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01 Medicine Donation Book 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
【楊聰財專欄】
@TOPIC=穿越生命之河:預見未來的自己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前言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面對生死的抉擇。當身體逐漸走向衰退,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如何迎接生命的最後一程?器官捐贈、安寧緩和醫療、病人自主權利的推動,不僅影響著個人的選擇,更是對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深刻檢視。本文將以理性與感性交織的方式,探討這些議題的多重面向,並透過具體案例,呈現生命抉擇背後的動人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生命抉擇的現場
1.1 器官捐贈移植——讓愛延續
生命的延續並不僅僅是個體的存在,而是價值與愛的傳承。器官捐贈不僅拯救生命,更讓捐贈者的精神得以延續。以新光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禹宏為例,他在罹患重症後接受了肺臟移植,重新獲得健康,並帶著這份新的生命,繼續服務病患。
#案例描述:
• 人物:林禹宏醫師
• 事件:肺臟移植
• 時間:確診肺病至康復的過程
• 地點:新光醫院
• 物件:捐贈者的肺臟
這位醫師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器官捐贈不僅是捐贈者的善行,也是一種雙向的愛與責任。透過這樣的案例,我們能夠更加理解器官捐贈的重要性。
1.2 安寧緩和醫療——死亡不是結束
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指出,死亡並非生命的終點,而是生命質量的延續。癌末病人王小姐選擇安寧療護,而非積極治療,以較為舒適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案例描述:
• 人物:王小姐
• 事件:選擇安寧療護
• 時間:確診癌症至生命終點
• 地點:台大醫院
• 物件:病床、親人、醫護人員
這樣的案例讓我們深思,當生命走向終點時,我們應該更注重其品質,而非盲目地延長生命。
1.3 病人自主權利——自己決定人生最後一哩路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通過,使得病人可以決定自己的醫療選擇。林先生一家選擇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讓家人不再為自己的生命選擇感到掙扎。
#案例描述:
• 人物:林先生一家
• 事件: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
• 時間:健康時期決策
• 地點:台北慈濟醫院
• 物件:預立醫療決定書
透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病人自主權利法對於病人與家屬的影響,以及它如何幫助人們規劃生命最後的旅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改變生命定義的十個里程碑
1. 設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確保器官捐贈的公平性與透明性。
2. 公布腦死判定準則——為器官移植提供合法依據。
3. 健保卡登錄器捐意願——提升國人器官捐贈的便利性。
4. 放寬腦死判定年齡——讓更多年齡層的捐贈者能夠貢獻。
5. 成立全國性眼庫——促進角膜捐贈,提高視障患者的生活品質。
6. 《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強化器官移植的公平性與效率。
7. 訂定器官捐贈紀念日——提升社會對器官捐贈的關注。
8. 推動安寧療護——改變社會對於死亡的看法。
9. 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推動——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
10. 《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立法——確保病人對自身生命的決定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國際視野與台灣的比較
許多國家如西班牙、德國、法國均採取不同的器官捐贈制度,例如「預設默許制」,即個人若未明確表示拒絕,即視為同意捐贈。而台灣採取「自願登錄制」,雖然保障個人意願,但仍面臨捐贈率不高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章:生命的選擇與意義
在生命最後的階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
4.1 為何我們需要提早規劃?
當突發狀況發生時,若未事先規劃,家屬將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提前做出決策,不僅讓自己安心,也讓家人有依據可循。
4.2 如何進行預立醫療決定?
透過醫療諮商,個人可以決定自己的治療範圍,如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是否接受插管治療等。
4.3 社會對善終的態度轉變
從過去避談死亡,到今日的安寧療護、病人自主權利法,社會已逐步接受「善終」的重要性。
4.4 靈性層面的影響
宗教與信仰在面對死亡時扮演關鍵角色,許多人會透過信仰來找到內心的平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預見未來的自己
生命的終點並非悲傷的告別,而是對人生的一次總結。透過器官捐贈、安寧療護與病人自主權利,我們可以讓生命的最後一程更有尊嚴。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於生命抉擇的思考,讓我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能選擇以最有意義的方式告別。
人生的終點,不是消失,而是愛與價值的延續。
第一章節:生命抉擇現場 |
以愛之名 自己成為生命的主人 |
影/人生最後一哩路怎麼決定?這本書讓你一「掃」就通 |
「期待走出加護病房那天,帶著捐贈者的肺臟,繼續實現『我們』的心願。」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後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去年底出版、月初正式上架的20週年紀念專書「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紀錄肺臟受贈者、國內不孕症權威林禹宏從罹癌、移植到復健的生命故事。 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暨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說,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是病人自主的核心概念,希望民眾在走入生命末期之前,能夠進行臨終規劃,不論是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或選擇安寧緩和醫療,讓自己不受非必需的醫療行為所苦,或者捐贈器官讓生命意義延續,都能讓自己走得安穩,留在世上的親友也能安心,「更圓滿地去完成這條人生必經的道路。」
