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要如何才能善終?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自己看著華視新聞雜誌【病痛纏身‧生死兩茫茫 「斷食善終」‧安樂死爭議難解】,腦海中想起87歲中風臥床、失智,肺炎、泌尿道感染,身上插著鼻胃管、尿管的母親,熱騰騰的兩道眼淚不由自主地留下,因為這個讓人看到生老病死、人生最後旅途要如何圓滿的結束,在台灣這個土地上,有很多的爭議、雙重標準、以及多人的身心煎熬!因為本人是台灣老人精神科專科醫師,以及台灣長照醫學專科醫師,所以寫此文表達己見,也很期盼有更多的對話與交流!
#人到底要如何才能善終?
善終是一個深刻的議題,它涉及到生死、倫理、信仰等多個層面。以下是一些人們常提及的善終的觀點和建議:
1. 規劃終身事務:這包括製定遺囑、處理財務安排、確定醫療護理代理人等。透過提前計劃,您可以確保您的事務在您無法自理或離世後得到妥善處理。
2. 與家人和親友溝通:與家人和親友討論您的意願、價值觀以及對終末議題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這有助於確保在重要時刻他們了解您的願望並能夠支持您。
3. 探索個人信仰:對許多人來說,信仰和宗教信仰在面對生死時提供了安慰和指引。無論您是屬於哪個宗教或信仰系統,都可以通過對自己的信仰進行探索和實踐來獲得心靈上的寬慰。
4. 確保醫療護理代理人:選擇並通過法律程序確定一位您信任的人來作為您的醫療護理代理人。這樣可以確保在您無法自理時,有人可以代表您做出醫療決策。
5. 尋求心理支持:面對生死問題可能會引發各種情緒和心理壓力。尋求心理學家、心理輔導師或精神健康專業人員的支持和輔導,有助於處理這些情緒和壓力。
6. 過好每一天: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善終並不僅僅是關於生命的最後階段,而是關於整個生命的品質。確保您珍惜每一天,過著有意義的生活,與親人和朋友共度美好時光。
每個人對於善終的定義和實踐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關鍵是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能夠尊重自己的價值觀,並在面對生死問題時感到寧靜和安詳。
#斷食善終
「斷食善終」通常指的是在面對末期疾病或生命垂危時選擇斷食,以實現自主地結束生命。這種做法主要是基於個人的宗教信仰、道德價值觀或對生命的理解。在某些宗教或文化傳統中,斷食被視為一種清潔和靈性修煉的方式,因此一些人選擇以這種方式終結生命。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斷食善終涉及一系列倫理、法律和醫療問題,包括患者能否做出自主決定、是否存在壓力或影響、是否有足夠的知情同意、以及醫療人員的參與等等。在許多國家,斷食善終通常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條件,以確保遵守道德準則和法律規定。
對於一個人是否選擇斷食善終,以及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都應該在尊重個人意願的前提下,與家庭成員、醫療專業人員和法律顧問進行討論,並在這些方面尋求支持和指導。
#安樂死有分類
安樂死(Euthanasia)通常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和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這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積極地實施行為來終止患者的生命。
1. 被動安樂死(Passive Euthanasia):被動安樂死是指不採取進一步的醫療干預,而是讓患者自然地死亡。這可能包括停止提供醫療治療或基本護理,例如不再使用人工呼吸器或不再進行手術。被動安樂死並不是積極地實施行為來終止生命,而是停止延長生命的措施。
2. 主動安樂死(Active Euthanasia):主動安樂死是指通過積極的醫療行為來終止患者的生命。這可能包括給予致命劑量的藥物或實施其他手段來迅速終結患者的生命。主動安樂死通常需要醫生或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直接參與。
此外,還有一種相關的概念叫做間接安樂死(Indirect Euthanasia),指的是在緩解痛苦或提供舒緩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導致患者的生命縮短,但這不是出於直接的意圖終止生命。
這些類別在不同的法律和倫理背景下可能有所不同,並且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具有不同的合法性和道德觀點。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