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08 Psychology Sex Book雙薪家庭進化論 【楊聰財專欄】
@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共創幸福與成功的未來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目錄
1. 引言
2. 雙薪家庭的時代背景與挑戰
3. 雙薪夫妻的三次人生轉變
o 蜜月期後的現實挑戰
o 中年危機與存在問題
o 老年空巢期的重新探索
4. 成為神隊友:雙薪家庭的成功關鍵
o 溝通的藝術
o 分工與協作
o 建立共同價值觀
5. 多面向解析雙薪家庭
o 生理層面
o 心理層面
o 社會層面
o 精神與靈性層面
6. 案例分享:一對雙薪夫妻的成功蛻變
7. 結論:雙薪家庭的未來願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
隨著社會快速變遷,雙薪家庭成為現代婚姻的主流模式。然而,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每對夫妻的重大挑戰。本篇文章旨在探討雙薪家庭如何在愛情與事業中互相成就,並提供理性與感性兼備的解決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雙薪家庭的時代背景與挑戰
在傳統觀念中,家庭角色分工明確:男性主外、女性主內。然而,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夫妻共同參與經濟活動,雙薪家庭已成為普遍現象。然而,這一模式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A. 時間管理:如何兼顧工作、家庭與自我?
B. 角色衝突:夫妻間如何重新定義家庭角色?
C. 壓力調適:雙薪家庭面臨的心理壓力如何緩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雙薪夫妻的三次人生轉變
A. 蜜月期後的現實挑戰
蜜月期結束後,現實生活的壓力往往令夫妻措手不及,例如孩子的出生、長輩健康問題或職場變動。這時候,溝通與協商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應對方法:
• 建立清晰的分工模式,例如輪流模式或雙重主要模式。
• 確立共同目標,避免角色衝突。
B. 中年危機與存在問題
中年階段的夫妻可能陷入「我是誰?」的自我懷疑,甚至對工作和關係產生倦怠感。此時,夫妻需要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與目標。
=應對方法:
• 培養「成長心態」:接納彼此的努力與挑戰。
• 成為對方的「安全堡壘」:提供情感支持,鼓勵探索新可能。
C. 老年空巢期的重新探索
孩子離巢後,夫妻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重新找回自我與彼此。此階段需要夫妻共同成為「探索者」,以好奇心重新面對生活。
=應對方法:
• 一起尋找新的興趣或事業方向。
• 強化彼此的情感連結,重新定義婚姻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為神隊友:雙薪家庭的成功關鍵
=溝通的藝術
有效溝通是雙薪夫妻的基石。夫妻應透過坦誠對話分享恐懼、渴望與價值觀,而非默默承受壓力。
=分工與協作
透過列清單和外包部分家務來減輕壓力,例如:
A. 列出所有家務清單。
B. 商討分工或外包策略。
C. 明確角色與責任分配。
=建立共同價值觀
夫妻需要共同回答以下問題:
A• 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B• 我們現在是怎樣的人?
C• 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面向解析雙薪家庭
=生理層面
• 壓力對身體的影響,如失眠、免疫力下降。
• 維持健康飲食與運動習慣的重要性。
=心理層面
• 工作壓力與家庭矛盾帶來的情緒挑戰。
• 通過心理諮詢或自我反思緩解心理負擔。
=社會層面
• 社會期待與性別角色對雙薪家庭的影響。
• 通過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應對外界壓力。
=精神與靈性層面
• 重視精神價值,例如愛與關懷。
• 共同參與靈性活動,如冥想或公益事業,深化彼此的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享:一對雙薪夫妻的成功蛻變
=背景
• 人物:林先生(企業高管)與陳女士(自由職業者)
• 時間:結婚8年,育有兩名子女
• 地點:台北市
• 事件:陳女士因工作壓力導致健康問題,林先生因長期加班忽略家庭。
=挑戰
• 工作壓力使兩人感情疏離。
• 子女教育問題成為家庭主要矛盾。
=解決方案
• 溝通:夫妻透過家庭會議分享內心想法與需求。
• 分工:重新分配家務,並共同參與子女的教育。
• 共同目標:兩人規劃每月一次的家庭旅行,增進感情。
=成果
• 陳女士身體狀況好轉,林先生工作與家庭取得平衡。
• 子女表現更積極,家庭氛圍更加和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雙薪家庭的未來願景
雙薪家庭的成功,關鍵在於夫妻間的支持與合作。透過溝通、分工與共同成長,雙薪夫妻可以在愛情與事業中找到平衡,並實現共同的幸福與成功。
#十個重點內容
1. 理解雙薪家庭的時代背景與挑戰。
2. 熟悉雙薪夫妻的三次人生轉變。
3. 重視溝通與協商的重要性。
4. 明確分工,減輕角色衝突。
5. 建立共同價值觀,強化夫妻連結。
6. 從生理、心理層面關注彼此健康。
7. 構建社會支持網絡,緩解外界壓力。
8. 注重精神價值,深化夫妻感情。
9. 借鑒成功案例,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10. 展望未來,共創幸福家庭與成功事業。
