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標題】 看見冰山下的真相:用底層邏輯洞悉世界的運作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前言】
我們常見世界上五光十色的表象,卻鮮少停下腳步,思考其背後的運作機制。事實上,我們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無論是職場困境、人際糾葛、人生迷惘,若只追求方法論,就如同等待別人餵魚;唯有掌握底層邏輯,才是握有釣竿之人,能夠在變動的世界中,釣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本文將以理性邏輯結構搭配感性故事分享,從五大面向(是非對錯、思考問題、個體進化、理解他人、社會協作)深入剖析底層邏輯的內涵,並結合真實案例,從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靈性的角度,幫助我們看清世界底牌,活出更清醒與自在的人生。
【案例引言:35歲的Allen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領悟】
=人物:Allen,一位35歲的科技業中階主管
=時間:2023年11月
=地點: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
=事件:工作倦怠、人際困擾與人生價值重塑
Allen在知名科技公司擔任產品經理七年,原以為升遷會帶來成就感,但繁重的責任與無止盡的加班讓他身心俱疲。與同事間微妙的競爭、人際間的冷漠,讓他萌生辭職念頭。然而,他並未貿然行動,而是選擇走進書局,在某一夜,被《底層邏輯》吸引並一口氣讀完。他開始重構人生觀,從對錯判斷、工作態度、人脈經營到自我進化,透過五大底層邏輯重整人生方向。這段經歷,讓他從『消耗現在的自己』轉向『創造未來的自己』。
【第一章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誰的損失最大,誰就該負責?】
在Allen過去的職場經驗中,他常因為他人失誤責備他們,卻忽略了自己可能預防的責任。閱讀後他領悟到:
1• 法學家的觀點是懲惡揚善,
2• 經濟學家的觀點是降低社會總成本,
3• 商人的觀點則是:誰的損失最大,誰就該反省。
=生理觀點:損失帶來的壓力會影響內分泌系統與睡眠品質。
=心理觀點:學會課題分離,情緒不會被外界控制。
=社會觀點:用不同視角看待責任,有助於團隊合作。
=靈性觀點:學會寬容與自省,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第二章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事實、觀點、立場與信仰】
Allen發現自己經常掉入『注射式洗腦』的陷阱,例如聽到主管說:「為什麼你這麼努力,還得不到晉升?」時,他總忙著檢討自己,卻從未質疑這問題的前提是否成立。
=生理觀點:大腦自動尋找邏輯閉環以降低能量耗損。
=心理觀點:察覺語言結構的陷阱是思維自由的第一步。
=社會觀點:懂得區分事實與立場,才能避免被操控。
=靈性觀點:質疑是追尋真理的起點,也是心靈自由的基石。
【第三章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把自己當成一家公司來經營】
Allen反思自己每天加班,卻在無效重複中空轉。他開始實驗用『能力×效率×槓桿』公式重構自己的時間與資源配置。
1• 學會時間顆粒度管理(如比爾蓋茲的5分鐘原則)
2• 避免枯燥消耗的活動
3• 創造價值型工作與樂趣型創作結合
=生理觀點:良好的時間管理能降低慢性疲勞、減少神經內分泌失調。
=心理觀點:當工作有意義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
=社會觀點:進化自我後,周圍資源也會主動聚集。
=靈性觀點:看見使命感,是通往內在安定的力量。
【第四章 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打比方,是洞察本質的工具】
Allen發現,團隊溝通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說了但沒人懂。他開始學會『用熟悉的說明陌生的』。
例如: 「我們這個專案的失敗,不是因為努力不夠,而是因為把橡皮艇當成航空母艦來開。」
=生理觀點:形象化語言有助於神經突觸記憶連結。
=心理觀點:比喻是建立認同與同理的橋梁。