|
跳脫官方框架 紀錄真實故事 「『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絕對不是一本照本宣科、制式化的官方書籍。」劉越萍強調,書中以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緩和、病人自主權利三大主軸,第一章節就以有血有淚的個案故事為開頭,真實紀錄他們面對生命抉擇的思慮過程,以及臨床現場的獨家目擊,讓讀者能夠更有臨場感。 紀念專書第二章節是全書重點,紀錄「十個改變生命意義」的故事,以及默默推動重大里程碑進展的各界人士。劉越萍表示,透過他們的分享,期待讀者一窺改變當下的時空背景和社會氛圍,與法案、制度推進時的艱難險阻,「電影『可可夜總會』裡面說,死亡不是終點,真正的終點是被遺忘,我們希望這些努力被歷史記得。」 書中寫道,腦死判定和器官移植立法的濫觴,是40年前肝臟移植權威陳肇隆進行的亞洲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某日,長庚醫院加護病房中,一名僅19歲的肝昏迷病人,亟須換肝救病;同時,急診室送來一名車禍「腦死」的病人。陳肇隆當時只是一名資歷尚淺的主治醫師,他冒著被起訴坐牢的風險,取出腦死病人的肝臟,移植到肝臟衰竭病人身上,完成移植創舉,掀起各界討論腦死判定的輿論巨浪,也催生了器官移植立法。
|
談到現今都廣為民眾接受的安寧照護,淡水馬偕醫院開先例之風,民國79年成立全台第一個安寧病房的故事,也在本書第二章詳載。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榮譽顧問賴允亮回憶,社會談論生死的風氣仍相對保守,在馬偕設立安寧病房後,安寧療護的理念才在全台開枝散葉,進而促成《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 另外,善終三法的最後一哩路,則是前立法委員楊玉欣奔走促成《病人自主權利法》。身為罕見疾病病友的楊玉欣在書中談及,深知重病患者受盡病痛磨難的煎熬,思考著建立一條「安全防線」,不要再讓更多家庭和病人落入痛苦深淵。最終,她在立法委員任內立法完成,讓民眾可以依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預先說明若遇到重病情形,願意、不願意接受何種醫療行為。 該書第三章節則以「他山之石」為題,內容比較世界各國的器官捐贈制度。劉越萍說,各國制度主要分為與國內相同的自願捐贈制,以及預設默許制兩種。她指出,制度並無孰優孰劣,除了需視當地民情及文化背景而異,也須設置完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提升捐贈比例
|
QA設計 解決常見疑惑 另外,民眾常見的問題,本書也有專章幫大家解答,例如「會不會因為簽署捐贈同意書,而在送醫時被放棄救治?」、「安寧照護一定要在醫院進行嗎?」、「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流程是什麼;當緊急情況發生時,若家屬意見不同,醫院會如何處理?」為了解決大家的疑惑,紀念專書設計QR Code讓民眾透過手機掃描即可連結相關網站,獲知更詳細的資訊。
|
及早臨終規劃 人生圓滿謝幕 「在醫學走到盡頭,沒有治癒可能的時候,如何把握僅剩的時間,做更有意義、價值的決定,需要及早準備及規劃。」劉越萍說,人終究有離開世上的一天,不論是藉由器官捐贈延續生命意義,或是透過安寧緩和醫療、預立醫療決定書讓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更加安適好走,能夠與家人、朋友好好告別,讓逝者人生圓滿謝幕,生者心裡平安,需要民眾儘早開始規劃。她強調,讓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活得更精彩,就是書名中「預見未來的自己」的意義。 |
書籍介紹 為紀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20年來篳路藍縷的艱辛,本專書以中心的發展歷史與演變為主軸,規劃4個章節一一闡述器官捐贈、安寧緩和醫療、病人自主3個重要主題,見證如何從以愛之名讓愛延續,變為自己成了生命的主人,在抵達終點前完美謝幕。 |
自己決定人生最後一哩路,《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滿4周年,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已經累計4萬3,718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這段期間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醫療機構陸續推動線上遠距離諮商,衛福部將進一步試行電子簽署,未來預立醫療決定可望全程線上完成,希望今年能達到6萬人完成簽署的目標。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今舉行「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病主法四周年記者會。台灣在108年1月6日開始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這是我國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的醫療法規,也是全亞洲第一部完整保障病人自主權利的專法,強調意願人可事先透過預立醫療決定書來決定最終的醫療選擇,保障意願人能如願善終。 |
根據衛福部統計,《病主法》推行第一年(108年)總計有1萬1,272人簽署,後續因為新冠疫情影響,簽署人數在109年下降為9,701人,不過後續在疫情高峰的110年人數再次上升,總計有有1萬0,161人簽署,111年更新增1萬1327人簽署,截至112年1月6日為止,累計4萬3,718人完成預立醫療決定並註記於健保卡,明確表達出對自身生命終點的期望。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指出,因為碰到疫情,讓很多諮商、簽署因為空間因素受到阻礙,但在此之間,也摸索出透過遠距諮商的方式來進行。今天也希望透過記者會,鼓勵大家更勇於突破過去所謂的生死忌諱,在健康的時候,做好決定,不要把困難的問題留給自己最親愛的家人。 石崇良指出,在實體及線上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同步開啟的情形下,預計簽署率可以提升50%,令更多生命可以依照自身的意願圓滿落幕,也減少後續的無效醫療支出。 衛福部表示,近年來,民眾對於生死議題討論逐漸開放,除了社會風氣改變外,國人在疫情期間面臨親人離別,對生死觀念也有別於過去的想法。在未來,衛福部也鼓勵醫療機構透過通訊方式提供諮商服務,讓民眾與家人在不同地點共同諮商,降低民眾因諮商所需付出的時間及交通成本門檻,而且提高諮商可近性。 |
@重要參考資料
=B=穿越生命之河 預見未來的自己 蔡怡真, 蘇湘雲, 林琮恩, 周佩怡, 廖靜清, 沈能元, 陳麗婷, 張玉櫻, 陸小香出聯合報-健康事業部2023/03/16 |
生命的定義隨著時代不斷改變,你有想過要如走這條路嗎?從《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病人自主權利法》相關立法完成後,我們以愛之名讓愛延續,至今自己成了生命的主人,在抵達終點前完美謝幕;生命就像條母親之河,源源不絕永續永生。 |
本書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