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習慣成癮戒除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壞習慣為何會養成 成癮

壞習慣和成癮通常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生理因素

1.  大腦化學物質:某些行為(如吸菸、飲酒、賭博)會刺激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產生快感,讓人想要重複這些行為。

2.  基因:研究顯示,一些人可能天生更容易成癮,這與遺傳有關。

心理因素

1.  壓力和焦慮:壞習慣和成癮行為常被用作應對壓力、焦慮或情緒困擾的方式。

2.  逃避現實:某些人可能會使用壞習慣來逃避現實中的問題或困難。

社會因素

1.  環境影響:家庭、朋友和社會環境對個人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周圍人群有某些壞習慣,個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2.  社交壓力:社交場合中,為了融入群體或迎合他人,個人可能會接受壞習慣。

環境因素

1.  可獲得性:壞習慣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該行為或物質的容易獲得性。比如,吸菸和飲酒在某些地區非常容易獲得。

2.  宣傳和媒體:廣告和媒體中的宣傳可以對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推動人們嘗試並養成壞習慣。

行為模式

1.  習慣形成:一個行為反復進行,最終會成為習慣。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行為的重複和強化導致習慣的形成。

2.  獎勵機制:行為一旦得到獎勵(比如愉快的感覺、減少壓力),就更容易被重複並最終成為習慣。

成癮的形成

成癮是一個更加複雜的過程,涉及到行為的重複、依賴的形成以及戒斷症狀。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賴使得成癮者難以擺脫該行為或物質,儘管它可能對他們的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結論

壞習慣和成癮的形成是一個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理解這些因素有助於更有效地預防和治療成癮行為。

 

#好習慣比較容易養成還是好習慣比較容易養成?為什麼?

    一般來說,壞習慣比好習慣容易養成。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立即滿足感:壞習慣通常能夠提供即時的滿足感或快樂,例如吃垃圾食品、熬夜看電視等,這些行為會給大腦帶來短暫的快樂感,而好習慣如運動、健康飲食等,通常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2.  人性的惰性:壞習慣通常不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或自律,而好習慣往往需要持續的努力和自律,例如每天堅持運動、保持健康飲食、按時睡覺等。

3.  環境影響:很多壞習慣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例如,周圍的人都在吸煙、喝酒或吃垃圾食品,這些行為更容易被模仿和接受。而好習慣則需要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和意識。

4.  心理因素:壞習慣通常是一種逃避壓力或獲得短暫快感的方式,這使得它們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和養成。

養成好習慣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但一旦養成,能夠帶來長期的益處和成就感。所以,儘管壞習慣更容易養成,但付出努力養成好習慣更值得。

 

#改善壞習慣動機治療法 動機式晤談

=動機治療法(MET

MET 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的方法,旨在激發內在動機來改變行為。其核心理念是行為改變應該由個人內在動機驅動,而不是外在壓力或強迫。MET 通常包含以下步驟:

1.  初步評估:通過訪談了解個人的行為和動機狀況。

2.  反饋:基於初步評估的結果,向個人提供回饋,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和變化的必要性。

3.  建立動機:通過探討個人目標和價值觀,激發改變行為的內在動力。

4.  行為改變計劃:與個人一起制定具體的行為改變計劃,包括設定具體、可實現的目標。

5.  持續支持:在行為改變的過程中提供持續的支持和激勵,幫助個人克服困難,保持動力。

 

=動機式晤談(MI

MI 是由 William R. Miller Stephen Rollnick 1980年代開發的一種以對話為基礎的諮詢技術,主要用於幫助個人克服改變行為的矛盾心態。其基本原則包括:

1.  表達同理心:通過反映和理解個人的感受和觀點,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2.  發展矛盾感:通過探討行為的利弊,幫助個人認識到目前行為和理想目標之間的矛盾,激發改變的動力。

3.  避免爭論:避免與個人發生正面衝突,而是通過引導和支持來幫助他們自行發現問題和解決方案。

4.  調整阻抗:順應個人的阻抗情緒,通過反問和激發來引導他們思考和探索改變的可能性。

5.  支持自我效能感:強調個人改變行為的能力和信心,鼓勵並讚揚他們的努力和進步。

這兩種方法都是以個人為中心,強調內在動機和自我效能感,並通過專業的支持和引導來幫助個人實現行為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