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精神醫療角度理解與支持被霸凌者:多面向全人照護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www.yang1963.com.tw/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一、前言:一場隱形的傷害,一個無聲的求救

在教室的角落,在校園的角落,在社群平台的留言串中,一個個孩子默默承受著言語、肢體、甚至網路世界無形的傷害。被霸凌的痛苦,往往不是一時的,更可能在身心留下難以癒合的創傷。本文將從精神醫療的角度,結合具體案例,分析被霸凌者的成因、特徵、言行表現、心理防衛機制與因應方式,並從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多元角度提出建議,幫助他們重新拾回自我,走出陰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具體案例說明:15歲的阿哲的求救訊號

=人物:阿哲(化名),15歲,國中三年級男生。

=事件:遭遇長期校園霸凌,出現自殘傾向,曾因壓力過大在廁所內割腕,被同學發現送醫急救。

=時間:202410月至20253月間。

=地點:台灣中部某公立國中與地方精神科門診。

背景與物件:LINE群組、筆記本、刀片、校園監視器畫面。

=情節描述:

阿哲是一個成績中上,喜歡畫畫的孩子,性格內向安靜。升上國三後,因一次小測驗成績突出而受到老師稱讚,卻意外引發同學的嫉妒。幾位班上男同學開始嘲笑他「死讀書仔」、「娘娘腔」,並在LINE群組貼上合成的惡搞照片。甚至有同學故意在他抽屜裡塞入衛生棉、寫著「娘砲」的紙條。

阿哲漸漸不敢在學校吃午餐,常躲在廁所哭泣。他開始在筆記本寫下負面語句,如:「我是垃圾」、「沒人喜歡我」。某天,他在學校廁所用美工刀自殘,被發現後送醫。經轉介至精神科診療,被診斷為中度憂鬱症合併社交焦慮症,並啟動個案管理與家庭諮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十個重點內容

 

1.  霸凌成因多元:不只是同儕壓力,更有社會文化影響

2.  被霸凌者的精神特徵與臨床症狀辨識

 

3.  心理與行為訊號:不容忽視的自我攻擊行為

4.  霸凌持續的機制:沉默、羞恥與制度性冷漠

 

5.  精神醫療介入的重要性與關鍵時機

6.  生理層面對霸凌創傷的影響:神經系統與荷爾蒙變化

 

7.  心理層面照護:情緒調節、信念重建與創傷處理

8.  社會層面支持系統的建構與學校責任

 

9.  靈性層面關懷:重建價值感、找回生命意義

10. 預防與再犯控制:教育、政策與陪伴同行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霸凌的成因:權力不對等的陰影與文化養分

霸凌的發生,往往源自權力不對等的結構。校園文化若強調「競爭」、「排名」、「順從主流」,較為內向、創意或不同風格的孩子易成為目標。網路社群的匿名性與快速傳播,也加劇了霸凌的強度與範圍。

此外,部分學生因來自功能不佳的家庭(如情感冷漠、父母暴力),也可能轉而在學校中尋求「控制他人」的快感,透過貶低與排擠來獲取自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被霸凌者的精神醫療特徵與臨床辨識

臨床上,被霸凌者常見以下精神狀況:

1• 情緒障礙(如憂鬱、焦慮)

2 PTSD(創傷後壓力障礙)

3• 自我傷害行為(如割腕、抓傷)

4• 睡眠障礙(如失眠、惡夢反覆)

5• 食慾異常(暴食或厭食)

6• 逃避現實(沈迷手機、動漫、虛擬世界)

精神科醫師透過病史訪談、心理測驗(如CDI兒童憂鬱量表、SCARED焦慮量表)與觀察,可初步鑑別並制定治療計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心理與行為訊號:這些改變是求救的訊號

阿哲的行為變化是求救訊號:

1• 變得沉默、不願與人互動

2• 拒絕上學、情緒暴躁

3• 日記出現死亡或負面自我描述

4• 喜歡穿長袖遮掩傷口

5• 開始出現幻想報復的內容

家長與老師若能及時覺察、傾聽而非責備,可大幅降低悲劇發生的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生理層面的影響:從神經內分泌到免疫功能

霸凌會引起腦部壓力反應系統活化,如:

1• 腎上腺皮質醇過度分泌,導致情緒失控與記憶力下降。

2• 杏仁核過度敏感,對社會威脅過度警覺。

3• 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持續啟動,造成身體疲倦與免疫力下降。

4• 長期慢性壓力亦與自律神經失調、青春期發育遲緩、內分泌異常有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心理層面處置:認知行為療法與情緒修復

阿哲在接受治療後,心理師採取以下策略:

1• 情緒表達訓練:鼓勵阿哲用圖像、語言表達內在情緒。

2• 認知重建:協助他重新認識「成績好不該被罰」的自我價值。

3• 創傷敘事療法:讓他用繪畫重構經驗,釋放創傷記憶。

4• 正念練習與呼吸放鬆:幫助他穩定焦慮。

持續的陪伴與正向經驗的建立,是讓創傷不再主宰人生的關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社會層面的支持系統與學校責任

學校應主動:

1• 建立「霸凌防治通報系統」與心理輔導站。

2• 定期進行班級人際關係觀察。

3• 教導學生「非觀眾即共犯」的概念。

4• 設立班級「情緒互助日記」作為安全出口。

5• 鼓勵老師進修兒童心理與創傷教育。

社區與家庭也要共同承擔責任,如陪孩子參與社團、鼓勵他發展興趣與人際自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靈性層面的重建:給孩子一個存在的意義

「我為什麼要活下去?」這是許多被霸凌者心中的疑問。

透過靈性關懷與價值重建:

1• 鼓勵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與天賦。

2• 引導其參與志工、服務學習,產生「我對他人有幫助」的感受。

3• 利用藝術治療、自然療癒(如森林輔導)啟動內在療癒力。

4• 宗教或信仰支持也可提供精神力量與存在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預防與再犯控制:從根本教育與制度改變做起

1• 對霸凌者:提供怒氣管理課程、家庭功能重建,避免將霸凌視為「只是小孩玩鬧」。

2• 對學校與社會:立法保障被害者權益,設立第三方申訴機制。

3• 對教師與家長:開設「霸凌識別與應對」課程,強化察覺力與溝通技巧。

4• 對全體學生:培養同理心、社交技巧與尊重差異的教育。

5• 建立跟進機制:即使霸凌事件平息,仍需半年以上追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結語:從創傷走向轉化的旅程

阿哲在接受精神醫療與心理支持半年後,情緒明顯改善。他重新拾起畫筆,在輔導老師鼓勵下,參加校內美術比賽獲得佳作。曾經的傷,如今成為了他理解人性、表達自我的顏料。他在畫作的角落寫下一句:「我曾走過黑夜,但我學會了點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總結十點核心:

 

1.  霸凌非個案,是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的產物

2.  被霸凌者常有明確精神症狀,可臨床辨識

 

3.  早期心理介入能減緩惡化、防止自殺

4.  霸凌傷害不只心理,也影響生理機能

 

5.  認知行為與創傷敘事為主要心理療法

6.  學校應主動承擔保護與教育責任

 

7.  家庭應提供穩定、接納的環境

8.  社區與醫療體系應組成支持網絡

 

9.  靈性照顧可強化被害者生命意義

10. 教育與制度改革是終止霸凌的根本解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