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OPIC=卡片盒筆記法:高效學習與創作的秘密  【楊聰財專欄】

=P=《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

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讓你擁有無限的靈感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標題~

 

#目錄

 

1.  卡片盒筆記法的起源與發展

2.  為什麼傳統筆記法無法有效發揮作用?

 

3.  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原則

4.  生理層面:如何降低認知負荷並提升記憶力

 

5.  心理層面:如何提升創造力與降低寫作焦慮

6.  社會層面:如何透過筆記與他人共享知識

 

7.  精神靈性層面:筆記如何成為個人成長的工具

8.  實踐案例:一位研究生的轉變之路

 

9.  十個關鍵重點

10. 如何開始建立自己的卡片盒筆記系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卡片盒筆記法的起源與發展

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起源於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他在職業生涯中撰寫了超過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其高產出能力主要歸功於他所發展的卡片盒筆記系統。

 

這種方法不僅幫助盧曼管理大量資訊,還促進他對知識的深層理解與創造性思考。如今,這套筆記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學術研究、創作、企業管理等領域。

 

#2. 為什麼傳統筆記法無法有效發揮作用?

 

許多人使用的筆記法存在以下問題:

•  資訊過載:筆記內容龐雜,難以有效檢索。

•  缺乏聯繫:筆記彼此孤立,無法形成系統。

•  缺少應用:筆記寫完後很少再次閱讀或運用。

 

卡片盒筆記法則提供了一種更具動態性、靈活性與連結性的知識管理方式。

 

3. 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原則

 

A.  分解資訊:每張筆記卡片只記錄一個清晰的概念。

B.  建立關聯:透過索引與超連結方式,將筆記相互連接。

C.  持續迭代:定期回顧、更新筆記,使其不斷進化。

D.  靈活應用:筆記不只是儲存資訊,而是促進思考與創作的工具。

E. 生理層面:如何降低認知負荷並提升記憶力

 

研究顯示,當大腦需要處理大量未整理的資訊時,會造成高認知負荷,降低學習效率。而卡片盒筆記法透過將資訊拆解為單一概念,並透過視覺化連結,能有效減少大腦負擔,提升長期記憶力。

 

此外,使用手寫方式做筆記,能促進海馬迴(Hippocampus)對資訊的深度處理,提高回憶與應用能力。

 

5. 心理層面:如何提升創造力與降低寫作焦慮

許多人在寫作時會感到焦慮,因為無法一次性整理大量資訊。卡片盒筆記法的優勢在於:

A• 讓寫作變得更輕鬆:當擁有大量筆記時,文章內容可直接取材於既有筆記,無須從零開始。

B• 啟發靈感:透過交叉連結,讓不同筆記之間產生新的創意火花。

C• 降低拖延症:當筆記內容豐富時,寫作的門檻降低,讓人更容易開始動筆。

 

6. 社會層面:如何透過筆記與他人共享知識

卡片盒筆記法不僅能幫助個人學習,也能促進知識的分享與交流。例如:

A• 研究人員可利用筆記快速整理研究素材,提升學術論文產出。

B• 作家可透過筆記提取靈感,提升寫作質量。

C• 企業管理者可用筆記來組織資訊,提高決策效率。

 

7. 精神靈性層面:筆記如何成為個人成長的工具

筆記不僅是資訊管理的工具,還能成為個人成長的一部分。例如:

A• 幫助反思:透過筆記記錄每天的思考與學習,能增進自我覺察。

B• 建立長期智慧:筆記不只是短期記錄,而是長期積累的知識庫。

C• 提升專注力:在數位時代,透過筆記法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學習與思考。

 

8. 實踐案例:一位研究生的轉變之路

 

=案例描述

•  人物:李明軒,一名碩士研究生。

•  時間:2022-2024 年。

•  地點:台灣某大學。

•  事件:面對論文寫作的困難,透過卡片盒筆記法提升學術產出。

 

=經歷

 

李明軒在碩士班初期,因論文寫作進度緩慢而感到焦慮。傳統筆記法讓他無法有效管理資訊,導致論文結構混亂、靈感枯竭。

 

透過學習卡片盒筆記法,他開始將閱讀過的文獻拆解成小筆記,並透過超連結建立關聯。幾個月後,他發現自己不再需要從頭開始寫作,而是能直接從筆記中取材,大幅提升了論文進度與品質。

 

#9. 十個關鍵重點

 

A.  卡片盒筆記法起源於社會學家盧曼。

B.  它的核心在於分解資訊、建立關聯、持續迭代與靈活應用。

 

C.  透過降低認知負荷,提高記憶力與學習效率。

D.  減少寫作焦慮,提升創造力與靈感產出。

 

E.  促進知識的組織與共享,提高學術與專業表現。

F.  幫助反思與自我成長,增進內在智慧。

 

G.  結合手寫與數位工具,提升筆記的可視性與檢索效率。

H.  透過索引與關鍵字分類,提高筆記的可檢索性。

 

