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323 Management Book 金字塔原理 邏輯的藝術與溫度 【楊聰財專欄】
@標題: 邏輯的藝術與溫度:金字塔原理的理性感與感性感結合
@副標題: 從混亂到清晰,從言語到行動——以金字塔原理重塑思考與表達力的萬用鑰匙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標題~
#目錄:
一、前言:在資訊爆炸中尋找思考之光
二、金字塔原理簡介:思維的結構,不只是工具
三、金字塔三大核心原則的理性力量
四、案例分析:從醫護溝通危機到解困的金字塔奇蹟
五、生理層面:大腦如何偏愛金字塔
六、心理層面:從混亂焦慮走向秩序的安全感
七、社會層面:清晰表達促進溝通與合作
八、精神層面:思考的條理性提升內在價值感與使命感
九、十項金字塔原理的應用重點
十、結語:把邏輯當作一種溫柔的力量
- 前言:
在資訊爆炸中尋找思考之光 在今日這個資訊氾濫、溝通需求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像站在一座思想高原上,手裡握著一堆看似有意義的文字與資料,卻不知從何開始整理與陳述。無論是學生、上班族、醫師、家長,甚至是創作者,我們都急切需要一把鑰匙,打開通往清晰、條理與邏輯的大門。這把鑰匙就是——金字塔原理。
- 金字塔原理簡介:
思維的結構,不只是工具 由芭芭拉.明托(Barbara Minto)於1973年提出的金字塔原理,初衷是協助顧問寫清楚報告,經過五十年發展,已成為全世界管理、寫作與思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方法。其核心精神在於「自上而下地組織觀點」,也就是將結論放在最前端,再層層展開支持性論述,以三個關鍵
#原則建構每個層級的內容:
1. 上層是下層觀點的總結
2. 同一層觀點具備相同邏輯屬性
3. 同層觀點排列有邏輯順序
這套系統思維結構,從個人寫作、企業簡報、醫療溝通、法律論證、教育教學,到心理治療都能有效應用。
三、金字塔三大核心原則的理性力量 明托提出三大原則構成金字塔邏輯架構:
1. 總結性原則:每一層的內容應該是下一層的邏輯總結。這樣讀者在最初便了解主旨,讀者理解負擔降低。
2. 同質性原則:同一層級的論點要具備類似性質,才能被邏輯整合與對比。
3. 邏輯順序原則:論點必須按照時間、重要性、結構或因果順序排列,避免跳躍思維。
這三項原則,使文章如建築般穩固清晰。
四、案例分析:從醫護溝通危機到解困的金字塔奇蹟
-案例人物:
王曉萱,35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時間:2024年10月 -事件背景:在一場跨部門會議中,王醫師需向行政與護理人員說明一項「高風險病患照護新制度」,但她的簡報讓聽眾感到混亂,質疑聲四起,導致合作停滯。
-地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第一會議室 解決契機:王醫師求助於一位醫院培訓顧問李偉倫,他建議她運用金字塔原理重構簡報邏輯。
-應用過程:
1. 由下往上收集問題、部門衝突、制度條文,進行MECE分類(獨立、無遺漏)
2. 概括三大問題點:護理人員加班壓力、行政流程繁瑣、患者回報機制不明
3. 提出總結性主張:新制度需同步調整流程、明確權責、設立回報平台
4. 重新簡報:以SCQA開場,引發認同與共鳴,再清晰呈現邏輯架構
-結果:簡報當天,全場點頭如搗蒜,會後立即組成跨部門小組展開實作測試。半年內制度實施成功,病患滿意度提升,醫護關係改善。
五、生理層面:
大腦如何偏愛金字塔 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偏好有層級、有邏輯的結構。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A. Miller)指出,大腦短期記憶容量有限,最多容納7±2個資訊單元。因此若能將資訊組織成階層、歸類、分群,就能減少記憶與處理的負荷,提高理解效率。 金字塔原理正是迎合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從總結到細節,從分類到推演。
