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0311 加熱食物要小心廚房常見錯誤恐罹失智症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目錄

 

1.  塑膠微粒如何影響大腦健康?

2.  微塑膠的來源與累積機制

 

3.  塑膠加熱釋放有害物質的影響

4.  失智症與塑膠微粒的關聯

 

5.  案例分析:一位家庭主婦的健康變化

6.  微塑膠的心理影響:焦慮與壓力

 

7.  社會如何應對塑膠污染問題?

8.  精神層面:減塑與環保意識提升

 

9.  如何避免微塑膠的攝取?

10. 從個人到社會,共同打造健康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塑膠微粒如何影響大腦健康?

 

根據最新的國際研究,微塑膠和奈米塑膠顆粒已經可以穿越人體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組織中。美國與哥倫比亞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中指出,過去八年內,大腦內的微塑膠含量增加了50%。這意味著環境污染的累積影響正在快速惡化,而大腦是塑膠顆粒的主要累積器官之一。

 

這些塑膠微粒可能破壞神經細胞,導致腦部發炎、細胞死亡,甚至與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有關。研究顯示,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塑膠顆粒含量比一般人高出35倍,這可能與其認知功能衰退有一定關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微塑膠的來源與累積機制

 

微塑膠主要來自於食品包裝、一次性塑膠用品、瓶裝水、合成纖維衣物、車輛輪胎磨損等。微塑膠進入人體的方式主要有:

A• 食物攝取:透過受污染的水、海鮮、加工食品等。

B• 吸入: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可能經由呼吸系統進入血液循環。

C• 皮膚接觸:某些塑膠微粒可滲透皮膚並影響細胞功能。

 

研究指出,相較於肝臟或腎臟,大腦內的塑膠微粒濃度高出730倍,顯示大腦是微塑膠的高度累積部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塑膠加熱釋放有害物質的影響

 

在微波爐中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是導致塑膠微粒進入人體的重要來源之一。當塑膠加熱時,可能釋放雙酚ABPA)、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等內分泌干擾物質,這些化學物質與以下健康問題相關:

A• 影響神經發育與記憶力

B• 增加失智症風險

C• 改變腸道菌群,影響免疫系統

D• 促進自由基生成,加速腦部老化

 

研究建議,應避免在微波爐中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改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以降低健康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失智症與塑膠微粒的關聯

 

研究顯示,塑膠微粒可能會影響大腦的血管健康,導致血腦屏障滲透性增加,使更多有害物質進入大腦,進而誘發腦部慢性發炎。長期累積的塑膠微粒,可能導致以下症狀:

A• 記憶力下降

B• 專注力降低

C• 語言表達能力受損

D• 情緒波動加劇

 

由於失智症的病因複雜,目前尚無法確定塑膠微粒是直接致病因子,但其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案例分析:一位家庭主婦的健康變化

 

=背景

 

王女士(50歲)是一名家庭主婦,長期以來習慣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經常使用塑膠便當盒和保鮮膜。過去三年來,她發現自己記憶力減退,經常忘記日常瑣事,甚至出現語言表達困難。

 

=診斷與分析

 

經神經科醫師檢查後,發現她的大腦影像顯示異常發炎反應。醫生建議她進行生活習慣調整,包括停止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並增加抗氧化食物的攝取。

 

=結果

 

經過六個月的調整,她的認知功能略有改善,專注力與記憶力恢復至一定程度,顯示生活習慣的改變可能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微塑膠的心理影響:焦慮與壓力

 

當人們意識到塑膠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後,可能會產生焦慮與壓力,這也會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環境焦慮(eco-anxiety)已成為近年來的新興議題,許多人對於無法避免的塑膠污染感到無助,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社會如何應對塑膠污染問題?

 

許多國家已開始推動減塑政策,例如:

A• 歐盟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

B• 台灣限制塑膠袋使用

C• 美國部分城市鼓勵使用環保餐具

 

然而,這些政策仍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見效,因此個人意識的提升同樣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精神層面:減塑與環保意識提升

 

環保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精神層次的修養。透過減塑行動,我們可以:

A• 培養對地球的責任感

B• 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C• 提升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如何避免微塑膠的攝取?