I.  適用於學術研究、創意寫作、企業管理等領域。

J.  是一種動態的筆記法,能隨著需求與時間進化。

 

#10. 如何開始建立自己的卡片盒筆記系統

 

A.  選擇工具:紙本或數位筆記軟體。

B.  開始寫筆記:每張筆記記錄一個概念。

C.  建立關聯:透過索引與連結串聯筆記。

D4. 定期回顧:優化與更新筆記內容。

E5. 應用於創作:將筆記用於寫作、研究、學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卡片盒筆記法不僅是一種筆記術,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無論是學術研究、創意寫作,還是個人成長,這套方法都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管理資訊,提升學習與創作能力。

 

=P=《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

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讓你擁有無限的靈感

有一個很有趣的數據,我寫過將近兩百篇的讀書心得,可是我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本書的「推薦序」。而今天要跟你分享的這本書,是我破例撰寫的第一篇推薦序。為什麼我對這本書這麼情有獨鍾?這本書的內容又引起了我多大的共鳴?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你是這樣做筆記的嗎?

你把生活當中讀到的、聽到的、學到的資訊,寫在一本又一本的紙本筆記裡,儲存在一份又一份的數位檔案裡。你在每本書裡面畫了一堆螢光線、在便利貼上面寫了一堆重點、在瀏覽器裡面收藏了一堆待讀文章。你創造了一堆分類,歸類了一堆檔案。結果,真的要用時,你卻找不到真正派得上用場的東西。

#你是這樣寫作的嗎?

老師似乎教過我們,寫作就是要拿出一張空白紙,先定出一個文章主題,然後寫出大綱,接著再去尋找相關的資訊,把每一個段落陸續填滿。到頭來你卻發現,自己只是在重複填鴨式教育的過程,把一堆你不感興趣的資料,塞進一個你已經充滿成見的框架裡面。結果,你卡住了,你不但寫得不開心,你還不斷拖延自己的寫作計畫。

以上這兩種老派的方法,完全「扼殺」了筆記和寫作的真正樂趣。

幸好,你正在讀的《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這本書,即將翻轉你對寫作和筆記的認知。

#翻轉認知的卡片盒筆記法

這本書的作者申克.艾倫斯(Sönke Ahrens)寫這本書的靈感,出自於一位德國的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魯曼在他的一生總共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而且,這些著作在當代學術界都佔有一席之地。他對知識的廣泛興趣、高產出的能力、源源不絕的洞見,全源自於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

作者在這本書裡詳盡解析了卡片盒筆記法背後的原理和步驟,並以科學證據說明了這套方法為何有效。這本書是我讀過最精彩、紮實、充滿洞見的筆記和寫作專書,它會讓你重新認識筆記和寫作的精隨。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抱以如此盛讚,是因為我在過去三年間,於「閱讀前哨站」部落格發表過一百八十篇讀書筆記,每週發表一篇的頻率背後,正是高強度的筆記習慣和寫作紀律。在閱讀此書時,我的心中產生無數的共鳴,同時也獲得了許多新的震撼,尤其當我將卡片盒筆

你會從這本書裡學到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三種最重要的啟發:

1.簡單易用的筆記系統

一個好的筆記系統不該添加多餘的功能和選項,它們會盡可能把複雜和分心的元素移除,留下唯一重要的功能:「思考」。只有當你完全信任系統,你才真的知道所有事情都被處理和紀錄了,然後才能讓腦力專心在手邊的任務上。卡片盒筆記法會幫你降低大腦負擔、讓自己思考得更好。

 

2.每一則筆記在未來都有用處

當你知道自己當下寫的筆記,對未來可能有「用處」時,你就更容易放手去寫。你不會覺得有任何時間被浪費掉,你不再覺得自己白費功夫。你知道的是,你只是「借用」了未來你期望在某個時間點會發生的「靈感」,在這個時候被你捕捉下來而已。卡片盒筆記法會幫你寫出更多有用的筆記。

 

3.從豐富的素材開始寫作

就像我們在烤肉的時候,要點燃第一塊木炭是最難的。可是,一旦木炭開始燃燒,要維持炭火就容易許多。我們要在身旁準備好各種大小的木炭,用來維持穩定的燃燒。寫作就如同「烤肉生火」,你必須先把筆記準備好,擺放在唾手可得的位置,接著替文章起一個頭,然後讓筆記成為你的燃料,視情況增添柴火,讓寫作的過程維持熱度。筆記的素材愈豐富,寫作的靈感就愈旺盛。卡片盒筆記法會幫你寫出更精彩的文章。

