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與計算之間:實現穩健財務的投資金律 【楊聰財專欄】
【文章主題】
250402 Financial Management投資金律投資 B+P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www.yang1963.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分段欄題】
1. 實說者與計算學的合奏:投資不只是錢的問題
2. 今日小實習,明日大財富:「投資金律」的四大支柱
3. 例子分析:簡單科文學生如何帶領兩代人從黑幕走出
4. 生理角度:投資與腦裡的貪望與懷疑
5. 心理角度:我們怎麼為了錢轉頭就跑?
6. 社會角度:非個人行爲的財務旅程
7. 靈性角度:投資是生命道德的精神練習
8. 那些重要而對的小事:保持節制與耐性
9. 耐心與執行:每個月小小的改變最終都會變成積集
10. 把錢轉為財務自由的一段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體案例:王君如、北投大學「文藝系」大三生的投資行蹤】
王君如,21歲,北投大學文藝系「電影研究系」大三生,出身於新莊的單親家庭。父親於國二時因肝癌離世,母親為臨時工,無穩定收入。君如自高中開始打工維生,靠著圖書館閱讀財經書籍、自學線上投資課程與模擬操作,發展出以「定期定額」投資0050 ETF與全球市場ETF的策略。
她每月工讀收入約16000元,其中1500元固定投入ETF,在2021至2025年間累積本金近10萬元,報酬率達年均8%。2023年暑假,她更利用獎學金與母親共同開設投資帳戶,幫助母親累積退休金,並撰寫《我與媽媽的ETF筆記》獲校內金融寫作比賽第一名。
她說:「投資不是財經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對未來的希望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大重點內容】
1.「理財」是對未來的自我的態度 未來不會自己變好,只有今天為之準備的人才能抓住它。理財是一種紀律,是替未來的自己存下一條活路。正如美國經濟學者Robert Kiyosaki所言:「富人買資產,窮人買負債,中產階級誤以為自己買的是資產。」
2.「投資金律」不是元素教科,而是完整生命角度的實踐 好的投資觀念,來自日常生活的實踐,而非只來自財經媒體的頭條或教科書的指令。它包含了理解風險、承認人性,並選擇可持續的方式與金錢互動。
3. 機構或個人,都有受降暴影響的可能,唯有執行而靜的心態才是長線實功 2008年金融海嘯中,多數專業投資機構都出現虧損,但採用低費用、長期配置的個人投資人卻未被波及。世界知名投資者John Bogle主張:「不要嘗試打敗市場,與它結盟吧。」
4. 記住「抽條沒有出車」,不意味「行過每段路」都能賺錢 短期內看似正確的策略,往往在長期拉回時顯得脆弱。例如2020年疫情期間,許多人投入高風險加密貨幣市場,數年後一無所有。正如老話:「市場是把照妖鏡,能讓貪婪現形。」
5.「雲魚出處」不是先行者,而是願意耐心等待的耐累者 選擇好的標的、長期投入、穩定等待,不輕信市場噪音,是獲利的關鍵。例如美國退休計劃401(k)中,最大收益者並非經理人,而是多年未操作帳戶的普通員工。
6.「投資的基本算法」是「長期」 + 「複利」 + 「耐性」 時間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若一人25歲開始每月投資3000元,年報酬率6%,60歲時即可累積超過500萬元。愛因斯坦曾言:「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7. 完美的投資組合,是你能輕鬆耐著看它過年的沒有表現 投資如種樹,越少干擾越能長大。避免頻繁調整與恐慌操作,是保本與增值的保障。
Vanguard研究指出,持有時間超過10年的投資人,幾乎都有正報酬。
8. 由有限的精力用在最大化賺錢機率而非最大化賺錢量 短期賺大錢的幻想容易成為陷阱。分散風險、定期投入、選擇具基本面支撐的標的,反而增加長期收益。例如ETF的好處就是節省選股時間,降低系統風險。
9. 能有風險對應、出場策略是「我未來的自我」對現在的我的感謝 設定停損點、獲利出場點與緊急預備金,是讓未來不被現在牽連的保護罩。正如富達基金分析報告指出,最能成功長期投資的群體竟是「忘了自己有投資帳戶的人」。
10.「有錢」不是目的,「有自由」才是 財務自由不意味著暴富,而是有選擇的權利:工作不再是壓力、面對家人不再計較、時間不再緊張。投資,是為了成為那個能夠自由呼吸、說出「我想要」的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王君如不是財算科系出身,也沒有家庭背景支援,但她用真誠與紀律證明了一件事:理財是一場平民也能參與的長跑。
她不是「幸運中籤者」,而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日復一日堅持的人。她的人生故事,正是對「投資金律」最真實的詮釋:平衡人性與計算,從現實的土壤中長出未來的自由之花。
投資,不只關乎金錢,也關乎希望與信仰。如巴菲特所言:「金錢只是結果,習慣才是原因。」讓我們從小處開始改變,把每一個月的紀律,編織成一條通往財務自由的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參考資料:
1. 《投資金律(新版)》,威廉·伯恩斯坦,陳儀譯,臉譜出版,2024年
2. 綠角財經筆記《投資金律》分析
3. 中央社保資金、彰化縣資訊圖書館投資講座系列
4. 富子訊息維基金ETF行情指數
5. 《我的投資小教學》,孫子如著
6. Vanguard官方統計年報,2023
7. 巴菲特致股東公開信(2016-2024彙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資金律(新版):建立必勝投資組合的四大關鍵和十八堂必修課
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 Second Edition: Lessons for Building a Winning Portfolio作威廉.伯恩斯坦作 William J. Bernstein譯者陳儀
臉譜2024/02/02
|
=內容簡介
──如果只能讀一本投資書,這本就夠了!──
美國最大共同基金公司先鋒集團創辦人、指數化投資教父約翰.柏格(John C. Bogle)
投資學經典《漫步華爾街》作者伯頓‧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等人力薦
亞馬遜書店理財暢銷榜二十年長踞不墜,中文版累銷超過六萬冊
備受讚譽的指數化投資殿堂級教本.大幅改寫新譯版
以當代角度重新剖析投資四大支柱──「理論」、「歷史」、「心理學」、「產業」
並提出適合各年齡段、各類型投資人的具體策略建議
從入門到資深的當代投資人都該讀、讓你少走冤枉路的絕佳好書
|
財經作家、「綠角財經筆記」站長 綠角 專文導讀推薦──
「投資界有一位我最重視的專家,他寫的每本書、每篇文章、每場訪談,我都會閱讀與追蹤,那就是本書作者威廉.伯恩斯坦。
威廉.伯恩斯坦值得關注的理由並不是因為他可以準確預知市場何時即將大跌,下一支飆股為何,而是因為他講的都是有憑有據的投資原則。《投資金律》是他所有著作中最知名的一本,自2002年刊行以來,幫助了全球無數投資人建立投資觀念,實行投資計畫,為自己取得更美好的財務未來。
二十年過後,經歷了2008金融海嘯、2020新冠肺炎疫情,2022連續升息等市場動蕩,作者納入最新的觀察與體會,推出新版《投資金律》。假如你已經看到這段文字,千萬不要錯過本書內容,那是真正的投資珍寶。」
——
◤被動式指數化投資先驅,投資學經典之作全面更新版!◢
威廉.伯恩斯坦,除了是位在專業上受人景仰的醫生外,在投資領域他更是受人尊重的智者,處女作《智慧型資產配置》至今仍廣受尊崇,而《投資金律》這部成名作更是受到高度肯定,書中的獨到見解獲得投資泰斗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柏格、《漫步華爾街》作者伯頓.墨基爾及《商業周刊》等專業媒體的讚譽,自2002年出版後長銷不墜,被譽為是所有投資人、從新手至專家皆該閱讀的投資經典。