 

A• 選擇玻璃或陶瓷容器加熱食物

B• 避免飲用瓶裝水,改用過濾水

C• 減少使用塑膠包裝食品

D• 選擇天然纖維衣物,避免合成纖維

E• 避免使用塑膠餐具、吸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從個人到社會,共同打造健康環境

 

我們每個人都能為環境與健康做出貢獻,從個人的減塑行動到政策制定,每一步都能讓未來更加健康。

 

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我們不僅能減少塑膠微粒的攝取,也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自己與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重要參考資料

微塑膠入侵大腦!8年含量增50%,醫:健康影響無法佐證

根據國際期刊,美國與哥倫比亞研究團體發現,微塑膠和奈米塑膠在人類大腦中的累積濃度可能比肝、腎中更高。台灣學者說明,比較2024年與2016年樣本,大腦中微塑膠含量增加約50%

美國和哥倫比亞團隊的新研究發現,微塑膠(塑膠微粒)和奈米塑膠在人類大腦中的累積濃度可能比腎臟和肝臟中更高,需要更好的研究以瞭解人體組織(尤其是大腦)中,接觸、攝食和清除塑膠的途徑以及塑膠對健康的潛在影響。相關內容在今年23日,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中。

台北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邱惠雯透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發文說明,此研究使用屍檢樣本,詳細研究了塑膠顆粒在人類大腦中的分布,發現大腦中存在微小的塑膠碎片和薄片,其中大部分塑膠種類為聚乙烯,也就是廣泛用於食品和飲料包裝的塑膠材料,也是塑膠垃圾中常見的成分。

邱惠雯指出,研究分析了2016年和2024年的大腦樣本,發現2024年的大腦樣本中塑膠顆粒含量和2016年相比增加約50%,意即塑膠汙染程度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這樣的結論也跟很多報導指出每年人類產出和使用塑膠製品增加是一致的。

邱惠雯說明,雖然人類大腦中存在塑膠顆粒並非不可能,且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塑膠顆粒可在老鼠腦部偵測到,代表塑膠顆粒是可能穿過血腦障蔽進入腦部。不過正如作者自己所指出的,目前還沒有任何強有力的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健康有任何影響。

邱惠雯認為,未來還需要改進分析技術、更複雜的研究設計及更大規模的研究群體進行相關研究,現階段還無法推論腦內塑膠顆粒和疾病的因果關係。

 

點擊查看「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期刊研究: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醫生們敦促大眾在加熱食物時要特別小心,因為錯誤的加熱方式可能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他們也透露較為健康、無風險的方式。

《每日郵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微波爐中使用塑膠容器可能導致人體吸收大量微塑膠,而這些塑膠微粒可能會在大腦中累積,增加失智風險。

研究團隊近期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使用塑膠容器微波加熱食物,會使人暴露於大量微塑膠,這些毒素最終會累積在人體大腦中。研究結果顯示,失智症患者的大腦內微塑膠與奈米塑膠(MNPs)含量約為一湯匙的量,且其濃度比一般人高出 3 5 倍。

微塑膠與奈米塑膠指的是長度小於 5 毫米的塑膠顆粒,這些顆粒可能會破壞 DNA 並增加癌症風險。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相較於肝臟或腎臟等其他器官,大腦內的微塑膠濃度高出 7 30 倍。

研究顯示,微塑膠與奈米塑膠與細胞死亡、腸道菌群變化、血栓形成及心臟病發風險增加有關。

如何減少微塑膠暴露?針對這項研究,一群醫生提供了一些方法來減少人體對微塑膠的暴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避免在微波爐中使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

渥太華大學精神病學系的法比亞諾醫生(Dr. Nicholas Fabiano)表示:「從 2016 年到 2024 年短短八年間,大腦內微塑膠濃度急劇上升,這一現象極為驚人。」他強調,這與環境中微塑膠濃度的指數級增長相吻合。

多倫多大學內科住院醫師呂醫生(Dr. Brandon Luu)解釋,在塑膠容器內加熱食物,會釋放雙酚ABPA)與鄰苯二甲酸酯(Phthalates)等有害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會透過空氣進入食物,再經由飲食進入人體。

為了減少微塑膠的暴露,醫生建議改用玻璃或陶瓷容器來加熱食物,以避免塑膠容器在高溫下釋放有害物質,進而影響健康。

 

加拿大最新研究顯示,大腦塑膠微粒含量過多,可能導致神經退化疾病。為何歐盟研究對此仍持保留態度?你該如何與無所不在的塑膠微粒共存?