=社會觀點:有效溝通提升團隊效率與信任感。
=靈性觀點:理解他人,就是連結萬物的開始。
【第五章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信用,是最大的資產】
Allen曾因為一時方便而在同事面前「裝懂」,結果造成決策錯誤,影響團隊。他學會,信用一旦破產,連道歉都無法補回。
1• 信用無法傳遞,只能親自累積
2• 所有資源分配的前提,都是信任
3• 領導不是話術,而是日積月累的誠實與責任
=生理觀點:內疚與羞愧會激活杏仁核,造成焦慮。
=心理觀點:誠信是內在一致性的體現,帶來自我肯定。
=社會觀點:信用構成社會運作的基礎,決定合作深度。
=靈性觀點:守信,是一種與宇宙和諧共處的方式。
【第六章 工作的底層邏輯:玩中創造價值】
Allen開始反思,他以前只是「消耗自己去換錢」,而非創造價值。他轉換觀念,把工作視為遊戲,任務升級、打怪過關。
他將工作分為四類:
1. 消耗又枯燥
2. 有趣但消耗
3. 枯燥但創造
4. 有趣又創造(這才是真正的工作)
=生理觀點:熱愛工作會降低壓力賀爾蒙,提升免疫力。
=心理觀點:當人感覺成就與快樂結合時,才會進入心流。
=社會觀點:有熱情的人,最終也能吸引更多資源與人脈。
=靈性觀點:投入工作就是修行,是完成自我使命的歷程。
【第七章 人脈的底層邏輯:不是你認識誰,而是誰需要你】
Allen曾經苦追名人交換名片,卻沒有實質幫助。他開始理解:人脈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展自己。
1• 你能幫到誰,決定你的價值
2• 當你有價值,別人自然會來找你
=生理觀點:幫助他人會刺激催產素分泌,促進親密感。
=心理觀點:自我價值感是建立人脈的起點。
=社會觀點:人脈是一種資源交換而非情感寄託。
=靈性觀點:給予,是與世界連結最深的行動。
【第八章 觀點與模式的選擇:故事可記憶,模式才可用】
Allen開始用『找模式』理解別人的成功,從故事中提煉可複製的原理,不再盲目崇拜個案。
1• 讀《原子習慣》,找出習慣形成的觸發—反應—獎賞
2• 看成功人士的故事,思考是否有底層邏輯可借鑑
=生理觀點:大腦擅長記憶故事,但行動依賴模式。
=心理觀點:建立屬於自己的思考框架,才能真正獨立。
=社會觀點:批判思考是社會進步的引擎。
=靈性觀點:選擇自己的信仰系統,是自由的靈魂標誌。
【第九章 面對變局的策略: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Allen看到《底層邏輯》裡的公式,如醍醐灌頂:
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
不再執著於『某位成功人士怎麼做』,而是學會問:
1• 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2• 在我所處的情境中應如何轉化?
=生理觀點:在焦慮時運用邏輯系統,有助於穩定心跳與呼吸。
=心理觀點:看懂不變,才能在變動中安然不亂。
=社會觀點:社會快速變遷下,擁有適應力才有競爭力。
=靈性觀點:以萬變中的不變為核心,與宇宙節奏同頻。
【第十章 底層邏輯的實踐:從冰山下重新出發】
Allen最終選擇不離職,而是轉調內部創新部門。他將所學應用在新專案設計上,也開始在團隊中推動「洞察力思維工作坊」,幫助同事重構問題看法。
他成了那個「真正發揮影響力」的人,而非單靠技巧與話術搏得認可。
他說:「我不再追求看起來成功的人生,而是開始構建符合我價值觀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十個底層邏輯重點】
1. 對錯觀的多重視角:懂得從法學家、經濟學家、商人的角度看問題。
2. 分辨事實與觀點:避免注射式洗腦,提升思辨能力。
3. 進化等於自我經營:能力、效率、槓桿三者缺一不可。
4. 比喻是理解的橋樑:善於打比方,就能看清本質。
5. 信用即資產:誠信是一切關係與事業的根本。
6. 工作即修行:把工作當遊戲,創造價值與熱情的交集。
7. 人脈來自價值:與其追人脈,不如先強自己。
8. 模式可複製,故事可記憶:理解成功背後的機制。
9. 方法論需要因地制宜:依環境變數應變。
10. 從內而發,穩定成長:洞察底層邏輯,就是一場生命的修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世界在變,但變中的不變才是力量之源。唯有掌握底層邏輯,我們才能在千變萬化的時代中,活得清明,走得穩健,創造屬於自己的自由與價值。讓我們從冰山之下出發,向真相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