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415孩子鼓起勇氣跟父母講心裡話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楊博士Q2

A回答1

   有時候孩子鼓起勇氣跟父母講心裡話,結果父母的關心傳達出來卻像「命令」,尤其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無法以身作則,在溝通上就更容易阻礙,到底為何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又常見的家庭溝通問題。當孩子鼓起勇氣想說出內心話,父母卻用「命令式」的關心回應,不但可能讓孩子感到受挫,更可能傷害彼此的信任感。而當父母「言行不一」,自己無法做到的事卻要求孩子做到,這種雙重標準也會讓孩子更加反感甚至封閉心門。

這樣的現象,其實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

 

一、生理層面:壓力反應與自動化行為

父母在面對孩子吐露心聲時,如果感到焦慮、擔憂或不安,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可能迅速啟動「戰或逃」的壓力反應,導致理智(如同理、傾聽)被壓抑。這時候,父母可能無意識地進入「控制模式」,用命令來壓制不確定感,這是一種自動化的防衛行為。

 

二、心理層面:關心背後的焦慮與無意識投射

 

1.  控制=關心? 很多父母從小被灌輸「對孩子要嚴格才是愛」的觀念,於是他們把「命令」當作「保護」的一種方式,認為只要孩子照著做,問題就能被解決。

 

2.  無法示弱的家長心態 有些父母其實內心知道自己也做不到(例如叫孩子早睡,但自己天天熬夜),但他們不願在孩子面前承認「我也有做不到的時候」,因為這代表「失去權威」。

 

3.  代間創傷與角色混淆 某些父母在童年未曾經歷過被傾聽、被同理的對話方式,因此當自己的孩子開始表達真實感受時,他們可能無法處理這種「情緒資訊」,只好回到熟悉的「命令式語言」。

 

三、環境與文化層面:權威式教育的影響

 

1.  儒家文化下的親子角色 傳統觀念強調「父母永遠是對的」、「孩子要聽話」,這種單向權威溝通模式根深蒂固,當孩子嘗試逆向溝通時,就容易被視為「頂嘴」或「不懂事」。

 

2.  現代與傳統價值觀的衝突 現代孩子成長於更開放的教育與媒體環境,鼓勵表達、探索與平等對話。但很多父母依舊受限於舊有教育模式,導致親子雙方價值觀差距拉大,難以在同一頻道溝通。

 

四、靈性層面:關係中的愛與恐懼

從靈性的角度來看,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接納與陪伴,但許多父母的關心其實是包裹在「恐懼」之下的,例如:

1• 害怕孩子走錯路、失敗、受傷。

2• 害怕自己不被需要、不再是「有用的父母」。

3• 害怕放手代表失去對孩子的掌控。

這些恐懼會讓父母在「愛的名義」下,用命令來掌控孩子,以換取安全感,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被否定、被質疑,而非真正的理解與接納。

 

#總結: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1=因為父母習慣了用「解決問題」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而非真正去「聆聽與共感」。

 

2=因為父母也曾是沒有被傾聽的孩子,長大後只能複製那種被教育的方式。

 

3=因為愛裡參雜了控制、恐懼、焦慮與無力,讓本該溫柔的對話變成了硬邦邦的指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