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18 BUSINESS BIIK富爸爸窮爸爸 【楊聰財專欄】@ TOPIC=富爸爸,窮爸爸:財務自由之道的啟示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引言

 

在現代社會中,財務自由是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但實現財務自由的道路往往充滿挑戰。《富爸爸,窮爸爸》一書通過對比兩種截然不同的財務觀念,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理財視角。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本書的核心理念,並從生理、心理、社會及精神層面分析其影響。此外,我們將通過一個具體案例來說明這些財務觀念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富爸爸,窮爸爸》的核心理念

 

1. 富人不為錢工作

 

作者指出,中產階級大多數人為了薪水而工作,而富人則是讓金錢為自己工作。這意味著:

A• 富人透過投資創造被動收入,而不是單純依賴工資。

B• 中產階級過於依賴穩定的薪資,但這種模式無法提供長期的財務保障。

C• 財務教育比傳統教育更重要,因為財務知識決定了個人的經濟命運。

 

2. 資產與負債的區別

 

羅勃特•清崎強調:「資產是把錢放進口袋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口袋取出的東西。」

A• 窮人只有支出。

B• 中產階級購買被誤認為是資產的負債(如房屋、車貸)。

C• 富人則專注於購買資產(如股票、房地產、企業)。

 

3. 為學習而工作,而不是為了錢

 

書中建議讀者應該將工作視為學習的機會,而非僅僅是獲取收入的手段。

A• 富人透過不同產業的學習,培養多元能力。

B• 工作不應該只是賺錢的工具,更應該是一個學習投資與管理的機會。

 

4. 了解現金流的運作

A• 財富累積的關鍵在於現金流,而非薪資高低。

B• 了解資金的流動方式,才能有效管理個人財務。

C• 建立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才能真正擺脫財務困境。

 

5. 克服對金錢的恐懼與懶惰

A• 恐懼讓人害怕投資與創業。

B• 懶惰則讓人選擇安逸,而不願意學習與成長。

C• 只有戰勝這些心理障礙,才能真正實現財務自由。

 

6. 稅收的歷史與公司的力量

A• 富人懂得利用公司結構來減少稅負。

B• 透過公司運作,資產增值的速度遠高於個人所得。

C• 一般勞工則因為缺乏財務知識,無法有效運用稅務策略。

 

7. 富人如何投資

A• 富人重視投資,而不是存錢。

B• 股票、房地產、企業是富人主要的投資標的。

C• 投資前要具備基本的財務知識,否則容易被市場淘汰。

 

8. 心態決定財富

A• 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對金錢的態度。

B• 富人相信自己能夠掌控財富,而窮人則認為財富是機運的結果。

C• 心態的轉變,往往是財務成功的關鍵。

 

9. 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

A• 窮人習慣於為別人工作,而富人則習慣於創業。

B• 創業可以讓財富倍增,而受雇則會限制收入的增長。

C• 透過創業,個人可以發掘更多資產增值的機會。

 

10. 如何開始行動

A• 從學習基礎財務知識開始。

B• 建立自己的資產欄。

C• 投資自己的財商,提高對財務的掌控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姓名:王強(化名) 年齡:35歲 職業:工程師 地點:台北 時間:2022

王強原本是一名高薪工程師,年薪約新台幣150萬元,但他發現自己的財務狀況並不理想。每個月的房貸、車貸與信用卡費用佔據了大部分收入,讓他無法存下足夠的積蓄。直到他閱讀了《富爸爸,窮爸爸》,他的理財觀念才有了轉變。

 

=行動與轉變

 

1.  建立財務知識

o   王強開始學習投資,閱讀財務管理書籍。

o   參加線上投資課程,提高財務智商。

 

2.  調整支出模式

o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如豪華車貸與過度娛樂。

o   開始將收入的一部分投入資產,如股票與房地產。

 

3.  投資房地產

o   王強以低首付購買了一間租賃公寓,開始累積房產收入。

o   透過租金收入,他減少了對薪資的依賴。

 

4.  創造多元收入

o   他開始經營副業,如線上課程與部落格寫作。

o   透過這些額外收入,他進一步累積資產。

5.  建立公司,優化稅務

o   他成立了一間小型公司,透過法人運作減少稅負。

o   公司的收益開始穩定增長,最終讓他能夠財務自由。

 