學會卡片盒筆記法,讓你從豐富的筆記開始思考,從豐富的素材開始寫作。所有豐富的知識表達,一開始都源自一則筆記。

實踐感想:寫作變成一種純粹的樂趣

老實說,過去的三個多月,我在寫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頸。如果你有持續追蹤我的發表頻率,就會知道我都要求自己每週要讀完至少兩本書,發表兩篇的讀書心得。結果,變成我腦袋想的事情就是:「把這本書讀完,然後接著把心得寫完」。這個順序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對吧?但是它的問題可大了。

我的目標變得太過於明確,導致我的心思都專注在「當下」的這本書上,然後絞盡腦汁去把心得寫出來。我太過於專心,以至於錯過了沿途的其他的風景。

看到某個想法很有趣?先擱著,把這篇心得寫完再說。

突然想研究某一件事?先擱著,把這篇心得寫完再說。

當我不允許自己從「一整篇心得」裡面分心,就造成了我不斷地錯過。而這個現象,並沒有讓寫一篇心得更有效率。相反的,它讓我更沒有效率了。我花了更多的時間盯著眼前的心得發呆,我花了更多的時間等靈感發生,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打發時間。就只是為了「專心」寫好一篇讀書心得。

直到前兩個多月,我讀了《卡片盒筆記》這本書的原文版之後,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知識的最小單位」是從一則筆記開始的。當你在一則筆記上面,寫下僅僅一個想法,這不僅讓寫筆記這件事情變得簡單,更可以在日後把這些想法彼此排列組合。

接著,我照著書中的精神,來寫了這本書的心得,結果令我完全目瞪口呆。我充滿動力把這本書的內容作整理,每碰到一個有意思的想法,就寫一則筆記。我不再拘泥於一次要完成一篇上千字的心得,而是專注於每則一、兩百字的筆記。每則筆記,就只包含了一個想法。

這個做法令我感到熱情奔放,我從早上九點開始寫,中間除了起來伸展筋骨和煮飯給自己吃,其他時間都埋首寫一則又一則的筆記。到了下午六點,我寫出了 20 則筆記,然後才開始把他們組合起來,準備變成一篇完整的心得。晚上,我把 20 個筆記放到 12 個不同的分類,最後寫出了自己寫過最長的一篇讀書心得〈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總共一萬多個字。

我體會到:寫作可以變成一種純粹的樂趣。

#我對這本書的延伸閱讀

隨著我逐漸把這套「卡片盒筆記法」整合到自己的筆記和寫作流程裡。在整合的過程當中,我對這套方法的諸多細節產生了疑惑,即使我反覆翻閱《卡片盒筆記》的原文版,仍有尚未釐清之處。

因此,我決定延伸閱讀 Luhmann 寫過的文章、其他學者的論文、網友實踐之後的分享文章,整理成另外一篇我對於卡片盒筆記法的完整理解〈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當我終於理解了這套方法背後的「本質」,也寫下這麼一句感想:「寫筆記和文章的過程,可以是一種好玩的體驗(playful experience)」。這種感受有別於以往枯燥的「書寫」過程,是一種更接近於「遊玩」的本質。

你還在尋找一種充滿樂趣的寫作方式?非卡片盒筆記法莫屬了。

近期,我也寫了一篇長文〈【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分享了一些在我實際操作卡片盒筆記法的兩年來,我得到了哪些具體的改變,無論是心態上的、觀念上的,甚至是行為上的。歡迎前往參考看看我體會到了什麼改變。關於我用來實踐卡片盒筆記法的軟體,我選擇的是能充分發揮卡片盒筆記法優點的 Heptabase,你可以前往 Heptabase 官網免費試用七天

彙整兩年來的實踐心法的一門課

我推出了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把我這兩年關於卡片盒筆記法的「How」和「What」彙整起來,分享一套完整又實際的操作方法,幫助大家達到更高效的學習和應用成果。

誰適合參加這個課程呢?如果你寫了很多筆記,但不知如何串連,這堂課很適合你。如果你覺得學過的東西總是不能實際應用,這堂課會有解答。如果你需要寫文案、做簡報或提案,但總覺得缺乏靈感,我會教你怎麼讓卡片盒筆記法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已經有筆記或寫作的習慣,希望更進一步提升效率和創造力,這裡有我身為文字創作者的秘訣。即使你曾經嘗試並失敗過卡片與筆記法,也不用擔心,我們會從原理和底層邏輯教起,然後帶你一步一步走過必經的關鍵步驟。

這堂課的總長 10 小時,是預錄課程可以永久重複觀看。我們會帶你走入實作,從卡片的種類、索引系統到如何有效分類和搜尋資訊,都一一剖析。我也會親自操作示範,讓你了解如何實際創建和設置自己的卡片盒系統。跟著我一步一腳印,讓你第一做卡片盒筆記就兼顧可行性和實用性。我也會分享我如何藉由 Chat GPT 的協助,優化自己的筆記和內容。

最後,我會聚焦於如何運用卡片盒筆記法提升產能和學習效率,包括如何高效組織筆記,用來寫成文章、製作簡報、研究與學習新學問。我希望透過這堂課,不僅教你捕捉和儲存知識,更教你如何運用和發展知識,讓你對知識管理的技法更上一層樓!