而在出版二十年後,因應全球投資環境及工具的高度變化,以及伯恩斯坦本人對金融理財相關知識觀念的學習與演進,他著手大幅度更新改寫《投資金律》內容,於2023年重新出版,讓這部投資學經典再度跟上最新世界投資市場實況。從資料數據、工具到投資哲學與方法,以及從近二十年來發生的重大市場事件,如2008年的金融海嘯、2019年的Covid-19、2022年股票與債券的大屠殺等獲得的新觀點,皆囊括於此次更新內容中。
|
◤從投資理論、歷史、心理到產業,一次吸收美國最優秀投資顧問的一生絕學◢
透過簡明易懂的敘述分析及真實生活中的投資案例,本書將帶你從各個面向理解投資行為,以循序漸進的十八堂課,剖析每位投資人都該熟知的投資四大支柱,幫助你快速建立最正確的投資觀念,打造低風險且能真正獲利的投資組合。這四大支柱分別是:
▍投資理論:理解風險與報酬的關係、如何看待折現率與股價、通貨膨脹在預測報酬率時扮演的腳色、預期長期股市報酬的「高登方程式」該如何參考、為什麼我們不該依賴基金經理人、不同年齡階段成年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該如何規畫……--「報酬與風險密不可分,形影不離。」
▍投資歷史:投資市場長達數千年演進的歷史與實質意義、回顧市場處於高點狂熱與谷底蕭條時的不變定律、經濟泡沫出現的四個典型特徵、安然度過市場谷底的策略……──「我們必須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因為我們沒有足夠長的生命去一一犯下所有過錯。」
▍投資心理學:最常導致投資錯誤的三種思考偏誤、我們為何會受「以偏概全」重創、與各種人性偏誤周旋的策略──「在追求投資成就的道路上,你的最大障礙就是鏡中那個凝視著你的自己。」
▍投資產業:金融產業三大支柱--證券經紀商、共同基金、財金媒體的運作策略與目標,以及你該如何跟他們打交道:如何分辨投資顧問的好壞、千萬不要為了投資購買保險商品、漸入佳境的共同基金與它的妖魔化、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優勢與陷阱、該如何分辨能相信的財金媒體與網路資訊──「雖然整個金融產業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危險,但你還是有必要提高警覺。」
「如果對投資的心理學、歷史和投資產業本身缺乏實務上的認識,即使是最優秀的投資理論大師都會成為災星。這四個廣泛領域都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而且,這些研究就如同椅子的四隻腳,只要拆掉其中任何一隻腳,你的投資策略肯定會失敗。」
除了上述四大支柱之外,伯恩斯坦在最後一部「投資策略:整合思考」中,將進一步告訴你如何整合上述四大投資金律,建立、維護、享用一個首尾一貫的投資組合策略,達到獲致理想財富的最終目標。
投資是一趟沒有目的地的旅程,《投資金律》將告訴你如何建立投資組合,在長期投資中成功獲利。避免分心、堅持到底,你將確立你的財務方向和目標,為你和你的家人創造長期穩定的財富,並真正享受到財富能帶給你的美好人生。
|
【各界讚譽】
「這本全面修訂版的投資經典收錄了美國最優秀投資顧問之一的一生絕學,你一定能從中學到許多一生難得一見的寶貴教誨。伯恩斯坦以引人入勝且幽默的寫作風格,循序漸進地告訴我們,要獲得投資上的成就,不僅牽涉到『做對的事』,還牽涉到避免犯下足以毀掉任何一個投資計畫的常見大錯。這是一本睿智卻又頗具娛樂性的書,它融合了投資理論及歷史的教誨,還有作者對人類心理偏誤的理解,是非常值得信賴的投資建議來源。」
──伯頓‧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暨《漫步華爾街》(A Random Walk Down Wall Street)五十週年紀念版(二〇二三年)作者
「伯恩斯坦以實務上的例子、故事、隱喻、數學、一點點幽默,和卓越的寫作藝術,將投資的理論、歷史、心理學與產業等足夠寫成四本書的題材,融入一本書的篇幅裡。本書以易於吸收的格式,表達了許多難能可貴的投資觀點與明智建議。這本書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知道你真心為他們好的新手投資人。」
──艾瑞克‧巴楚納斯(Eric Balchunas),彭博社(Bloomberg)分析師,亦為《柏格效應》(The Bogle Effect)一書作者
「談到投資,控制風險遠比追逐報酬重要。威廉‧伯恩斯坦醫師將透過本書說明,在投資這條道路上,你可能一直都搞錯方向了,你擔心的風險可能不是真正需要在意的風險。一旦你了解投資的理論、歷史、心理學和產業,就可能很有機會在承擔最低必要實質風險的情況下,成功實現你的財務目標。」
──詹姆斯‧達利(醫學博士)(James M. Dahle, MD),白袍投資人(The White Coat Investor)網站創辦人
「威廉‧伯恩斯坦集許多罕見的天賦於一身,他既是數學家,也是歷史學家;他既是統計學家,也是心理學家;他既是計量經濟學家,也是語言藝術家。他深知哪些金融真理遭到誤解、哪些真理攸關重大,又有哪些引人入勝,而眾人殷切期待的新版《投資金律》一書,就是奠基於他的多種罕見天賦以及他對各項金融真理的深刻認識。我向來把這本書奉為我的投資策略課程的金律之一。」
──愛德華‧陶爾(Edward Tower),杜克大學經濟學教授
「不擅長心理戰的人難以獲得投資上的成就。一頭栽進金融叢林裡追尋珍奇的獨角獸,並不能讓你成為贏家;唯有瞭解風險並控制風險的人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你的目標只是要過上舒適的日子、退休後有充裕的資金可花用,或許再留點遺產給子女。這是一本彌足珍貴的著作,它詳細說明要如何用謹慎且聰明的方法來賺取資本報酬。」
──珍‧布萊恩特‧昆恩(Jane Bryant Quinn)《財富生生不息之道》(暫譯,How to Make Your Money Last)作者
「《投資金律》一書能滿足每一個人的需要。它是所有人都該閱讀的第一本--也是第五十本--投資經典。能同時吸引新手及專家的投資書籍少之又少,而能讓人讀來興致盎然的投資書籍更屬鳳毛麟角。對新手來說,這是一本容易上手的入門書籍,而對已經開始在市場上見習的投資人來說,它則是一本啟示錄,即使對專家而言,這都是一本頗發人深省的好書。」
──約翰‧瑞肯沙勒(John Rekenthaler),晨星公司(Morningstar)研究部部長
|
作者簡介
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J. Bernstein
威廉‧伯恩斯坦是一名退休神經科醫師,也是效率前緣投資管理顧問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的聯合創辦人。他寫過很多財經書籍,包括《智慧型資產配置》、《投資金律》,以及《投資人宣言》,另外,他也寫了四本歷史書籍,包括《繁榮的背後》、《貿易大歷史》、《言語大師》(暫譯),以及《群眾的幻覺》,這些書分別和十九世紀初經濟成長的反思、世界貿易史、科技方法對人類關係與政治的影響,以及大眾狂熱的歷史與社會心理學等主題有關。
伯恩斯坦在同行評閱的財金文獻方面也頗有貢獻,而且他平日為多家全國性刊物撰寫文章,包括《錢》雜誌與《華爾街日報》。他也在二〇一七年榮獲特許財務分析師協會(CFA Institute)的詹姆斯‧佛汀獎(James R. Vertin Award)。
譯者簡介
陳儀
目前任職專業投資公司高管,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實務經驗豐富。譯作超過百本,包括《億萬救援》、《價值的選擇》、《史迪格里茲改革宣言》、《大債危機》、《物聯網革命》、《大查帳》等,譯著甚豐。
|
目錄
中文版導讀:2024你一定不能錯過的投資書籍/綠角
引言/喬納森.克雷蒙(Jonathan Clements)
謝辭
▍導論 致富高速公路
投資金律一:投資的理論/投資金律二:投資的歷史/投資金律三:投資的心理學/投資金律四:投資的產業/四大投資金律的應用
第一部 投資金律一:投資的理論
▍第一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財務理論:風險溢酬/不只是擲硬幣/另一個重要的術語:期望報酬/要如何估計股票的期望報酬率?/性、謊言與折現率/從期望報酬率到已實現報酬率—也就是把通貨膨脹「當一回事」的重要性/國際股票的數據對我們傳達了什麼訊息?/股票的風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降低嗎?/債券的期望報酬率/眼前二○二三年的期望報酬率又是如何?