=最終成果

  5年後,王強不再依賴全職工作,而是透過投資與副業維持生活。

•  他的房地產投資與股票投資,每年帶來穩定的被動收入。

•  他實現了財務自由,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富爸爸,窮爸爸》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教育的財務思維,鼓勵個人從財務受雇者轉變為財務自由者。然而,這本書的部分內容也需要讀者理性判斷,避免盲目追求快速致富。最終,真正的財務自由來自於持續的學習、良好的財務管理以及長期的投資策略。

 

透過本文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如何透過改變財務觀念與行動,逐步實現財務自由。這正是《富爸爸,窮爸爸》所要傳遞的核心理念——金錢不應該是束縛,而應該成為人生選擇的工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財務自由、投資、資產負債、心態轉變、現金流、企業創業、稅務策略

 

@重要參考資料

=P=《富爸爸窮爸爸》重點心得整理,以及作者沒告訴你的5件事

要從一片理財書海裡找出一本優質讀物,就像在稻草堆裡找鑽石一樣。《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就是稻草堆裡最大、最亮的那顆「水鑽」,有著絕佳的光澤和完美的賣相。問題在於,不是每個人都是鑽石鑑賞家,更不知道自己可能「錯看」了些什麼 。

=《富爸爸,窮爸爸》是一本怎樣的書?

富爸爸,窮爸爸》是一本長期佔據排行榜的投資理財暢銷書,甚至出到了20週年紀念版。這本書的作者是日裔美國人企業家羅勃特.清崎Robert Kiyosaki),富爸爸系列書籍更在全球翻譯成51種語言、暢銷4100萬冊以上。

在夏威夷長大的作者羅勃特清崎,他的財務價值觀來自於兩個爸爸的引導,一個是親生父親「窮爸爸」,另一個是鄰居的父親「富爸爸」。兩個爸爸對金錢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羅勃特清崎透過一窮一富的故事推演,讓讀者跟他一起重遊這段回憶。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從作者年幼的故事說起,一路談到他出社會、創業的種種經歷。書中挑戰一般讀者常接受到「中產階級家庭」的財務教育,將「富人」的思維模式以富爸爸的口吻娓娓道來,我甚至聽過許多人稱這本書為理財啟蒙之書。

 

=為什麼我會讀這本書?

我原本對《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興趣缺缺,但是剛好我前陣子讀到《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由日本第一書評家土井英司所寫,他說:「很多人會鄙視暢銷書,但其實,光是思考『它為何暢銷』就非常有價值。」

因此,這本書便雀屏中選了。我秉著一股實驗精神,試著實踐從《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學到的精神:「書本不是只有『裡面』可以畫線,書本『外面』或許也有些東西值得畫線。」

這篇文章跟你分享我從這本書裡面學到的重點,以及書本外面作者沒告訴你的那些事。

 

=我的3+1個重點心得整理

在閱讀的過程中,前半段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受到啟發,翻新了傳統中產階級家庭教育的金錢觀(我是公務員體系家庭出身)。但後半段我漸漸感到不對勁,作者對於金錢的愛好、對於賺錢手段的追逐,讓我開始冷靜下來思考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1.富人不為錢工作

羅勃特清崎從富爸爸的言行舉止之中,發現到「中產階級為金錢而工作。但是富人不為錢工作,他們讓錢為他們工作。」我很喜歡這段文字背後的精神,關於富人如何看待金錢,這段文字提供了兩個很棒的觀念。

 

第一,富人並非不工作就能賺錢
許多富人甚至比中產階級更熱愛自己的工作。富人透過許多有挑戰性的工作,不斷成長與拓展見聞。他們透過工作獲得更多的靈感、洞見和商業思維。他們看的不僅是工作薪水的「當下價格」,而是透過工作所學提升自己的「未來價值」。

 

第二,富人重視投資、而非消費
富爸爸雖然有錢,但是非常節儉,他開便宜車、住便宜房。中產階級反而時常落入一個惡性循環,貸款買好車、買好房、買奢侈品,看似物質生活富足了,卻終其一生透過勞力換取薪水。富人專心投資金錢在資產上,用資產滾出來的利息和盈餘進行消費。