除了原本的正課內容之外,我還會在 2024 年舉辦 12 次線上直播講座,每個月邀請一位跨領域職人來跟大家分享知識管理的方法和訣竅。我期許讓這堂課不只幫你打基礎,更成為一個可以伴隨我們持續成長的課程。

目前已經正式開課!歡迎前往「卡片盒筆記實戰課」課程頁面購課。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讀後心得和重點整理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我重讀第二遍的反芻心得

《最高學以致用法》讀後心得:活用知識的五種方法

《最高學習法》讀後心得:激發學習成效的五個方法

《九宮格寫作術》文章寫不出來不是你的錯,你只是沒用對方法

 

@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

完整補充《How to Take Smart Notes》書中尚未說明清楚的部分

https://readingoutpost.com/zettelkasten-6-steps/

在發表了獲得熱烈回響的這篇文章〈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 個法則和重點整理〉之後,我試著把這套「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整合到自己的筆記和寫作流程裡。在整合的過程當中,我對這套方法的諸多細節產生了疑惑,即使反覆翻閱《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仍有尚未釐清之處。因此,我決定延伸閱讀 Luhmann 寫過的文章、其他學者的論文、網友實踐之後的分享文章,整理成這篇我對於卡片盒筆記法的完整理解。

註:這本書的繁體中文版已經推出,歡迎延伸閱讀我撰寫的推薦序和實踐心得文〈《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

#1.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

「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指的是你對於讀到、聽到、想到的任何資訊,產生想法之後,進行快速紀錄的筆記。例如你吸收了文章、書籍、影片、Podcast、與人談話、演講等,當下得到的靈感或想法,也可能是散步或做家事時的靈光乍現。

如何捕捉到更好的靈感筆記?你可以嘗試帶著「輸出的前提去輸入」,在吸收資訊時心裡想著:「當我吸收這些資訊之後,我要寫出一篇可以公開發表的筆記(或文章)」,這會讓你在吸收資訊的時候更專心、更有目標性、更想要理解透徹。

你可以用手寫的方式寫在卡片或筆記本上,也可以用錄音或錄影的方式記錄在手機裡面。內容可以是:零碎片段的重點內容、值得記錄下來的事情、倏忽即逝的靈感、尚未成熟的想法。

不用遵守什麼特定格式,也不需要有完美的脈絡,靈感筆記不是用來記錄細節,而是用來「提醒」未來的你,曾經在腦袋裡面想過哪些事情。靈感筆記採用的「媒介」本身並不重要,只要能快速捕捉、容易檢視、定期回顧,就是好方法。

2.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指是當你在閱讀文章和書籍、收看影片、聆聽 Podcast 和演講的時候,在一張紙上記錄的內容(當然也可以用數位筆記做紀錄)。

用條列式的方式,寫下這則文獻帶給你的想法、值得紀錄的重點、以後會用到的素材,然後在筆記的尾端註明詳細的文獻來源細節。註明清楚文獻的出處,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和讀者,對這些內容得以進行檢驗和驗證。這也是一種筆記內建的回饋機制。

撰寫 Literature Note 的時候,需要注意這四點:必須要很有選擇性地決定寫下哪些內容、文字要簡短扼要、用你自己的話描述而非照抄(加深記憶力的關鍵:不要求記得,而是求理解)、註明文獻的名稱、作者、年份和頁數。

#文獻筆記的格式

我在閱讀《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時候,心中一直有一個問題沒有獲得解答:「Luhmann 到底是怎麼寫 Literature Note?」我後來在專門討論卡片盒筆記法的德國論壇的一篇討論串找到了相關的細節1Luhmann 在閱讀任何書籍和文獻時,並不會直接在紙上劃線、也不會在邊緣寫字。他會把任何值得紀錄的、當下的靈感、自己產生的想法,寫在另外一張 Literature Note 上面。

短篇幅的 Literature Note 的筆記上面只有一個想法,在底端寫下文獻的「名稱、作者、年份和頁數」。

中等和長篇幅的 Literature Note 則是標註「頁數、想法」,每一條重點只有一到兩行的文字敘述,然後一連串排列下去。

不同於 Permanent Note 採取「橫式」的方式書寫,Luhmann 的中、長篇 Literature Note 是採取「直式」的筆記紙來書寫。

然後,他會把這些筆記全部收納在另一個卡片盒裡(Literature Slip-box),以文獻作者名稱的字母排序。如同他在這篇文章〈Learning How to Read〉說過的:「我們要怎麼記得自己讀過的東西?其中一種可能是,用人物的名字排序來記憶。」2

另外,Luhmann 在寫 Permanent Note 的時候習慣以「人名、年份、頁數」的順序註明文獻出處,這也顯示了他書寫和使用 Literature Note 的流程。