六、心理層面:
從混亂焦慮走向秩序的安全感 資訊雜亂、人際誤解、表達失敗,是許多現代人焦慮與自我懷疑的來源。金字塔原理提供一種可視化的邏輯階梯,幫助使用者將「內心模糊感」轉化為「條理的陳述」,從而提升自信與心理安全感。尤其在焦慮傾向者中,能從「說不清」轉變為「講得清、條理好」是一種療癒性的過程。
七、社會層面:
清晰表達促進溝通與合作 在企業內部、醫療團隊、教育現場,溝通常因表達不清而延誤決策。金字塔原理不只是個人技巧,更是一種組織文化建設的核心基石。當所有人都能將自己的想法「金字塔化」,決策變得迅速、討論有焦點、合作有基礎,整體社會運作也更加和諧高效。
八、精神層面:
思考的條理性提升內在價值感與使命感 條理清晰的思考與表達不僅是邏輯訓練,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實踐」。當一個人能清楚說出自己的觀點與信念,等於站穩了人生的位置。金字塔原理讓我們從混亂中找回秩序,從自我懷疑走向內在肯定。更重要的是,它讓人理解「思考與行動一致」的靈性價值。
九、十項金字塔原理的應用重點
1. 結論先行:將最重要的主張放在開頭,快速引導讀者/聽眾理解。
2. SCQA引言模式:從情境、衝突、問題,到答案,建構吸引力強的開場。
3. 分組整理:將相關觀點進行MECE分類,避免遺漏與重複。
4. 縱向概括:從每組細節中找出共同總結,形成階層式結構。
5. 橫向邏輯順序:依據時間、重要性、結構或因果排序同一層觀點。
6. 由下而上發想,由上而下寫作:構思階段發散、寫作階段收斂。
7. 圖像化架構:將金字塔結構視覺呈現,提升理解與記憶。
8. 從思考到寫作、說話、簡報全面應用**:將思維工具內化於行為。
9. 反覆練習,從有意識到無意識:讓邏輯結構成為習慣性語言。
10. 內在提問力:透過金字塔不斷問「為什麼?怎麼分類?如何總結?」
十、結語:
把邏輯當作一種溫柔的力量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它教我們如何在資訊繁雜中抓住重點,在眾聲喧嘩中理出頭緒。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學會用尊重聽者的方式去表達,並用有條理的語言表現內心的價值。當邏輯遇上感性,當思維成為溝通的橋梁,我們就不再只是會說話的人,而是能讓人聽懂的人。
@重要參考資料:
1. 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經濟新潮社,2007)
2. George A. Miller,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3. 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
4. 洪明洲〈金字塔知識管理〉序文
5. 實務應用:2024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部會議重整簡報案例
6. 各界金字塔應用經驗彙整(教育、管理、醫療、心理輔導)
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芭芭拉.明托 原 Barbara Minto譯陳筱黠出經濟新潮社2007/06/15 |
=內容簡介 麥肯錫三十年經典培訓教材! 廿一世紀是寫作的時代,不論是寫作文、寫情書、寫e-mail、交報告,這本書都可以幫助你。 本書作者芭芭拉.明托(BarbaraMinto),為麥肯錫等世界各大顧問公司開設過寫作課程。《金字塔原理》自1973年出版以來,經過多次修訂,建立了不朽的名聲,成為顧問界乃至學術界的必讀書籍。大前研一《思考的技術》書中所提到的金字塔結構思考法,也源於此書。本書提供讀者最完整、最經典的關於思考與表達技巧的重要觀念。透過學習金字塔結構,對於提升寫作、思考、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必將大有幫助。 |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 Part1:寫作的邏輯。解釋何謂金字塔原理,同時告訴你如何利用它來建構一個基本的金字塔結構。讓你了解並能運用這個技巧到簡單的文書工作上。 Part2:思考的邏輯。告訴你如何仔細評估並組織你的想法,確保你所寫出來的文章能完全表達你的想法。這個部分提供許多例子,並且強調:強迫自己經歷這個「冷靜思考」過程,對於清楚表達你的想法來說非常重要。 Part3:解決問題的邏輯。主要針對撰寫諮詢報告的人,或是必須對複雜的問題進行分析後,提交結論給行動者的人。說明如何利用各種基礎架構,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去建構你的分析,如此一來你的觀點可以有效地預先組織好,方便組成金字塔結構。 Part4:簡報的邏輯。介紹一些技巧,幫助你在以簡報方式報告時,讀者或觀眾能清楚看到金字塔結構,並能快速理解你的想法。 運用金字塔原理還需要相當的訓練。然而,按照書中建議的方式,刻意強迫你自己先想後寫,你可以:(a)減少完稿通常需要花費的時間;(b)讓文章更清楚;(c)縮短文章的長度。在極短的時間內寫出簡潔又清楚的文章。 |
作者簡介 芭芭拉.明托(BarbaraMinto) 明托1961年進入哈佛商學院,為第一批女學員之一;1963年被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Company)聘為該公司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顧問。她在寫作方面的長才很快得到賞識,並於1966年被派往倫敦,負責提高麥肯錫公司日益增多的歐洲員工的寫作能力。 1973年她成立自己的公司MintoInternational,Inc.,推廣明托金字塔原理(MintoPyramidPrinciple),針對商業或專業人士,以及在工作中需要撰寫複雜的報告、研究論文、備忘錄或簡報文件的芸芸大眾。 至今,明托已經為美國、歐洲、澳洲、紐西蘭和遠東等地區的許多大企業和管理顧問公司開課傳授金字塔原理,並在哈佛商學院、史丹福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倫敦商學院以及紐約州立大學等做過講座。
|
譯者簡介 陳筱黠(1-9章) 台大新聞研究所碩士暨輔大英文學士,曾有多年中英文媒體編輯與編譯工作經驗,近年來專職書籍翻譯,譯作包括:《中小企業經理人的13大問題解決之道》(2005年金書獎)、《i狂人賈伯斯》(2006年科管百大Top10)、《品牌這樣搞就對了》、《創業計畫實戰指南》、《創業家的8項修練》等近二十本書。 羅若蘋(10-12章) 輔仁英國語文學系畢業,交大科管所學分班。現為專職譯者,譯作70餘本。 |
目錄 【推薦序1】金字塔知識管理∕洪明洲 前言 Part 1 寫作的邏輯 第一章 為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Part 2 思考的邏輯 第六章 採用合乎邏輯的順序 Part 3 解決問題的邏輯 第八章 界定問題 Part 4 簡報的邏輯 第十章 將金字塔結構反映在頁面上 附錄A 解決缺乏結構的情境問題 附錄B 引言結構的例子 附錄C 本書要點匯總 |
序 金字塔知識管理∕洪明洲 完善的管理需要「知識分享」──所有組織成員使用共同語言,操作共同的溝通工具,來陳述個人獨特觀點,而讓所有人分享,最後獲得相同豐富的知識。 我們常使用文字來分享知識,而且認為它是最好的知識分享媒介,理由是: 1.在表達上,文字比口語更需要經過大腦的縝密思考,其精準度自不待言; 因此,我們很少懷疑文字溝通的優異性,也認為所有發表出來的文章,都是論述清楚的,讓讀者能完全理解。但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經理人並不善於用文字語言來溝通。著名的管理學者亨利?明茲柏格(Henry Mintzberg)在四十年前就注意到,管理者喜歡用口語,甚於用文字來和人溝通。 我自認是一位能靠文字謀生的人〔這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引為一生職志的事業,我衷心想仿效〕,我對於文字在表達上的優異性相當敏感──敏感到有些「潔癖」,我寫文章的用詞遣字大都細加推敲,反覆更改,才「敢」定稿。 