2.培養財務智商:資產、負債、現金流

這本書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就是看懂「現金流」的概念,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財務智商。羅勃特清崎把人們擁有的事物區分成「資產」和「負債」兩種,他定義「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口袋裡的東西,負債就是把錢從你口袋取走的東西。」

 

從下圖可以一目瞭然看出,窮人的現金流,大概就是收入和支出打平,無法累積足夠的資產,也很難向銀行借貸。中產階級的現金流,除了花錢消費之外,還必須繳納許多的貸款,如果沒有累積資產的概念,一輩子很可能陷入依靠勞力工作償貸的循環。

 

富人則是盡可能累積資產,用資產滾出來的利息(例如股票債券的利息、房地產收的租金)支應生活,而且盡可能減少負債。「 窮人只有支出。 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富人買入資產。」這個概念,足以開拓你的財務視野,讓你用不同角度去思考自己身處的財務象限。

 

BUSINESS BIIK富爸爸窮爸爸 【楊聰財專欄】富爸爸

 

3.為學習而工作,而不是為了錢

羅勃特清崎雖然在言談之間,充滿了對「受雇工作」中產階級的嘲弄,但是「為學習而工作」這個概念,倒是值得劃線深思。我們可以警惕自己的是,是否單純為了工作的薪水,付出了勞力和時間,過程中卻沒有任何的成長?然而,富人從事工作的目標,除了錢之外往往還有更多的意圖。

作者鼓勵讀者突破框架,打破要在一個行業裡面深度鑽研的執著,勇於嘗試不同的公司業務,甚至在不同產業之間切換。重點是接觸不同的刺激、不斷學習新事物,讓自己觸類旁通掌握更多跨領域技能。舉個例子,你以為羅勃特清崎很會投資?他其實最會的是行銷自己的書和課程(笑)。

在《黑馬思維》書中的這段話,也給了對自己工作迷惘的人們一個勇敢的方向:「起初自以為的的熱情,不一定要堅持不懈,途中做出改變或放棄,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而是在邁向目標的過程中,依據自己內在的動力,去調整和適應新的方向,逐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熱情。」

+1.稅收的歷史和公司的力量

直到書中這一段談稅務與公司的部分,徹底敲醒了我的警鐘。羅伯特清崎毫不掩飾地透露出一個訊息「有錢人懂得用公司來避稅」。對我而言,這根本是一種「倒果為因」的態度,對於金錢的追尋,大可不必至此。

成立公司的目的,應該是透過產出服務或商品,提供給整體社會更多的價值,公司稅務的優勢只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如果把方向弄顛倒,先為了避稅與節稅的手段而開立公司,這不就是令人最討厭的富人嘴臉?羅伯特清崎的文字中,充滿了濃濃的後者意味。

我會隨時以二戰集中營倖存的心理醫師法蘭克在《活出意義來》寫下的這段名言來警惕自己:「成功就像幸福一樣無法刻意追求:它是種隨之而來的東西 當一個人獻身於偉大事業時,產生不期而至的副作用 或傾心臣服於愛人時的副產品。」

=作者沒告訴你的5件事

1.「富爸爸」到底是不是真有其人?

富爸爸是虛構的。羅伯特清崎在1992年出版他寫的「第一本書」《如果你想變有錢又快樂,別去上學》,教父母與其送孩子去學校,倒不如教他們怎麼投資房地產。在書中他稱讚自己的親生父親 Ralph H. Kiyosaki 是他此生「最好的老師」。

在後來1997年出版的《富爸爸窮爸爸》書中,曾經是最好的老師的親生父親,卻成了他口中的「窮爸爸」。自此之後,他就一直聲稱「富爸爸」是真有其人,要求出版社歸類為「非虛構書籍」。直到2000年受邀上了歐普拉的節目,這個具有十足話題又勵志的「真人真事」就此引爆開來。

不過,隨著世界各地讀者和記者們抽絲剝繭之下,許多證據顯示根本沒有富爸爸這號人物。終於在2003SmartMoney雜誌專訪的時候,羅伯特清崎親自說道:「難道哈利波特是真的嗎?何不讓富爸爸成為一個傳說故事,就像哈利波特一樣?」

2.「作者」羅伯特清崎是真材實料嗎?