▍第二章 風險與報酬面面觀
真的有某些股票的未來期望報酬率比其他股票高嗎?/深層風險:唯一真正攸關重大的風險
▍第三章 隨機王國近代史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市場的集體智慧/小心致富高速公路上的「市場派權威道路薄冰」/既然如此,何不如自行買股就好?/那麼,彼得.林區和華倫.巴菲特的超群成果又怎麼說?/最後是你可能從未聽過的兩個人
▍第四章 完美的投資組合
低標準差固然好,但低相關性更讚/匯率的影響:鏡花水月/與股票低相關性的資產/正價差又來搞破壞/分散投資還行得通嗎?相關性的問題
▍第五章 給成年投資人的資產配置──第一部:世界上沒有資產配置精靈
資產配置的舊約全書
▍第六章 給成年投資人的資產配置──第二部:投資人的年齡
沒有信託基金的年輕人本身就是一檔巨額的債券/對退休老人最重要的數字/用另一個方法來看待退休收入:「負債配合投資組合」與「風險性投資組合」/應該根據年齡決定債券配置比重嗎?/中期(退休前):對所有人而言最棘手的階段/一切盡在時機
▍第七章 給成年投資人的資產配置──第三部:標準投資組合
整體股票資產類別/側重多少?側重哪一類?/輔助型股票資產類別/幸福就是擁有溫暖的債券/某些標準投資組合/一次搞定的選擇/全球懶骨頭投資國度/投資組合的複雜度—由單純至複雜/為什麼要投資REITs、貴金屬股權和能源股?/債券/固定收益
第二部 投資金律二:投資的歷史──當市場抓狂時
▍第八章 金融時期簡史
▍第九章 市場頭部浮世繪:狂熱的歷史、病理生理學與診斷
開場:鬱金香花莖/征服錢海/西元一六○○年以後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金融雙城記/恭迎女王登上本列車/狂飆二○年代/爆發狂熱的原因/如何察覺泡沫的發生/我有要你嘗試掌握進出場時機嗎?
▍第十章 市場底部浮世繪:有錢人如何變得更有錢
尋找出氣筒/「華爾街完蛋了」/班傑明.葛拉漢—力排眾議的孤鳥/尋找出氣筒:一九三○年代版/「股票之死」
第三部 投資金律三:投資的心理學──進化的反撲
▍第十一章 愚行
我們渴求敘事/我們追求痛快/我們太容易受到驚嚇/我們實在太喜歡類比了/謹防舌燦蓮花的口才/更多以偏概全(WYSIATI)型偏誤:穩定趨勢幻覺(Stationarity Illusion)/自我感覺良好/最危險的一種過度自信/避險基金是投資圈的柏金包
▍第十二章 與人性的偏誤周旋
對抗WYSIATI(以偏概全)/舌燦蓮花的口才與令人不得不信服的敘事就像警鐘/了不起的企業不等於了不起的股票/平庸沒什麼不好/品味隨機之美/搞懂你的真正風險/別變成大肥羊/別過度自信
第四部 投資金律四:投資的產業──馬戲團拉客員
▍第十三章 別把營業員(抱歉了,「投資顧問」)當麻吉
慘遭背叛的查爾斯.美瑞爾/情況緩慢改善/要如何分辨誰是好蘋果,誰又是爛芋頭?/坑人不吐骨頭的保險公司沼澤
▍第十四章 漸入佳境的共同基金圈
極速基金推銷法/當共同基金妖魔化:變額年金/主動管理型基金謊言/指數基金勢如破竹的發展/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優質的主動管理型基金?
▍第十五章 投資春宮電影與你
那麼,社群媒體有沒有比較高明?/那麼,我究竟應該閱讀、收看和聆聽什麼資訊?
第五部 投資策略:整合思考
▍第十六章 究竟要有多少錢才能退休?:或者,為何你不該使用退休計算機
其他目標
▍第十七章 建立投資組合,維護投資組合,享用投資組合
繳稅大戶泰德的兩難/到底要不要進行再平衡作業?/動態資產配置/怎麼消耗資產才妥當?/再來談談弗瑞茲與法蘭克
▍第十八章 具體的基本細節
最佳進步獎:401(k)/你的個人退休帳戶/到底要不要投資ETF?/投資組合主力:全體股票市場基金/美國大型股基金/到底要不要要側重特定風險因子/那麼債券呢?/當ETF妖魔化:主題性基金與槓桿/反向基金
▍第十九章 結語
投資金律一:投資的理論/投資金律二:投資的歷史/投資金律三:投資的心理學/投資金律四:投資的產業
|
導讀
2024你一定不能錯過的投資書籍
財經作家 綠角
投資界有一位我最重視的專家,他寫的每本書、每篇文章、每場訪談,我都會閱讀與追蹤,那就是本書作者威廉.伯恩斯坦。
威廉.伯恩斯坦值得關注的理由並不是因為他可以準確預知市場何時即將大跌,下一支飆股為何,而是因為他講的都是有憑有據的投資原則。《投資金律》是他所有著作中最知名的一本,自2002年刊行以來,幫助了全球無數投資人建立投資觀念,實行投資計畫,為自己取得更美好的財務未來。
二十年過後,經歷了2008金融海嘯、2020新冠肺炎疫情,2022連續升息等市場動蕩,作者納入最新的觀察與體會,推出新版《投資金律》。假如你已經看到這段文字,千萬不要錯過本書內容,那是真正的投資珍寶。
這本書英文名為「投資的四支柱」,分別代表做好投資需要掌握的四個面向,那就是理論、歷史、心理與產業。本書雖是《投資金律》第二版,但內容與第一版有不小的差別。
第一支柱「理論」的章節不僅從舊版的四章擴張為七章,而且呈現方式也很不一樣。在第一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開始,作者舉了一個例子,是雇主提供員工以下兩個投資選擇:
1.每年穩定獲利3%。
2.每年丟銅板,正面獲利30%,反面則虧損-10%。
透過這個簡單的例子與試算,作者讓讀者體會,後者有著長期成長遠勝過前者的機會,但也潛藏著長期下來卻落後的可能,很漂亮地解釋了報酬與風險的關係。而作者設計的兩個投資選擇,其特性剛好就類似兩大主要資產類別──債券與股票 。
作者在本章也解釋了預期報酬與折現率,接著在第二章〈風險與報酬面面觀〉回顧了全球主要市場百年期間的成果,與當下的預期報酬。這一部分是全書中運用到最多計算原理的部分,但值得耐心看完,深入瞭解。取得有價值的知識不會像閱讀商業雜誌的報導那麼輕鬆愉快,但這是值得的付出。
面對投資的風險,許多人想選擇直接的對應方式──「避開它」。譬如股票有的表現好,有的表現不好,如何處理?很簡單,主動選股,試圖挑出未來表現好的股票。譬如股市有時上漲有時下跌,如何應對?一樣簡單,擇時進出,只在上漲時參與市場,下跌時要離開市場。
在第三章〈隨機王國近代史〉,作者就將分別說明這些方法實際的成果。
「主動選股」方面,眾多研究一再顯示,大多數主動型基金經理人長期績效落後對應的市場指數。「擇時」則直接被作者歸類於投資路上的陷阱。由於每天都有許多市場參與者不斷的對市場未來表現提出預測。所以在某次大跌之後,事後回顧,發現有些人「神準」地在事前提出警告,本是意料中之事。
但這些正確預測的人就會被媒體與投資人追捧,稱為大師。他們之後的每次發言都被視為需要重視的神諭。結果常是準一次,日後再也沒有準確過。聽從這種建議的後果,往往是離開市場,錯過報酬。
第四章〈完美的投資組合〉開始解釋股票與債券兩種資產搭配所帶來的整體效果。跟第一章一樣用到較多的數學計算,也一樣值得了解。但假如你覺得此部分較為生硬,或許可以接著直接看後面這次新增的章節──第五章至第七章〈給成年投資人的資產配置〉。
這裡除了解釋資產配置的原則、年輕到退休族群的投資方式、從簡單到複雜的投資組合外,也說明了一個很常見的投資界爭論。投資界有個說法:二、三十歲有工作所得的年輕人,每月的所得就像債券持續的配息;換句話說,年輕人自身的人力資本就像一個高價值的債券,所以他的投資應該100%股票,沒有必要再持有任何債券。
作者說,重點是「理論」,但實務上呢?一個100%股票的投資組合,假如讓投資人遇到2008金融海嘯或2020二月疫情時,每天食不下咽,睡不成眠,覺得市場與世界就要完蛋了,自己的積蓄全在股市。最後受不了壓力,或是自覺聰明,想要「現在先離場,日後更低點再進場」,於是賣出,離開市場。結果不僅實現損失,還錯過之後的反彈。
這種情形,100%股票的投資組合是高獲利還是高虧損?