像我這種有文字潔癖的教授,在商學院教書非常「痛苦」。我教的是全台灣一流的商學院學生,但是他們所寫的作業、報告、論文,常讓我「難以下嚥」:文章結構鬆散、缺乏主題,文字囉唆重複,沒有切入重點,而最糟糕的是:沒有想像力,寫不出有一番見解的論述,文章多數都是東抄西湊的文字堆砌,相互矛盾,錯誤百出。 「寫作」是一件「勞力密集」的事(電腦無法取代),尤其要將文字「堆砌」(組合)到讓人一目瞭然的理解程度,要下非常大的苦功。沒有下苦功寫出來的文章,自己讀還可以;要讓別人產生「共鳴」,幾乎不可能──多數情況下,讀者常常不知所云,而且誤解連連。 多數經理人沒有時間「下苦功」寫文章,所以,文字造成的溝通誤解也最嚴重,特別是: 1.不經縝密思考就分享知識,使用的文字難以精準。 這本《金字塔原理》對經理人有莫大的幫助,因為它提供一套簡單且直接的方法,幫助經理人在腦中將知識建構清楚。知識一旦建構清楚,所有文字溝通的問題就大幅減少,因為: 1.表達知識的文字能輕易組合,精準度增加。 本書揭露知識管理中最被忽略的地方:寫作──創作出能讓人理解的知識,而不是一篇讓人無法理解的「外星文」。一般人認為「寫作」只是以文字表達思想而已,只要想到,就能寫;寫出來,別人就能懂。 不幸的是:任何陳述要讓人懂,非常不容易。當兩個人各自使用不同的邏輯方式來組合「想法」時,多數情況是雞同鴨講。我們的確需要一套有效組合經理人「想法」的「標準」邏輯。寫作(表達)時,要求根據這個標準將想法「組合」成某種文字順序(文章);閱讀時,別人也用同樣的邏輯順序接收文字訊息,並「還原」成與原作者相同意念的想法,知識才真正達到分享。 作者以「金字塔結構」來呈現這一標準邏輯,他建議思考中的每一個知識元件,在文章中盡量用金字塔結構來呈現,不要讓知識元件隨意漂浮,成為無俚頭文字。所謂建構知識是,將知識元件加以分類(Grouping)與概括(Summarizing): 換言之,從不同分類所「概括」出來的「主題」位於金字塔頂端,各「分類」位於金字塔底部。各分類之間必須具備某種水平關聯,而各分類與主題間具有垂直(概括)關聯。舉個例子,「東西南北」是四種方向的「分類」,它們彼此具水平關聯,它們個別都與「方向」這一主題構成垂直關聯。 「金字塔結構」就是麥肯鍚專業顧問師的看家本領MECE(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核心,也是坊間的《專業主義:麥肯錫的成功之道》、《麥肯錫的專業思維》,以及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等書所探討的思考模型。 以前閱讀以上各書時,很多讀者可能會搞不清楚MECE的全貌,現在讀這本《金字塔原理》便更能理解。以我舉「東西南北」四種方向的知識建構為例,如果你的思考或文章只提到「東西南」,就表示這一分類沒有「互無遺漏」,你必須補上「北」。如果你已經列出「東西南北」,還必須檢測它們是否都是「彼此獨立」。如果水平的分類到達三至五項,最好給它們一個共同的「概括」──在本例中,「方向」就是「東西南北」的概括。 當讀者在建構知識時,原理及程序與上述思考「東西南北-方向」的關聯經驗,完全一模一樣。這本書就是在介紹這樣有效而簡單的知識建構架構,它正是我們大腦思考事情的習慣:大腦會把同時發生、相關連的一組東西視為同一類,進而把某個邏輯模式套用在它們的身上。我們在這基礎上,將它們排列成「金字塔」文章,就是好文章。如果沒有善用這樣的大腦功能,我們寫的文章必定「慘不忍睹」。 不過,千萬不要將這本書視為「寫作指南」。寫一篇好文章並非完全為了供人閱讀;將自己的思想藉由文章結構整理、組合成為金字塔型的知識,最有收穫的還是自己。 寫作能活化大腦∕溫肇東 在知識經濟時代,除了要有觀點、有證據能推理外,能說能寫的表達能力也十分關鍵。《商業周刊》第1012期即以「越寫,越聰明!」的封面報導,將「寫作能力」列為廿一世紀的新競爭力。 從中小學開始,在作文課之外大概沒有人會指導你寫作。我在研究所指導論文,早期學生比較少,還能花一些時間指導他們的寫作表達。但目前較忙,力有未逮,發現不少碩士生、博士生,尤其是EMBA,其寫作能力是有問題的,而這個缺點有可能成為他們職涯上的瓶頸。 