在出書之前他並不富有。許多談投資理財的書籍作者,都必須聲稱自己擁有龐大的財富,當然這樣才能增加論點的可信度。不過,根據Forbes富比士雜誌的調查指出,在1997年之前羅伯特清崎其實根本不富有。

他在1977年創立了皮夾公司、在1980年代創立零售公司,後來相繼倒閉。直到他1985年發展出「現金流遊戲」、甚至寫出《富爸爸窮爸爸》之前,都沒有足夠證據顯示他曾靠房地產致富。後來他進入安麗直銷公司,運用直銷體系推銷現金流遊戲以及自己寫的書。

3.你知道作者曾經惡意「破產」嗎?

這裡談他的第三次破產。前面提到羅伯特清崎的前兩次破產,比較屬於環境與機運的影響,創業失敗在所難免,難得的是東山再起的勇氣和決心。然而,他在2012年第三次的破產,終於敲醒了眾人的警鐘。

他旗下的 Rich Global 公司透過教育機構 Learning Annex 的協助推廣,將系列書籍、現金流遊戲、各地演講推上高峰。之後卻因為積欠費用遭法院判賠2400萬美元給 Learning Annex。為了避免賠償金,他索性宣告 Rich Global 公司破產。

這次的破產,雖然讓他免於天價金額的賠償,沒有傷到他個人資產的一分一毫,但卻賠上了個人的信譽。他完美示範了書中「破產是種策略」的原則,徹底展現了「眼中只有錢的人」想的跟我們真的不一樣。

4.「學歷」究竟重不重要?

BUSINESS BIIK富爸爸窮爸爸 【楊聰財專欄】富爸爸

 

從數據來看很重要。羅伯特清崎貶低那些為學歷打拼、受雇上班的人們,稱他們為「倉鼠」,而且認為學歷和財富無關。但是以2019年美國勞工局的統計數據來看,學歷與「失業率」和「收入」有強烈相關性。尤其對於提升收入來說,學歷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羅伯特清崎不止一次說過:「我的人生目標就是賺錢,賺很多的錢。」但我卻認為:「財富應該是一種當你貢獻能力、提供價值的時候,伴隨而來的副產物。而非窮極一生的唯一追求。」

某種程度上來說,學歷是知識的憑證。我擔心的是在人生價值觀仍然懵懂階段的讀者,因此放棄對知識或能力的累積,直接邁入對金錢的盲目追求。理性的讀者該謹慎思考這個論點。

5.出這麼多書葫蘆裡賣什麼藥?

他賣的不只是書,而是高價的遊戲跟課程。從上面的故事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真正讓羅伯特清崎發跡的,並不是他高明的財務手段跟投資技巧,而是他精心雕琢的「富爸爸」系列故事。光是系列書籍,已經出版26本著作,全球熱銷逾4100萬冊。

首先我們要知道,《富爸爸窮爸爸》是為了推廣「現金流遊戲」所寫,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反而紅透半邊天。我認為「現金流」的概念值得一學,這有助於你翻新自己的財務認知,用不同的視角檢視資產與負債的關係。但是否要為此花上大把銀子?這則是見仁見智。

他出書的另一個目的,是推銷高價課程。根據加拿大 CBC 新聞記者親身參與他的課程指出,在一天版的免費課程裡,會追加推銷500美元的三天版課程,隨後再推銷1200045000美元的課程(對,你沒看錯)。

金玉良言裡的殘棉敗絮

讀完《富爸爸,窮爸爸》並且分析了書本以外的事情,如果你問我推薦讀這本書嗎?我會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吃魚肉也要懂得吐出魚骨頭。」對於讀過的朋友而言,我認為:「或許,這曾是你的第一本理財啟蒙書,但不應該是你的最後一本」

這本書讓我非常佩服的地方,在於作者說故事的技巧實在高超,能夠挑起人們對於貧富之間的敏感情緒,用一個簡單易懂的現金流解釋金錢的運用。更厲害的是這本書的書名,取得簡直超過100分,光是這書名我相信就能再戰20年。

除了超級鼓舞人心的故事與話術之外,根據種種的案例分析和研究顯示,羅勃特清崎的「財務建議」和「投資建議」,你其實聽聽就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言行如一的榜樣,還有穩健務實的指南,而非這本書告訴你「要破產,就破得徹底」保證窮困潦倒的建議。