在新版當中,作者特意加入貫穿全書的主軸就是「投資一半是數學,一半是莎士比亞」。投資不能只顧數學原理,忽略掉人性的那一半。
投資原理會跟你講什麼叫報酬/風險最佳投資組合。很多人心中想的最佳投資組合,就是報酬最高投資組合。譬如100%股票,或甚至自己只出一半資金,槓桿買股票。
沒錯,這些都是理論上最佳成果的做法。但實際上,你拿得到成果嗎?
忽略人性那一半的後果常常就是,拿不到。
人往往就是在市場連續多年上漲,賺錢看似很容易時,忽略風險,覺得高風險策略就是賺更多的策略。然後在空頭來襲,市場全面悲觀時,又對風險高度敏感,覺得這次真的要完蛋了,再不離開市場難道要看錢全部消失嗎?於是終止投資,離開市場。
這種隨著市場擺動的投資情緒,往往才是投資人最大的敵人。
所以作者說:一個最佳但無法實行的投資組合,跟一個次佳但可以貫徹到底的投資組合,哪個比較好?
投資,不是要實現最大報酬率,而是要將成功的機率最大化。能掌握這點,你的心態就已經比很多投資人更加務實與穩健了。
了解原理之後,我們需要了解投資的歷史。在第二部分〈投資的歷史〉開頭,作者引用海軍上將海曼.李高佛的銘言:「必須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因為我們沒有足夠長的生命去一一犯下所有過錯。」投資是人生要事。假如可藉由前人經驗就能避開的問題,卻因為無知而造成重大損失,這真的是很可惜的狀況。
第八章〈金融時期簡史〉中,作者引用威尼斯公債長達百年的價格起伏,再一次帶領讀者體會報酬與風險的關係。威尼斯公債何時會有高預期報酬?就是威尼斯與熱那亞的戰事不利的時刻。高報酬的可能,背後也藏著威尼斯當局戰敗、被占領的危機。
接下來兩章分別討論泡沫與恐慌。
在市場不斷上漲,甚至形成泡沫的過程中,有一些共通現象,譬如日常人們談論的話題總離不開投資,拋棄工作專職投資的人大增;而在市場大跌或長期低迷不振時,則會出現像1979年美國《商業週刊》的封面故事「股票之死」。同樣一個資產,在大漲之後人人相信它就是致富之路,在大跌之後人人棄之如敝屣。這不正是追高殺低嗎?
了解歷史,看出身邊眾人的心態,自己則採取相同的原則,以不變的投資組合走過這些風波,你會發現,時間一久,自己很可能就是那最後站著的贏家。
第三個支柱──投資心理。
人類自詡為理性動物,但實際情況常是情緒驅使我們去做某些事,然後再用理性找理由。譬如,我們看到過去一年漲二、三十趴的標的或基金,心中就會開始幻想,假如我拿多少錢買進,得到這樣的報酬,那會是多少錢。對獲利的渴求,讓你開始覺得這值得買進。
當然,我們不是衝動行事的動物,於是開始找理由。譬如要投資美國股市,就說美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經濟體,不少美國大公司是各產業的全球領導者,譬如可口可樂、波音、微軟;譬如要投資新興市場,就說股市反應經濟,股市報酬要好,當然要投資經濟具高度成長性的新興市場;要投資醫藥生技,就說目前人口老化,未來一定對醫藥服務有更大的需求;要投資公用事業,就說這些產業提供基本需求,不論經濟狀況如何,它都能賺錢。
事實是,所有資產,所有產業,都有它值得投資的理由。但人們什麼時候把這些理由拿出來用呢?就在它表現很好之後。
2006年當時,新興市場股市表現傲視全球。我們就拿高成長的故事來說;近幾年美國股市表現突出,我們就拿美國領先的故事來說。這都是為自己的行動事後找理由的行為,明智的投資人應該要體認並避開。
而且,我們很容易受到驚嚇。這在遠古時代有其生存價值,但在當今金融世界,有害無益。譬如財經新聞常是負面報導當道,譬如:「某空頭大師又說未來半年內有崩盤可能」、「市場達到高點,大家要居高思危」。這些警告未來危險的說法會吸引最多的注意,因為那符合我們的本能,而且聽來保守又明智。這不正是提醒我們要留意風險嗎?而說未來市場將持續上漲,會在波動中屢創新高的言論則非常罕見,因為這會被認為是過於安逸,沒有風險意識的說法。
但假如你就放任自己的心緒,過度關注這些負面報導,你會變成一個時常不在市場內的投資人,往往會錯過報酬,或甚至在市場真的出現風險事件時被嚇到離開市場,成為那個賣在低點的投資人。
市場,要留在其中才有報酬。長期成長的市場,要持續留在裡面才有可觀的報酬的機會。投資要培養耐性,而不是放任恐懼精靈盤旋腦中。
掌握了原理、歷史與心理之後,投資人即將實際步入金融市場,也就是第四部〈投資的產業〉要談的內容。
跟金融業者往來要把握住一個原則,那就是業者跟投資人之間有嚴重利益衝突。譬如證券營業員的業績是以客戶帶來多少手續費來衡量。手續費以成交金額百分比計收,因此客戶買賣愈頻繁,金額愈大,營業員的業績就會愈好。
出於以上誘因,營業員很可能會建議客戶採用積極買賣的策略。譬如參考經濟指標、技術指標,或是獲利與虧損的百分比來進出市場。常見說詞像是:「現在經濟指標變差了喔,要不要離開市場?」「現在帳面上你已經有30%的獲利,要不要落袋呢?」
這些建議表面看來是替客戶著想,但卻從來沒有展現給投資人看,這些進出策略到底能否帶來更好的成果。書中「原理」部分講到,「擇時進出」是一種投資陷阱,那請客戶積極進出市場的業務人員,不正是請你去踩陷阱嗎?
基金銷售也有相同的問題。在台灣,大多數基金在買進或賣出時,會收取以成交金額百分比計算的手續費,這也造成不當的動機。
理專常會跟你說:「現在你持有的某地區基金已經變弱了,要不要換成近期較為強勢的某基金呢?」或是說:「定期投入達到某個百分比獲利就要整個贖回,重新再買。」卻從來沒有跟你解釋,為何追逐熱門可以帶來好成果?離開市場錯過報酬怎麼辦?