很慶幸地,我個人一路過來遇到不少貴人的指導,在不同的職場也都沒中斷過寫作。過去四、五年來我在不同的媒體上寫專欄,幫許多新書寫導讀,累積下來已超過上百篇文章。我的母校RPI以理工學院為主,學校在八0年代發現理工科同學的寫作大有問題,會影響其研究成果的溝通與擴散,因而成立「寫作中心」(Writing Center)來加強同學的寫作。我自己在做論文、寫報告時也進出過寫作中心無數次,受惠不少。我的指導教授是一位多產作家,對寫作特別有興趣,對於我們的報告幾乎是逐句批改。博士班期間除了跟著他編輯期刊,也參與他當時正在進行的幾本書,包括和出版社的交涉,以及分享他階段性的構思和成果。 儘管有這些際遇,我還是沒把握將不會寫的人教到會寫,而明托的《金字塔原理》正好是可以填補此一缺口的好教材。作者芭芭拉.明托因其卓越的寫作能力,被麥肯錫公司拔擢為首位女性顧問;任職於倫敦期間,潛心研究探索書寫報告的箇中奧祕,並將其成果整理出「金字塔結構」,藉以解決同仁及一般專業人士撰寫報告時,表達不清楚及其背後邏輯性結構的問題。 明托認為,如能於內心建立「金字塔結構」的邏輯基礎,將有助於寫作中章節段落、語句的連貫性與條理性;同時,讀者與作者之背景差異所可能產生的解讀誤會,也因邏輯條理被充分提示而能有所突破。 然而,在實際的寫作上,篇章段落間的論點該如何組織整合,才能達到言簡意賅、條理分明呢?原則上,每個層次的論點必定是下層「成組論點」的總結,每組裡面的論點須具備相同特性,而同組間的論點則應按照邏輯順序加以組織。除了依循先「主要、抽象性」,後「次要、支持性」的文句性質安排前後次序之外,觀點與觀點之間,也要有「問與答」的縱向關係,以及演繹或歸納的橫向關係。如能由引言安排故事情境,情境衝突來引發問題,以及逐層解答論述中心思想的整體貫串,建構由上而下完整的金字塔結構,應能使寫作達到一定的清晰度。儘管,由下而上的結構發想雖然是一般慣常的思考模式,但為避免此途的難以聚焦,由上而下的架構,會是較適合初學者的結構方法。 作者接著明確指出金字塔結構中各個環節的掌握要領: 首先,引言必須有一個反映「邏輯主線」的故事結構,依讀者與主題的需求決定篇幅長短,藉由情境與衝突的塑造,提示讀者主動提問。而邏輯主線的延伸,可運用提出一連串推理的演繹法,或組合相似論點、行動的歸納法,而作者認為後者較容易被讀者理解。 其次,經由邏輯次序衍生一組論點,分別依據判斷結果原因的「時間順序」、轉化成為我們大腦可以化整為零的「結構順序」,或由同類事物歸納或「程序順序」。分組論點間必須「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才能概括成為高一層次的論點。其中,若行動是依時間順序進行,每個論述的核心思想逐層抽象區分,它的直接結果就能概括為行動論點;「情境論點」則因相似性被歸劃為同類,藉由說明這些論點的具體範圍,再暗示隱含推論。 此外,問題的界定與分析也主宰了整個文章結構的合理性。由設想問題發生的具體領域開始,闡述擾亂穩定狀態的事件來源,經過去蕪存菁並且轉化為引言來誘發讀者興趣,接著進一步導入理性的診斷架構,探查因果、分門別類、假設可能,並蒐集資料佐證,利用邏輯樹產生並測試,再建議解決的方案,也由此揭露論點間蘊藏的前後關係。 最後,金字塔結構不僅適用於寫作、思考、提問,作者也以三章的篇幅來分享書面呈現與口頭報告之內在邏輯:再提示善用標題、縮排、底線和編碼等文件編輯工具,藉以凸顯篇章結構;文字投影片製作應以簡潔、明快為原則;表格形式亦可清晰羅列重點訊息,設想欲傳遞訊息的畫面並將具體轉化為文字,也有助於金字塔結構的實踐。 這本書發行於國際已有多國翻譯本,包括日本、大陸,算是一本長銷書。在亞馬遜網站累積了許多讀者的正面反應,應是寫作的好幫手,並可突破過去的障礙。當然一般專業的書寫和論文寫作的格式上或有不同,但邏輯概念的運用則應相當類似。 思考與寫作其實是互為因果,寫得不清楚通常反映了思考的不精準。我們今年暑假也將邀請一個國際團隊,特別為博士班開授「批判思考與寫作」的工作坊。當然,有了金字塔結構和原理、原則,「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勤練習,才會「越寫,越聰明」。 |
=內容連載 前言 |