後記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謬爾森說過:「沒有任何書籍可以讓你致富,少有書可以讓你保持富有狀態,但卻有很多書加速你的財富虧損。」謹慎且小心面對《富爸爸,窮爸爸》的建議,別讓它成了加速你財富虧損的那本書。

你可能會問:「那麼,有哪些書能讓我保有富有狀態?」對於一般的投資者而言,以下這些書才是稻草堆裡貨真價實的鑽石:

幫助你建立正確看待「金錢用途」的理財觀念《金錢超思考》(心得

幽默地告訴你如何在陰晴不定的股票市場中站穩腳步《漫步華爾街

如果說投資是蓋一房子,這本書就是一定得打穩的地基《投資金律》(心得

言行如一的金融巨人,教你看透投資市場的本質《約翰柏格投資常識》(心得

充滿洞見的普世智慧,懂得謙虛地面對未知的市場《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心得

參考資料

Robert Kiyosaki, Wikipedia

John T. Reed’s analysis of Robert T. Kiyosaki’s book Rich Dad, Poor Dad, John T. Reed

Deconstructing Robert Kiyosaki, Trent Hamm, The Simple Dollar

‘Rich Dad’ seminars deceptive: Marketplace, CBC News, CBC

Rich Men, Poor Advice: Their Book Is Hot, But Their Financial Tips Aren’t, Jonathan Clement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ich Dad” Just a Fad, Mathew Emmert, The Motley Fool

Is Robert Kiyosaki a Fraud? Examining the Evidence, Kalen Bruce, MoneyMiniBlog

The Ultimate Hypocrite: Robert Kiyosaki and His Company’s Bankruptcy, Robert Farrington, The College Investor

Rich Dad, Poor Dad, Bankrupt Dad?, Helaine Olen, Forbes

 

 

 

=B=富爸爸,窮爸爸(20週年紀念版)Rich Dad, Poor Dad羅勃特‧T清崎 MTS 翻譯團隊高寶2018/07/04

內容簡介

暢銷超過二十年,改變數千萬人的人生!
全球銷售逾40,000,000冊!
《富爸爸,窮爸爸》是21世紀最偉大的理財書,
想要擺脫窮、忙、困人生,你真的不能不讀!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已翻譯成51國語言,銷售109個國家。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周刊》、《今日美國》最佳暢銷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在榜長達七年。
  ◎長踞國內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熱銷超過50萬本。
  ◎被全世界讀者公認、推薦、迴響,並譽為「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本」的好書。
  ◎新增20週年紀念版序

財富是一種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理財教育」。
  當你懂了「金錢不是真實的資產」的道理,你就會更快富有;
  金錢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錢,請先改變你的思想。
  因為,我們唯一的、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我們的「頭腦」。

  如果你為錢工作,你就把力量給了雇主;
  如果錢為你工作,你就能保有力量、掌控全局。

  如果你想致富,就需要學習財務知識。
  
先明白為何富人不為錢工作。
  
懂得資產與負債的差異。
  
提高財務智商,學習會計、投資、瞭解市場及法律。
  
除了勤奮努力之外,持續打造你的資產欄。
  
克服對金錢的恐懼與懶惰,打造富人的腦袋。

  富爸爸說:「窮人和中產階級為金錢而工作,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
  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富爸爸,窮爸爸》的架構圍繞在作者羅勃特‧T‧清崎童年時,兩位爸爸教他面對財務應該要有的想法和體悟。窮爸爸是清崎的親生父親,他跟我們大多數人的爸爸一個模樣:「努力讀書,找一個穩定的好工作!」但是,換來的是鎮日與金錢拚搏,為了錢而工作,最後卻留下一些債務。而清崎的富爸爸告訴他,要成為有錢人的方法,就是讓錢為他工作,並指導他面對財務應有的IQ

  文中倡導的「現金流」概念,至今仍影響著許許多多人,甚至商業界、金融界也將現金流的遊戲概念運用在組織發展中。誠如書中所言,我們應該告訴我們的孩子,真正財務IQ能讓他們在受學校教育之餘,更懂得財務的現實。該是選擇富爸爸致富捷徑的時候了!