目錄
一、大腦塑膠微粒會增加失智風險?
二、什麼是塑膠微粒?會損害健康?
三、塑膠微粒汙染有多嚴重?
四、如何杜絕塑膠微粒傷害?

出門在外,口渴難耐,你是否會直接走進便利商店購買瓶裝水?近期,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發表在《腦部醫學》(Brain Medicine)期刊的研究,比較20242016過世的民眾,發現腦中的塑膠微粒多出50%;而飲用瓶裝水會使大腦中的「有毒塑膠微粒」增加。倘若改喝過濾自來水,可讓人體攝取的塑膠微粒數量銳減90%,從每年9萬顆降低至4000顆。

一、大腦塑膠微粒會增加失智風險?

該研究也指出,塑膠茶包、塑膠包裝食物直接加熱,都是產生塑膠微粒、奈米塑膠的大宗來源。因此,民眾應該採取「實際可行」的方法減少攝取塑膠微粒,藉以降低健康危害。

上個月發表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則顯示,某些受測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已經高達7公克,相當能製造一支小湯匙所需的塑膠量。而患有失智症的個案,大腦中的塑膠微粒,通常比常人高出35倍。換言之,塑膠微粒可能和神經退化疾病存在某種關聯,猶待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

二、什麼是塑膠微粒?會損害健康?

到底什麼是塑膠微粒?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定義,微型塑膠是小於5mm的塑膠物質。其中初級微型塑膠製成時就小於5mm,如洗面乳中的「柔珠」,而次級微型塑膠則是環境中的塑膠垃圾,經過曝曬、脆化、分解而形成。

不只是人類會直接接觸、攝取塑膠微粒,塑膠微粒因為體積小,容易被其他生物吃進肚內,會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身上。然而,目前欠缺足夠的專業科學論文可提供充分、可靠的數據,對塑膠微粒進行完善健康危害評估,只能有限度地進行暴露評估。

例如,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2019年報告指出,目前資料尚不足以證明食物中塑膠微粒會對人體構成顯著健康影響,而且根據該機構初步實驗,塑膠微粒經口服並不會造成腸道損害。

而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在2016年的報告也顯示,只有尺寸小於150微米(合0.015公分)的顆粒才會通過腸壁,導致可能毒性,而其中更只有小於1.5微米(合0.00015公分)顆粒可進入體內循環至其他器官。

三、塑膠微粒汙染有多嚴重?

儘管如此,環保署(環境部前身)和環團曾針對國內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與貝類調查其塑膠微粒含量、形狀、材質,使用嚴謹採樣、小孔徑過濾水體樣本,結果顯示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貝類都已被微型塑膠汙染。

其中,自來水樣本清水檢出率為44%,原水樣本清水檢出率為61%,且採樣地點海水、沙灘、沙礫樣本都檢測到微型塑膠。而養殖與野生的淡菜、牡蠣、扇貝、蛤類也有微型塑膠汙染,其中野生牡蠣微型塑膠量甚至大於養殖貝類三倍。

而自然水中多半是纖維狀的微型塑膠,海水、沙灘、沙礫、貝類的微型塑膠有發泡、薄膜、顆粒、碎片、纖維等較多型態,源自常見的容器、餐具、吸管、合成纖維、洗面乳柔珠、漁網、輪胎等塑膠製品。

四、如何杜絕塑膠微粒傷害?

一般人該怎麼防止微型塑膠汙染?聯合國《漁業、水產養殖業塑膠微粒》報告指出,海鮮的微型塑膠對人類風險不高,衡量各種微型塑膠風險、食物營養價值,仍鼓勵人類食用海鮮。若想更謹慎,可以使用逆滲透的濾水設備,排除掉自來水的大部份塑膠微粒。

而在個人層次,可以透過行動減少汙染擴大機會。如在生活中力行減塑,不用一次性塑膠產品、塑膠袋,隨身攜帶環保吸管、環保餐具、水杯,選擇能重複利用的物品。

購買衣服時,也儘量不要購買合成纖維製品,因為它在洗滌時會有微型塑膠釋出。 在川普2.0華麗回歸之際,美國總統川普大動作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不得再提供紙吸管之際,重返「塑膠黃金年代」,各國政府可能也將跟進。這代表,若想成為塑膠微粒的絕緣體,可能無法再仰賴各國政府立法,而必須從個人行動做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