=B=雙薪家庭進化論:打造神隊友,成就彼此的愛情與事業 Couples That Work: How Dual-Career Couples Can Thrive in Love and Work作者: 珍妮佛.彼崔格里利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譯者: 実瑠茜 |
-b-雙薪家庭進化論》一封寫給所有夫妻的情書,與3個必修的課題 如何兼顧家庭、事業、愛情?現代雙薪夫妻不可不知的3道轉變與問題 https://readingoutpost.com/couples-that-work/ |
說在前頭,我愛死《雙薪家庭進化論》這本書了。作者訪談上百對伴侶充滿人性溫暖與掙扎的故事,挑戰並顛覆一般人對雙薪家庭「愛情、工作難兩全」的舊觀念,透過廣泛多元的分析與歸納,說明雙薪伴侶該如何面對這些轉變、解決共同的課題、成就彼此的人生。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總認為夫妻之間的工作成就與家庭生活,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然而,這本書否定了這種過時的看法,而且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建構我們的人生,讓兩個人都事業成功、愛情圓滿?」 《雙薪家庭進化論》的作者是組織行為學教授珍妮佛.彼崔格里利(Jennifer Petriglieri),她主要研究自我認同、領導力、職涯發展,也很享受自己與丈夫吉安皮耶羅共同經營的雙薪家庭生活。他們也曾面臨艱難的挑戰,共同面對並蛻變成現在的模樣。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Couples That Work」,指的是一種「行得通的雙薪伴侶」模式。珍妮佛在書中反覆提及「work」這個字,指的不只是「工作」本身,而是夫妻為了順利度過轉變(包含掙扎期)所做的一切「努力」(無法度過的則分道揚鑣或彼此怨懟)。 珍妮佛訪談身處人生不同階段的伴侶,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說明,如何讓彼此的工作更具意義、感情更加圓滿。至於該做出哪些努力?她說:「關鍵不在於你們做了些什麼,而在於你們如何做這件事。」讀完這本書,你會懂得「如何」 |
這本書的研究、訪談與分析手法 本書的訪談內容十分豐富且紮實。總共有113對雙薪夫妻受訪,76對處於第一段感情、37對處於第二、三段。受訪年齡介於26~63歲,來自32個國家(35%北美洲、40%歐洲、25%其他地區)。其中102對是異性戀,11對是同性戀。60%私人企業、40%則任學術、公職或其他機構。 珍妮佛引用俄國哲學作家列夫.托爾泰斯(Lev Tolstoy)的名言:「一個人若懂得如何工作、如何去愛,他就可以活得很精彩。所以,不但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也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說明人生真正精彩的樣貌,是工作與愛情兩者並重。 對於婚姻的解讀,列夫.托爾泰斯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寫道:「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幸。」珍妮佛則透過無數的訪談與分析,歸納出雙薪伴侶在一生中會歷經的「三次轉變」,讓我們得以窺見幸福伴侶的相似之處,也會讀到不幸伴侶的各種境遇。
|
#雙薪夫妻必經的三次轉變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在《挺身而進》這本書說道:「你做出最重大的職涯選擇,就是決定自己的結婚對象。」這個說法或許已經贏得許多掌聲與認同,但珍妮佛將進一步探討,做出這個抉擇之後將面臨的各種狀況。
珍妮佛的研究發現,雙薪夫妻從開始交往到退休,總共會歷經三次轉變,每次轉變都會歷經新的問題與挑戰,帶來不同的憂慮,以及嶄新的相處模式。以下是三種轉變的起因:
第一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蜜月期過後:來自於工作或個人生活中的大事,例如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被升職或解僱、孩子剛出生、必須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或是家人的健康問題等。讓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必須彼此互相依賴。
第二次轉變通常發生在中年的危機:來自於我們的內心世界,它們以「存在問題」的形式呈現,使我們懷疑,自己過的究竟是誰的人生。夫妻不再迎合他人的要求與期待,必須思考他們想從工作、親密關係中獲得什麼。
第三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老年空巢期:來自於孩子終於離巢去求學、工作後,夫妻在家庭的角色發生轉換,這樣的角色轉換導致自我認同喪失,進而產生空虛感;這時候我們會思考,該如何運用剩下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可預期的轉變,夫妻必須共同面對,透過坦率的溝通、相互的支持,去回答這些轉變產生的三個人生課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
=課題1.蜜月期過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首先,珍妮佛提出最重要的溝通方法「共同協商」,她發現:「能成就彼此的夫妻會慎重地做出決定——他們彼此坦誠、相互溝通,而不是其中一方含蓄地給予暗示。」真正的夫妻生活都是從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底限與恐懼時才開始。