作者簡介

羅勃特‧T‧清崎  Robert T. Kiyosaki

  出生於夏威夷的第四代日裔美國人。1982年,他創辦一家國際教育公司,向遍及全球的學員講授商業和投資課程。1994年,47歲的清崎賣掉自己的公司,實現了財務自由,提早退休。退休後,清崎出版了《富爸爸,窮爸爸》、《富爸爸,有錢有理》、《富爸爸投資指南》、《富爸爸財富執行力》、《富爸爸理財IQ》、《富爸爸商學院》、《富爸爸辭職創業》等書。

  《富爸爸,窮爸爸》已翻譯成51種語言版本,在109個國家銷售。富爸爸系列叢書已經在全球售出超過4,000萬冊,攻佔亞洲、澳洲、南美洲、墨西哥和歐洲等地的暢銷書排行榜。2005年,清崎以前25大頂尖暢銷書作者的身分,名列亞馬遜書店名人堂。

目錄

前言:富爸爸,窮爸爸
第一課:富人不為錢工作
第二課:為什麼要教授財務知識
第三課:關注自己的事業
第四課:稅收的歷史和公司的力量
第五課:富人的投資
第六課:為學習而工作,而不是為了錢
克服困難
開始行動
想瞭解更多嗎?你還可以做這些
後記

前言:富爸爸,窮爸爸
 
我有兩個爸爸,一個富,一個窮。一個受過良好的教育,聰明絕頂,擁有博士的光環,他曾經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修完了四年制的大學學業,隨後又在史丹福大學、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進一步深造,並且在這些學校都拿到了全額獎學金;但與之相反的是,我的另一個爸爸,連國中二年級都沒念完。
 
這麼說吧,兩位爸爸的事業都相當成功,一輩子都很勤奮,因此,兩人都有著豐厚的收入。然而,其中一位爸爸終其一生都在個人財務問題的泥沼中掙扎,另一位爸爸則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一個爸爸留下一些待付的帳單;另一個爸爸在身後為教堂、慈善機構和家人留下數千萬美元的鉅額遺產。
 
其實我的兩個爸爸都是生性剛強、富有魅力、對他人有著非凡的影響力。他們兩人都曾給過我許多建議,但建議的內容卻總不相同;他們兩人也都深信教育的力量,但向我推薦的課程卻從不一樣。
 
如果只有一個爸爸,我就僅能對他的建議加以接受或者拒絕。但是,兩個爸爸給我的建議卻是「對立」的,這讓我有了對比和選擇的機會。現在回想起來,實際上,這是一種在富人觀念和窮人觀念之間進行的對比和選擇。
 
也因為,兩個父親的觀念對立,使我得不到統一的說法,便無法簡單地對這些建議予以接受或拒絕,因此讓我有了更多的思考、比較和選擇。
 
問題是,在給我建議的時候,富爸爸還不算富有,窮爸爸也並不貧窮,兩人都剛剛開始他們的事業,都在為錢和家庭而奮鬥。然而,他們對於錢的理解卻是完全迥然不同,這就好像一個爸爸會說:「貪財乃萬惡之源。」而另一個爸爸卻會說:「貧困才是萬惡之本。」
 
當時我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對我而言,擁有兩個同樣深具影響力的爸爸可不是一件容易應付的事。我想成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但兩個爸爸卻說著完全不同的話,他們的觀點是如此大相逕庭,尤其當涉及到金錢問題時更是如此,這令我既好奇又迷惑,因而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對他們的話進行思考。

我費了很多的時間,問自己諸如「他為什麼會那樣說」之類的問題,然後又對另一個爸爸的話提出同樣的疑問。如果不經過思考就簡單地說「喔!他是對的,我同意」,或是拒絕說「這個老爸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我想那應該會容易得多。然而,這兩個我所愛而觀點不同的爸爸卻迫使我對每一個有分歧的問題進行思考,最後形成自己的想法。這一段過程,也就是要自己去思考和選取,而非簡單地照單全收或全盤否定,在後來的漫長歲月中被證明對我是非常有益的。
 
我逐漸意識到富人之所以愈來愈富,窮人之所以愈來愈窮,中產階級之所以總是在債務泥淖中掙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他們對金錢的觀念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來自家庭。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從父母那裡瞭解到錢是怎麼回事的。一對貧困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時,只會說:「在學校裡要好好學習。」結果,他們的孩子可能會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同時也「繼承」了貧窮父母的理財方式和思維觀念。
 
