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201 Medicine Donation Book 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  
【楊聰財專欄】

@TOPIC=穿越生命之河:預見未來的自己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前言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面對生死的抉擇。當身體逐漸走向衰退,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如何迎接生命的最後一程?器官捐贈、安寧緩和醫療、病人自主權利的推動,不僅影響著個人的選擇,更是對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深刻檢視。本文將以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方式,探討這些議題的多重面向,並透過具體案例,呈現生命抉擇背後的動人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生命抉擇的現場

 

1.1 器官捐贈移植——讓愛延續

 

生命的延續並不僅僅是個體的存在,而是價值與愛的傳承。器官捐贈不僅拯救生命,更讓捐贈者的精神得以延續。以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為例,他在罹患重症後接受了肺臟移植,重新獲得健康,並帶著這份新的生命,繼續服務病患。

 

#案例描述:

•  人物:林禹宏醫師

•  事件:肺臟移植

•  時間:確診肺病至康復的過程

•  地點:新光醫院

•  物件:捐贈者的肺臟

 

這位醫師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器官捐贈不僅是捐贈者的善行,也是一種雙向的愛與責任。透過這樣的案例,我們能夠更加理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

 

1.2 安寧緩和醫療——死亡不是結束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指出,死亡並非生命的終點,而是生命質量的延續。癌末病人王小姐選擇安寧療護,而非積極治療,以較為舒適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案例描述:

•  人物:王小姐

•  事件:選擇安寧療護

•  時間:確診癌症至生命終點

•  地點:台大醫院

•  物件:病床、親人、醫護人員

 

這樣的案例讓我們深思,當生命走向終點時,我們應該更注重其品質,而非盲目地延長生命。

 

1.3 病人自主權利——自己決定人生最後一哩路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通過,使得病人可以決定自己的醫療選擇。林先生一家選擇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讓家人不再為自己的生命選擇感到掙扎。

 

#案例描述:

•  人物:林先生一家

•  事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

•  時間:健康時期決策

•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

•  物件:預立醫療決定書

 

透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對於病人與家屬的影響,以及它如何幫助人們規劃生命最後的旅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改變生命定義的十個里程碑

 

1.  設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確保器官捐贈的公平性與透明性。

2.  公布腦死判定準則——為器官移植提供合法依據。

3.  健保卡登錄器捐意願——提升國人器官捐贈的便利性。

4.  放寬腦死判定年齡——讓更多年齡層的捐贈者能夠貢獻。

5.  成立全國性眼庫——促進角膜捐贈,提高視障患者的生活品質。

6.  《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強化器官移植的公平性與效率。

7.  訂定器官捐贈紀念日——提升社會對器官捐贈的關注。

8.  推動安寧療護——改變社會對於死亡的看法。

9.  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推動——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

10.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立法——確保病人對自身生命的決定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國際視野與台灣的比較

 

許多國家如西班牙、德國、法國均採取不同的器官捐贈制度,例如「預設默許制」,即個人若未明確表示拒絕,即視為同意捐贈。而台灣採取「自願登錄制」,雖然保障個人意願,但仍面臨捐贈率不高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生命的選擇與意義

 

在生命最後的階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4.1 為何我們需要提早規劃?

 

當突發狀況發生時,若未事先規劃,家屬將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提前做出決策,不僅讓自己安心,也讓家人有依據可循。

 

4.2 如何進行預立醫療決定?

 

透過醫療諮商,個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治療範圍,如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是否接受插管治療等。

 

4.3 社會對善終的態度轉變

 

從過去避談死亡,到今日的安寧療護、病人自主權利法,社會已逐步接受「善終」的重要性。

 

4.4 靈性層面的影響

 

宗教與信仰在面對死亡時扮演關鍵角色,許多人會透過信仰來找到內心的平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預見未來的自己

 

生命的終點並非悲傷的告別,而是對人生的一次總結。透過器官捐贈、安寧療護與病人自主權利,我們可以讓生命的最後一程更有尊嚴。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於生命抉擇的思考,讓我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能選擇以最有意義的方式告別。

 

人生的終點,不是消失,而是愛與價值的延續。

 

第一章節:生命抉擇現場
器官捐贈移植篇:
受訪者: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
願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
安寧緩和醫療篇
受訪者: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及癌末病人王小姐
生命是質量的延續,死亡只是肉體不見而已
病人自主權利篇
受訪者:台北慈濟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醫師常佑康及林先生一家
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意願人:心裡很踏實!