其次,是夫妻雙方怎麼分擔傳統「妻子」的角色。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都高估自己負擔家務的比例。女性認為她們包辦了大部分的家務,男性則認為,家務是由兩人平均分攤。實際上,一般男性每週做16小時的家事,女性則是26小時。
兩人的關係之所以變得緊張,幾乎都是因為分工不明確,而不是不均。對於如何分擔家務的討論,有五個具體步驟: (1) 列出所有的家務工作、 (2) 我們可以不用做哪些事? (3) 我想負責什麼工作? (4) 我們可以外包哪些事? (5) 我們要如何分攤其餘的工作? 最後,討論並選定一種工作順位模式: (1) 主要、次要模式, (2) 輪流模式, (3) 雙重主要模式。 三種模式都能造就圓滿的伴侶關係,前提是彼此坦率、明確地溝通,並根據真正的感受、需求、渴望與恐懼,一起做出決定。 |
#課題2.中年的危機: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為了解決中年危機碰到的「存在問題」,夫妻必須建立兩個重要的心態。 第一個是「成長心態」,意即: (1) 捨棄「對的人」這樣的觀念、 (2) 對另一伴的努力表示感謝、 (3) 不要把挑戰都當成壞事、 (4) 重視過程勝過結果、 (5) 一起慶祝你們的成長。
第二個是「安全堡壘心態」,鼓勵對方勇於探索與冒險,同時在挑戰的過程中,提供對方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彼此才能發展成完整的個體。具體做法是: (1) 鼓勵對方進行探索、 (2) 避免過度干涉、 (3) 給予情感支持。
珍妮佛發現,那些順利度過第二次轉變的夫妻,從一開始就讓彼此參與思考的過程。這不代表他們都一起思考,也不代表沒有其他人參與,或者他們沒有留時間給自己。
這意味著他們會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直接展開新的生涯。他們也許會捨棄舊有的生活方式,但他們會一起找出新的模式。 |
#課題3.老年空巢期: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此時的夫妻,進入職涯高原期、身體狀況不若以往、孩子(如果有的話)也離開了這個家。早上醒來,發現最初愛上的那個人已經變得截然不同。這種境況,會刺激彼此開始思考:「現在我是誰?」、「我想在有生之年變成什麼樣的人?」
珍妮佛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夫妻倆再次成為「探索者」。就像孩子一樣,他們對自己、對周遭的人,以及對這個世界都充滿好奇。他們很少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總是會問「為什麼?」無論身處任何年紀都能成為探索者,但隨著年紀漸長、責任日漸加重,多數人反而會壓抑自己的好奇心。
當夫妻倆一起成為探索者時,效果更好。當彼此不僅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對另一伴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時,將開啟強大的能力,一起重獲新生。珍妮佛遇過許多,在此時規劃出新道路的夫妻,這通常都和一起工作或追尋共同興趣有關。 |
我最喜歡的婚姻故事:希爾克和謝爾蓋 希爾克(女)是一位戰地記者,自年輕走遍各地戰區,只有過短暫的戀情,卻一直無法與任何人長久。謝爾蓋(男)是個汙水工程師,有家庭但喜歡前往世界各地解決問題,最後與求安穩固定的前妻分道揚鑣,對工作的熱情也開始消退。 兩人偶然在盧安達相遇後決定廝守終身,定居在雅典郊區的海邊。希爾克說這段感情讓她「開啟心靈的覺知」,開始以更人性的角度撰寫戰區報導。謝爾蓋則重拾工作的活力,說另一半讓他「工作表現變得更好」,他更投入、也更抽離,興趣變得更加廣泛。 珍妮佛分析道:「正因為有了這段感情,他們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他們並非獨自打拼,而是和另一半一起努力,才能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他們之所以變得更成功,不是因為犧牲了兩人之間的感情,而正是因為這段感情使然。」 一般人都認為,雙薪夫妻能期待的頂多是經由協商與妥協,把對彼此工作的傷害降到最低,並維繫兩人之間的關係。今日雙薪夫妻之所以面臨困境,就是因為我們既想擁有成功的事業,也想擁有圓滿的愛情。然而,我們往往太重視工作,卻忽略對愛情付出的重要性。 |
#後記
讀《雙薪家庭進化論》的過程中,這句話尤其觸動我心頭:「多數夫妻之所以在第一次轉變期間辛苦掙扎、極度焦慮,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成為伴侶,他們還是獨立看待自己的工作、人生,以及應負的責任。然而,真正的人生伴侶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依賴。」
回想自己前年擅自決定轉職,在去年分享子彈筆記一文的時候提到:「我跟另一半累積已久的職涯和感情的抉擇問題、疏於溝通與迴避的態度,迎來了感情的最低谷,兩人吵到幾乎要分手。」所幸後來以「我們」的方式重新思考與溝通,才得以順利度過那次的轉變。
珍妮佛在書尾的致謝辭寫下這一段:「我的老公吉安皮耶羅使我深受啟發,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他一直支持我、給我建議,也是我的靈感來源。他在我沮喪的時候鼓勵我,在我開心時和我一起慶祝;他晚上經常讀書中的內容讀到很晚,並提供我寶貴的意見。」
最後,她用羨煞眾人的語氣感性地說道:「這本書可能是我寫過最長的一封情書,但它將不會是最後一封。」我認為這本書中的智慧與洞見,值得所有在工作、感情投注大量心力的伴侶好好讀一讀,這是一封寫給所有夫妻文情並茂的真摯情書。 美好而成熟的伴侶關係,不是你輸我贏,而是成就彼此 |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