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0311 加熱食物要小心 chat 廚房常見錯誤恐罹失智症 【楊聰財專欄】@ TOPIC=塑膠微粒的隱形威脅——我們如何保護大腦免於失智風險?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第一章:隱形的危機——塑膠微粒如何滲入我們的生活?

 

塑膠製品帶來了現代生活的便利,但這種便利背後卻潛藏著不為人知的健康危機。科學家發現,微塑膠與奈米塑膠 不僅存在於環境中,還能進入人體,甚至累積在 大腦、腸道、血液、心臟與其他器官,可能對健康造成長期的損害。

 

近年來,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成為研究熱點,特別是在 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症) 方面的影響更受關注。研究顯示,微塑膠能穿透 血腦屏障(BBB),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甚至可能加速神經退化,增加 失智症與認知障礙 的風險。

 

#第二章: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可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四個層面探討:

 

1.  生理層面

A   微塑膠會導致 DNA 損傷、細胞發炎、腸道菌群失衡,影響人體的消化與免疫系統。

    B   研究發現,大腦內的微塑膠含量過高,可能影響 神經傳導物質,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提高失智風險。

C   塑膠微粒的來源包括 瓶裝水、食品包裝、塑膠餐具、一次性用品,這些物品在高溫加熱時會釋放有害物質,例如 雙酚ABPA)。

 

2.  心理層面

A   研究顯示,塑膠微粒可能影響 血清素、腦內啡、多巴胺 的平衡,影響情緒穩定性與壓力調節。

B   神經毒性可能導致 焦慮、憂鬱、失眠 等心理健康問題,進一步影響生活品質。

 

3.  社會層面

A   塑膠微粒已成為全球污染問題,影響 食品安全、水資源、漁業,進一步造成社會與經濟問題。

B   環保意識與政策 是否足夠強大,決定了我們能否有效降低微塑膠的影響。

 

4.  精神靈性層面

A   長期暴露於污染環境會影響個人對 健康、生命、環境 的價值觀。

B   許多人在面對環境問題時產生 無力感、焦慮、憂慮,甚至影響對未來的信心。

 

#第三章:具體案例——塑膠微粒如何影響一位退休教師的生活

 

=案例背景

•  人物:王老師,65歲,退休國小教師

•  時間:2023 年至 2024

•  地點:台北市

•  事件:失智症早期症狀,與微塑膠暴露相關

 

=案例詳述

王老師是一位熱愛教學的退休教師,日常習慣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經常購買瓶裝水,並使用塑膠餐具。幾年前,他開始出現 記憶力衰退、專注力下降 的問題,起初以為是年齡增長導致的正常現象。然而,這些症狀逐漸加重,包括:

•  忘記熟人的名字

•  重複購買相同物品

•  無法理解簡單的資訊

•  情緒變得焦慮易怒

 

王老師的家人帶他去醫院檢查,MRI 顯示 腦部神經退化跡象,並發現他的大腦內含有異常高濃度的微塑膠。經進一步調查,醫師發現他 長期攝取瓶裝水、微波塑膠容器中的食物,這些習慣可能是導致微塑膠累積的重要因素。

 

=案例分析

 

醫師建議王老師 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包括:

1.  改用玻璃或陶瓷容器加熱食物

2.  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瓶裝水

3.  增加抗氧化食物攝取,如綠茶、莓果、核桃

4.  多運動,促進神經可塑性

 

經過半年調整,王老師的記憶力雖無法完全恢復,但 情緒變得穩定,專注力也有所改善,家人明顯感受到正向變化。

 

#第四章:如何減少塑膠微粒的危害?

 

專家建議透過以下 10 種方法 減少微塑膠暴露:

 

1.  避免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

o   改用 玻璃、陶瓷 容器。

 

2.  減少瓶裝水攝取,改用濾水器

o   研究顯示 瓶裝水含有數千顆微塑膠,應選擇 過濾水、環保水壺。

 

3.  避免塑膠包裝食品

o   購買食品時選擇 紙袋、玻璃罐 包裝。

 

4.  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

o   攜帶 環保吸管、餐具、水杯。

 

5.  選擇天然纖維衣物

o   合成纖維會釋放微塑膠,建議選擇 棉、羊毛、麻。

 

6.  選擇無塑膠成分的個人護理用品

o   避免含 塑膠柔珠 的洗面乳、牙膏。

 

7.  多攝取抗氧化食物

o   綠茶、莓果、堅果等能幫助清除自由基。

 

8.  加強運動與腦部訓練

o   運動與閱讀 可延緩神經退化,增加大腦可塑性。

 

9.  關注環保政策,支持減塑行動

o   減少塑膠生產與使用,從源頭控制污染。

 

10. 保持正向心態,避免焦慮

•  了解問題但不過度恐慌,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結論:從生活習慣開始,保護大腦健康

 

塑膠微粒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與健康問題,雖然目前研究尚未完全證實其對人類健康的長期影響,但現有證據顯示 避免微塑膠暴露,對大腦與身體健康有正面影響。我們每個人都能 從改變日常習慣開始,減少塑膠使用,守護自己的健康。

 

這不只是個人的選擇,更是 影響未來世代的重要決策。唯有共同努力,才能確保我們的大腦與地球都能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