在基金投資方面,作者提到第一個要避開的陷阱就是不要買有佣基金。有佣基金就是買賣時要收取手續費的基金。目前在美國,免佣基金已經成為大多投資人的首選,但很遺憾地,台灣基金界仍是以有佣基金為主。
基金不僅銷售端有問題,發行基金的資產管理公司也有問題。請認清,基金公司絕大多數是營利業者,其運作第一要務是要幫自己賺錢,而不是幫投資人賺錢。當然,業者不會如此公開陳述。它會宣稱幫投資人掌握賺錢機會,來幫自己賺錢。
怎麼幫投資人賺錢呢?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追逐熱門。2008年之前,基金業者大力發行東歐、拉美、原物料基金,近期則是美股、高科技、AI基金。業者利用投資人想要短期賺大錢的渴望,為自己搜羅資產,然後針對這些資產收取高額內扣費用。國內股票型基金,常見的經理費就1.5%,加計其他支出,一年內扣總開銷超過2%的基金,所在多有。不管你投資有無獲利,去買每年內扣費用2%的基金,就是保證每年2%的績效拖累。上漲的市場,讓你少賺2%;下跌的市場,則讓你多虧2%。
明智的投資人知道,費用優勢就是績效優勢。投資應選擇低成本的投資工具。而由於主動選股很難交出長期勝過市場的報酬,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與指數化投資ETF,是一般投資人的最佳選擇。
財經媒體是當代投資世界的重要份子,也是許多人的資訊來源。優良的資訊是正確決策的基礎,容易取得,未必代表就值得關注。當代投資人應如何看待報章媒體及網路討論,以及哪些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資訊來源,書中有完整的說明。
具備投資四大支柱相關知識後,接下來就是實際執行。這也是本書最後四章的主題。
作者舉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替同樣是二十幾歲的三胞胎,為三人分別設計了投資組合。股債比從60:40到80:20不等,投資組合從一個標的解決,到由十幾個標的組成的複雜投資組合,展現了針對不同個人需求,投資組合的對應調整方式。
股債比60:40對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常會被認為過於保守。但誠如作者所言,重點是要能執行,而不是最高報酬。假如一個相對膽小的投資人採用股債比80:20,投資幾年之後遇到金融海嘯,受不了大跌而全數出場,實現損失。一個無法貫徹執行的投資組合,反而會帶來較差的成果。所以作者才會對剛起步、不太確定自己能否承受大幅下跌的投資人,給予保守的投資建議。
對於實際投資時的定期投入計畫,再平衡頻率、退休者的投資組合,書中也都有相關說明。雖然這部分有不少關於美國人的稅務討論,但仍有許多值得參考的資訊。
投資是一種平衡。不僅要在追求報酬的高風險資產與求取穩定的低風險資產中取得平衡,也要在投資原理與人性中取得平衡。
有些人投資只看原理。認為100%投入股票,預期報酬比較高;或是以為只要買對單一產業、個股,報酬會勝過市場,於是將資金全部投入高風險資產,或是重壓個股。完全沒想到,萬一遇到大跌,跌到自己失去信心、離開市場,會是怎樣的後果。
有些人則完全偏重人性面向,不顧投資原理。而且他們在意的人性面向,還不是下跌時不要誘發恐慌情緒這種合理的考量,而是要符合自己的心理偏誤或錯誤認知。譬如想投資賺錢,但就是不敢持續地留在市場中承擔風險,於是追求看似穩定的配息獲利,或是賺了一些錢就要停利離開市場。
只顧及原理或偏重人性,都很難成為一位明智的投資人。要在兩者之間達成平衡,重點就在對於投資原理與人性的同時掌握。
好好地看完《投資金律》,吸收其中的知識與觀念,這四大支柱將成為你穩健投資的基石,讓你以平穩的心態,平衡的投資組合,走上成功投資之路。
|
=內容連載
導論──致富高速公路
一九九八年,眾人見證了華爾街漫長且骯髒的歷史中最轟動的失敗案件之一: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以下簡稱LTCM)的破產。
這檔避險基金是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的傳奇高階主管約翰.梅瑞維瑟(John Meriwether)在此前四年所創辦,它以華爾街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作為號召。其中最顯赫的兩名人才是諾貝爾獎得主:麥隆.休爾斯(Myron Scholes)與羅伯.莫頓(Robert C. Merton),也就是極具開創性的選擇權訂價理論(theory of option pricing)發明人。
一九九○年代末期,該公司上演了一齣足以和伊卡洛斯(Icarus)的命運(譯註:希臘神話人物伊卡洛斯和他父親以蠟和羽毛製成的翅膀逃離囚禁他們的海島,但他不聽父親的勸告,飛得太高,最後因為羽毛上的蠟被太陽融化而摔落身亡)比擬的金融悲劇。LTCM不僅採用令人眼花撩亂且錯綜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操作策略,還使用了高達25:1的槓桿,大肆用借來的資金去投資;在該基金崩潰前四年期間,基金投資人的資金共暴增了4倍。
但在同一個時空下,一位名為席爾維亞.布魯姆(Sylvia Bloom)的法務祕書,則以遠比四年更長的期間,在LTCM跌倒的地方獲得了可觀的成就。一九四七年,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女士在紐約一家法律事務所展開她的上班生涯,直到二○一四年,她都一直在這家事務所任職,換言之,她在那裡工作了六十七年,前後時間漫長得令人咋舌。她在數年後過世,享嵩壽近九十九歲。
布魯姆的外甥女珍.拉克辛(Jane Lockshin)是她的遺產執行人,拉克辛看到她的遺產數目後,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些遺產價值超過九百萬美元,主要是由普通股組成。布魯姆把三分之二的遺產捐給了歷史悠久的亨利街社區中心(Henry Street Settlement),對這家位於下東區(Lower East Side)的著名社會服務慈善機構來說,這筆錢是它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額捐款。所有人都對布魯姆的驚人財富狀況一無所知,包括她已經過世的丈夫——一位退休消防隊員。
拉克辛女士平日會定期帶她阿姨外出午餐,而且,所有費用都是由她買單,她待布魯姆的方式,和一般民眾對待自家長輩的方式並沒有兩樣。
|
區區一名祕書怎麼有辦法在LTCM的眾多金融圈明星級人物失足的領域獲得如此亮眼的成就?布魯姆成功的原因有三個:首先,她不是用借來的錢投資——換言之,她並沒有使用槓桿,更別說LTCM那高達25:1的天高槓桿——以該基金25:1的槓桿來說,它持有的資產只要區區跌價4%,就足以導致它破產。該公司的數學模型是以歷史數據為基礎,而這些模型告訴LTCM,他們持有的部位永遠不可能跌價4%以上。但事實證明,這些模型大錯特錯。金融圈最聰明的這一群人才忽略了一個赤裸裸的事實:市場陷入狂亂的頻率高得驚人,而一旦市場陷入狂亂,不同資產之間原本行之有年且公認有效的價格關係,就會瞬間被抹殺。
布魯姆成功的第二個理由是,時間站在她這一邊——她有數十年的時間做她的後盾。據說愛因斯坦曾說(但這個傳說有可能是杜撰的):「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了解複利的人就能賺到複利。不了解它的人則得支付複利。」席爾維亞.布魯姆就賺到了複利,而且賺了非常多。
布魯姆不像LTCM的那些天才,她從未妄想快速致富,而是一步一腳印地慢慢變有錢——這個作法遠比LTCM安全。布魯姆之所以能把她作為一名祕書相對微薄的儲蓄源流轉化為數百萬美元的資產,原因就在於她的策略讓複利得以連續發揮魔法六十七年之久;相較之下,LTCM的壽命只有短短四年。如果複利真的是世界第八大奇蹟,那麼,最糟糕的行為莫過於用愚蠢的行為來打斷它,所謂愚蠢的行為包括使用槓桿、盲目追逐明星基金經理人、高估自身的風險承受度及收看有線電視財經節目等等。
布魯姆女士的第三個優勢是她的節儉。她當然沒有苛待自己;她穿著講究,偶爾還會搭上毛皮外套,而且,她經常和先生四處旅遊。不過,當雙子星大樓在九一一事件倒塌後,當時已高齡八十四歲的這位祕書,竟步行穿越布魯克林大橋(Brooklyn Bridge),搭巴士返家。就在她退休前夕,她的同事兼好友之一保羅.海亞姆斯(Paul Hyams)發現她在一場昏天暗地的大風雪中走出地鐵,訝異地問她在那裡做什麼,沒想到她竟回答:「你這麼問的意思是什麼?我不在這裡,又該在哪裡?」2如果她的生活更奢侈一些,她應該無法留下那麼一大筆遺產。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付未來的開銷,但以布魯姆的案例來說,她儲蓄的目的是為了應付慈善用途的開銷,而不是花在她自己身上。
|