3.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可以翻譯成,這則筆記本身,只能代表一個完整的想法,一則筆記就代表一個脈絡(context)。在不需要多餘的前、後文補充之下,你就能夠看懂這則筆記的內容。

Permanent Note 的時候,要假裝你是寫給「別人」看的。用完整的句子、揭露你想法的來源、寫下明確的文獻、試著寫得精確且簡短。

 

第一步,是透過回顧,去「轉化」那些你曾經寫過的 Fleeting Note  Literature Note,去思考它們跟你現在的思考和興趣有什麼關聯。撰寫的時候不要只是「蒐集」那些別人講過的話,而是去「發展」自己的論點,跟其他的想法進行「討論」。Literature Note 是條列式的重點文字,Permanent Note 比較像是書寫的散文。

完成之後,你就可以把 Fleeting Note 丟棄,或者把 Literature Note 收藏到專門存放文獻的卡片盒(如果你使用數位筆記,可以歸到一個特定的分類,或者收進專門掌管文獻的軟體例如 Zotero)。

 

第二步,是把這個寫好的想法,跟「舊的」Permanent Note 建立「連結」。找出相關的舊筆記,然後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並且把答案寫在新的筆記上:

1-新筆記是否能夠反駁、更正、支持或新增到我已經知道的事情?

2-我如何組合這些想法,產生出一個新的想法?

3-這些新的想法,觸發了什麼新的問題?

 

隨著卡片盒裡面的筆記數量不斷增多、彼此的連結不斷被建立起來,它的價值才會真正被顯現出來。如同 Luhmann 曾經說過:「每一則筆記都是一個元素,它的品質高低,只來自於它在系統裡的網路連結和反向連結。」3

如果你沒有替這則筆記建立任何連結,它遲早會被你遺忘掉,且不具備任何價值。

#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的關係

全新的真知灼見不會天天發生,靈感也不會每天到來。但我們可以透過「轉化」文獻筆記的過程,去提高自己發現洞見的機率。作家 Eva Keiffenheim 曾經在一篇文章分享過,她如何把 Literature Note 轉化成 Permanent Note 的方法。4

#Literature Notevs.Permanent Note」的關係:

-事實和理論 vs. 這個事實和理論與你生活、工作、好奇心的關聯

-作者對於事實和理論的解讀 vs. 你對於作者對於事實和理論的解讀

-回答作者問題的代表資訊 vs. 回答你自己問題的代表資訊

-你需要原始資訊才能瞭解這則筆記vs.你不需要原始資訊就能瞭解這則筆記

-你從文獻的文字上重述想法 vs. 你從自己的心裡重述想法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轉換方式,將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把文獻的所見所聞,轉化成跟自身相關的筆記。透過這樣的過程,就能夠把吸收的資訊「內化」成自己知識庫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Permanent Note 並非寫了一次之後就不能修改。Permanent Note 也是一個「過程」,你在日後都可以隨時更新這則筆記。如同 Eve 說的:「永久筆記真正的意義是它對你永久『有用』。」把 Permanent Note 當成一個會隨著你一起成長的東西。

用「別人」看得懂的文字書寫,用跟「自己」相關和感興趣的事物去連結。

4.索引卡片(Indexing Card

Luhmann Permanent Note 的分類方式,並不是用傳統「主題式」的字母排列。他採用的是「索引編號」(Numeric Index)來替每一張卡片命名,然後寫下這張卡片跟其他卡片的連結。這種對卡片的命名方式稱之為「索引卡片」(Indexing Card)。

 

如下圖所示,其中一則筆記命名為「1」,如果他下一次新增的筆記跟「1」有關連,就接續在後面命名為「1a」。如果新的筆記跟「1」的關聯比較強,他會命名為「1b」;如果跟「1a」的關聯比較強,他就命名為「1a1」。他這些卡片上面,還會寫上連結到其他卡片的索引,例如在「1」的卡片裡面,可以寫上連結到「2a2」或任何一張卡片(就像手寫版的超連結)。

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 5

#實體卡片盒和筆記紙的用途

Luhmann 的卡片盒擁有數萬則的筆記,他是如何「回想」自己寫過的筆記?當他要直接找出一則筆記的時候,他怎麼知道要「打開」哪一個卡片盒抽屜?他怎麼知道要「抽取」卡片盒裡的哪一疊筆記?

