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30 Note BOOK卡片盒筆記 【楊聰財專欄】
@TITLE=書寫與學習:透過卡片盒筆記系統提升思考與寫作能力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引言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接觸到大量的知識與資訊,如何有效整理、內化並應用,成為了每個學習者的重要課題。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提供了一種系統化的學習與寫作方法,使人們能夠高效地管理知識並提升寫作能力。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概念、操作方法、應用場景,以及如何透過這個系統提升學習效果與寫作效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部分:理解卡片盒筆記法
1.1 好的寫作其實很簡單
寫作的本質在於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許多人在面對空白的頁面時會感到焦慮,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素材可供運用。卡片盒筆記法透過積累筆記、建立關聯,使寫作變得更容易。
1.2 什麼是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提出,他在一生中撰寫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並將其高產能歸因於這套筆記系統。這個方法強調將筆記拆分成小單位,每張卡片僅記錄一個清晰的想法,並透過連結建立知識網絡。
1.3 卡片盒筆記系統的操作方法
A• 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記錄隨時出現的靈感,這些筆記可以是片段的、不完整的。
B• 文獻筆記(Literature Notes):在閱讀書籍、文章或聆聽講座時,將關鍵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整理成筆記。
C• 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將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整合成可獨立存在的內容,並與其他筆記建立關聯。
• 索引系統:透過標籤或編號來組織筆記,方便未來檢索與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如何透過卡片盒筆記法提升寫作能力
2.1 寫論文的步驟
A• 收集資料 → 整理筆記 → 建立連結 → 發展論點 → 撰寫草稿 → 修正與編輯
B• 透過卡片盒筆記法,可以在寫作前就準備好豐富的素材,使論文更具說服力。
2.2 工具箱:數位與紙本的選擇
A• 紙本卡片盒:適合喜歡手寫的人,能夠透過實體整理筆記。
B• 數位工具:如 Obsidian、Roam Research、Heptabase,提供更靈活的連結與檢索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成功寫作的四大基本原則
3.1 原則1:寫下來是唯一重要的事
許多人因為害怕寫得不夠好而遲遲不開始,然而,最重要的是先寫下來,之後再進行修改與整理。
3.2 原則2:簡單最重要
筆記不需要過度裝飾,應該以簡單、清晰為目標,使未來能夠快速理解與應用。
3.3 原則3:沒有人是從零開始
寫作是知識的積累過程,我們可以透過筆記系統建立一個個人的知識庫,避免每次寫作都從頭開始。
3.4 原則4:讓工作帶領你往前
建立筆記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習與思考的過程,透過整理筆記,我們能夠發展更深入的見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如何有效閱讀並轉化為筆記
4.1 閱讀時,手上拿著筆
在閱讀時主動做筆記,能夠加深理解並幫助記憶。
4.2 保持開放的心態
不要只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而是透過閱讀擴展視野。
4.3 學習如何閱讀
A• 精讀:深入分析重要概念
B• 泛讀:快速瀏覽獲取大方向
C• 批判性閱讀:質疑與思考作者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部分:案例分析——學術研究者的筆記系統
=案例背景
• 人物:張偉,博士生,主修社會學
• 時間:2023 年
• 地點:台灣某大學
• 事件:透過卡片盒筆記法提升學術研究與寫作效率
=案例內容
張偉在博士研究初期,面臨大量的文獻資料與寫作壓力。他開始使用卡片盒筆記法來整理研究筆記,透過每日記錄靈感、建立文獻筆記,並與現有的筆記連結,成功撰寫了一篇高質量的論文。
結果顯示,他的研究效率大幅提升,能夠更快地找到關鍵資料,並發展出有創意的論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部分:建立持續寫作與學習的習慣
6.1 讓筆記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花 10-15 分鐘整理筆記,確保知識累積不間斷。
6.2 透過筆記進行思考
不要僅將筆記視為記錄工具,而是利用它來進行深度思考。
6.3 分享與輸出筆記內容
透過寫作或與他人交流來加強理解,並獲得新的視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論:從筆記到創作,打造個人知識網絡
透過卡片盒筆記法,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系統化的知識管理方式,提升學習與寫作效率。這不僅能幫助學術研究者,也適用於所有希望提升思考與表達能力的人。只要掌握這套方法,每個人都能成為高效的學習者與寫作者。
#十個重點內容總結:
1. 寫作的核心在於清晰的表達與知識累積。
2.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高效的筆記管理方式。
