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到底是不是疾病?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
https://www.facebook.com/
https://panel.pixnet.cc/#/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
https://www.tiktok.com/search?
q=%E6%A5%8A%E8%81%B0%E8%B2%A1%
主講人:楊聰財
你好,我是楊聰財。歡迎收聽《青春期心理學 為人父母的養育必修課》,從這一集開始,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場景,重點討論網路成癮和網路依賴等等這些青春期青少年最常出現的問題。我們有很多聽眾朋友留言說,自己作為成年人每天都在不停的滑手機,沒有手機好像丟掉了半條命,更何況家裡還有個剛進入青春期的很難管的半大小孩。“網癮少年”怎麼治?其實是個世界性難題。因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這一代的青少年,從小就在接觸網絡、接觸電子產品,就像吃飯喝水一樣自然了。但是我要說,就是因為使用網路已經太頻繁、太常見,俗話說“善泳者溺”,分辨力、自製力不夠強的青少年,才更容易不知不覺,就進入網路依賴和網路成癮的狀況。
很多家長都把“網路成癮”這個名詞掛在嘴邊,感覺自己家的孩子沉迷網路或者手機,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然後就感到非常的焦慮和恐慌。因為我們日常看到過太多的新聞,都是青少年網路成癮導致的各種嚴重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成績下降、學業荒廢。這是會影響到孩子未來前途的嚴重問題,所以一般家長都會很警惕。但是我想先告訴你,並不是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愛玩手機、愛打遊戲就是“網路成癮”。沉迷網路、網路依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程度也由弱到強。孩子偶爾玩遊戲忘記吃飯,並不能算是“網路成癮”。因為在醫學上,“網路成癮”作為一種精神疾病,有它的相對嚴格的認定標準。
是的,我們說真正的“網路成癮”,確實算是一種心理精神疾病,我在臨床上已經遇到過不少案例。這幾年針對這個問題,也做了很多的分析和研究。家長認為孩子“網路成癮”,通常是一種基於生活經驗的感性認知,但究竟算不算“成癮”,我們還是應該遵循嚴格的醫學標準。
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在2018年發表的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第11版,正式將網路成癮列為精神疾病(ICD編碼為6C71)。這個分類正式生效之後,世界衛生組織就通知了世界各國,將網癮正式納入醫療體系。
那在世界衛生組織的這個國際疾病分類編碼裡面,對網路成癮的認定,有一系列的標準。並且符合這些標準的症狀,需要持續差不多至少12個月,也就是一年。簡單說,標準一共有九項。
第1個標準,是過度專注於網路活動。這一點很好理解,網路成癮的青少年,首先肯定會喜歡上網,喜歡玩手機,對網路的關注度高到超過其他的興趣愛好。比如放假在家的時候,除了上網,對其他的活動基本不感興趣。
第2個標準呢,是當停止或減少上網的時候,會出現所謂的戒斷現象。一般來說,就是你不讓他上網玩遊戲或者刷手機,他會一直坐不住,緊張不安。嚴重一點的話,有時候可能還會自律神經失調,出現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並且會一直如此。
那第3個標準,就是會產生耐受性。忍耐的耐,受不了的受。可能一開始,玩兩個小時網路遊戲就可以滿足,但是隨著成癮程度的加深,越來越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網路遊戲上面。
網路成癮的第4個標準,是即便反復努力,想要減少對網路遊戲的沉迷,減少玩的時間,但是徒勞無功。這個很多家長應該深有體會,當你覺得孩子玩手機時間太長,強制或是和孩子商量好,每天從2個小時減少到1個小時。孩子自己也許同樣想減少這種依賴,但是發現無法做到,有種控制不了自己的感覺。
第5個標準,是除了網路遊戲或是社交網站之外,對以前的愛好和休閒活動都喪失興趣。我們說青春期的孩子,逐漸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會喜歡交朋友,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孩子慢慢對以前熱衷的事情失去興趣,只有手機或電腦能吸引他的注意,這也是網路成癮的診斷標準之一。
第6個呢,是即使已經出現了心理和社會功能方面的問題,還是繼續過度使用網路遊戲。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說網癮和其他很多成癮症有類似性,就是即便因為過度上網,已經影響了日常的生活、學習和社交,但是患者仍然“無法自拔”。這很明顯已經是需要家人和學校干預介入的嚴重程度了。
網路成癮的第7個標準,是對家人、醫生或其他人,欺瞞自己使用網路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也很常見,類似很多酒精成癮的個案,都會有費盡心思隱瞞自己真實情況的極品客戶,有時讓人哭笑不得。
第8個標準,是一般只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疏解負面的情緒。這些負面的情緒,包括像無助感、罪惡感或焦慮感等等。有些時候,青少年可能也知道自己沉迷網路荒廢學業不對,就會產生情緒上的壓力。但是當他無法或無力排解這種壓力的時候,反而可能更加沉迷網路,借此逃避。這比較像是我們俗話說的“破罐破摔”。
第9個也是最後一個標準,是因為過度沉迷網路,危及重要的人際關係、教育和工作機會。也就是說,網路成癮已經造成了事實上的負面效應。對青少年來說,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影響到學習,直接體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等等。
那我剛才講的這9項症狀,並不是每一條都符合標準,才叫網路成癮。事實上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裡面,如果其中有5項符合,並且至少持續一年以上,臨床上就可以考慮患上了網路成癮障礙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