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18 Psychology Satir Book心的面貌Your Many Faces 【楊聰財專欄】@ TOPIC=探索心靈的多元面貌:關係與我們的內在建構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前言

 

在每個人的內在世界中,情感與思維如劇場般交替上演。薩提爾大師在《心的面貌》中提出,我們的心靈存在許多樣態,要對自己的各種面貌打開內在觀念,探索、接納並和它們共存。本文將薩提爾對自我接納與成長的思想,進一步深入探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探索與接納

 

1. 識別內在成分

 

在每個人內在的心理模型中,我們通常扮演不同角色。這些角色包括:

 

A• 主宰自我:負責任,定義個人任務。

B• 情感性自我:隨意發揮感情,尤其在不一致或對立的情境中。

C• 分析者:削減許多情緒,僅以理性進行判斷。

D• 適應者:能夠根據環境調整自身狀態,以維持人際關係。

E• 內在小孩:承載著童年的經驗與感受,影響個人的安全感與情緒反應。

 

這些面貌的存在意味著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在不同的環境中平衡它們,以應對現實生活中的挑戰。

 

2. 接納內在衝突

 

我們的內在世界經常充滿矛盾,例如:

 

A• 在工作場合中,我們可能展現理性冷靜的一面,但在親密關係中卻顯得敏感脆弱。

 

B• 我們可能渴望自由,卻又害怕失去安全感。

 

這些內在衝突並非異常,而是心靈成長的一部分。透過認識並接納這些衝突,我們才能更有意識地選擇適合當下的狀態。

 

3. 自我對話的力量

 

與內在不同面貌進行對話,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自己的需求與感受。例如:

A• 當焦慮感來襲時,可以詢問自己:「我是害怕失敗,還是害怕他人評價?」

B• 當感到憤怒時,可以探問:「這個憤怒背後,是否藏著被忽視的需求?」

透過這種內在對話,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學會與自己和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阿美的成長之路

 

4. 人、事、時、地、物

A• 人: 阿美,32歲女性,一名工程師。

B• 事: 經歷家庭創傷,導致她在人際關係中過於防備。

C• 時: 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但始終感到與人疏離。

D• 地: 新加坡。

E• 物: 透過心理治療與自我探索,學會接納內在不同的面貌。

 

阿美在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嚴格管教讓她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以理性作為主要應對方式。然而,這種壓抑使她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孤立。透過薩提爾的方法,她開始探索內心的不同層面,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並與內在的矛盾和解。

 

5. 身體與情緒的連結

 

在心理學中,身體與情緒密不可分。例如:

A• 長期壓抑情緒可能導致身體緊繃、消化不良等問題。

B• 憤怒可能伴隨心跳加速,而焦慮可能導致呼吸急促。

 

透過覺察身體的訊號,我們能更快地察覺內在的情緒狀態,並適時調整。

 

6. 情感模式的重塑

 

阿美透過治療學會:

A• 允許自己表達需求,而非一味迎合他人。

B• 接納自己內在的脆弱,並將其視為力量的一部分。

C• 在關係中建立健康的界限,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這些改變讓她在人際互動中更加自在,也改善了與家人的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成長的十個關鍵點

 

7. 認識自己不同的面貌

 

每個人都有多種面貌,了解它們才能更好地整合內在世界。

 

 

8. 允許內在矛盾共存

 

不需要排斥矛盾,而是學習如何讓不同面向彼此合作。

 

9. 建立與自己的對話

 

與自己的情緒對話,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自身需求。

 

10. 覺察身體與情緒的關聯

 

情緒會影響身體狀態,學會傾聽身體的訊號有助於情緒管理。

 

11. 學習表達需求

 

適當表達需求,而非壓抑或逃避,有助於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12. 培養自我同理心

 

學會對自己溫柔,能夠幫助我們減少內在批判,增加自信。

 

13. 設立個人界限

 

學會說「不」,確保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不被忽視。

 

14. 練習正念與靜觀

 

透過冥想、呼吸練習等方式,培養專注當下的能力。

 

15. 在生活中實踐內在改變

 

心理成長不僅是理論,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

 

16. 擁抱變化,允許自己成長

 

接納改變是成長的關鍵,學會調適新環境與新挑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薩提爾的《心的面貌》帶領我們深入了解自己的多重面貌,並教導我們如何接納與整合它們。透過探索內在世界,我們不僅能更理解自己,也能與他人建立更深層的連結。自我探索的過程或許充滿挑戰,但每一步都將讓我們更加完整,活出更真實的自己。

 

@重要參考資料

心的面貌(新版)Your Many Faces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朱麗文張老師文化2014/07/18

