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2 「高功能性憂鬱」、「慢性焦慮、憂鬱」 有「延遲成年」 【楊聰財專欄】
問題;「高功能性憂鬱」、「慢性焦慮、憂鬱」的定義與表現
精神醫學上「身理功能正常≠心理健康」的迷思
很多人以為18歲就等於長大,其實大腦的前額葉掌管決策、情緒控管、風險評估的區域,許多人要到25歲才成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延遲成年」這個詞彙?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假裝正常的痛苦:從高功能憂鬱與慢性焦慮,看見延遲成熟下的靈魂掙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前言:在微笑背後的沉重
在燈光明亮的辦公室裡,她總是面帶笑容,準時交出漂亮的簡報;在朋友聚會中,他永遠是最風趣幽默的存在,聽不見一句怨言。你可能從未發現,他們笑容背後,有著難以言喻的疲憊與壓力。
這種現象,正是「高功能憂鬱」與「慢性焦慮」的真實寫照。本文將透過實際案例,探討這些心理狀態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悄悄蔓延,並從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四個面向深入剖析,揭開假裝堅強之下,靈魂的吶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定義與特徵:什麼是高功能憂鬱與慢性焦慮?
高功能憂鬱(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
這不是《DSM-5》或《ICD-11》裡的正式診斷名詞,但臨床心理與精神科醫師常用來描述那些「看起來沒病、實則內耗」的患者。這些人通常:
• 工作能力強、成績優異
• 對外人和藹可親
• 遵守規範、有責任感
• 卻在私下常感到空虛、疲憊
• 無法真正快樂
• 常以「應該」來自我要求,壓抑情緒
這是一種「功能正常的憂鬱」,症狀可能符合「持續性憂鬱症(PDD)」的診斷標準,但他們總是「撐得住」,卻「不快樂」。
慢性焦慮(Chronic Anxiety)
不同於急性發作的驚恐症,慢性焦慮如同潛伏的暗流,日復一日地消耗心理能量。其特徵包括:
• 長期過度擔憂未來
• 對日常事務有無止盡的預想風險
• 身體症狀如胃痛、頭痛、呼吸淺促
• 難以專注、易怒、無法放鬆
這些人可能有「廣泛性焦慮症」(GAD)的診斷傾向,但在社會壓力與成功文化下,他們常常選擇「自己吞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案例故事:28歲的完美行銷女王崩潰了
人物:小婷(化名)
• 年齡:28歲
•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
• 時間:2024年7月
• 職業:科技公司行銷主管
• 背景:政大研究所畢業,擅長簡報、社群操作、產品行銷
事件經過:
2024年初,小婷升職為行銷主管,開始領導一個5人團隊。外人眼中,她年輕有為、氣質出眾,客戶應對得體、部屬信服。她的IG常曬著與同事聚餐、參加國際論壇的照片,看起來風光無限。
但她的生活漸漸出現裂縫。每天凌晨2點還在修改企劃案;一週只睡20小時;即使交出完美的成績,她仍覺得「不夠好」。她吃不下、瘦了6公斤,失去了對電影、閱讀的興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根本沒資格活著」。
2024年7月的一個深夜,她在信義區高樓大廈的頂樓,發了一則限時動態:「好累喔,我真的沒辦法了。」幸好被朋友看到、緊急通報,才避免了悲劇。
後續發展:
她被送往台北某醫學中心精神科急診,確診為「持續性憂鬱症合併焦慮傾向」,住院治療三週,並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BT)與藥物穩定情緒,重新建立生活節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生理面向:當心理壓力反噬身體
• 慢性失眠:交感神經持續亢奮,無法進入深層睡眠,影響記憶與免疫系統。
• 腸胃失調:腸腦軸線失衡,造成食慾不振或暴食。
• 免疫下降:容易感冒、皮膚過敏、女性荷爾蒙失調。
• 腦神經變化:MRI研究發現長期憂鬱會影響前額葉灰質密度與神經傳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心理面向:掩蓋情緒的代價
• 過度完美主義:對自己永遠不滿,將價值與成就綁在一起。
• 情緒壓抑:不敢表達脆弱,擔心被批評或覺得「矯情」。
• 自我否定循環:即使做得再多,仍覺得「我不夠好」。
• 拖延與過度補償:焦慮導致拖延,拖延引發罪惡感,再用過度努力彌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社會面向:集體文化的無形壓力
• 成功迷思:社會讚美效率、成就、KPI,忽視過程與情緒。
• 情緒污名化:憂鬱=軟弱,焦慮=抗壓差,導致許多人不敢求助。
• 人際表演焦慮:怕別人發現自己其實很脆弱,關係越親越難說出口。
• 家庭與職場期待:特別是女性被賦予「要完美又溫柔」的矛盾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精神靈性面向:迷失的方向與空虛感
• 生活失去意義:日復一日為KPI拼命,卻問不出「我為什麼存在?」。
• 缺乏內在價值感:將人生價值建立在外界的評價與掌聲。
• 靈性飢餓:缺乏與自己、他人、宇宙之間的深層連結,導致空虛與疏離。
• 未覺察的內在傷口:童年經驗、失落創傷,未被療癒,化為壓力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從延遲成熟看現代青年的心理挑戰
• 前額葉尚未成熟:大腦負責自制與情緒控管的區域要到25歲才穩定。
• 社會提早賦權責任:18歲就要填志願、選科系、找工作,心理卻尚未準備好。
• 資訊爆炸與比較焦慮:社群媒體讓比較無所不在,自尊建立在「他人眼光」。
• 人際連結弱化:孤獨成為常態,卻缺乏能談心的深層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療癒之道:整合多面向,回到自己
生理層面
• 建立規律作息(睡眠、飲食、運動)
• 補充腦部營養素(如Omega-3、B群)
• 減少咖啡因與刺激性物質
心理層面
• 接受心理治療(CBT、ACT、心理動力等)
• 書寫情緒日記、學習表達情感
• 練習情緒辨識與自我安撫技巧
社會層面
• 拓展非績效型的人際關係(朋友、支持團體)
• 減少對外在成就的依賴與比較
• 學習設定健康的界線
靈性層面
• 自我探索: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
• 正念冥想、宗教信仰、與自然連結
• 建立「我存在就是有價值」的信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結語:關注內心的聲音,才是真正的強大
在這個鼓勵拼搏、隱忍與表現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表面的成功迷惑,忽略了內在的聲音。高功能憂鬱與慢性焦慮,正是現代人靈魂的警訊。那不是懦弱,而是心靈向我們發出的求救訊號。
當你發現自己經常失眠、無法放鬆、總是覺得「不夠好」時,請給自己一個機會停下來。就像小婷一樣,敢於說出「我需要幫助」,也是一種成熟與勇敢。
心理健康,是一條需要全人支持的道路。讓我們一起學會「真實地活著」,而不是只是「活得像個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你或你身邊的人正經歷類似的狀況,請勇敢尋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諮商輔導資源的協助。你不孤單,也值得被了解與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