第二章節:改變生命定義的十個里程碑
一、民國91年設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
二、民國93年公布腦死判定準則
三、民國 93 年健保卡登錄器捐意願功能上線,100 年推動修法賦予法律效力
四、民國 101 年公布新版腦死判定準則,放寬適用年齡至 3 歲以下
五、民國 102 年成立台灣全國性眼庫
六、民國 103 年公布《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新制
七、民國 104 年衛生福利部訂定每年 6 19 日為器官捐贈紀念日
八、帶動安寧療護風氣
九、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推動
十、《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完成

第三章節:他山之石
各國器捐經驗、立法特色與案例分
第四章節:生命小學堂
器官捐贈移植篇
安寧緩和醫療篇
病人自主權利篇
 附件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 20 週年大事紀

以愛之名 自己成為生命的主人
衛生福利部 薛瑞元部長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以下簡稱器捐病主中心)於91年成立後,在過去20年,協助衛生福利部完成許多重要任務,包含建立器官捐贈移植分配基準及建置公平公正的分配系統、辦理教育訓練及推廣服務、捐贈者家屬及受贈者關懷服務,透過以上的努力,臺灣現已累計超過52萬位國人預立器官捐贈意願並註記於健保卡,也讓超過4,600名捐贈者捐出珍貴器官,嘉惠超過15,000名受贈者恢復正常生活;而當生命面臨結束的時刻,由病人或家屬主動提出器官捐贈的比例也超過七成,顯見器官捐贈的成果逐漸豐碩。

  我曾在93年至96年擔任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當時中心如同學步中孩童,雖然行走緩慢,但堅定踏出每一步。而建立制度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在完成器官捐贈或移植後,無論捐贈者家屬或受贈者都需要關懷及心理支持,並在之後成為最堅定的支持者,所以我們也加入臨終關懷和悲傷輔導,讓家屬及受贈者協助我們推動器官捐贈政策。當我109年回到中心接任董事長後,器捐病主中心已成長茁壯。

  在臺灣人口逐漸邁向高齡化的趨勢下,大家越能體會「善終」的重要性。108年《病人自主權利法》施行後,更喚起了民眾對於醫療自主權利的重視,也因此催生中心轉型的契機,結合過去「器官捐贈」的成果,加入「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的觀念,讓自己對於生命善終有更全面的思考與安排,決定生命最後一哩路的旅程,更成為器捐病主中心成年後的新任務,也是一項新的挑戰。

  器捐病主中心走過草創時期的艱辛、邁入穩定成長的階段,並迎接全新的挑戰,透過10個人、10則故事,說明當時的時空背景及對生死觀念的轉變,細述改變生命觀念及定義的重大里程碑;現在,在國際化的浪潮下,我們也借鏡美國、西班牙、德國等先進國家的制度與經驗,反視國內的制度,持續調整步伐與國際接軌;最後,如果您支持器官捐贈、安寧療護或預立醫療決定,書中也提供實用問答,解答常見的疑惑,幫助您更加瞭解相關議題的核心價值及配套制度。

  每個人從出生就開始面對死亡的來臨,但並非能依循自己想要的生命歷程走向終點,這本專書紀錄了不同的生命故事、器捐病主中心的發展及演變,帶您更瞭解器官捐贈、安寧療護及預立醫療決定3個重要的善終主題,讓自己規劃自己生命旅程,在終點線前完美謝幕。

影/人生最後一哩路怎麼決定?這本書讓你一「掃」就通

「期待走出加護病房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後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去年底出版、月初正式上架的20週年紀念專書「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紀錄肺臟受贈者、國內不孕症權威林禹宏從罹癌、移植到復健的生命故事

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說,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是病人自主的核心概念,希望民眾在走入生命末期之前,能夠進行臨終規劃,不論是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或選擇安寧緩和醫療,讓自己不受非必需的醫療行為所苦,或者捐贈器官讓生命意義延續,都能讓自己走得安穩,留在世上的親友也能安心,「更圓滿地去完成這條人生必經的道路。」

 

跳脫官方框架 紀錄真實故事

「『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絕對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劉越萍強調,書中以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緩和、病人自主權利三大主軸,第一章節就以有血有淚的個案故事為開頭,真實紀錄他們面對生命抉擇的思慮過程,以及臨床現場的獨家目擊,讓讀者能夠更有臨場感。

紀念專書第二章節是全書重點,紀錄「十個改變生命意義」的故事,以及默默推動重大里程碑進展的各界人士。劉越萍表示,透過他們的分享,期待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電影『可可夜總會』裡面說,死亡不是終點,真正的終點是被遺忘,我們希望這些努力被歷史記得。」

書中寫道,腦死判定和器官移植立法的濫觴,是40年前肝臟移植權威陳肇隆進行的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某日,長庚醫院加護病房中,一名僅19歲的肝昏迷病人,亟須換肝救病;同時,急診室送來一名車禍「腦死」的病人。陳肇隆當時只是一名資歷尚淺的主治醫師,他冒著被起訴坐牢的風險,取出腦死病人的肝臟,移植到肝臟衰竭病人身上,完成移植創舉,掀起各界討論腦死判定的輿論巨浪,也催生了器官移植立法。

 

