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reud Book241006佛洛伊德自傳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作者: 佛洛伊德 譯者: 李政賢 出版社:五南

Freud Book241006佛洛伊德自傳

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

@評論

《佛洛伊德自傳:學思生涯自述》(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 (Selbstdarstellung))是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於1925年撰寫的一本自傳性作品。這本書以回顧式的方式,從佛洛伊德個人視角揭示了他的生平經歷、精神分析學派的發展歷程,以及他在思想和學術道路上的重要轉折點。透過歷史系統化的陳述,書中不僅展示了精神分析學之前的理論基礎和背景,也剖析了精神分析學早期發展時期的變化和挑戰。

 

=本書的內容重點與理論論點

 

  1. 精神分析學的起源與發展

 

佛洛伊德在書中詳細描述了他在精神分析學領域的開創過程,包括最初他與布勞耶(Josef Breuer)的合作研究,這些研究成為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之一。他指出,早期的精神分析研究是從對催眠與暗示療法的實踐中發展而來,尤其是催眠治療法中被患者抑制或壓抑的情感表達,讓佛洛伊德認識到潛意識對人類心理狀態的重要影響。

 

佛洛伊德在書中闡述了他與布勞耶合作的案例,如《安娜·O》案例,這是一名年輕女性因各種身體症狀(如癱瘓、失語症)而被診斷為「歇斯底里」患者。透過布勞耶的催眠治療,患者回憶起一些早期的創傷性記憶,並在情感宣洩後症狀得到緩解。這個案例奠定了精神分析中「潛意識情感與創傷記憶」的理論基礎,並引出了佛洛伊德對於「壓抑」概念的發展。

 

  1. 自由聯想法與夢的解析

 

書中佛洛伊德詳細介紹了自由聯想法的發展歷程。自由聯想法是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指引患者在不受限的情況下,隨意表達他們所想到的任何內容,無論這些想法看起來多麼不連貫或無意義。透過這種方式,患者能夠表露出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感受、記憶與慾望。這一技術幫助佛洛伊德深入理解人類的潛意識世界,並提出「潛意識」(Unconscious)與「意識」(Conscious)之間的分離。

 

夢的解析則是佛洛伊德另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柱。在書中,他提出夢並非單純的無意識活動,而是潛意識中的慾望與壓抑情感的表達。透過夢的內容和象徵意義的分析,佛洛伊德認為人們可以探索自身的內心世界,了解潛意識中被壓抑的衝突。他提出夢的「顯性內容」(Manifest Content)與「隱性內容」(Latent Content)之間的區分,並解釋了「夢的工作」(Dream-work)如何將隱性內容轉變為顯性內容,進而揭示夢的深層意涵。

3. 人格結構理論:本我、自我與超我

 

書中佛洛伊德還討論了他著名的人格結構理論,即「本我、自我與超我」(Id, Ego, Superego)。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由這三個組成部分構成,它們彼此之間存在相互作用與衝突: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它追求即刻的滿足,並依據「快感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行事。本我是人的慾望、衝動與原始欲求的所在。

 

自我(Ego):自我作為人格結構中理性的部分,它調節本我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依據「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行事。自我負責在社會規範與內在慾望之間找到平衡,進行決策與行為調控。

 

超我(Superego):超我是道德與倫理的化身,反映個人內化的社會規範與價值觀。超我通常透過自我批判與罪惡感來約束本我。

 

這三個部分構成了人的心理結構,而它們之間的衝突與協調則決定了個人的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

 

  1. 利比多(Libido)與性學理論

 

佛洛伊德在書中介紹了「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中的核心思想。他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是由性慾(Libido)所驅動的,並且性慾從嬰兒期就已經開始發展。他將性發展劃分為幾個階段,包括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青春期。他提出,個體若在某一階段經歷了創傷或被壓抑,可能會導致成年期心理問題的產生。

 

佛洛伊德的性學理論挑戰了當時社會對性行為和性慾的傳統觀點,認為性慾並非僅限於生殖目的,而是心理動力的重要來源。他還提出了著名的「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解釋了兒童對異性父母的情感依戀與同性父母的競爭心理,這對理解兒童心理發展以及成年期的情感問題具有深遠影響。

 

  1. 心理防衛機制

 

佛洛伊德在書中還討論了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這些機制是個體為了保護自己免受焦慮、衝突與壓力所採取的無意識策略。防衛機制包括壓抑(Repression)、否認(Denial)、投射(Projection)、轉移(Displacement)等。這些機制在個體面對內外部壓力時發揮作用,有助於維持心理平衡,但過度使用則可能導致心理障礙。

 

6. 精神分析在文學、藝術與宗教的應用

 

佛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不僅僅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更是一種理解人類行為、文化與藝術的工具。他在書中討論了精神分析學如何應用於文學、藝術和宗教的解讀。透過分析作家、藝術家或宗教人物的作品和行為,精神分析學能揭示其中深層的心理動力與潛意識願望。例如,他透過分析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來闡述角色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

 

  1. 精神分析的挑戰與未來

 

佛洛伊德在自傳中坦言,精神分析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許多來自學術界和社會的挑戰與質疑,尤其是對性理論的批評。他強調,雖然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在當時並未被完全接受,但他相信這種基於科學與實證的心理學方法將為未來的心理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本書值得推薦的原因與臨床生活中的運用

 

  1. 從創始者角度深入了解精神分析學

 