基本上,投資就是把你現在手中的資產輸送去給未來的你。但令人感嘆的是,連接這兩個不同時間點的你之間的金融高速公路上,處處布滿了薄冰和大型窟窿。這條高速公路的路況夠折磨人了吧?更糟的是,一般人的投資組合從建立到結束,還得蜿蜒行經兩至三個沒有任何護欄的險峻山口——也就是殘酷的空頭市場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恐慌。
在這些危險的情境下,顯然車速愈慢,你的資產愈可能安全被送達你的目的地。布魯姆就是用這個方式來處理她的金錢;LTCM的幾位負責人則是踩死油門、全力衝刺,最終對他們自己與該基金的投資人造成重大損害。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以他慣用的極簡語法來形容這個事件:「他們為了貪圖他們根本不需要的非分之財,而把口袋裡他們真正需要的錢拿去冒險。」
簡單說,布魯姆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她的策略安然度過了這條高速公路上的種種危險,而LTCM的策略則因為「太過冒險」而永遠無法抵達終點。金融專家與學術界人士經常認為,股票持有比重較低的投資組合不夠好,是次優選擇,殊不知,真正能挺過恐懼和恐慌的「次優」策略(不會製造恐懼和恐慌的投資策略更棒),比起承擔了不必要風險的最佳策略更可取。
作家兼歷史學家羅伯.卡普蘭(Robert Kaplan)談到地緣政治時評論道:「(它)一半是地理;另一半是莎士比亞。」相同地,我們可以說,投資一半是數學,一半是莎士比亞(譯註:指人性的各種偏差傾向)。投資牽涉到財務學最根本但也枯燥乏味的數學——也就是史巴克先生(Mr. Spock,譯註:《星際爭霸戰》的主要角色之一)最擅長的學問,但投資的另一半則和人性有關:瀰漫在空頭市場裡的極度恐懼心理、我們的同理心,我們模仿與傳導旁人恐懼及貪婪感受的傾向,還有我們重敘事而輕數據與事實的傾向等。通常,投資的數學那一面正好和投資的莎士比亞那一面相反,而如果你不精通莎士比亞,就算你深諳世界上的所有數學也無濟於事。換句話說,莎士比亞並非投資的藝術與詩歌,而是投資的哈姆雷特(Hamlet)、李爾王(Lear)和馬克白(Macbeth)——也就是人類文明發展與殘酷歷史中曾經展現的所有人類不理性。
|
既然如此,散戶投資人要如何才能既精通投資的數學,又精通莎士比亞以及他巧手展現的人性,以免犯下愚蠢之舉,不幸導致神奇的複利投資汽車滑出致富高速公路?答案很簡單,就是精通投資的四大金律。
投資金律一:投資的理論
本書最首要的重點是:風險和報酬之間維持著一種亦步亦趨的密切關係。如果你沒有偶爾經歷像要粉身碎骨似的虧損,就別期待獲得令人艷羨的高報酬。就像很多人透過一九九○年代末期網路泡沫的悔恨中學到的,能在今年一年內增值900%的股票,同樣能在明年一年內輕易重挫90%。我們沒有辦法規避隨著持有普通股而來的風險,而且,我們接著馬上就要討論,天底下沒有一個市場時機精靈能準確告知你何時應退出股票市場。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刻,市場上一定有許許多多的預言家,所以,每一次發生崩盤,總會有那麼一、兩個預言家,在純粹僥倖的情況下準確點出崩盤的時機。不過,這些「天才」們一戰成名後的預測準確度,幾乎都遠比擲硬幣的結果更差,而且這個「一次準確之後次次失準」的模式,幾乎就像發條般精準得不得了。何況即使你真的精準地在正確的時間點賣出,也必須再一次正確地猜出要在何時重新進場。且讓我們看看以下事實:從二○○七年年底的市場高峰到二○○九年三月初的市場低點,如果你投資史坦普五○○指數(S&P 500,編按:又稱標準普爾五○○指數)相關的標的,你應該虧掉了55.2%(含股息),但從那個低點到二○二二年年底,這項指數共回升了644%。
前半段的虧損就像是進入股票市場報酬電影院的門票。關於這個觀點,約翰.梅納德.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說法最為貼切:
我認為,機構法人投資者或任何其他嚴肅的投資人根本不需要老是處心積慮地思考是否應該在下跌的市場裡減碼或出場,我更不認為那是他們的義務;我也不認為投資人應該在他手中的持股跌價時,感覺自己活該被指責。我的想法遠遠超越那個格局。應該這麼說,真正嚴肅的投資人偶爾有責任在不自我譴責的前提下,沉著地接受資產跌價的事實。
|
這段引用文字裡的關鍵字是「沉著」,它是指「冷靜地忍受虧損,並將虧損視為理所當然的能力」。本書最重要的投資祕密之一是,要想在財務上保持沉著,最有效的靈丹妙藥,就是持有一大堆安全的資產——以美國投資人來說,所謂安全的資產是指乏味的低收益率國庫證券,也就是即使在一切看似了無希望的時刻,你都敢繼續持有的資產。就這層意義來說,這些國庫證券其實是你的投資組合裡最高報酬率的資產(譯註:因為平靜無價)——這也是LTCM那幾位負責人忽略的祕密。
過去二十年,我對生命週期投資法(life-cycle investing)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演進——尤其是和未來股票與債券報酬將偏低及報酬順序風險(sequence-of-returns risk,指在退休初期發生負面初期報酬的可能性)等潛在的綜合破壞性影響有關的概念。多年來,我逐漸意識到,決定股票風險高/低的主要因子,其實是投資人的年齡和他的「燒錢率」(burn rate):也就是他一年會花掉投資組合中的多少錢。因此,我把有關「如何隨著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調整資產配置」的主題改到第六章討論,也就是「理論」部分的最後一章。
投資金律二:投資的歷史
回顧過去幾十年與幾個世紀,資本市場看起來和英國貴族的玫瑰園一樣井井有條:股票的報酬率高於債券,而債券的報酬則高於現金,總之,這些不同的資產全都呈現出大致可預測的模式。不過,若以區區數年的期間來說,金融市場還是偶爾可能脫稿演出,就像一九九○年代末期,當時的企業只靠話題性和點擊數——盈餘和股息被遺忘——股價就能漲到天高水準;相反地,一九三○年代初期的情況更令人難以置信——某些公司的股價甚至低於它們手頭的現金。
如果你以前親眼見識過上述情節,一定知道它的結局是什麼。假定你搭著時光機回到一九九九年的某一場晚宴,一定會發現晚宴上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都聚焦在科技股的投資人賺了多麼巨額的財富;至於要分辨誰上當、誰又沒上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針對一九二九年崩盤辦一場小測驗:高盛(Goldman Sachs)怎會被捲入?誰又是薩謬爾.英薩爾(Samuel Insull)?
|
金融學並不是物理學或工程學那樣的自然科學(hard science,譯註:又稱為硬科學),而是一門社會科學。箇中的差異是:橋梁、電路或飛機對某一組特定情境的反應永遠都是一樣的,但金融市場則不然,而不容否認地,這正是導致LTCM的幾位負責人員及客戶跌落萬丈深淵的殘酷事實。即使醫師、物理學家或化學家渾然不知曉他們自身專業學科的歷史,也不會因為對那些歷史缺乏認識而受苦;但對金融歷史缺乏認識的投資人,則必然處於無可彌補的劣勢。
成功的投資人必須熟稔兩個歷史概念:
1. 各種不同資產類別的長期報酬率與短期波動性。
2. 市場先生(Mr. Market,傳奇投資人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把投資大眾比喻為市場先生)患有嚴重的躁鬱症,它會周而復始地反覆在陶醉與沮喪的兩個極端之間擺盪。
投資金律三:投資的心理學
晚更新世(late-Pleistocene)的人類是生活在極度危險的環境裡,因此,一個人的生與死,經常取決於他能否以一觸即發式的敏捷反應來應對這個危險的環境。於是,至少在過去幾十萬年,人類透過演化,逐漸發展出閃電般的行為模式,並完美地適應了那樣的危險環境。
如今,距離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才不過三百個世代(generation),我們生活中的金融風險時間範圍卻不再是以「秒」來衡量,而是以「幾十年」來衡量。因此,現代投資人的最大敵人,其實是鏡子裡映射出來的那張石器時代面孔,也就是投資人自古以來的天性。
且讓我們看看臭鼬。幾百萬年來,臭鼬透過演化而發展出一種對付擁有尖牙利齒的大型掠食性動物的有效策略:一百八十度轉身並噴發臭氣。令人惋惜的是,對生活在半都會化環境的現代臭鼬來說,這樣的危機反應並不是那麼有幫助,因為此時它們面臨的最大威脅不再是大型掠食性動物,而是以六十英里時速移動且重達數噸的巨大金屬塊(譯註:汽車)。
|
這麼說來,在投資方面,人類就相當於現代的臭鼬。近來,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受到密切關注——儘管人類對這門學科的關注或許有點過頭了,但我們仍舊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成功的投資人會學習如何規避最常見的行為誤謬,並嘗試對抗自身的不良投資行為。我們將發現,不成功的投資人:
■嚴重過度自信,不只對自己掌握市場時機的能力過度自信,也對自己挑選股票與挑選成功資產管理人的能力過度自信。更糟的是,他們對自己的風險承受度過度自信。
■以過高的價格購買特定類別的股票。
■以過高的成本過於頻繁交易。
■一心尋求只有極低機率能獲得高回報——且長期報酬率很低——的金融選擇,例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s)與樂透彩券。如果你想住進濟貧院,最快方法之一就是把找出下一個亞馬遜網站(Amazon.com)當成你的主要投資目標。
只要學習如何應對這些缺點與其他許多缺點,一定能獲得非常可觀且源源不絕的報酬。
投資金律四:投資的產業
審慎的旅客會遠離戰爭區域。應對金融業也是同樣的道理。事實上,就算把整個金融服務產業視為一個戰場也不算離譜——而任何一家股票經紀商或全方位服務的經紀商、任何一篇定期投資分析報告、任何一位購買了個別證券的投資顧問,以及任何一檔避險基金,更是當然的戰場。一般股票營業員服務客戶的方式,和銀行搶匪娃娃臉尼爾森(Baby Face Nelson)對待銀行的方式並沒有兩樣,相信我,這麼說一點也不誇張。
|
舉個例子,很多財務顧問和營業員連投資理論的基本概念都不懂,簡直無知到令人震驚。這是個令人遺憾的現況,而這個現象之所以會存在,理由很簡單:不管是投資產業或政府,都沒有強制規定營業員或財務顧問——甚至是避險基金、退休金或共同基金的經理人——必須達到什麼樣的教育要求,不僅如此,整個投資產業的道德準則和菸草產業比起來簡直不遑多讓,兩者幾乎是半斤八兩。
總而言之,作為投資人的你,等於是和代表著整個金融服務業的猛獸同時被困在一場恆久零和(zero-sum)的戰鬥裡,而且無從逃脫。幸好隨著時間的不斷流轉,這頭猛獸已變得愈來愈容易被馴服。我在二十年前剛發行本書的初版時,整個「競技場」上只有一個安全的位置可供投資人躲避這頭猛獸的攻擊,那就是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的一系列低費用率共同基金。從那時迄今,被先鋒集團搶走一部分市場大餅的其他大型投資公司決定,既然打不過先鋒集團,乾脆加入它的行列。於是,它們開始透過各自的平台,銷售各式各樣低費用率的共同基金與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甚至還代銷先鋒集團的產品。在此同時,由於先鋒集團未能妥善處理大量湧入的新客戶資金,因此反而被它自身的成就所累,成了資產膨脹的受害者。儘管到目前為止,先鋒集團依舊是可行的選擇之一,但肯定已經不是唯一的選擇了。
四大投資金律的應用
我將透過本書最後一部的內容,把這四大投資金律轉化為設計與維護效率投資組合的技巧:
■選擇要投入哪些基金與證券。
■走出死角,開始動手建立你的投資組合。
■長期維護並調整投資組合。
|
《投資金律》真希望20歲就懂,投資理財最常見10個問題
|
《投資金律》經典重讀
近期美中貿易戰等國際新聞,以及上沖下洗的股市表現,促使我找了個週末重讀一遍《投資金律》,這本我認為堪稱定心神針的經典投資書籍。回顧投資的基礎觀念之餘,也記錄自己踏入投資領域的困惑與轉變,也設想如果20歲的我就能懂該有多好的10個問與答。
|
對投資理財的困惑與轉變
我遙想自己在學生時期,只要聽到「投資理財」四個字,總是敬謝不敏,壓根連碰都不願意碰。怎麼會這樣?我出身台灣後山純樸的公務員家庭,周遭親友長輩總是耳提面命投資很危險,信手捻來滿山滿谷在投資股市跌跤的真實案例,現金為王的概念在我心中不斷成形。因此,以前的我是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認為這種發大財的事情跟我毫無關係。
踏入科技業職場一段時間後,開始看到各式各樣的投資管道,有人在選個股、有人在玩選擇權、有人在玩期貨、還有更多人在買房。看到人們透過這些投資方式侃侃而談賺了多少、投報比多高,自己工作領薪水傻傻存定存的心開始動搖。內心的小惡魔開始呼喊:「該不會,我也能發大財?」自此便開始遍尋投資方法,希望能掌握箇中訣竅。
雖然在職場打滾了好幾年,卻滿手現金和儲蓄險。因此開始打聽很多名師和名牌,探詢很多線上、線下課程,都動輒數千數萬元。但身為一個完全的風險趨避者,自然是半張股票都沒買、半堂課都沒上,現在回想起來仍感到慶幸。最後,我挑了最便宜的方法:先看書。
其中這本《投資金律》屬於難易適中、論述有據,如果在20歲就能接觸到它,對於投資甚至人生的態度必然大幅改觀。
|
關於投資理財的10個問與答
1.投資可以致富嗎?
可以,但不是唯一目的。作者威廉·伯恩斯坦(William Bernstein)在這本書以及《投資人宣言》都這麼說:「投資的目的並不是要變得大富大貴,而是避免年老得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投資的觀念就該如此單純,「不要想著贏,要想不能輸」。
正確期望應該是,投入資金並長期持有企業股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的煎熬,享受資產受時間累積帶來的複利成長,獲取與市場成長同步的報酬。對於市面上任何標榜著「打敗市場」、「一夕致富」、「穩賺不賠」的投資話術,抱持著絕對的懷疑(或轉身逃跑)。
如果認真經營的企業每年頂多獲得6%到8%的平均報酬,我們怎麼會貪心地認為,自己可以做點功課就獲得超額報酬或每年18%?作者也感嘆道,對於多數投資人來說,要放棄一舉致富的想法簡直難如登天。
|
2.投資理財該從何開始?
從建立紮實的觀念開始。一般來說,個人理財有四個領域:儲蓄,投資,保險,稅務。其中最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非「投資」莫屬。除了基本功的儲蓄觀念之外,從《投資金律》做為學習投資的第一步,是我做過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英文書名「投資的四根支柱」(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顧名思義是作者會從四個面向切入,帶讀者建立起紮實牢靠的投資觀念。四根支柱分別是:投資理論、投資歷史、投資心理學、投資產業(金融業)。
學習理論,讓自己瞭解投資本質的意義,認識不同的投資標的,認清風險與報酬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習歷史,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學到歷年來市場各種劇烈的漲跌背後,當下的社會氛圍以及群眾心態。
學習心理學,認識到人類這種不理性的生物,如何受趨吉避凶的本能影響,步上追高賣低的悲慘境地。
學習產業,知道金融投資業跟你之間存在明顯的利益衝突,避免自己的投資報酬受到不必要的費用給侵蝕。
無法記取歷史教訓的人必會重蹈覆轍。
|
3.哪種投資標的是最好的?
視自己的投資心態而定,我認為是股票配債券。書中介紹到,一般所謂的投資標的,可大致區分為四個類別:債券、股票、房地產、原物料。
債券就是「債」,一般而言,債券有其極限:投資者至多只能收到利息,等時間一到就收回本金。相對來說,股票則意味著可分享特定公司在未來的經營利潤,如此一來,報酬收益可能沒有上限。
投資房地產分兩類,買下實際的不動產收租或轉賣(一棟房子或店面),以及買進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做為類似股票的方式持有。前者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後者則擁有較高的流動性。
原物料則是例如黃金、白銀、原油之類的期貨商品。這種投資策略,我認為長期來說不如股債配置來的簡單暴力,而且恐怕更費心神操作,不適合普通上班族的投資人。
股票搭配債券的組合,既單純又有效。
以長期投資策略來說,搭配比重較高的股票當作報酬成長的火車頭,搭配低比重的債券,降低資產的波動。書中也介紹了人生各個階段(職場新鮮人、壯年人、即將退休、已退休),適合配置的投資組合比例。
|
4.投資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持有股票等於持有企業營運的獲利。書中說明,投資股票這件事的本質,就是企業實際營運的股息加上未來的盈餘成長,是真金白銀的企業經營報酬,而不是用來投機的金錢遊戲。
巴菲特的恩師、華爾街證券分析之父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投資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曾說過:「要透過投資賺取真金白銀,就像絕大部分在過去賺來的,並非靠買買賣賣,而是靠擁有並持有證券,收取利息及股息,還有價值的長期增長。」
所以,長期持有,可以享受企業帶來的經營報酬。短線進出、擇時進出的方式不是在投資,而是在玩數字遊戲,更像在賭博。陷入短線遊戲的人,容易落入金融投資產業的成本陷阱裡,成本對於獲利的侵蝕,才是最可怕的隱藏殺手。
|
5.選股技巧可以帶來更好的投資報酬嗎?