1967年能夠接受這個觀念的人並不多,但是麥肯錫有一些很有智慧的人士給予我指正。今日,金字塔原理已成為麥肯錫公司的標準,並為世人公認是麥肯錫組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序章 為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讀者透過閱讀你寫的文字,以了解你對某特定主題的看法時,通常也意味著,他們面對的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即使你的文章很短,譬如只有不空行的兩頁A4長度,也有大約一百個句子。讀者必須吸收所有的句子、消化它們、找出它們的關連性,並將它們組織起來。如果這些句子是以金字塔結構送到讀者面前(也就是從頂部開始向下鋪陳),他們一定會覺得這項任務比較容易。這個結論反映了人腦運作方式的一些根本發現,具體來說就是: |
◎找出邏輯關係 |
因此,你可能會想到類似這樣的事情:「她是要說蘇黎世變得多不保守嗎?」還是:「她打算拿蘇黎世與其他城市做比較。」或甚至是:「她迷戀山羊鬍和八字鬍。」不管你有什麼反應,重點在於,你的大腦正在等待同一個主題的進一步消息,不論結果為何。看到你一臉茫然,我接著說道: |
◎由下往上思考 |
幸好,透過核對你的觀點之間彼此的關係是否以金字塔結構方式呈現,你可以事先確認你是否正確建立這個結構。具體來說,它們必須遵守以下三項原則: |
如何提升解決問題和思考的邏輯能力:《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閱後筆記 |
人類思考常經歷網狀、樹狀和線性三個階段,而大多數思考停留在網狀階段,即有大量相關資訊但缺乏邏輯關係。 然而,對外在表達和行動要求線性邏輯,例如在對話、寫作和行動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和結構。聽到這個觀點真的讓我豁然開朗! |
而金字塔原理就是透過建構層級清晰、邏輯清晰的樹狀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方法不僅適用於寫作,也貫穿思考和行動的整個過程。 就如同偵探在解決案件時,將各種線索貼在牆上並連接起來,找到邏輯關係,金字塔原理透過建立邏輯清晰的樹狀思維,從而使思考到表達、思考到行動的路徑徹底打通。 |
實際上要怎麼做呢?以下是四個步驟:
將相關的想法分成一堆,也就是進行初步的分類與整理。 進行橫向梳理,可以依照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重要性順序或邏輯演繹的順序,梳理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 縱向思考,概括出各部分的主題,從整體上掌握訊息的核心內容。 最後一步是使用MECE模型來檢驗各部分是否相互獨立,同時確保沒有遺漏內容。 透過這一步,可以確保思考是全面而完整的,不會出現重複或遺漏的情況。
這四個步驟為有效組織思考提供了清晰的指導,幫助人們更好地理清頭緒,形成系統化的思考結構。
除此之外,本書作者還介紹了另一個模型:SCQA模型。 S,即情境(situation);C,即衝突(complication);Q,即問題(question);A,即答案(answer)。SCQA模型利用大腦對衝突引發好奇心的心理機制,成功 地激發了聽眾的興趣。 與迎合聽眾不同,該模型強調在話題中設置挑戰,使得觀眾自然被吸引,帶領他們持續關注和深入思考。 |
S代表情境,即在向對方介紹觀點或分析問題之前,先提供背景資訊。 這有助於建立共識,將對方的關注點鎖定在特定時間和空間內,更容易引出作者的觀點。 C代表衝突,透過引入共同目標但遇到的障礙,建構挑戰。 面對挑戰,聽眾可能會表現出同理心、脫離欲、走捷徑或好勝心等四種心理因素,從而引發對話題的興趣。 Q代表問題,直接點破聽眾心中的疑問,引起期待與興趣。 A代表答案,提供問題的解答。 透過不斷運用問題和答案,激發聽眾好奇心,引導他們沿著作者的思路深入探討整個主題。 總結而言,金字塔原理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找到一套系統方法,建構一個層級清晰、邏輯清晰的樹狀思維。 只有完成這一步,從思考到表達、從思考到行動的道路才算是完整的。 |
