金律》學習到的基礎投資知識,建構起無懼市場風浪的投資計畫,目前不但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也持續穩定地邁向設定的財務目標。採取指數化投資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每天能夠安心睡覺、專心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回頭看一下投資帳戶然後莞爾置之。 如果只能從這本書帶走一句話,我挑選這句:「換句話說,集中投資在少數幾隻股票的方式,固然可以提升贏得高報酬的機會。但不幸的是,窮困潦倒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擁有整個市場的股票——指數化——將同時降低兩種極端境遇的機會,確保你擁有整個市場報酬。」 文章的尾聲,列出協助建構我投資信心跟基礎的經典好書:作者的續作《投資人宣言》以及他的推薦書單《漫步華爾街》、《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投資終極戰》。我額外推薦淺顯易懂的《綠角的基金8堂課》以及養成宏觀投資觀念的《夠了》。除了這篇文章的10個常見問題外,相信你也能從這些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