=內容簡介

  【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的 - 心靈美學

 
  接觸,不是一場你贏我輸的遊戲,而是以人為本位,
  以人為關懷,很坦承的生活,很人味的分享。
  每個人內心都有許多面貌,唯有學習接納自己,
  尊重自己,和自己成為親密朋友,
  並嘗試去探索內在的心靈世界,
  讓自己的生命不斷地更新和變化,
  才能建立開闊的胸襟和希望的未來。

要尋求人生更多的可能性,首要之務在於認同和接受我們自己的所有面貌,進而學習去經營良善的部分。對自己不了解的時候,對自己缺乏信心的時候,不妨看看這本書,可以從中發現新的可能。

=作者簡介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19161988

  被美國著名的《人類行為》(Human Behavior)雜誌譽為「每個人的家族治療大師」。

  薩提爾說: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雖然她也了解造成人們煩惱痛苦或遇事束手無策的原因,但她的信念重心仍在於強調使人們充實、快樂和成功的事物。

  直到一九八八年去世之前,薩提爾女士一直在十一個國家的許多大企業和政府組織中,擔任她稱之為「人際溝通」和「人類組織」訓練課程的講師,同時也是美國北部各州許多著名大學的「巡迴教授」,更兼任無數社會工作及心理輔導中心之顧問工作。

  維琴尼亞.薩提爾著作翻譯成中文版書目如下――
  1.《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
  2.《家庭如何塑造人》The New Peoplemaking
  3.《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與約翰貝曼、珍歌柏、瑪莉亞葛莫利合著)
  4.《薩提爾治療實錄――逐步示範與解析》Satir Step by Step: A Guide to Creating Change in Families(與蜜雪兒包德溫合著)
  5.《跟薩提爾學溝通》The Satir Approach to Communication: A Workshop Manual (與蜜雪兒包德溫、珍歌柏合著)
  6.《與人接觸》Making Contact
  7.《心的面貌》Your Many Faces
  8.《沉思靈想》Meditations & Inspirations
  9.《尊重自己》Self Esteem
  (以上皆由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

譯者簡介  朱麗文
  美國愛荷華大學文學碩士,曾任教於銘傳管理學院(現銘傳大學)及從事英語教學廣播工作。譯有《心的面貌》、《尊重自己》等書。

目錄

二版序 歷久不衰的遺產 瑪麗諾芙莉特
推薦文 吳就君
譯序 心靈的探索 朱麗文
作者序 冒險探索內心的奇蹟
前言 拋開悲觀想法,冒險一探究竟
內心舞台第一幕:揭開帷幕
中場休息:衝出你的情緒牢籠
內心舞台第二幕:誰是主人
我們學到了什麼
你的資源輪
別有所見,冒險一試
著名的臉孔
旋轉木馬
哪一個才是我
你是一座活動藝術品
尋找自己的道路

二版序

歷久不衰的遺產 瑪麗.安.諾芙莉特(Mary Ann Norfleet)╱文 沈明瑩╱譯

  在我接受心理治療師訓練的時候,維琴尼亞.薩提爾是我遇到的第一位已負盛名的治療師。我很快就對她的魅力、她對個人及家庭的尊重,以及她重視對人們接觸內在潛力的鼓勵而印象深刻。她是一位出眾的老師和講員――即使面對一大群聽眾,也總是散發著溫暖及熱誠,使大家覺得是與她直接對話。

  薩提爾女士是家族治療的先鋒,她認為在同一個晤談室內會晤所有家庭成員是工作的關鍵,因為在她眼中,家庭是一個系統,不單是一些成員的組合。在動力中、在互動的情境裏,成員彼此影響。她明確地看到:即使是家庭中的一位成員,該成員依然是一個個體。她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她喜歡每個人或每個家庭都能夠成為他們自己的設計師――可以成長及發展他們的力量,提升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以及成為一個平衡的、和諧的、完整的人。她鼓勵人們相信自己像一輛有生命的車子,用他們自己的許多面貌不斷地平衡,再平衡。

  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50年代寫下了人本主義的傳統,薩提爾女士對此深思,她對協助個人的成長及快樂幸福很有興趣,她鼓勵人們發現及滋養他們獨特的能力,她很肯定這可以幫助人們建立豐富而充實的人際關係,以及改善他們日常生活的品質。薩提爾是運用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核心原則的首批治療師之一;正向心理學在1998年萌芽,而那時薩提爾女士已去世十年。

  1959年精神科醫師傑克森(Don Jackson)在美國加州帕羅奧圖成立心理研究院(MRI),當時家族治療正在萌芽。薩提爾女士是MRI第一位家族治療培訓總監(director),當時傑克森醫師也邀請了其他傑出的研究員及臨床革新者,包括貝特森(Gregory Bateson)、海利(Jay Haley)、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及魏克蘭(John Weakland)。1962MRI獲得美國國家心理衛生協會初次授予的一筆經費,用以培訓家族治療師。薩提爾女士的第一本書《聯合家族治療》在1964年出版,就是以她在這個訓練課程所設計的訓練手冊為基礎。

