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本能 -3【楊聰財專欄】

 

#參考資料

-《語言本能》讀後心得:為什麼語言是種本能?

 

書名: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 (簡體版)
原文書名: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s language
作者: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翻譯:歐陽明亮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最新中文修訂版)

The Language Instinct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作者: 史迪芬.平克 原文作者: Steven Pinker

譯者: 洪蘭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12/05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不過,在許多情況下,只要將一群正開始學習母語的孩子放到皮欽語的環境中,皮欽語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轉化為一種完整、複雜的語言。語言學家德里克.比克頓(Derek Bickerton)就證明說在19世紀末的夏威夷甘蔗園裡,一些從小就離開父母,由使用皮欽語的人照顧長大的小孩會很快地發展出有複雜語法和豐富表現力的新語言——夏威夷克里奧語 (Hawaiian Creole)。克里奧語的確是個真正的語言,它有早期皮欽語所缺乏的固定詞序與文法標記,除了單詞的讀音以外,其他語言規則的生成都與殖民者的語言無關。比克頓認為假如克里奧語的文法主要是來自孩子的發明,沒有摻雜父母親複雜語言的影響,那麼它應該是讓我們一窺大腦天生的語言機制的好窗口。他說,各種克里奧語都來自許多不相關語言的混合,它們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處,甚或有相同的基本文法。更令人驚訝的是,就算是學習中規中矩的語言,小孩也常犯一些語法錯誤,而這些錯誤居然和克里奧語的基本語法非常相似。

第二項證據是來自聾啞人的手語研究。1979年尼加拉瓜成立了第一間聾啞學校。在一同玩耍、一同乘坐校車的過程中,孩子們發明了自己的一套手勢系統,這套系統吸收了他們與家人交流時所使用的各種臨時手勢。不久,這套手勢系統就演變成今天所謂的「尼加拉瓜早期手語」(Lenguaje de Signos Nicaragüense) 。從根本上說,尼加拉瓜早期手語是一種皮欽語:每個人的表達方式都不相同,它依靠提示性和細節性的反復陳述來表達意思,缺乏既定的語法。但是對4歲或者更小的年齡就進入聾啞學校的孩子來說,情形則完全不同。當他們進入學校時,尼加拉瓜早期手語已充斥整個校園,而他們的手語表達也變得更為流利、緊湊,動作也越來越程式化,而不再像是啞劇表演。因此給它取了一個不同的名字:「尼加拉瓜手語」(Idioma de Signos Nicaragüense) 。尼加拉瓜手語有點像克里奧爾語,當更小的孩子接觸到大一點兒的孩子所說的皮欽語時,就會質變出這種語言,這與比克頓的預測完全一致。

如果我們要將語言的豐富性歸功於兒童的大腦,就需要瞭解一個孩子到底能給他所接觸的語言增添多少語法上的複雜性。所以第三個證據也是來自聾啞人的研究。如果聾啞兒童是由使用手語的父母撫養長大的,那麼他們學習手語的方式就與正常幼兒學習口語的方式基本相同。不過,一些支持口語教學的教育者有時會故意避免聾啞兒童接觸手語,以此強迫他們學習讀唇和說話。可是對這些聾啞兒童來說,在成年以後,他們更願意與其他聾啞人一起生活並開始學習手語,以便能正確掌握這種適合他們的交流工具,但往往為時已晚。對成年的他們來說,手語的學習不亞於一道智力難關,就像那些學習外語的成年人一樣。結果造成這些聾啞人幾乎是唯一一類神經正常、但直到成年都未能掌握語言的人。因此,他們在手語學習上所遭遇的困難是一個完美的例證。它證明了在童年有一個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證據四:心理語言學家珍妮·辛格爾頓(Jenny Singleton)和艾麗莎·紐波特(Elissa Newport)研究過一位重度失聰的9歲男孩。這位男孩化名西蒙(Simmon),其父母也是聾啞人,而且他們直到15歲左右才開始學習手語,因此他們的手語水平很差。 西蒙從小只接觸過父母打出的錯誤百出的美國手語,而沒有見過正確的版本,但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美國手語卻能青出於藍。西蒙一定是過濾了父母手語中不合語法的「噪聲」,他能夠識別出父母手語中前後不一的詞形變化,並將其理解為一種強制性的文法規則。西蒙的手語強過了他的父母,這是一個再好不過的例子,我們在這個聾啞男孩的身上看到了克里奧爾化現象的演變軌跡。

3. 從語言習得證明文法有天生的設計

平克認為從這些小孩的例子上我們可以發現兒童的語言天賦,這種創造力也不需要有特殊的條件才能被激發,每一個小孩都有。因此這可以用來破除所謂「父母教會孩子說話」這種迷思。許多父母(包括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母親在向孩子提供隱性的「語法課程」。這些課程的內容是一種特殊的言語變體,即「母親式語型」(Motherese,法國人稱之為Mamanaise) 。它是一系列語氣強烈的對話,再加上重復的練習和簡化的語法,比如「看這只狗狗!看到狗狗了嗎?這兒有一隻狗狗!」。平克說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不需要採取這種媽媽語,小孩也自然能學會母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