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知」到「行」行合一 「建立新行為神經迴路」

【楊聰財專欄】

============================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從「知」到「行」的正向循環

    「知」到「行」的正向循環是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過程,這是一種自我增強的循環,可以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以下是該循環的幾個步驟:

1.  知識獲取: 從各種來源(例如書籍、課程、網絡等)獲取知識和信息。這可能包括學習新的技能、理解新的概念或者掌握特定領域的知識。

2.  理解與思考: 將獲得的知識與現有的理解相結合,進行思考和分析。這有助於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並將其應用於實際情況。

3.  制定計劃: 基於對知識的理解,制定實際的行動計劃。這可能涉及設定目標、規劃步驟和確定資源。

4.  執行行動: 基於制定的計劃,開始實施行動。這可能包括實踐新學習的技能、應用新的知識解決問題,或者展開新的項目。

5.  經驗與反思: 在實際行動中獲得經驗,並進行反思和評估。這有助於識別成功和失敗之處,並從中學習。

6.  修正與改進: 基於經驗和反思,調整原有計劃,並提出改進的建議。這有助於不斷完善和提升行動的效果。

7.  再次知識獲取: 基於修正和改進,再次尋找新的知識和信息,以進一步優化行動和提升成效。

這種正向循環可以幫助個人不斷學習、成長和進步,通過將知識轉化為行動,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達成目標。

 

#運用知行合一 建置「建立新行為神經迴路」的科學方法

    "知行合一"是一個古老的哲學概念,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就是說將知識與行動結合在一起。建立新行為神經迴路的科學方法涉及到認知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學以及其他相關領域。以下是一個基於科學方法的簡單框架,來建立新的行為神經迴路:

1.  目標設定:

•  明確地定義你想要建立的新行為。這個目標應該是具體、可衡量的,並且具有挑戰性但可實現。

2.  瞭解神經迴路:

•  研究相關的神經迴路、大腦區域和相應的功能。這可能需要閱讀相關的神經科學文獻,或者諮詢專業人士,如神經科學家或心理學家。

3.  建立意識與行動的連結:

•  確定進行該行為所需的意識和注意力。意識和行動之間的連結在神經科學中被稱為“神經可塑性”。你需要訓練自己將意識引導到你希望培養的行為上。

4.  建立行為模式:

•  通過重複練習和實踐來建立新的行為模式。這可以透過行為心理學中的行為塑造理論來實現,即通過正面強化和反饋來促進特定行為的發展。

5.  培養持久性:

•  穩定和持久地培養這種新行為。這可能需要時間和努力,並且可能需要對環境和生活方式進行一些調整,以確保新行為能夠持續下去。

6.  神經迴路的重組:

•  過程中,持續監測和評估神經迴路的變化。神經迴路可能會隨著時間和練習的增加而調整和重組,這有助於更有效地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7.  強化與反饋:

•  通過積極的強化和及時的反饋來增強新行為的發展。這可以是內在的,例如自我認可和自我激勵,也可以是外在的,例如來自他人的認可和支持。

8.  持續學習和調整:

•  持續學習和調整你的方法。這可能意味著尋求新的信息、嘗試不同的策略,或者進行必要的修正,以確保你的目標得以實現。

這個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持續的自我監測和調整。通過運用科學方法,你可以更有效地建立新的行為神經迴路,並將知識與行動真正地結合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