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成長型思維,屢敗屢戰,攻無不克! 之二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培養「成長型思維」
史丹佛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提出「成長型思維」的觀念,她的研究教導我們,如果我們只注重自己有多完美或多聰明,這些自我認知其實反而會妨礙我們把握機會成長。我們害怕更大的挑戰,不敢輕易冒險,因為冒險踏出去的步伐有可能踩不穩,進而證明我們其實不完美或不聰明。關注是否完美或聰明,這種思考模式稱為「固定型思維」。相較之下,她的研究指出,我們應該關注努力的程度,因為努力絕大部分是操之在己的,這種思考模式就稱為「成長型思維」。期盼有多一點「成長型思維」的你期盼有機會展現你的能力、有機會把能力磨練得更熟練、被賦予更多的信任和責任、貢獻的心力得到相應的報償,同時能夠樂在工作或者是課業學習之中。
以成長型思維去面對脆弱,就會發現承認脆弱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為脆弱也很可能是促成進步的一種力量;如果我們敢於承認什麼會傷害我們、令我們厭惡或感到羞恥,對自己的意識說實話,或許也向幾個我們摯愛的人誠實透露,然後詳加討論下一次遇到也許可以怎麼做,我們會變得更堅強,更充分準備好迎接下一個(無可避免的)打擊到來。而且彼此之間也能建立更友好的連結。
#成長型思維會影響學習心理狀態
例如成長型思維運用於青少年心理輔導,已有學者針對這樣的做法進行研究,檢驗是否真的可以使用「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來協助青少年打敗憂鬱與沮喪。
一、研究成長心態的學者們發現到,一旦孩子知道自己的心智是可以改變的,也知道他們生來就具有可以發展與培養的各項技能時,他們的學業成績也會跟著進步。而最近一項發表在《臨床心理科學》(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更顯示,若能將上述的思考與觀念運用到社交與心理問題,讓孩子們知道一個人的個性與特質是可以改變的,就能幫助他們減少沮喪感。
二、由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成長心態的Yeager帶領他的團隊帶著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介入性研究(intervention),對象是三所高中、總共600名高一新生,他們在九月入學時被隨機分入「介入性研究組」與「控制組」。介入性研究組的學生在入學時被要求閱讀兩篇文章,其中一篇的內容是「被霸凌並不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也不是因個人缺陷造成的結果;而霸凌者也不全都是『壞人』」,另外一篇文章則是與大腦的可塑性有關。在閱讀這兩篇文章之後,學生們要寫一篇關於人格如何改變的文章分享給未來的高一新生。至於被分配到控制組的學生,他們所閱讀的文章則是著重在運動能力的改變,跟人格改變沒有任何關係。九個月之後,也就是隔年的五月,Yeager的研究團隊追蹤了這批學生。他們發現,被分到控制組的學生們,大約有百分之39的人出現了臨床上被認為是嚴重的沮喪症狀。至於另一組介入性研究的學生們,即使他們遭遇到霸凌,卻沒有出現類似的沮喪症狀,這份數據讓研究者感到相當振奮:因為綜合以上相關研究可知,學生若具比較明顯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不論在學習表現或心理狀態上都比固定型思維模式較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