3. 透過靈感筆記、文獻筆記與永久筆記建立知識網絡。
4. 閱讀與筆記應該相互結合。
5. 持續整理筆記能夠提升學習與寫作效率。
6. 筆記系統應該簡單且易於檢索。
7. 設計索引與連結筆記有助於思考與創作。
8. 每日書寫筆記能夠強化記憶與理解。
9. 透過分享與輸出筆記內容來加深學習效果。
10. 養成長期的筆記習慣,使寫作變得更流暢。
只要持續實踐卡片盒筆記法,每個人都能夠打造個人的知識寶庫,成為更有創造力的學習者與寫作者。
書寫與學習 |
【全球化專業菁英實用推薦!】 |
讓矽谷經理人、軟體工程師與長春藤名校生都受惠的筆記產品 詹雨安╱Heptabase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是個熱愛學習和研究新知的人,從小就喜歡探索各式各樣的領域。不管是閱讀也好、看網路課程也好、與人對話也好,我總是會發現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並為此感到興奮。
遺憾的是,人腦的記憶力有限,我不可能將全部的知識都裝在腦子裡。也因此,我一直想要建立一個涵蓋我所學一切的知識庫來輔助我的大腦,讓我在現實中遇到問題時,能迅速找到我需要的知識,使我的所學能真正的為我所用。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已經做了十年的知識管理,一路上也用過不少工具。
高中時期,我的筆記全部都是以 Microsoft Word 檔的格式裝在電腦的資料夾裡頭,但是三年下來,這些檔案和資料夾早就多到難以管理。大一那年,我全面改用 Evernote數位筆記本。然而才過了一年,Evernote單薄的分類系統也不再能滿足我大量筆記的整理需求。
棄用 Evernote之後,我決定把我所有的筆記遷移到擁有無限階層的Notion,可是在兩年之內又因為Notion階層式的結構變得愈來愈笨重,使我不再能有效管理、查找我的筆記。當我發現連Notion都不再能滿足我對知識管理的需求時,我感到相當苦惱。我過去幾年學到的知識量愈來愈大,但是沒有任何工具能真正幫助我有效的管理和回顧這些知識。
正是在此時,我遇到了《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
在遇到這本書之前,我先是注意到了網路上一篇標題叫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一位德國學者為何如此恐怖地多產)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我初步認識了盧曼所提出的卡片盒筆記法。我發現這樣的筆記法非常地有彈性,能讓我透過連結的方式有機地去擴充我的個人知識庫,而不再需要擔心筆記的結構該如何設計。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找到了它背後的原著,也就是How to Take Smart Notes這本書。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看待筆記的方式,讓我暸解到原來筆記也是有生命週期的。我可以將腦中零散的想法寫成靈感筆記(Fleeting Notes)、將閱讀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寫成讀書筆記(Literature Notes)、再將這些靈感筆記和讀書筆記整合成相互關聯的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s),建構出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庫。在未來,我隨時可以利用知識庫裡頭的永久筆記來寫作、發論文。
在意識到卡片盒筆記法的威力之後,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它實踐到我的筆記系統裡頭。由於Notion的架構並不適合卡片盒筆記法,所以我陸續嘗試了Roam Research、Obsidian等專門為紀錄網狀筆記所設計的筆記軟體。
然而,實際使用過Roam Research和Obsidian後,我仍覺得還是缺少了什麼。雖然卡片盒筆記法能保存筆記之間的連結,幫助我建構出一個知識網路,但是它沒辦法有效地保存我的思考狀態。我可以從微觀上去閱讀單則筆記,也可以從巨觀上去觀看整個筆記網路的狀態。但是在大部分時候,我需要的是一種中觀視角,一眼看到十到二十則筆記之間視覺化的連繫和架構。
這十年來,嘗試了無數工具後,我意識到我夢想中的那個能真正幫助我整合一切所學、保存思考狀態的筆記軟體尚未存在。正是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創立了Heptabase這家公司,致力於打造出能真正幫助我們思考和學習的筆記軟體。
如今,Heptabase已經在矽谷第一的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孵化,被成千上萬的企業經理人、軟體工程師、學術研究員和常春藤名校學生使用。我們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成果,很大程度必須歸功於《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這本書。正是透過將卡片盒筆記法的原理和二十一世紀認知科學的理論(視覺化學習、記憶宮殿)進行整合,Heptabase這樣的產品才有可能誕生。
記筆記是我一生持續在做的事情,打造新一代筆記軟體則是我人生至今最重要的事業,而推動我從事這一切活動的,其實純粹是一顆熱愛學習的心。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熱愛學習、期望能更好地管理你的知識,我相信《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這本書不會讓你失望!
|
從豐富的素材開始 瓦基╱閱讀前哨站
你是這樣做筆記的嗎?
你把生活當中讀到的、聽到的、學到的資訊,寫在一本又一本的紙本筆記裡,儲存在一份又一份的數位檔案裡。你在每本書裡面畫了一堆螢光線、在便利貼上面寫了一堆重點、在瀏覽器裡面收藏了一堆待讀文章。你創造了一堆分類,歸類了一堆檔案。結果,真的要用時,你卻找不到真正派得上用場的東西。
你是這樣寫作的嗎?
