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 在脆弱與重生之間:直視台灣青少年自殺危機的十道光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music/%
【引言】
2025年,台灣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創下歷年新高,根據衛福部與台大研究團隊統計,青少年自殺率已達每十萬人10.9人。在網路過曝、家庭解構與心理韌性不足的交織下,年輕生命的脆弱日益浮現。然而,在這些數據背後,我們不僅需要冷靜面對,更要用溫柔與堅韌,為這一代青年點亮出口的光。本文將從一個具體案例出發,結合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四大面向,提出十個關鍵反思與行動方案,呼籲全民共同建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安全網。
【案例分享:當青春遇上斷裂】
=人物:林雨潔(化名),17歲,高中二年級女生。
=事件:2024年10月,台中某高中。
=時間:晚間10點,放學後家中。 地點:其家中臥室。
=物件:手機、社群軟體、學校成績單。
=事件描述:
雨潔在學校一向表現優異,但她的家庭自兩年前父母離婚後關係逐漸疏離。父親再婚後很少聯繫,母親忙於工作且情緒不穩。她在IG上關注一位網紅自殺後的紀念帳號,並經常轉發關於絕望與孤獨的語錄。那晚,她因一次英文段考失常被母親責罵,又在社群上看到同儕聚會未邀她,情緒崩潰後服下家中安眠藥,幸好妹妹發現並即時送醫搶救。
【十個重點內容與多面向分析】
一、生理面向:自殺與神經化學的交錯 青少年的大腦尚未完全成熟,特別是前額葉皮質對情緒調節與衝動控制尚在發展。雨潔案中,壓力引發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如血清素下降)可能促進了她的衝動行為。
二、心理面向:情緒失調與認知扭曲 雨潔長期感受到忽視與孤立,形成「我不被愛」、「我沒價值」等核心信念,加上完美主義傾向,將一次成績挫敗視為人生失敗,導致情緒低落與絕望。
三、社會面向:家庭與學校的斷裂 家庭功能失衡與學校適應困難,是常見的青少年自殺風險因子。雨潔缺乏有效的情感支持與溝通環境,加上校內輔導資源未及時介入,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精神靈性面向:價值感的匱乏 青少年正處於建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缺乏生命意義與信念支撐,容易在面對挫折時失去方向。雨潔在內心無所依憑,生命意義感消退,是促發她自殺行為的重要因素。
五、網路使用與模仿效應 青少年過度暴露於社群媒體,接觸他人自傷、自殺訊息,易產生模仿效應。研究指出,自媒體讓負面情緒與極端行為更易傳播,應建立安全內容規範。
六、政策不足與資源落差 雖然衛福部推出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但據監察院調查,多數學生從未接觸輔導資源,特別是私校或偏鄉地區,輔導人力與資源不足,干預往往太晚。
七、文化與性別影響 台灣社會仍存在對情緒表達的壓抑與性別刻板印象。男性難以表露脆弱,女性則承受外貌與成績的雙重壓力,需發展性別敏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八、學校輔導體系重構 現行輔導教師行政負擔過重,專業訓練與資源連結不足。應改革輔導制度,建構校內外心理支持網絡,強化早期發現與轉介機制。
九、家庭親職教育與社會支持 建立正向教養與情感連結的家庭氛圍,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根基。需推動家庭教育課程,增強家長辨識與回應孩子情緒的能力。
十、信念重建與生命教育 青少年需要的不只是求學成功,更需要找到人生方向與價值。宗教、哲學或社會參與等靈性資源,可幫助他們建構生命意義與心理韌性。
【結語】
當我們閱讀關於青少年自殺的數據時,不能只看見「每十萬人中的一個」,而要看見每一個名字、每一段故事、每一個還有可能被救回的生命。林雨潔的故事提醒我們,危機與轉機往往並存,只要社會有一雙手伸出,就能讓墜落的青春再一次被接住。心理健康不只是專業的責任,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任務,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孩子在愛與支持中長大,不再獨自面對黑夜。
【資源延伸】 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請撥打: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重要參考資料
@=250403青少年自殺死亡率 增至每10萬7人 2025/4/3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於今年兒童節前夕發表「OECD家庭資料庫:台灣家庭與兒少權益指標比較二○二四年版」,將台灣與OECD國家數據比較,數據揭示,台灣二○二一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四點五人,至最新統計的二○二三年上升為每十萬七人。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郭貞蘭表示,報告書涵蓋九十五項指標,台大聚焦於家庭與個人發展兩主軸,發現台灣在兒少家庭組成、發展與權益上仍有其隱憂,尤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反映於自殺死亡率上升,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應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重點。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分析,研究發現年輕族群自殺率上升的同時,父母離婚率也略升,而網路使用率則呈現大幅上升,三者趨勢呈正相關。