本書由佛洛伊德親自撰寫,從其主觀角度完整呈現了精神分析學的發展歷程。這種第一手的回顧讓讀者能夠更深入理解精神分析學的理論基礎與發展脈絡,並了解佛洛伊德如何克服學術與社會阻力,奠定心理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對於心理學專業人士和學術研究者而言,這本書是研究精神分析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

 

  1. 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

 

本書中討論的自由聯想法、夢的解析、人格結構理論等,都在現代心理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例如,臨床治療師可以運用自由聯想法幫助患者探索其潛意識中的壓抑情感;夢的解析可以成為了解患者內心衝突和潛在願望的有效工具;而人格結構理論則有助於治療師在理解患者心理狀態時,考量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進而設計更為精準的治療方案。

 

3. 提供臨床案例與應用範例

佛洛伊德在書中引用了大量的臨床案例,幫助讀者理解理論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例如,他詳細討論了「安娜·O」案例,展示了壓抑記憶與情感表達對歇斯底里症狀的影響。這些案例不僅豐富了理論內容,也為讀者提供了臨床應用的具體範例。

 

4. 精神分析在藝術與文化中的延伸應用

 

佛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不僅適用於心理治療,也可以用來解析文學、藝術和宗教等文化現象。透過對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的潛意識分析,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或創作者的內心世界。這種跨領域的應用使得精神分析學成為了解人類心理與文化的重要工具。

 

5. 挑戰傳統觀念,擴展心理學研究視野

 

佛洛伊德的許多理論(如性學理論、夢的解析、潛意識理論)都挑戰了當時社會的傳統觀念。這本書不僅僅是佛洛伊德的自傳,它更是一種反思與挑戰傳統的思想實踐。它幫助讀者在現代心理學發展的脈絡中重新審視精神分析學的重要性與其對人類心理理解的深遠影響。

 

總結來說,《佛洛伊德自傳:學思生涯自述》這本書不僅是理解精神分析學的重要文獻,更是了解佛洛伊德本人如何克服重重挑戰,開創心理學新天地的珍貴記錄。它不僅具備理論價值,也在臨床實踐、文化研究與心理治療中擁有極高的實用性與參考價值。

 

 

Freud Book241006佛洛伊德自傳

An Autobiographical Study (Selbstdarstellung)

作者: 佛洛伊德 譯者: 李政賢 出版社:五南 

內容簡介

  佛洛伊德的〈學思生涯自述〉,寫於一九二五年,六十九歲,從創始者的主觀角度,回溯生平際遇與精神分析發展交織而成的自傳故事。採用歷史系統化的概述,提供精神分析之前時期和早期歷史的珍貴背景資訊,幫助讀者從個人生平脈絡,家庭、社會與時代環境,以及親友社群同志和敵對人士的關係脈絡,綜合理解佛洛伊德學說的起源、發展轉折,以及主要成果和外延應用。

 

  佛洛伊德的〈歌德故居講稿〉,闡明思想大師如何立足人間大地居所,貫通科學和藝術的兩個面向,而精神分析則有助於揭顯大師蘊釀、創作傑作的過程,洞燭箇中驅力機轉、天賦本能、經驗和作品之間的幽隱連結線索,幫助深入理解大師宏偉成就。

 

  湯瑪斯‧曼的〈佛洛伊德與未來〉,則是神來之筆,抬高到神格化的角度,洋洋灑灑闡述大師「活現神話」的典範,窮思苦索天地人神的幽冥之境,創化出致力探索潛意識的新科學,「從民俗傳說和神祕主義贏來的科學新疆域」,結合理論開路先鋒的拓荒、探險精神,以及醫師濟世救人精神。實現集體療癒力量,透過藝術科學創化,與潛意識建立修通關係,指引世人超克、化解人間龐大恐懼和仇恨,為人類贏來自立自由的未來文明,免於恐懼、仇恨的新民族,迎向世界和平。

 

  瓊斯的《佛洛伊德的生平與工作》,強化佛洛伊德的世俗生活面向,帶領讀者瀏覽大師發展歷程的人性情感生活長卷,清楚展現大師一生的學思創化起伏與生命故事之間的緊密聯繫。這樣的傳記不是落入凡間,把偉人從尊貴神壇地位拉下來,而是要拉進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博士,猶太裔神經病學家,「精神分析之父」,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和爭議的思想家。《時代雜誌》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影響人物「科學家與思想家」類別。著有《關於失語症理論》、《夢的解析》、《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超越快感原則》、《抑制、症狀和焦慮》、《精神分析新論》等,提出「自由聯想」、「嬰孩性慾」、「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利比多欲力」、「伊底帕斯情結」、「快感原則現實原則」、「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

 

目錄

第一部 佛洛伊德自傳:學思生涯心路歷程
佛洛伊德學思生涯自述六講與後記
第一講 精神分析之前的時期
第二講 與布勞耶共事時期
第三講 精神分析的基礎課題
第四講 精神分析的技術:自由聯想和夢的解析
第五講 精神分析發展的外部歷史
第六講 精神分析在文學、藝術、宗教心理學的應用
後記(一九三五年)

第二部 活的神話:佛洛伊德的科學藝術創化與神性、人性光影
歌德獎得獎致詞:歌德法蘭克福故居講稿
佛洛伊德的生平與工作
佛洛伊德八十歲壽宴主題演講:佛洛伊德與未來
作者年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