  1960年代,許多新的治療理論衍生,薩提爾女士很熱切地參與、實驗。1966年她搬到加州西岸Big Sur的依莎蘭學院(Esalen Institute),成為學院的董事。依莎蘭學院是一個發展人性的「實驗室」,推廣不同的學派,讓學員改變的可能性得以增加,那裡也可做為退修重生的地方,在那充滿接納、寬容的環境裏,學員可以經驗各種不同的心理學學派(即使不受學院派的歡迎)及應用各派的哲學。依莎蘭學院的課程應用了東方及西方的技術,例如放鬆、默想及瑜珈,完形治療、內視和藝術治療等具創意的方法。薩提爾女士的熱情、好奇及對人的興趣激勵了與她相遇的人,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潛能,這和她做為培訓課程的總監,為推廣、開發人類潛能運動的核心動力十分配合。

  在《心的面貌》一書中,薩提爾運用她的創意、角色扮演的經驗、心理劇及她創造的其他技術,讓讀者們幻想自己「內心的劇場」,使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自己的個性。

  她很確切地寫出了我們的目標,發展出我們許多個性面貌的「學校」,並採取具體行動,使之成為我們自我探索、自我接納的方式之一,讓我們可以生活得更滿意和充實,在三十多年前她寫此書時,這些方式是很創新的,現在它們則被廣泛使用及接受,成為用來協助人們澄清和達到目標的工具之一。薩提爾一直是她所身處的時代的先鋒,她留下歷久不衰的遺產,經由著作及家庭治療的方法,繼續「存活」在世上,讓世界各地的心理治療師實踐,並在各訓練機構教導。

 

 

=讀薩提爾的《心的面貌》擁抱情緒的多種樣貌 做情緒的主人

隨著薩提爾的論述越來越廣為流傳,借不到熱門書籍的我回去看薩提爾女士早期的創作,《心的面貌》這本書用很簡單好懂的劇場故事,帶領大家了解自我所擁有的多種樣貌,情緒的各種面向都是「我」,好的、不好的都是「我」的一部份,身為主人的自己,要更好的去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根源,更好的混搭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來面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

這本書寫在《腦筋急轉彎》問世很久以前,但感覺讀起來跟這部迪士尼的電影有點類似,每個人都擁有憤怒、理智、愛、權力、好奇、無助等情緒,在第一幕的情境中,透過外在的聲音指揮,讓各種不同的情緒在不應該的時刻輪番出場,好比憤怒出場、用理智去居中協調,導致越來越憤怒;無條件的愛去碰觸憤怒反而讓自己遍體鱗傷;在第一幕的劇本中各個情緒聽從外在的聲音的指示,而這個外在的聲音代表的是世間所有普世價值認為應該要做的事情的隱喻,常常容易讓自己導致內在情緒的一片混亂。

作者在中場休息過後,加入了具象化的主人參與劇場的演出,具象化的主人也就是所謂的自己,更了解自己以後去進一步探究憤怒背後的原因,了解到需要愛的關懷,同時也須要權力來居中協調讓理智更勇敢的鼓勵自己踏出改變的那一步;同樣的情緒的配合,唯有在更了解自己的主人出現,才有了不一樣的結果,才擁有了擁抱不一樣的可能性,讓情緒能夠協同合作幫助主人去了解、面對挑戰、成長及學習愛。

書中有很多動人的譬喻,就好比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擁有著不一樣的靈魂,我們更應該像是欣賞花草的多樣性一樣,欣賞各自所擁有的不同面貌、香氣、果實;而人往往傾向於懼怕彼此之間的不同,而事實上這些不同就只是人類這個物種的多樣性,正因為有這些不同才會有千變萬化有趣的世界存在。

情緒也好比書中譬喻的劇場一般,有「晴天情緒」也有「暴風雨情緒」這些都是自己的多種面貌之一,我們必須允許自己從各種選擇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種來因應,就好比有些時候固執可能導致爭執,但有的時候固執反而成為保護自己的方式,並不只有正向積極的情緒才是唯一人該擁抱的真理,這大概也像腦筋急轉彎中憂憂所帶來的釋懷是一樣的概念。

這真心是一本簡單好讀的書籍,能夠很好的理解如何跟自己的情緒做朋友,珍惜自己的多種樣貌,更積極的向內心探詢,唯有接納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坦然的接受別人也能擁有各自的內心世界,才能更進一步的建立與他人的連結及親密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