再者,青少年族群對自殺的態度也有所改變,十五至廿四歲多數受測者對自殺採正面態度,同意自殺是個人權利,「常模確實在改變」。 張書森指出,也因自媒體、社群興起,青少年自我傷害的描述更容易在同儕間傳播,名人的言論也更容易對青少年造成影響。 張書森建議,應建立安全的網路使用環境,如規範網路、媒體、戲劇自殺相關內容,避免模仿效應,也應提供家長安全使用網路的方式,並利用網路提供求助資源與管道。環境上,則能限制致命的自殺工具,如推動校園防墜等。 調查也揭示,台灣家庭結構亦發生明顯變化,夫妻家庭比率由二○一一年百分之五十七,至二○二三年降至百分之五十二;單人家庭比率則由百分之十上升至百分之十五;單親家庭比率從百分之九上升至百分之十。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代理司長鄭淑心指出,衛福部近期密切關注青少年自殺議題,前年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諮商、鼓勵求助,去年再引進「心理健康急救」(MHFA),盼民眾可以覺察身邊親友的疑似心理困擾。 「自殺並非單一因素」,鄭淑心說,自殺受到多因素影響,不論是網路使用或是環境安全應該留意。衛福部近年起跟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合作,加強在臉書、Dcard等年輕族群使用率高的社群平台,加強自殺防治跟心理健康促進。 鄭淑心舉例,如社群平台言論提到自殺想法,平台會顯示心理健康促進訓或是求助管道給使用者;若是危急狀況會通報警方處理,已經警政署建立通報流程,希望透過網路中轉介通報機制強化,減少憾事發生。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指出,近年世界各國均面臨夫妻家庭數下降,育有子女的家庭數亦降,台灣的數據與國際標準並無太大差異。台灣的單人家戶近年亦續攀升,背後反映的也許是價值理念的選擇,可持續留意,但不必對此感到過度恐慌。 吳齊殷也指出,面對家庭結構改變,歐美社會已有妥適的安排,如同居男女的後代同樣可擁有正式的身分地位、受社會善待,台灣也能以此著眼,而非只擔心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正在減少。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
最新十大死因!15-24歲自殺死亡率創近年新高
更新 2025年02月25日 發布於 2024年06月17日
衛福部日前公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除了癌症仍然蟬聯國人死因第一名外,也看到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近年來逐步攀升。當孩子需要幫忙時,誰能接住他?
|
本文重點摘要 15-24歲自殺死亡率創新高 青少年為網路過曝世代,如何培養心理韌性 心健司推「校園自殺個案關懷流程」 |
衛福部今(6/17)公布2023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已經連續42年位居十大死因首位,除了癌症之外,近幾年受到國人關注的青少年、中壯年心理健康,自殺死亡率依然逐年攀升,在各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中,唯有65歲以上年齡層與去年(2022年)相較下降了4.9%。 0-24歲的自殺死亡率,從2018年起就一路攀升,從每十萬人口3.7人,連續六年都是往上趨勢,到了2023年已經來到每十萬人5.5人。 除此之外25-64歲的青壯年人口自殺死亡率,在新冠疫情期間曾下降,2023年又回到疫情前的的水平。
|
=15-24歲自殺死亡率仍創新高 但上升程度趨緩 近年來15-24歲的自殺死亡率一直有逐年攀升的趨勢,2023年也創下每十萬人10.9人的歷年最高數字,對此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雖然青年的自殺死亡率仍然有升高,但2023年青年的自殺率與去年(每十萬人10.7人)相較,已經出現上升程度趨緩的狀況,可能跟推動「15-30歲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有關。 這個方案可以讓15-30歲有需要的年輕族群,在2023年8月到2024年7月之間,可預約3次免費的心理諮商服務,目前已有超過六萬四千人使用這個服務。 陳亮妤也進一步表示「15-30歲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原定在2024年8月結束,但看起來可能是有效果的,因此研議延長,確切的申請辦法會在今年7月公布。 此外,2023年在不分年齡層的自殺死亡率,發現中壯年男性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21.7,較女性11.6高,且男性是女性的1.8倍。對此陳亮妤表示,目前還無法分析確切的原因,可能跟疫情之後經濟活動恢復,以及勞動環境的壓力有關。 目前心健司正在籌劃與勞動部一起推動職場心理健康計畫。 |
青少年為網路過曝世代 如何培養心理韌性更加重要 在2023年衛福部曾表示,年輕族群自殺人口比例增加原因可能與網路使用、家庭風險、精神共病(憂鬱症、飲食疾患)有關。 |
監察委員新聞稿 |
青少年自殺自傷通報大幅攀升 監察委員范巽綠、林郁容、紀惠容、蘇麗瓊促行政院整合衛生福利部、教育部、勞動部等部會自殺防治資源、全面提升全民心理健康 |
