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標題】強迫行為背後的大腦卡關:自癒之路的四步驟  【楊聰財專欄】

250330 Psychiatry OCD Book CHAT 我和我的強迫行為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前言】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是一種被誤解甚深的精神疾患,常被外人簡化為「太愛乾淨」、「控制狂」,但實際上,這是一場來自大腦深處的漫長拉鋸戰。《我和我的強迫行為》一書提供了不僅僅是希望,更是一套具體可行的四步驟自我療法,協助患者重新奪回對生活的掌控權。本文將從生理、心理、社會與靈性的多重面向切入,透過具體案例解析,重整讀者對OCD的理解與應對方式。

 

【具體案例】

-人物:林育誠,34歲,台北市,男性,從事平面設計。

-事發時間為20237月至20243月。

-事件:自小即有強烈潔癖傾向的育誠,在職場壓力累積後症狀日益嚴重。每天早晨出門前必須洗手30次、檢查瓦斯開關與門鎖至少20次才能出門,常因此遲到。他不敢搭乘捷運,害怕手接觸公共設施會染病,導致行動受限、社交退縮,甚至拒絕參加妹妹的婚禮。經由閱讀《我和我的強迫行為》後,育誠開始實行書中的四步驟,在三個月內症狀大幅緩解。

 

【文章架構與十大重點內容】

 

一、生理面向:大腦的錯誤訊號傳遞

 

1.  強迫症並非個人意志薄弱,而是源於大腦中額葉與基底核間訊息傳導的異常,導致思維無法順利轉換,就像變速器卡住。

 

2.  四步驟自我療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透過『再確認』與『再歸因』,實際介入神經迴路,使大腦的誤判得以修正。

 

二、心理面向:與焦慮和平共處

 

3. 育誠在書中學會「不要跟想法對抗,而是改變反應」,改寫了他過往一遇焦慮即投降的習慣。

 

4. 「轉移注意力」並非逃避,而是用有意識的選擇行為,降低焦慮帶來的情緒綁架,重建主控感。

 

三、社會面向:理解與支持的重要

 

5. 強迫症患者常因誤解與嘲笑而更為孤立,育誠的家人在了解其病因後,開始配合他調整生活節奏,減少壓力源。

 

6. 職場中的支持也是康復的一環。公司主管允許育誠在進辦公室前多一段準備時間,讓他能穩定情緒,避免惡性循環。

 

四、靈性面向:重新找回存在的意義

 

7. 育誠在療癒過程中重新接觸信仰,並非迷信地依賴,而是透過靜心祈禱、冥想等方式,建立與內在對話的管道,取代對症狀的無力反應。

 

8. 「再評價」讓他學會與症狀共處,並從中體會出一個人面對苦難的選擇空間。

 

五、四步驟的實踐與轉化

 

9. 再確認(Relabel):他學會告訴自己:「這不是我,是我的強迫症。」光是這一句話,便能中斷自責與焦慮。

 

10. 再歸因(Reattribute)→轉移注意力(Refocus)→再評價(Revalue):這一整套流程,如同重啟系統,讓大腦從卡住的思維中釋放出來。

 

【結語】

 

從霍華休斯的極端個案到林育誠的生活困境,強迫症的樣貌雖千變萬化,但背後卻有其共通的根源與對應機制。透過《我和我的強迫行為》書中的四步驟,不僅提供患者一條實用的自助之道,也幫助家人與社會更深地理解此疾患的本質。最終,走過強迫的黑暗隧道,不是靠壓制,而是靠勇敢地面對與改變反應。正如育誠所說:「我不再是那個被強迫症牽著走的人,而是能選擇方向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