 

關於筆記的提取方式,《How to Take Smart Notes》書中並沒有特別著墨,因此我在把卡片盒筆記法轉換成「數位卡片盒筆記」的過程中,遭遇了一個問題:「數位筆記的強項就是超連結,看起來就不需要替每張卡片做索引編號了。但是,如果我單純仰賴『關鍵字』去回想筆記,這種方式可靠嗎?」

 

的確,單純仰賴關鍵字的回想,就像在一片散亂的拼圖裡面,試圖找到正確的那一片。我認為,Luhmann 回想他的筆記之所以快又有效,必定存在著除了關鍵字之外的元素。後來,我想起了探討學習與記憶的《最高學習法》這本書中,有一項關於記憶的重要元素:「空間位置」。

我認為,筆記放在卡片盒的「實體」空間位置,很重要。

#空間可用於引導提示,幫助回想

人類大腦有一個叫做「海馬迴」(Hippocampus)的部位,這是一個形狀很像海馬的組織,位在耳朵後面的大腦中央。人類為了形成長期記憶,訊息必須經過海馬迴上面數百萬計的微小組織「位置細胞」,這些位置細胞會把我們形成記憶時的空間位置,埋藏在每一個新生成的記憶裡面。

 

就像你在讀一本紙本書的時候,紙頁上的資訊會存在一個明確、靜態、不會改變的三維空間裡。例如書中的某一句名言,可能印在這本書大約四分之一厚度的紙上、靠近頁面頂端的位置。當你試著記憶這句話的同時,你也把它在書中的位置記了下來。日後,如果你要回想這句話,那麼這個位置,就成為了這項回憶的引導提示。

 

因此,空間位置可以作為一種引導提示,幫助我們回想過去曾經學習和經歷過的資訊。我認為,筆記被放在卡片盒的位置,就是記憶的一部分。單純的索引編號不會讓我們形成深刻的記憶,但是筆記和卡片盒的位置可以達到這個效果。

#卡片盒筆記法的索引編號有什麼用途?

根據標準的卡片盒筆記法,我們必須對每一張筆記分配一組「獨特且唯一」的索引編號,例如 1/a, 1/a1, 1/a2, 1/b …等。我認為這個做法有兩個用途:

第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用途,就是建立紙本筆記之間的「超連結」。Sönke Ahrens 和其他學者認為這是最重要的目的,這個索引編號就像是筆記的身分證號碼,可以讓 Luhmann 快速找到每一張實體的筆記卡片,也可以在不同筆記之間,建立起任意的超連結。

第二個用途則鮮少被提到,那就是用來回想筆記的「空間位置」。想像今天有一個編號 7 的卡片盒,它的前幾張卡片代表某一個學科領域。如果我們新增了一張編號 7/1a 的筆記,放到對應編號也是 7 的卡片盒裡面,塞到盒子前緣三分之一的位置。之後,當我們要在回想這一則筆記時,就可以藉助卡片盒實體的「空間位置」作為引導提示,在整櫃卡片盒右下角的盒子裡,前端的三分之一處,就有我們想要找的那張卡片。空間可用於引導提示,幫助回想。

因此,當我們採用「數位筆記」的方式來做卡片盒筆記的時候,雖然不用再煩惱超連結的問題,可是真正有助於回想筆記的關鍵,正是筆記的空間位置。人腦很不擅長處理一堆數字和零散的關鍵字,但是,一旦這些資訊跟空間有了連結,回想和記憶就顯得容易許多。想要發揮卡片盒筆記法的全部潛能,挑選一個內建「空間功能」的數位筆記是非常重要的。

5.關鍵字索引(Keyword Index

由於卡片盒筆記法的 Permanent Note 是用依照「索引編號」(Numeric Index)的字母順序來排列,主題的分類是「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在這種缺乏固定層級(fixed hierarchy)的主題結構下,我們該如何回想起特定的筆記呢?

除了卡片盒筆記法的三種筆記之外,《How to Take Smart Notes》書中甚少著墨的「關鍵字索引」(Keyword Index)筆記,反而是 Luhmann 能夠有效回想其它筆記的關鍵元素。根據統計,在 Luhmann 龐大的 90,000 則筆記當中,就有 4450 張屬於 Keyword Index 的用途。

Luhmann 會在一張 Keyword Index 上面,寫下某一個主題,然後把跟這個主題有關的 Permanent Note 「筆記名稱、連結」用索引的方式條列出來。例如下圖的例子:Rh – Ri,裡面就有好幾條關於「風險」(德文 Risiko)的筆記索引項目。每一張 Keyword Index 可能會記錄 3~10 條不等的筆記索引,在日後還可以陸續增添新的索引上去。你仔細還會發現,跟風險相關的這些筆記,其連結「最前面的索引數字」,彼此距離都非常遙遠(3, 7, 21, 32, 54, 333)。

這種列出關鍵字索引的方法,確保了他每一次對關鍵字的「搜尋」,都會開啟一片廣泛的筆記「網」。透過這些索引,他可以快速找到「跟關鍵字相關」的筆記,而這些四散各地的筆記,剛好又勾起了不同「索引脈絡」之下的回憶,讓他在各種異質層面之上對這些筆記做出新的連結。

從筆記的關鍵字分類看出端倪?

