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50330 緬甸發生大地花蓮大地震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 

 

=Q問題

最近緬甸發生大地震,

又適逢0403花蓮大地震將滿周年,

引起許多人傷心的回憶,

但現在已有許多人每天接觸地震消息,

而出現憂慮、緊張的心情,

民眾應如何排解憂鬱及緊張的心情,而面對地震消息如此頻繁,應該做好哪些事情?

 

=A回答

 

=A1

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時期,許多人可能會陷入「災難心理壓力」之中,出現憂鬱、焦慮、失眠、心神不寧等情緒反應。尤其是經歷過重大災變的人,更可能因新聞引發「創傷再現」的反應。面對近日緬甸強震與即將屆滿一週年的0403花蓮地震,確實讓不少人感到不安。

以下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與應對方式,協助民眾排解憂鬱與緊張,並正面面對頻繁的地震資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

在面對重大災難新聞後,若出現以下反應,並不表示「你太脆弱」,而是一種自然反應:

1   容易緊張、焦慮或心跳加速

2   對地震新聞過度關注,甚至出現恐懼情緒

3   想起過去地震經驗就會心悸、流淚或害怕

4   睡眠品質變差、容易驚醒

 正視這些感受,承認「我害怕」是療癒的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適度接觸新聞、避免過度曝露

面對頻繁的災害報導,持續觀看新聞或社群媒體的地震影像與災情細節,會加重焦慮感。

 

=建議:

1   訂定每天固定查閱新聞的時間(例如早晚各一次)

2   避免長時間重複觀看地震畫面或災區畫面

3   追蹤可靠的官方地震資訊,例如中央氣象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透過呼吸與放鬆技巧穩定情緒

簡單的呼吸與放鬆練習,有助於安撫神經系統,穩定焦慮:

 

=腹式呼吸法(一天2~3次,每次3分鐘)

1.  坐姿或躺下,放鬆身體

2.  一手放在胸口,一手放在肚子

3.  吸氣時感覺肚子鼓起,吐氣時慢慢收回

4.  嘗試一呼一吸都控制在4

 

=專念/正念靜心

1   將注意力集中在「此時此刻」

2   感受地板的觸感、風的流動或呼吸的節奏

3   可以配合靜心音樂或導引App(如 CalmInsight Tim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強化日常「可控感」,減少無力感

災難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為讓人感到「失控」。因此,建立生活的秩序與安全感很重要:

 

=建議:

1   整理好居家逃生包與避難路線

2   與家人約定好地震時的集合方式與連絡方式

3   平時備好3天份的糧水、手電筒、電池等用品

4   把家具固定、防止傾倒,也能降低地震時的傷害

當一個人知道「我已經做好準備」,就能增加自信與穩定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傾訴與連結:不孤單,就不恐懼

災後心理調適的關鍵之一是「人際連結」。

 

=可以:

1• 和信任的朋友、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2• 加入社區防災、心理支持團體

3• 若反應持續超過兩週或影響到生活,請尋求心理諮商資源

 

台灣多地的心理衛生中心與學校輔導機構都有提供支持服務,例如:

1• 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24小時免費)

2• 各縣市心理衛生中心資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透過正向行動轉化焦慮為力量

若我們無法控制地震發生的頻率,至少可以「做一些事」來轉化不安為行動力:

1   教導孩子地震常識與逃生知識,強化下一代的防災力

2   主動關心災區的消息,提供捐款、物資或祈福

3   寫下自己感恩的事情,平衡負面情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信仰與靈性支持是關鍵力量

許多人在重大災難後,透過信仰獲得內在的支持與安慰:

1   參與宗教活動、禱告、誦經

2   進行冥想、靜坐、與自然連結

3   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存在價值

 

當我們從靈性層面找到意義,情緒更能被承載與轉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從恐懼走向希望

 

地震頻繁並非我們能改變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與恐懼共處,並透過心理調適、社會連結與實際行動,逐步重建內在的安全感。

 

當一個人能說:「我雖然害怕,但我知道我可以面對」,就是走出心理災後陰影的開始。

如果你希望,我也可以幫你製作一份【地震心理自我調適懶人包】或【居家防災準備清單】,幫助自己或他人更安心面對未來的挑戰。要不要我幫你準備?

 

=A2

   製作一份【地震心理自我調適懶人包】和【居家防災準備清單】,幫助自己或他人更安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地震心理自我調適懶人包】

@每一份平靜,都是給自己最好的保護。

#了解正在經歷的情緒反應

1常見情緒或生理反應

2正常嗎?

3建議做法

 

1感到焦慮、心跳加快、胸悶

2是正常的壓力反應

3試著深呼吸、放慢節奏

 

1容易緊張、無法專注

2屬於短期壓力反應

3建議減少地震資訊曝露

 

1害怕睡覺、反覆作惡夢

2創傷反應的一部分

3可使用助眠音樂、安眠茶,必要時諮商

 

1出現地震「假象」感

2壓力導致的感知錯誤

3找人聊聊,確認實際情況

 

=A3

#快速情緒穩定練習(每天練1~3次)

1. 腹式呼吸法

A=吸氣時感覺肚子鼓起,吐氣時收回(4秒吸 + 6秒吐)

B=每次做3~5分鐘,幫助自律神經平衡

2. 專念/正念靜心練習

A=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腳底、手掌或自然聲音

B=可使用 AppCalmInsight TimerHeadspace

 

=A4

#建立「安全感」的生活細節

A=每天固定作息,避免暴飲暴食或熬夜

B=列一份「我可以掌控的事」清單,如整理物品、煮頓好吃的飯

C=建立「避難連絡人」名單(如:家人、鄰居、好友)

D=訓練孩子的逃生演練,也讓自己更踏實

 

=A5

#兩個關鍵信念,帶來安心力量

1=「我做得越多,我就越有能力面對未來。」

2=「不需要完美準備,只要願意開始,就是改變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