談到現今都廣為民眾接受的安寧照護,淡水馬偕醫院開先例之風,民國79年成立全台第一個安寧病房的故事,也在本書第二章詳載。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回憶,社會談論生死的風氣仍相對保守,在馬偕設立安寧病房後,安寧療護的理念才在全台開枝散葉,進而促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

另外,善終三法的最後一哩路,則是前立法委員楊玉欣奔走促成《病人自主權利法》。身為罕見疾病病友的楊玉欣在書中談及,深知重病患者受盡病痛磨難的煎熬,思考著建立一條「安全防線」,不要再讓更多家庭和病人落入痛苦深淵。最終,她在立法委員任內立法完成,讓民眾可以依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預先說明若遇到重病情形,願意、不願意接受何種醫療行為。

該書第三章節則以「他山之石」為題,內容比較世界各國的器官捐贈制度。劉越萍說,各國制度主要分為與國內相同的自願捐贈制,以及預設默許制兩種。她指出,制度並無孰優孰劣,除了需視當地民情及文化背景而異,也須設置完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提升捐贈比例

 

QA設計 解決常見疑惑

另外,民眾常見的問題,本書也有專章幫大家解答,例如「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為了解決大家的疑惑,紀念專書設計QR Code讓民眾透過手機掃描即可連結相關網站,獲知更詳細的資訊。

 

及早臨終規劃 人生圓滿謝幕

「在醫學走到盡頭,沒有治癒可能的時候,如何把握僅剩的時間,做更有意義、價值的決定,需要及早準備及規劃。」劉越萍說,人終究有離開世上的一天,不論是藉由器官捐贈延續生命意義,或是透過安寧緩和醫療、預立醫療決定書讓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更加安適好走,能夠與家人、朋友好好告別,讓逝者人生圓滿謝幕,生者心裡平安,需要民眾儘早開始規劃。她強調,讓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活得更精彩,就是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的意義。

書籍介紹

為紀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20年來篳路藍縷的艱辛,本專書以中心的發展歷史與演變為主軸,規劃4個章節一一闡述器官捐贈、安寧緩和醫療、病人自主3個重要主題,見證如何從以愛之名讓愛延續,變為自己成了生命的主人,在抵達終點前完美謝幕。

自己決定人生最後一哩路,《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滿4周年,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已經累計43,718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這段期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醫療機構陸續推動線上遠距離諮商,衛福部將進一步試行電子簽署,未來預立醫療決定可望全程線上完成,希望今年能達到6萬人完成簽署的目標。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今舉行「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病主法四周年記者會。台灣在10816日開始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這是我國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強調意願人可事先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書來決定最終的醫療選擇,保障意願人能如願善終。

根據衛福部統計,《病主法》推行第一年(108年)總計有11,272人簽署,後續因為新冠疫情影響,簽署人數在109年下降為9,701人,不過後續在疫情高峰的110年人數再次上升,總計有有10,161人簽署,111年更新增11327人簽署,截至11216日為止,累計43,718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並註記於健保卡,明確表達出對自身生命終點的期望。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因為碰到疫情,讓很多諮商、簽署因為空間因素受到阻礙,但在此之間,也摸索出透過遠距諮商的方式來進行。今天也希望透過記者會,鼓勵大家更勇於突破過去所謂的生死忌諱,在健康的時候,做好決定,不要把困難的問題留給自己最親愛的家人。

石崇良指出,在實體及線上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同步開啟的情形下,預計簽署率可以提升50%,令更多生命可以依照自身的意願圓滿落幕,也減少後續的無效醫療支出。

衛福部表示,近年來,民眾對於生死議題討論逐漸開放,除了社會風氣改變外,國人在疫情期間面臨親人離別,對生死觀念也有別於過去的想法。在未來,衛福部也鼓勵醫療機構透過通訊方式提供諮商服務,讓民眾與家人在不同地點共同諮商,降低民眾因諮商所需付出的時間及交通成本門檻,而且提高諮商可近性。

 

 

@重要參考資料

=B=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 蔡怡真蘇湘雲林琮恩周佩怡廖靜清沈能元陳麗婷張玉櫻陸小香聯合報-健康事業部2023/03/16

生命的定義隨著時代不斷改變,你有想過要如走這條路嗎?從《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相關立法完成後,我們以愛之名讓愛延續,至今自己成了生命的主人,在抵達終點前完美謝幕;生命就像條母親之河,源源不絕永續永生。

  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20週年紀念專書,不只是一本紀念書,也是一本對生命期許的生命科普書,在書裡找到生命的起點,找到圓滿的終點,良善的循環生生不息。

本書特色

  1. 從器捐病主中心發展歷史及相關立法的演變為本書主軸
  2. 四大章節,以關鍵人物現身說法,了解生命有不同選擇
  3. 透過淺白易懂的文字傳遞生命教育相關資訊
  4. 科普轉譯專業用語及實務引導的工具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