在讀《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時候,我心中有一個問題「Luhmann 是怎麼決定卡片的分類? 」如果,單純仰賴每一張 Permanent Note 的「索引編號」,那麼多繁雜的英文和數字,我不相信他單純依靠數字或字母來回想起不同的分類。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 Luhmann 龐大的 90,000 則筆記的「類別數量」找到一些線索。

他的第一組卡片盒筆記可以追溯到 1952~1961 年間(他大約 25~35 歲),涵蓋的學科領域包含了 108 種分類。筆記的模式大部分是在探索和反思,特別是針對一些已經預定的、詳細的知識領域,例如國家、平等、計畫、全力、憲法、革命、階級、科學、角色、世界的觀念、資訊等。

第二組卡片盒筆記可以追溯到 1962~1997 年間(他的餘生),這組筆記的設計更加地「問題導向」,也很明確地圍繞著社會學這個領域,其結構和第一組卡片盒筆記有相當大的不同。第二組的最高層級學科領域,只有 11 種分類,包含了組織理論、功能主義、決策理論、正式/非正式秩序、主權/國家、個體概念/個體問題、經濟、臨時筆記、古代社會、先進文明。從這些分類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它沒有必然的順序和層級,也不像是一本書的目錄;相反的,它們只是 Luhmann 閱讀和研究興趣的歷史產物。

Luhmann 在這兩個階段的演進順序,讓我回想起《跨能致勝》這本書中提到「通才」型人才的優勢:在早期先培養廣泛興趣和多元涉獵,反而能養成日後觸類旁通的能力,解決「專才」難以解決的跨領域問題。他透過早年的廣泛探索和反思,循著興趣前進,然後逐漸聚焦到社會學領域進一步深耕。

不用去苦惱分類的「數量」該有多少,而是透過關鍵字索引,建立起回想、搜尋和連結的「脈絡」。

6.如何用卡片盒筆記法撰寫文章

當我把這套卡片盒筆記法整合到自己的「寫作流程」時,會是什麼樣子?

答案就是你正在讀的這篇文章。

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是用卡片盒筆記的方式來整理所有的資訊,使用的是 Heptabase 這套台灣新創團隊的數位筆記工具。我在自己的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教授的三步驟是輸入、整理、輸出,是對於「單一」資料來源十分有效的方法。而這篇文章,則是廣泛閱讀了「多篇」相關文獻,通盤瞭解之後才整理出來的內容。以下是我實際進行的步驟。

正確使用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六個關鍵步驟我透過 Heptabase 使用卡片盒筆記來寫作的軟體畫面截圖

首先,我把自己內心關於卡片盒筆記法的疑惑,全部寫在子彈筆記本 Heptabase Timeline 上面,目的是快速捕捉。每一則手寫下來的問句或想法,或者是透過 Heptabase 捕捉下來的筆記,都可以視為一個獨立的 Fleeting Note 卡片,這個時候的內容非常粗糙。

接著,針對每一個未臻成熟的卡片,我去尋找相關的文獻來閱讀,然後把那些資料寫成 Literature Note。這時候,我是主動篩選閱讀的資訊,只把那些能夠解決我疑惑的資訊記錄下來,用自己的話闡述一次,如同示意圖右下角「藍色」的卡片。

然後,將每一張卡片,陸續轉換成 Permanent Note,用自己的邏輯,重新排列組合那些 Literature Note 提供的資訊,然後寫成一則又一則的卡片筆記,如同示意圖右下角「白色」的卡片。這些筆記,就是之後寫這邊文章的主要素材。

接下來,我在 Heptabase Whiteboard 面板上面,隨意手動拖曳,進行排列組合,把每一則筆記放到適合的位置,形成一個有架構、有脈絡的卡片組合。這個做法,體現了 Indexing Card 強調「空間位置」的特色,就像是把實體的卡片放在桌面挪動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於每一則筆記之間的關係,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產生了更多 Fleeting Note 的想法,尋找更多 Literature Note 的補充資訊。上述的步驟是一個「動態」的反覆流程,而不是線性的固定順序。

最後,經過了兩週的整理,把每一則 Permanent Note 調整到語句通順的程度,然後就使用 Heptabase Tab 功能,把所有的筆記陳列在右邊,把我要撰寫的這篇文章放在左半邊。接下來的工作就顯得簡單許多,我只要依照脈絡,把所有的 Permanent Note 進行線性的順序排列,微調段落之間的連接詞,就形成了這篇有結構的文章(Structured Article)。這篇部落格文章就是一張 Indexing Card 的「數位文章版本」 ,卡片頂端的大綱就是 Keyword Index,而在底下展開的完整全文,就是一套完整的思想脈絡,透過文章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也是數位筆記的好處,內容不會被卡片大小限制)。這份 Keyword Index 如同示意圖右下角「黃色」的卡片,正是串連了所有相關筆記的主要環節。

後記:好玩的體驗

最近這一個月以來,我的文章都是使用卡片盒筆記法搭配 Heptabase 來撰寫,這也是我頭一次感覺到:寫筆記和文章的過程,可以是一種好玩的體驗(playful experience)。這種感受有別於以往枯燥的「書寫」過程,它是一種更接近於「遊玩」的本質。