老師似乎教過我們,寫作就是要拿出一張空白紙,先定出一個文章主題,然後寫出大綱,接著再去尋找相關的資訊,把每一個段落陸續填滿。到頭來你卻發現,自己只是在重複填鴨式教育的過程,把一堆你不感興趣的資料,塞進一個你已經充滿成見的框架裡面。結果,你卡住了,你不但寫得不開心,你還不斷拖延自己的寫作計畫。
以上這兩種老派的方法,完全扼殺了筆記和寫作的真正樂趣。 幸好,你正在讀的《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這本書,即將翻轉你對寫作和筆記的認知。
本書作者Sönke Ahrens寫這本書的靈感,出自於一位德國的社會學家魯曼(Niklas Luhmann)。魯曼在他的一生總共出版了70本書和400篇論文,探究的主題橫跨了多個跨學科領域:社會學、生物學、數學、電腦科學。而且,這些著作在當代學術界都佔有一席之地。他對知識的廣泛興趣、高產出的能力、源源不絕的洞見,全源自於他發明的「卡片盒筆記法」。
作者在這本書裡詳盡解析了卡片盒筆記法背後的原理和步驟,並以科學證據說明了這套方法為何有效。這本書是我讀過最精彩、紮實、充滿洞見的筆記和寫作專書,它會讓你重新認識筆記和寫作的精隨。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抱以如此盛讚,是因為我在過去三年間,於「閱讀前哨站」部落格發表過一百八十篇讀書筆記,每週發表一篇的頻率背後,正是高強度的筆記習慣和寫作紀律。在閱讀此書時,我的心中產生無數的共鳴,同時也獲得了許多新的震撼,尤其當我將卡片盒筆記法融入我的寫作流程時,更感受到以往不曾體驗過的樂趣和動力。
你會從這本書裡學到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三種最重要的啟發:
簡單易用的筆記系統。一個好的筆記系統不該添加多餘的功能和選項,它們會盡可能把複雜和分心的元素移除,留下唯一重要的功能:思考。只有當你完全信任系統,你才真的知道所有事情都被處理和紀錄了,然後才能讓腦力專心在手邊的任務上。卡片盒筆記法會幫你降低大腦負擔、讓自己思考得更好。
每一則筆記在未來都有用處。當你知道自己當下寫的筆記,對未來可能有「用處」時,你就更容易放手去寫。你不會覺得有任何時間被浪費掉,你不再覺得自己白費功夫。你知道的是,你只是「借用」了未來你期望在某個時間點會發生的「靈感」,在這個時候被你捕捉下來而已。卡片盒筆記法會幫你寫出更多有用的筆記。
從豐富的素材開始寫作。就像我們在烤肉的時候,要點燃第一塊木炭是最難的。可是,一旦木炭開始燃燒,要維持炭火就容易許多。我們要在身旁準備好各種大小的木炭,用來維持穩定的燃燒。寫作就如同「烤肉生火」,你必須先把筆記準備好,擺放在唾手可得的位置,接著替文章起一個頭,然後讓筆記成為你的燃料,視情況增添柴火,讓寫作的過程維持熱度。筆記的素材愈豐富,寫作的靈感就愈旺盛。卡片盒筆記法會幫你寫出更精彩的文章。
學會卡片盒筆記法,讓你從豐富的筆記開始思考,從豐富的素材開始寫作。所有豐富的知識表達,一開始都源自一則筆記。
|
一個人不用寫下來就能思考,那是不可能的。(Luhmann 1992, 53) |
「寫作」這個動作不是發生在研究、學習或研讀之後,而是這整個過程的媒介。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使我們很少仔細思考關於書寫這件事,包括日常的書寫、寫筆記、擬草稿。寫東西就像呼吸一樣,對於我們所做的一切至關緊要,但正因為我們常常在寫,所以沒有特別在意。不過,再厲害的呼吸技巧也無法讓我們的寫作有什麼不同、讓我們每天的寫作更有成效。但我們如何把自己所讀到的、還有我們做了什麼,做成筆記記下來,等到我們面對空白螢幕或紙張的那一刻,就會造成極大的差異。當然,對那些會寫聰明筆記的人來說,不會有什麼差異,只要能夠聰明地寫筆記,就永遠不會有寫不出來東西的煩惱。 |
大多數人是因為很瑣碎的原因在痛苦,例如空白頁的迷思:一般人覺得很難下筆,是因為他們相信(因為他們已經被洗腦),寫東西要從空白頁開始。如果你覺得自己沒什麼東西可以寫在這個空白頁上面,那你當然會恐慌。你把一切知識與資料存在大腦裡,這樣是不夠的,要真正寫出來才是最難。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優異又多產的寫作必須要奠基於好的筆記方法。比起搜索腦袋裡有哪些資訊然後在腦袋裡把它們組合起來,把自己已經寫下來的東西連結為完整的內容,可真是超級無敵容易的。 |
正體中文版率先譯自原著2022年春季內容全面增訂版
|
=B=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促進寫作、學習與思考,使你洞見源源不斷,成為專家 How to Take Smart Notes: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 Book Writers.作申克‧艾倫斯原Sonke Ahrens |
作者簡介
申克‧艾倫斯 Sönke Ahrens
德國學者,現於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教育哲學。曾任教於慕尼黑的德意志聯邦國防軍大學。除了本書之外,他另著有《實驗與探索:世界揭示的形式(Experiment und Exploration: Bildung als experimentelle Form der Welterschließung)》一書,收入「當代教育哲學理論」叢書內。
|
【全球化專業菁英實用推薦!】 |
=P=《卡片盒筆記》我的實踐感想與心得、大力推薦的原因 最高效思考筆記術,德國教授超強秘技,讓你擁有無限的靈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