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在美國的學校裡仍沒有真正開設有關「金錢」的基礎課程。學校教育只專注於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和培養,卻忽視了理財技能的培訓。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精明的銀行家、醫生和會計師們在學校時成績優異,但一輩子還是要為財務問題傷腦筋;國家岌岌可危的債務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應歸因於,那些做出財務決策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員雖然受過高等教育,卻很少甚至幾乎沒有接受過財務方面的必要培訓。
 
我常常在想,再過不久,當我們的社會有上百萬的人需要財務和醫療救助時該怎麼辦?當然,家人和政府會救濟他們。可是,當醫療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用盡時又該怎麼辦?這並非是杞人憂天,如果我們繼續把教育子女理財的重任交給那些自身缺乏財務知識、正瀕於貧困邊緣或已陷入貧困境地的父母,很難想像僅靠家人和社會的救濟能夠根治他們的「窮」病,實現整個社會的富裕。

由於我有兩個對我有影響力且可以向他們學習的爸爸,逼使我不得不去思考每個爸爸的意見,因此,我認識到一個人的觀念對其一生的巨大影響力。例如,一個爸爸愛說「我可付不起」這樣的話;而另一個爸爸則禁止用這類話,他會說「我怎樣才能付得起呢」這兩句話,一個是陳述句,另一個是疑問句;一個讓你放棄,另一個則促使你去想辦法。那位很快就致富的爸爸解釋說「我付不起」這種話會阻止你去動腦筋想辦法;而問「怎樣才能付得起」則啟動了你的大腦。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必須去買每一件你想要的東西,這裡只是強調要不停地鍛練你的思維──事實上,人的大腦是世界上最棒的「電腦」。富爸爸時常說:「腦袋愈用愈活,腦袋愈活,賺錢就愈多。」在他看來,輕易就說「我負擔不起」這類的話,基本上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惰。
 
雖然兩個爸爸工作都很努力,但我注意到,當遇到錢的問題時,一個爸爸總會去想辦法解決,而另一個爸爸則習慣於順其自然。長期下來,一個爸爸的理財能力更強了,而另一個的理財能力則愈來愈弱。我想這種結果類似於一個經常去健身房鍛練的人,與一個總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在體質上的變化。經常性的體育鍛練可以強身健體,同樣地,經常性的頭腦運動可以增加你獲得財富的機會。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我的兩個爸爸存在著很多觀念上的差異,連帶影響了他們的思考模式。
 
一個爸爸認為富人應該繳更多的稅去照顧那些比較不幸的人;另一個爸爸則說:「稅是懲勤獎懶。」一個爸爸說:「努力學習就能去好公司工作。」而另一個則會說:「努力學習就能發現將有能力收購好公司。」一個說:「我不富有是因為我有孩子。」;另一個則說:「我必須富有是因為我有孩子。」一個禁止在晚餐時談論錢和生意,另一個則鼓勵在吃飯時談論這些話題。一個說:「賺錢的時候要小心,別去冒險。」另一個則說:「要學會如何管理風險。」一個相信「我們家的房子是我們最大的投資和資產」,另一個則相信「我們家的房子是負債,如果你的房子是你最大的投資,就有麻煩了」。兩個爸爸都會準時付帳,但不同的是:一個在期初支付,另一個則在期末支付。

一個爸爸相信公司或政府會關心你、滿足你的要求。他總是很關心加薪、退休政策、醫療補貼、病假、有薪假期以及其他額外津貼這類事情。他兩個在軍中服役二十年後獲得退休和社會保障金的叔叔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很喜歡軍隊對退役人員發放醫療補貼和開辦福利的做法,也很喜歡透過大學教育繼而獲得穩定職業的人生程式。對他而言,勞動保護和職位補貼有時看來比職業本身更為重要。他經常說:「我辛辛苦苦為政府工作,我有權享受這些待遇。」
 
另一個爸爸則信奉完全的經濟自立,他反對這種「理所應當」的心理,並且認為正是這種心理造就了一批在經濟上依賴他人的弱者。因此,他提倡競爭。
 
一個爸爸努力存錢,另一個則不斷地投資。
 
一個爸爸教我怎樣去寫一份出色的履歷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另一個則教我寫下野心勃勃的事業規劃和財務計畫,進而創造創業的機會。
 