採取這套方法的優點,就是讓自己「循著興趣前進」,樂於主動探索、補充、解構、重組手邊的卡片筆記。這篇長文也是因為這樣而寫出來,整篇文章的字數很多,可是撰寫的過程卻十分有趣。最後附上本文的六條重點整理,幫助你充分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

Fleeting Note:「媒介」不重要,只要能快速捕捉、容易檢視、定期回顧,就是好方法。

Literature Note:用自己的話詳細闡述,寫下「條列式」的筆記和想法,標明出處。

Permanent Note:用「別人」看得懂的文字書寫,用跟「自己」相關和感興趣的事物去連結。

Indexing Card:索引除了用於超連結的功能,筆記放在卡片盒的「位置」,本身就是記憶的一部分。

Keyword Index:手動整理關鍵字索引的筆記卡,重點在於建立一套方便未來回想、搜尋和連結的「脈絡」。

Playful Experience:使用適合的方法和工具,筆記和寫作可以成為一種「好玩」的體驗。

如果你對於卡片盒筆記法感到興趣,可以延伸閱讀我的另一篇文章〈風靡歐美的卡片盒筆記法是什麼?12 個法則和重點整理〉。如果你對我「使用 Heptabase 實踐卡片盒筆記法」6的方式有任何的問題或建議,歡迎留言告訴我,我很期待能發揮卡片盒筆記法的全部潛力。

近期,我也寫了一篇長文〈【實踐心得】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兩年後,我的改變和具體收穫〉,分享了一些在我實際操作卡片盒筆記法的兩年來,我得到了哪些具體的改變,無論是心態上的、觀念上的,甚至是行為上的。歡迎前往參考看看我體會到了什麼改變。如果你對我使用的 Heptabase 有興趣,也可以前往官網免費試用七天

彙整兩年來的實踐心法的一門課

有鑑於此,我推出了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卡片盒筆記實戰課」,把我這兩年關於卡片盒筆記法的「How」和「What」彙整起來,分享一套完整又實際的操作方法,幫助大家達到更高效的學習和應用成果。

誰適合參加這個課程呢?如果你寫了很多筆記,但不知如何串連,這堂課很適合你。如果你覺得學過的東西總是不能實際應用,這堂課會有解答。如果你需要寫文案、做簡報或提案,但總覺得缺乏靈感,我會教你怎麼讓卡片盒筆記法助你一臂之力。如果你已經有筆記或寫作的習慣,希望更進一步提升效率和創造力,這裡有我身為文字創作者的秘訣。即使你曾經嘗試並失敗過卡片與筆記法,也不用擔心,我們會從原理和底層邏輯教起,然後帶你一步一步走過必經的關鍵步驟。

這堂課的總長 10 小時,是預錄課程可以永久重複觀看。我們會帶你走入實作,從卡片的種類、索引系統到如何有效分類和搜尋資訊,都一一剖析。我也會親自操作示範,讓你了解如何實際創建和設置自己的卡片盒系統。跟著我一步一腳印,讓你第一做卡片盒筆記就兼顧可行性和實用性。我也會分享我如何藉由 Chat GPT 的協助,優化自己的筆記和內容。

最後,我會聚焦於如何運用卡片盒筆記法提升產能和學習效率,包括如何高效組織筆記,用來寫成文章、製作簡報、研究與學習新學問。我希望透過這堂課,不僅教你捕捉和儲存知識,更教你如何運用和發展知識,讓你對知識管理的技法更上一層樓!

除了原本的正課內容之外,我還會在 2024 年舉辦 12 次線上直播講座,每個月邀請一位跨領域職人來跟大家分享知識管理的方法和訣竅。我期許讓這堂課不只幫你打基礎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讀後心得和重點整理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我重讀第二遍的反芻心得

《最高學以致用法》讀後心得:活用知識的五種方法

《最高學習法》讀後心得:激發學習成效的五個方法

《九宮格寫作術》文章寫不出來不是你的錯,你只是沒用對方

註腳

1

Luhmann’s Literature Note Examples, 網友針對文獻筆記的精彩討論

2

Learning How to ReadLuhmann 說明了「如何閱讀」,很棒的一篇文章,推薦閱讀。

3

Quote from Communicating with Slip Boxes by Luhmann

4

Zettelkasten’s 3 Note-Taking Levels Help You Harvest Your Thoughts by Eva Keiffenheim,卡片盒筆記法三種筆記方式的實踐指南

5

Niklas Luhmann’s Card Index: Thinking Tool, Communication Partner, Publication Machine by Johannes F.K. Schmidt,文章作者詳細解析了 Luhmann 卡片盒筆記的內容

6

感謝 Heptabase Discord 社群成員(特別是王樹義和張永錫老師的分享)彼此交流的各種使用方案,給了我許多實用的靈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