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05
從精神醫學的角度 看待 聖經提到的,是脫去舊人換上新人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簡介
-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 楊聰財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 臨床教授
-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music/%E5%8E%9F%E8%81%B2-%E6%B4%8B%E8%94%A5-7330226511817100038
=問題=
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一個原本對自我缺乏自信、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脾氣,甚至是憤世嫉俗,充滿負面情緒,對於他人,也是充滿苦毒和不諒解、不饒恕的人,為何有的人在信了基督教,且把聖經的教導落實在生活當中之後,這個人會在思想和行為模式上,有截然不同的改變?猶如聖經提到的,是脫去舊人換上新人? |
=回答=
從精神醫學與信仰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的確可以合理解釋一個人如何從「充滿負面情緒、自我價值低落、難以控制脾氣」的狀態,逐漸轉變為一個內心平靜、思想與行為改變、充滿饒恕與愛的人。這種改變,正如你所說,與《聖經》中「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的教導高度契合(參以弗所書 4:22-24)。
以下是從精神醫學的角度,結合基督信仰實踐的分析,說明這種深刻轉變可能的機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原始困境
1. 自我價值感低落(Low self-worth)
此類人往往從小可能經歷否定、忽略、批評,導致內心深處有「我是不被愛的」「我沒價值」的信念,這也是憂鬱、焦慮與人格障礙(如邊緣型人格)常見的根源。
2. 情緒調節功能受損(Emotion dysregulation)
缺乏健康方式處理壓力與情緒時,容易以怒氣、抱怨、批評、冷漠來應對關係,這也是某些人「情緒失控」與「易怒」的原因。
3. 敵意與認知偏差(Hostility & Cognitive Distortions)
他們習慣用「負面濾鏡」看世界,認為「人性本惡」、「人人可恨」,因此對他人不信任,對世界失望、憤世嫉俗,產生苦毒與不饒恕的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信仰與聖經實踐帶來的改變機制
1. 身分的轉變:從「失落者」變成「被神接納的兒女」 在精神醫學中,【自我認同的建構(self-identity formation)】是個體心理發展的核心課題。基督教信仰透過福音信息,讓人認識到: 「我不是廢物,我是神所創造的、有價值的存在。」 「我被神所愛,無條件地接納。」
這種身分的轉變,會直接影響自我價值感與安全感,使人從根本上重新看待自己,這就像是給過去傷痕累累的靈魂,重新織補並賦予新的名字。
2. 悔改與饒恕:釋放自我內在壓抑的毒素
從心理治療角度,饒恕是一種自我療癒的力量,不饒恕會讓人持續處於創傷與怨恨的牢籠中。而基督教教導:
「你們要彼此饒恕,如同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32)
這樣的饒恕,不只是對他人,更是對自己內心的釋放,讓人從情緒綑綁中被解放出來,有助於治療過去的創傷經驗。
3. 聖靈內住與轉化:人格重建的靈性力量
許多信徒在真正經歷神之後會說:「我不是靠自己變好,而是聖靈改變了我。」
這在精神醫學裡可視為一種**「靈性轉化經驗(spiritual transformation)」,這種經驗常常帶來穩定的行為與人格改變,被稱為「宗教性再建構」**(religious reorientation)。
「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22)
這些性格的果實,正是許多心理治療所追求的目標,但透過信仰實踐,能從內而外自然地生出來。
4. 更新思想的教導:改變認知扭曲與情緒反應
《聖經》多處強調更新心意、改變思想的力量: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2) 這對應到認知行為治療(CBT)的核心理念:改變思維,就能改變情緒與行為。
基督徒在查經、默想與實踐中,不斷學習以「真理」來取代「負面信念」,從而改變生活模式。
5. 群體的支持與愛的包圍:創造正向回饋的社會環境 在精神醫學中,社會支持系統(social support system)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教會、團契、小組提供的無條件接納、愛與同行,成為受傷心靈的避風港。這些互動讓人感受到「我不是孤單的」,並在愛中學習建立健康關係模式。
三、脫去舊人、穿上新人的具體實例(模擬案例)
=個案:阿宏,35歲,曾有重度憂鬱與暴怒傾向
1• 過去狀態:從小缺乏父母關愛,自我價值感低落,常用憤怒保護自己,與同事、家人衝突不斷。
2• 改變轉折:在朋友邀請下開始接觸信仰,一開始只是來聽聽,但逐漸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被愛」。
3• 實踐改變:在小組中分享過去的痛苦與罪疚,並學會如何為過去的怒氣、傷人、苦毒向神悔改,也學會對自己和他人說「我原諒你」。
4• 如今的樣貌:他說:「不是我變了,是神改變了我。我學會如何以愛回應不被理解,學會用忍耐與節制來面對不順。」 這樣的轉變,無論從精神醫學、心理學,還是靈性層面看,都是一個整合性療癒與更新的過程。
四、結語:心靈的根本改變源於靈性的重生
精神醫學承認宗教與靈性信仰能夠提供心理上的穩定與成長力量。而基督信仰之所以能讓人「脫去舊人、穿上新人」,是因為它不只是提供「道德規範」,而是帶來愛、饒恕、身分認同與聖靈能力的根本轉化。
信仰不只是讓人「變好」,而是讓人重生。是將破碎、受傷、扭曲的心靈重新塑造成一個「照神形象所造」的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