110年8月18日監察院通過監察委員范巽綠、林郁容、紀惠容、蘇麗瓊等所提「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作為等情案」調查報告。報告指出,依據衛福部2020年統計,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2019年更有高達257位輕生;15至24歲人口群自殺通報更是逐年增加,2016至2020年分別為4,365、4,905、6,352、7,991及10,659人次,2020年該人口群通報人次已佔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更呈現倍數增加,2016年至2020年分別為1,029、1,519、2,765、4,475、8,625人次,凸顯青少年自殺、自傷議題的嚴重性。 此調查案來自對年輕生命喪失的惋惜與傷痛,觸目驚心的自殺自傷成長數字,必須嚴肅檢視108年6月「自殺防治法」通過實施以來的防治效益,四位調查委員指出,教育現場輔導人力不足、教育單位與社區心理衛生、醫療等資源整合不足、其中未就學未就業青少年人口之追蹤及輔導更是重要,均有待自殺防治網絡各主管機關強化合作機制。 監察委員指出,學生自殺死亡原因雖難以單一歸因,但經分析其中以「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為大宗主因、「感情因素」及「學校適應」亦為常見之因素。然自殺防治實務卻面臨「輔導人力不足」、「學生或家長抗拒資源介入」、「輔導老師行政負擔過重」、「家庭系統難以改變」、「輔導轉銜機制未與社政、衛政結合」等困境。 監察委員表示,依據「學生輔導法」第22條規範自106年起中央主管機關每5年應針對專任輔導教師及專任專業輔導人員配比進行檢討,而111年即將屆滿第1個5年,主管機關對此應儘速進行通盤檢討,妥適規劃各級學校輔導人力配比,並正視輔導老師行政負擔過重的問題。 監察委員特別強調,調查發現私立學校專業輔導人力不足情形尤為嚴重,且依據107年至108年統計資料指出學生自殺身亡個案近7成未曾接觸校內輔導資源,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亟待正視。 監察委員進一步指出,加速社區心理衛生資源建置,落實與教育單位接軌甚為重要。依據107年至108年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之分析及策略報告,自殺身亡個案僅6%生前有接觸校外機構資源,自傷行為者更不到2%,凸顯學校與地區心理衛生中心之網絡連結不足,亟待強化橫向聯繫與合作機制。 監察委員表示,隨著時代變遷,社會及家庭型態多元,卻也造成親子、家庭關係間疏離。國人對於精神疾病或心理學知識之缺乏,導致家長困難辨識孩子情緒行為,進而造成遺憾。衛褔部於99年「全國自殺防治策略行動方案」計畫,委託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推廣「自殺防治守門人」概念,以同儕間、師生間的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達到早期協助之目的,以「人人都是守門人」概念,建立一個安全健康的關懷防護網,未來校園自殺防治應以「一級防治」為重點,針對師生、家長規劃增能課程與配置適當之輔導人力。 監察委員最後表示,日前國內有高中生於行政院「提點子-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出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綱」應特別將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獨立為一單元之連署案,可見青少年已意識到這方面迫切的學習需求,教育部回應除納入未來課綱修訂相關規畫中,亦將鼓勵各校開設相關課程。 相信唯有全面提升國人心理健康、情感教育、精神疾病辨識之知能,加強專業人員訓練與知能,鼓勵學界發展更多本土化研究及課程教案,增進各主管機關、教育單位與學生及家長、社區醫療等共同合作,以「人人都是守門員」為目標,建構我國自殺防治安全網。 |
台灣地區青少年自殺概況 根據衛生福利部 2022 年各給層主要死亡原因的統計資料分析,自殺高居 15-24 歲的青年族群十大死因之第二位:達每十萬人口10.7人,佔當年度死亡百分比之24. 3·亦每一百名死亡者中,有24名於自殺:再檢視 2000 年到 2017年 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率,青少年男性自殺死亡率幾乎都是女性的兩倍,然而2018 年後女性自殺死亡率也逐渐上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我的少年人口,自没有名列以族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此可見青少年自殺,除了低齢化之外,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 影響青少年自殺的危險因素與危險情境有哪些? 因為環境和遺傳的影響,在特定的家庭裡或特殊情境下的自殺行為其他家庭多。分析後發現,在青少年或兒童的自殺行為或自殺案例中,下面的因素或情境往往有高度的關聯。家庭裡的低社經状態、低教育水準、失業都是危險因素,原住民或的移民也通常被歸在高危險族群,不只是因為他們所面對的經濟困境或是語言困難,同時也是因為他們所缺少的社曾網絡;這些文化因素往往與低社交活動參與度,以及不同族群間的價值衝突有所關·這些衝尖對於女孩有較大的影響:特别是那些出生在自由的國家中,可是對於由父母所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根深蒂固的人。
即使是強調自我的青少年,其成長仍會受到集體傳統文化的影響。少傳統文化羅絆的兒童和青少年,常會有顕著的認同問题,同時也缺缺珠乏衝突解決的典範。在壓力情境下,他們也許會将自己投注自我毀滅的行為中,譬如說自殺。 性别認同和性取向的不一致也是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那些不被文化、家庭、同學、學校和其他團體所接受的青少年和兒童,將會有嚴重的接納問題,同時也缺少發展過程中應有的支持。此外,毀滅性的家庭類型或是孩童時期早年的創傷經驗會影響接下來的青少年生活,特别是當他們無法處理創傷事件時。 來近來亦有學者專家認為社交網絡的使用與青少年憂鬱、自殺率的上升也有相當的關聯,而國內學者在回顧台灣調查及媒體報導內、指出台灣的青年學子正面温 個到盈的未來,且可能潛在錯綜雜的危險因子交錯,因此台灣在青少年自殺防治的政策上,更需要各部會的共同努力,來面對青少年的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