恐怕不行。書中舉了退休基金的例子,很淺顯易懂地解說這個盲點。一般國家政府籌辦的退休基金,其資金規模動輒數億元以上,能掌管這些基金的經理人都是萬中選一的業界高手。然而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呢?
以美國1987到1999年間的243檔退休基金為例,它們的資產配置大約是六成股票、四成債券。作者用同樣是六、四股債比的指數來比較,發現這十年間,90%以上的退休基金,其績效都輸給指數。近年來,大多數的退休基金都改採「指數化操作」的方式經營,不再靠經理人選股,而是單純追蹤指數為主。
作者因此調侃道,散戶似乎沒弄懂這件事:如果全國最大的共同基金與退休基金,在充分資訊、徹底分析與高速電腦的協助之下,都沒辦法正確選股,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機會?
|
6.哪種投資股票的方式最好?
低成本指數型被動基金。延續上面的問題,作者用許多章節繼續比較這兩者,有專業經理人選股的共同基金、以及指數型被動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你常聽金融機構在宣傳的「買基金等於一欄子股票,幫你用某某策略投資於某某市場,過去績效多麼亮眼且未來潛力十足」。
結論是,由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共同基金,幾乎沒有證據顯示,專業投資經理人擁有所謂「正確選股的技術」。巴菲特著名的跟對沖基金的世紀賭局,五支專業經理人操刀的基金,十年累積下來的績效遠輸給標普S&P500指數型被動基金。
作者再次提醒到,想要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指數化」(投資整個市場),在台灣股市比較類似的標的就是「台灣50ETF」。巴菲特在2016致波克夏股東信也這麼說:「投資人 — 無論大戶或散戶 — 都應該堅持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兩種策略最大的差異,除了經理人的心理因素之外,就是「費用成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用一般比指數型被動基金高(大約是2%比0.25%)。投資界的傳奇約翰.柏格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這本書用著名的「蒙地卡羅法」,模擬使用兩種策略長期投資的差異,明顯看投資期間一拉長,在50年的終點線主動管理式共同基金僅剩下2%的勝率。
|

7.只有一點錢該如何投資?
努力儲蓄,降低費用比例。首先,清楚瞭解自己的投資目的是「為了未來的消費而延遲目前的消費」,因此趁年輕就開始儲蓄、且減少不必要的開銷花費。注意聽的話,可以發現市場上散播著一種想法:「本金小的人就是要靠壓重注才能翻身。」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這番話不正是傾家蕩產的賭徒會說出來的?這種話通常也是生存者偏差之下的倖存者說的(或是跟你收學費的股海名師),陣亡者則會要你別再碰股票(例如隔壁老王或遠房伯父)。
無論是大額或小額資金,累積儲蓄半年甚至一年一次,投資台灣的指數型基金、複委託購買海外指數型基金,或者開立美國券商自己購買。降低買入的頻率是降低交易的佣金與手續費,選擇指數型基金則可以把費用更進一步壓低。
我自己額外的心得是,閱讀就是最便宜的投資。閱讀除了可用於投資自我成長之外,也可以讓你學習到廣泛的理論、歷史、跟人性,我如果能給20歲的自己一個衷心建議,莫過於靜下心來好好地讀過經典投資書籍。少少的幾百元書籍,通常抵過數千數萬的課程費用(選書則是另外一門學問)。
8.我該多久檢視我的投資績效?
越少越好。作者對於投資心態的建議是,盡量不要太過在意短期損失,而是盡可能分散投資來避免較差的長期報酬(例如投資整體市場的指數型基金)。專注在整體的投資組合上,而不是個別的投資標的。每年都應該計算一次投資組合的整體報酬。
舉個比較生活化的例子,我沿用《隨機騙局》這篇書評提到的範例:以蒙地卡羅法計算出一個報酬15%,波動性10%的市場,在不同時間尺度下成功(上漲)的機率。
假想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如果每分鐘都盯盤看,上漲機率只有50.17%,則每天會經歷241分鐘上漲的好心情,239分鐘下跌的壞心情。
如果每個月才看一次,我們會有67%得月份看到上漲,則每年會經歷8個月上漲得好心情,4個月下跌的壞心情。
更甚者,每年才檢視一次績效,則在接下來的20年中,我們將體驗到19次的驚喜,只有1次的不愉快!
|
|

因此,如果頻繁地關注市場,帶來的痛苦將遠比快樂多。所以,從理性的角度出發,每半年到一年才關注市場,其他的時間拿去做豐富自己生命的事。以我自己歷年來的投資經驗來說,這個結論真是屢試不爽。
|
9.為什麼即早投資很重要?
年輕就是本錢,時間就是魔力。另一本《金錢超思考》這本書則提醒我們,許多人都「太晚」開始準備「退休」的投資計畫,以至於無法享受到投資的複利效應。
時間對於投資的複利效應有非常顯著的影響,舉25歲開始投資以及35歲才開始投資兩個例子來看。假設市場的報酬率以5%計算,從25歲開始每年投入10萬,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會成長到614萬。
如果在35歲才開始每年投入10萬,也是連續投入10年然後停止投資(總共投入100萬),到了65歲這筆資產只會成長到377萬。同樣投入的總額,40年後兩者卻存在237萬的差異,就是時間的複利效應所導致。
即早開始學習投資的觀念也非常重要,對於職場與生活的人生觀也會有所改變。以職場為例培養看長不看短的心態,開始關注自己的長期成長、忽略短期雜訊;心中一旦有自己數年後想具備的能力與樣貌,就不會因為短期的困難跟挫折而感到難以跨越。
|

10.可以靠投資理財提早退休嗎?
可以。作者提到,儲蓄與投資永遠不嫌早,大部分的工作者到四十歲後才開始為退休儲蓄,結果發現,沒辦法按照自己的規劃退休。我們該專注長期的思考模式,以終為始,先看見終點線的樣貌,逆向回推自己的投資策略與配置。
書中舉年輕的依芳、壯年的阿泰、快要退休的艾達為例,說明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採取的資產配置策略,以及應該選擇怎樣的退休帳戶來避免不必要的稅務。當你把退休規劃的藍圖展開來檢視,才會知道提早退休不是遙不可及的偉大夢想,而是從現在開始每天需要執行的微小行動。
若談到提早退休的投資方法,最近讀過另一本書《不被工作綁住的防彈理財計畫》說明更加詳細。書中遵行「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投資方式,我自己也去研究了許多成功案例,10個人裡面有11個人採取指數型被動基金,這個投資方式的效果跟威力不證自明。
|
後記:一本投資人必讀的投資金律
我採取股債配置的指數型被動基金策略,從2017年投資至今見過-15%的總資產跌幅,也看過了+15%資產升值的市場榮景。在這些高低點的當下,我靜靜地觀察新聞媒體、親朋好友、股市專家的心情和言論,發現書中的許多論述實在是精確的不得了。
也幸虧從《投資金律》學習到的基礎投資知識,建構起無懼市場風浪的投資計畫,目前不但獲得令人滿意的報酬,也持續穩定地邁向設定的財務目標。採取指數化投資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每天能夠安心睡覺、專心工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偶爾回頭看一下投資帳戶然後莞爾置之。
如果只能從這本書帶走一句話,我挑選這句:「換句話說,集中投資在少數幾隻股票的方式,固然可以提升贏得高報酬的機會。但不幸的是,窮困潦倒的機會也隨之增加。擁有整個市場的股票——指數化——將同時降低兩種極端境遇的機會,確保你擁有整個市場報酬。」
文章的尾聲,列出協助建構我投資信心跟基礎的經典好書:作者的續作《投資人宣言》以及他的推薦書單《漫步華爾街》、《約翰柏格投資常識》、《投資終極戰》。我額外推薦淺顯易懂的《綠角的基金8堂課》以及養成宏觀投資觀念的《夠了》。除了這篇文章的10個常見問題外,相信你也能從這些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漫步華爾街》讀後心得:禁得起時間考驗的投資必讀經典
《一本書學識投資》關於投資你必須知道的4個常識
《投資人宣言》終身受用的7個投資方針
《夠了》當代金融傳奇人物的3堂課
《金錢超思考》9個理財觀念,決定你會為錢所困,還是財務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