[心得|摘要]金字塔原理 – 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 |
我會推薦這本書給上班族作為寫報告的”參考指南”,或需要寫作文的學生。利用金字塔原理能減少寫稿的時間,也能讓文章或報告更有邏輯,更簡潔清楚。在思考或解決問題時,金字塔結構的邏輯也能幫助你更完整有效率。 寫作的邏輯:將金字塔技巧應用到簡單的文書工作上。 思考的邏輯:用金字塔的架構來組織想法,建構文章。 解決問題的邏輯:用金字塔原理來分析問題。 簡報的邏輯:用金字塔結構來做簡報。 建構知識是,將知識元件加以分類(Grouping)與概括(Summarizing): 分類是往金字塔下層走。 概括是往金字塔上層走。 為什麼是金字塔結構? |
突(Complication)、問題(Question)、回答(Answer) S = 我們想要做 C = 不會做 Q = 如何做? S = 採取某項行動 C = 失敗 Q = 為何失敗? S-C-Q-A的順序可以調整,不同順序會呈現出不同語氣,突顯出想強調的重點。 標準語氣 S-C-A 開門見山 A-S-C 憂心的語氣 C-S-A 積極的語氣 Q-S- |
其實我覺得金字塔原理並不難理解,只是我們平常不習慣這樣用。就像學習的四個步驟,看完了這本書,我們從無意識的無能力,進步到有意識的有能力;接下來就是要刻意練習,直到變成無意識的有能力,讓腦力跟說服力都大大提升。 無意識無能力 (不知道也做不到) 有意識無能力 (知道做不到) 有意識有能力 (知道也做得到) 無意識有能力 (不用花腦力自然會做) |
「問題解決金字塔」讀後心得 |
書名是「問題解決金字塔」在研究所時參與圖書館活動「心得可參與抽獎」已忘記是否有抽到獎,但額外的閱讀是喜樂的事情。以下就來分享讀書心得囉! 閱讀完本書,本書大多以對話式的方式來作為本書撰寫模式,這是此書之特色,從書中「Why→背景、目的、優點 What→主題的內容 How→詳細、真體實例 涼子:「向他人說明包括像現在這樣為我們上課,寫文章時也一樣,是嗎?」 」這段文字,讓我更加肯定,有主題的問題解決金字塔有效使用,不論在哪方面都是很必要且能夠有效解決的系統,以前我就聽過人、事、食、地物的寫作模式,而此讓我看到了這思考模式或說解決問題的系統,讓讀者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歸納方法或說思考方法。 由雅也和博伯的對話剪選一些內容,博伯「首先,你只是把之前寄出去的郵件內容用轉寄的方式再寄一次,每星期都寄給他相同的內容,好像在蓋章一樣。這和壞掉的留聲機. . . . . .這種形容對你來說有點過時......總之,你完全沒有創意。」;博伯「你對於無法一次就傳達成功的事沒有下任何工夫,只是一再用相同的方法傳達給他。傳達方式還有很多種,比方說,可以用圖解的方式,或是事先告訴他『下星期要加入這樣的觀點』等,給他具體的指示。『淺顯易懂』說起來容易,但人往往無法簡單將自己的意圖傳達給對方。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做到了『淺顯易懂。」可見傳達方式必須有創意、不重複一再說同樣的內容等必須注意的細節之重要性,也對問題解決或溝通有一丁點幫助吧!且選擇對對方適合的傳達方式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圖解對視障者「無論視力狀況如何」都有困難度。「博伯「你曾經想過能力差的人的心情嗎? 」 」強調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不同能力的人適合的方式會不同。前述這些傳達的瑣碎工夫都須注意的。 看完此書,覺得本書作者是個很有思考想法方面深度的人,也覺得透過對話更能有具體且深深覺得這是一本能學得很多智慧使用實務進入生活問題解決的書。此外,此本書所舉的例子也接近生活面與工作職場發生的問題,事值得閱讀的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