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04NUTRITION DEPRESSION營養與抗憂鬱從細胞到心靈的整合治療新視野 CHAT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緒論:為何我們要談營養與憂鬱症的關係?
在當代醫學與心理學交會的時代,憂鬱症不再僅是一種「心病」,而是一種涉及大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內分泌異常、慢性發炎狀態、甚至是腸道菌相改變的多因子疾病。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營養攝取的質與量,對情緒健康具有關鍵影響。本文將從理論基礎、營養治療定義、機轉探討、實證研究及四大面向進行深入剖析,提供一套結合科學與人文的整合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營養治療的定義與發展沿革
1. 營養治療(Nutritional Psychiatry)的起源
營養治療,或稱「精神營養學」,是一門跨足營養學、神經科學與心理健康的新興領域。其核心概念為:透過調整飲食結構與補充特定營養素,促進腦部健康與情緒穩定。此概念源自 21 世紀初期對腸道菌相與腦部健康關聯的發現,近年受到更多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重視。
2. 與傳統心理治療的整合可能性
傳統憂鬱症治療多以藥物與心理治療為主,但有高達 30-50% 的患者出現「治療無效」或「部分改善」。營養治療可作為輔助方案,透過修復神經傳導、減少發炎、調節荷爾蒙,達到補強療效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憂鬱症的生理機轉簡述
1. 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憂鬱症與血清素(5-HT)、多巴胺(DA)、去甲腎上腺素(NE)等神經傳導物質密切相關。缺乏這些物質會導致情緒低落、快樂感下降、動機不足。
2. 腦部結構變化
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海馬迴體積減少、前額葉活性下降,與情緒調控功能異常有關。
3. 慢性發炎反應
慢性壓力與不良飲食會誘發系統性低度發炎,促使腦部釋放促發炎細胞激素(如IL-6、TNF-α),進一步干擾神經傳導與神經可塑性。
4. 腸腦軸與腸道菌相失衡
腸道被譽為「第二個大腦」,其微生物組可影響情緒、壓力反應與免疫功能。腸道菌相失衡將導致血清素合成減少、腦炎症反應升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有哪些營養素可改善憂鬱症?改善的機轉分析
1. Omega-3脂肪酸(EPA & DHA)
A• 機轉:改善神經細胞膜流動性、減少發炎、促進血清素釋放。
B• 食物來源:深海魚類(鯖魚、鮭魚)、亞麻仁籽、核桃。
C• 研究支持:一項2022年《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研究指出,補充EPA與DHA可顯著降低中度憂鬱症狀。
2. 維生素D
A• 機轉:調節神經生長因子、提升血清素合成、抑制炎症。
B• 食物來源:蛋黃、香菇、魚肝油、日曬。
C• 研究支持:2023年《Nutrients》指出,維生素D缺乏與憂鬱症風險高度
正相關。
3. 維生素B群(B6、B9葉酸、B12)
A• 機轉:參與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特別是血清素與多巴胺。
B• 食物來源:深綠色蔬菜、全穀類、動物肝臟、豆類。
C• 研究支持:2021年《Frontiers in Psychiatry》發現,低葉酸與B12濃度與憂鬱症嚴重度成正比。
4. 鋅(Zinc)
A• 機轉:抗氧化、抗發炎、調節NMDA受體活性。
B• 食物來源:牡蠣、南瓜子、牛肉。
C• 研究支持:鋅補充可提升抗憂鬱藥物療效,尤其在治療抗性患者中。
5. 鐵與鎂
A• 機轉:鐵參與氧氣運輸與多巴胺合成,鎂可降低神經過度興奮與焦慮。
B• 食物來源:紅肉、堅果、深色葉菜。
C• 研究支持:缺鐵性貧血與低鎂狀態均與憂鬱有高度關聯性。
6. 益生菌與腸道健康食品
A• 機轉:改變腸道菌相,提升短鏈脂肪酸(如丁酸鹽),改善腸腦軸運作。
B• 食物來源:優格、泡菜、發酵食品。
C• 研究支持:2022年德國研究指出,補充益生菌可減少憂鬱症狀且提升社交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不同飲食模式與憂鬱風險的關聯
1. 地中海飲食
富含橄欖油、全穀類、魚類、蔬果、堅果,被證實可降低憂鬱症發生率。
2. 加工飲食與快餐
含糖量高、反式脂肪、加工肉品,與憂鬱症呈正相關,可能因誘發發炎與腸道菌相失衡。
3. 斷食與生酮飲食
有研究指出間歇性斷食與低碳飲食對情緒穩定有潛在幫助,但需依個人狀況謹慎進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案例研究:營養干預在臨床的應用成效
=案例一:35歲男性工程師憂鬱症改善經驗
1• 背景:長期飲食失衡,情緒低落且服用抗憂鬱劑成效不佳。
2• 介入措施:補充Omega-3、葉酸、維生素D與每日一杯優格。
3• 結果:三個月後HAM-D(憂鬱量表)得分下降50%,睡眠與專注力顯著提升。
=案例二:45歲女性教師更年期憂鬱與營養支持
1• 背景:進入更年期後情緒波動大,飲食偏素食且缺乏維生素B群與鐵。
2• 介入措施:調整飲食,補充鐵劑與B12。
3• 結果:四週後情緒穩定、頭暈與心悸改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從四大面向整合探討營養與情緒的關係
=生理層面:營養是神經傳導的燃料
每一種營養素都如同大腦運作的「螺絲釘」,缺一不可。營養支持大腦發育、調控情緒穩定、並抵抗神經退化。
=心理層面:飲食影響自我感與幸福感
良好的營養狀態有助於提升能量、降低焦慮、增強自信。反之,營養不良容易引發焦慮、倦怠與自我懷疑。
=社會層面:飲食習慣受文化與環境影響
高壓、快節奏的生活型態讓人容易依賴便利食品,造成身心惡性循環。教育、政策與職場支持可促進健康飲食文化。
=靈性層面:食物與情緒的深層連結
進食不僅是生理行為,也是心靈儀式。規律進食、感恩心態、慎選來源,可提升內在安定感與連結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臨床應用建議與實務對策
1. 憂鬱症患者應進行營養評估
醫師或營養師應評估患者營養狀態與潛在缺乏項目,量身訂做營養處方。
2. 健康飲食須結合心理衛生教育
應在學校、職場、家庭中推廣「飲食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從小培養正向飲食觀。
3. 多學科合作建立整合治療系統
醫師、心理師、營養師共同合作,可提升整體治療效果與患者依從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未來研究方向與挑戰
1• 營養素與特定基因型的互動研究
2• 腸道菌與情緒障礙的雙向影響機制
3• 高風險族群(如青少年、老年人)的營養心理干預模式
4• 從營養預防角度發展全民健康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結語:我們吃什麼,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憂鬱症的治療不應只是「藥物與對話」,還需要「食物與理解」。飲食是最日常的療癒力量,也是最被忽視的潛在武器。讓我們從今天起,重視每一口食物所蘊含的情緒密碼,喚醒身體內在的平衡智慧,走向更完整的身心整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