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515 Psychology Interpersonal B C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主標題】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覺察內在模式,重塑人生關係的啟示之旅
【前言】
當我們一再陷入同樣的人際困境,當我們在關係裡受傷後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也許,我們應該停止問:「為什麼他們總是這樣對我?」而是開始問:「我是如何教會他們這樣對我的?」本篇文章從黃啟團《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出發,透過具體案例與多重面向分析,探討人際互動中「自我負責」的深刻意義。
【案例導入】
=案例人物:李惠茹(化名),38歲,女,職業是中學英文老師
=事件時間:2023年3月至2024年4月
=事件地點:新北市某國中與其家庭住所
=事件描述:李老師婚後十年,丈夫長年加班,鮮少參與家庭生活;女兒青春期叛逆,對她不耐煩且冷淡;學校裡,學生家長投訴她教學方式太嚴苛,同事私下疏離她。她心力交瘁,常在夜晚默默哭泣,覺得自己怎麼付出都不被理解。
直到一次參加黃啟團心理課程後,她聽到那句話:「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她震驚、抗拒、反思,最後痛哭釋懷。她開始觀察自己的模式,發現自己長期用「我是為你好」的姿態對待丈夫、女兒與學生,無形中營造了壓力與距離。她學會道歉、放手與溝通,也重新感受到愛的回應。
【十個重點內容】
一、自我模式是關係劇本的編劇者(心理層面) 我們不是關係中的受害者,而是共同創造者。我們的內在信念與應對方式,無形中塑造了別人對我們的回應模式。
二、情緒背後藏著未被看見的需求(心理+靈性) 憤怒、焦慮、悲傷不是問題,而是內在需求的訊號。若能正視、接納這些情緒,將是自我療癒的開端。
三、身體記憶是早年模式的副本(生理層面) 我們的自律神經系統早已習慣「應該緊張」、「應該討好」,生理上的焦慮其實來自無意識的生存策略。
四、逃避與壓抑創造關係的冷暴力(心理+社會) 當我們在關係中選擇冷處理或壓抑情緒,其實是變相的傷害。這會讓他人更不知道如何靠近你。
五、每段關係都是回到自己的路(靈性) 所謂「覺察」,不是要去改變別人,而是透過他人當鏡子,看見自己的信念與行為投射,從而走上自我修復之路。
六、信念塑造命運,改變從重寫內在語言開始(心理+靈性) 當我們從「我不夠好」的信念,轉變為「我值得被愛」,世界就會開始轉向。
七、身體是情緒與信念的轉譯器(生理+心理) 當我們覺察緊張時的呼吸、焦慮時的胃痛,學會透過身體調節(呼吸練習、正念),我們就能在第一時間阻斷負面循環。
八、人是彼此的能量場(社會層面) 「目中有人」才能得到尊重,「目中無人」容易激發對方防衛與冷漠。懂得尊重與邊界,是良好人際的基礎。
九、改變他人不如改變回應方式(心理+社會) 當你不再用同樣的方式回應傷害者,你就在打破舊有模式,創造新可能。
十、痛苦是邀請,不是懲罰(靈性層面) 那些令你痛苦的關係,或許正是人生安排你進入成長與轉化的門。若你願意,它們就是通往愛的契機。
【結語:重寫生命劇本的勇氣】
李惠茹在2024年初重新與丈夫建立溝通機制,每週約會一次,傾聽彼此內心話語;她對女兒不再控制,而是給予信任與選擇空間;在校園,她調整教學風格,從權威走向引導,贏得學生與同事尊重。她說:「我沒變得完美,但我學會了不再重演傷人的劇本。」
這本書與她的生命經驗一樣告訴我們:別人怎麼對你,是你用你的模式教會他的。而當你願意停下來,看看那個總想用努力討好換愛的自己,擁抱她、療癒她,也許,整個世界都會柔軟下來。
願你我,都有勇氣成為那個重新編寫劇本的人,從「被對待」走向「選擇怎麼被對待」,從而活出真正的自由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