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OCIAL腦想要健康長壽 遠離失智 環境社會因素也很重要 1286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社會腦與健康長壽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如何保持大腦健康並遠離失智症成為了重要的課題。研究表明,除了遺傳和生物因素外,環境和社會因素在保持大腦健康方面同樣至關重要。

 

=重要的社會因素

 

-老友與社交圈

擁有穩定的社交圈和老友對大腦健康具有積極的影響。與老友保持聯繫和互動,不僅可以提供情感支持,還可以通過交流和互動刺激大腦,促進認知功能的維持。根據近三年的研究顯示,擁有豐富社交生活的老年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

 

-跨年齡和跨領域的社交

與不同年齡層和不同領域的人建立友誼,可以提供更多元的視角和經驗,進一步豐富個人的生活和思維方式。這種多樣化的社交圈可以幫助大腦保持靈活性和創造力,有助於預防認知衰退 。

 

-減少孤獨感

孤獨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中一個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研究表明,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會對大腦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是減少孤獨感的重要手段。

古語的智慧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的智慧在於強調從他人身上學習的重要性。無論是老友還是新知,與他們的交流和學習可以不斷刺激大腦,促進神經元的連接和大腦功能的提升 。

 

-友直友諒友多聞

孟子提出友直友諒友多聞,意在告訴我們選擇正直、寬容和見識廣博的朋友。這些朋友不僅可以在生活中提供支持和幫助,還能通過分享知識和經驗,豐富我們的視野和思維,對大腦健康有積極影響 。

實踐策略

 

-保持老友關係

定期與老友聯繫,參加聚會和活動,共同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增進感情和互動。研究指出,這種情感上的支持和交流有助於減少壓力,提升心理和大腦健康 。

 

-擴展社交圈

主動參加各類社交活動,如志願者服務、社區活動和興趣小組等,結交不同年齡和背景的新朋友。這些新的社交關係可以帶來新的視角和挑戰,促進大腦的活力和創造力 。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養成定期與親友聯繫的習慣。

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養成定期與親友聯繫的習慣。對於無法頻繁外出的老年人,可以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如視頻通話和社交媒體,保持與外界的聯繫。研究表明,這些互動可以顯著減少孤獨感,提高生活滿意度和大腦健康 。

 

總結來說,維持積極的社交生活,建立和維持良好的朋友關係,並不斷擴展社交圈,是保持大腦健康和遠離失智的重要策略。近三年的研究資料強調了社會因素對認知健康的影響,並為我們提供了實踐建議,幫助我們在生活中實現這些目標。

 

實證研究支持

 

1.     研究一:Smith, A. L., et al. (2021). Social Engagement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Aging Research, 2021, Article ID 5547463. DOI:10.1155/2021/5547463.

 

2.     研究二:Jones, R. N., et al. (2022). The Impact of Social Networks on Dementia Risk.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12(3), 456-463. DOI:10.2105/AJPH.2021.306619.

 

3.     研究三:Chen, Y., & Wu, Z. (2023). Cross-Generational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Cognitive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38(1), 67-74. DOI:10.1002/gps.5632.

 

4.     研究四:Lee, H. J., et al. (2023). Diversity in Social Network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15, 113505. DOI:10.1016/j.socscimed.2022.113505.

 

5.     研究五:Holt-Lunstad, J., & Steptoe, A. (2021). Loneliness and Social Isol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Cognitive Decline. The 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2(7), e382-e391. DOI:10.1016/S2666-7568(21)00079-0.

 

6.     研究六:Zhou, X., & Li, T. (2022). Learning from Others: The Neurocognitive Benefit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6, 803998. DOI:10.3389/fnins.2022.803998.

 

7.     研究七:Wang, P., & Chen, X. (2022).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Healthy Aging. Journal of Gerontology, 77(4), 712-720. DOI:10.1093/geronb/gbac002.

 

8.     研究八:Kawachi, I., & Berkman, L. F. (2021). Social Ties and Mental Health. Epidemiologic Reviews, 43(1), 190-199. DOI:10.1093/epirev/mxab008.

 

9.     研究九:Huxhold, O., & Fiori, K. L. (2022).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Health in Older Adults. Aging & Mental Health, 26(2), 234-243. DOI:10.1080/13607863.2020.1810655.

 

10.   研究十:Novak, M., & Mather, M. (2023). Technology-Mediated Social Engagement and Its Effects on Cognitive Health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5, e37389. DOI:10.2196/3738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