作為兩個強有力的爸爸的塑造品,我有幸觀察到不同觀念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我發現人們的確是在以他們的思想塑造他們的生活道路。
 
例如,窮爸爸總是說「我從來不曾富有過」,於是這句話就變成了事實;富有的爸爸總是把自己說成是一個富人。他會這樣說:「我是一個富人,而富人從不這麼做。」甚至有一次十分嚴重的挫折讓他破產後,他仍然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富人。他會這樣鼓勵自己說:「窮人和破產者之間的區別是:破產是暫時的,而貧窮是永久的。」
 
我的窮爸爸會說「我對錢不感興趣」或「錢對我來說不重要」,富爸爸則會說「金錢就是力量」。
 
儘管思想的力量並不能拿來被測量或評估,但當我還是一個小男孩時,我就明白思想的重要性,並且開始留意我的思想以及自我表述。我注意到窮爸爸之所以窮,其實並不在於他賺到的錢的多少(儘管這也很重要),而是在於他的想法和行動。我必須極其小心地選擇他們兩位向我傳遞的思想,並做出明確的選擇。唉,我有兩個爸爸,我究竟應該聽誰的話呢?窮爸爸還是富爸爸?

兩個爸爸都很重視教育和學習,但兩人對於什麼才是重要的、應該學習些什麼的看法卻南轅北轍。一個爸爸希望我努力學習,獲得好成績,找個錢多的好工作,希望我能夠成為一名教授、律師或會計師,或者去讀MBA。另一個爸爸則鼓勵我學習賺錢,去瞭解如何使錢工作,去學習讓錢為我工作。「我不為錢工作!」這是他說了一遍又一遍的話,「錢要為我工作!」
 
在我九歲那年,我最後決定聽富爸爸的話並向他學習如何賺錢。同時,我決定不聽窮爸爸的,即使他擁有各種耀眼的大學學位。
 
羅勃特.佛羅斯特的教誨
 
羅勃特.佛羅斯特是我最鍾愛的詩人,雖然我喜愛他的許多詩,但最傾心的還是下面這首〈未選之路〉。每當我讀這首詩時,總能從中得到某些啟發:
 
林中兩路分,可惜難兼行。遊子久佇立,極目望一徑。蜿蜒複曲折,隱于叢林中。
 
我選另一途,合理亦公正。草密人跡罕,正待人通行。足跡踏過處,兩路皆相同。
 
兩路林中伸,落葉無人蹤。我選一路走,深知路無窮。我疑從今後,能否轉回程。
 
數十年之後,談起常歎息。林中兩路分,一路人煙稀。我獨選此路,境遇乃相異。
 
──
羅勃特.佛羅斯特(一九一六)
 
選擇不同,命運也是不同的。
 
這麼多年以來,我時常回味佛羅斯特的這首詩。的確,選擇不聽從受過高等教育的爸爸在金錢上的建議和態度是一個痛苦的決定,但這個決定塑造了我的餘生。
 
一旦決定了聽從誰,屬於我的金錢教育就正式啟動了。富爸爸整整教了我三十年,直到我三十九歲時,他意識到愚笨的我已懂得,並完全理解了他一直努力向我反覆講述的東西時,他才結束了對我長達三十年的教育。
 
錢是一種力量,但更有力量的是有關理財的教育。錢來了又去,但如果你瞭解錢是如何運轉的,你就有了駕馭它的力量,並開始積累財富。光說不練的原因是絕大部分人接受學校教育後卻沒有掌握金錢真正的運轉規律,所以終其一生都在為錢而工作。

由於我開始金錢這門課的學習時只有九歲,因此富爸爸只教我一些簡單的東西。當他把所有想教給我的東西都說完做完時,總共也只有六門主要的課程,但這些課程在我的腦海中重複了三十多年。本書以下的內容就是關於這六門課的介紹,形式簡單得就如同當年富爸爸教我時那樣。這些課程不是最終答案,而是一個嚮導,一個在這個不確定與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幫助你和你的孩子積累財富的嚮導。

第一課:富人不為錢工作

第二課:為什麼要教授財務知識

第三課:關注自己的事業

第四課:稅收的歷史和公司的力量

第五課:富人的投資

第六課:為學習而工作,而不是為了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