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mmunication Health 241006 Book 健康體系溝通理論與技巧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B 健康體系溝通理論與技巧作者: 台大醫學院 出版社:金名 

 

@評論

《健康體系溝通理論與技巧》書籍內容重點與理論論點解析

 

《健康體系溝通理論與技巧》由台大醫學院的多位教授和專家聯合撰寫,是一本專為醫療相關專業人員設計的書籍,旨在幫助他們提升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技巧,並在臨床工作中建立更佳的醫療人際關係。本書內容豐富,涵蓋了溝通的基本概念、實際應用方法和理論依據,同時也提供了案例討論及示範,幫助讀者從理論到實務中逐步理解和掌握溝通技巧。以下將從幾個重要章節與理論論點深入解析本書的內容重點。

 

  • 健康體系溝通技巧的基本概念

 

本書首先介紹了健康體系溝通的基本概念,強調溝通不僅是資訊的傳遞,更是一種心靈上的連結。在醫療場域中,溝通能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視,良好的溝通能增進醫病關係、減少醫療糾紛、提升病人的滿意度及依從性,進而促進醫療結果。

 

醫療溝通的主要理論包括「訊息-溝通模式」與「治療性溝通模式」兩大類型。訊息-溝通模式強調溝通過程中的編碼與解碼,醫療人員如何傳遞訊息並理解病人的回饋,這種模式常用於傳遞醫療資訊及健康教育中。而治療性溝通模式則著重於關懷、支持及同理心的展現,幫助病人處理心理壓力與情感困擾,更有效地促進身心康復。

 

  • 口語與非口語溝通技巧

 

本書詳細說明了口語與非口語溝通在臨床環境中的應用。口語溝通技巧包括如何使用清晰、簡單的語言傳達資訊,避免專業術語,並確保病人了解其病情及治療計畫。醫療人員應該具備「積極聆聽」的能力,並透過提問來確認病人的理解及回饋。

 

非口語溝通技巧則包含眼神接觸、表情、身體姿勢及空間距離的管理。書中指出,非口語溝通在醫病互動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醫療人員的一個眼神、一個微笑或是身體傾向病人的動作,都會影響病人的感受及信任程度。書中強調「一致性原則」,即口語與非口語溝通須相互一致,避免產生矛盾訊息,造成病人的困惑或不安。

 

  • 溝通能力的培養與自我評估

 

本書強調溝通能力是可以透過不斷練習與反思來提升的,特別是醫療專業人員在面對多變的臨床情境時,需要具備高度的靈活性及應對能力。書中提出了溝通能力的自我評估方法,包括錄影分析、角色扮演及團隊互評,這些方法可以幫助醫療人員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溝通風格、優勢與改進空間。

另外,書中也討論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認為醫療人員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及價值觀,才能更有效地管理情緒反應,並在溝通中表現出穩定及同理心。這種內在的穩定感有助於在醫療溝通中營造出安全及可靠的氛圍。

 

  • 醫療專業人員之角色功能與溝通關係型態

 

醫療專業人員在臨床場域中扮演多重角色,如醫師、護理師、社工、心理師等,各自角色的功能及溝通型態有所不同。本書針對每種角色的溝通方式進行了分析,指出在不同情境下,醫療專業人員如何有效地進行團隊合作及醫病溝通。例如,醫師在病情解釋中需要具備專業性和權威性,但同時也要保持親和力,以減少病人的壓力和恐懼。而護理師在日常護理中應強調關懷及支持的角色,與病人建立起信任感。

 

  • 醫療人員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

 

本書深入探討了醫療人員與病人及家屬之間的互動模式。書中指出,病人及家屬在面對疾病時常常會處於焦慮、無助的狀態,此時醫療人員的語言及非語言行為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有效的溝通不僅能提升病人對治療的配合度,還能減少家屬的不安感,促進病人的康復過程。

 

在面對病人及家屬的情緒反應時,醫療人員需要展現出高度的同理心與情感支持,書中列舉了幾個常見的醫病溝通情境,例如「告知病危」、「死亡宣告」及「病情惡化」等,並提供了具體的溝通策略。例如在告知病情惡化時,醫療人員應該選擇適當的時機與場所,避免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以患者及家屬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解釋,同時給予足夠的時間來回應及表達情緒。

 

  • 小團體之領導與溝通技巧

 

小團體溝通在醫療團隊及病房管理中非常重要,本書介紹了團體動力學與小團體領導的基本原則,幫助醫療專業人員了解如何領導小組討論及團隊合作。書中強調,小組領導者應該具備引導及激發團隊成員參與的能力,透過有效的提問及聆聽來促進團隊成員間的互動。

 

書中提到,在病房管理及醫療團隊會議中,團體溝通技巧能幫助成員有效地分享資訊、解決問題及做出決策,尤其在面對複雜的臨床問題時,跨科別的合作及溝通能提升醫療品質。領導者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了解團隊成員的情緒狀態及意見分歧,及時介入並引導團體朝向正向的方向發展。

 

  • 醫療專業人員間的溝通與衝突管理

 

本書指出,在臨床環境中,醫療專業人員之間的溝通常常涉及角色權力及專業分工的議題,這些因素可能會引發衝突。因此,醫療人員應該學習如何有效管理衝突,透過積極的溝通及協商來解決問題。書中提供了幾種衝突管理策略,如「雙贏策略」、「妥協策略」及「迴避策略」,並說明何時採用不同的策略能達到最佳效果。

 

書中強調,醫療團隊間的衝突若能妥善處理,反而能促進團隊成員間的理解及合作。例如在醫師與護理師間的權力衝突中,雙方若能坦誠溝通,互相理解彼此的專業責任及壓力,就能降低衝突的發生,進而提升工作效率及醫療服務品質。

 

  • 醫病溝通與醫療爭議的處理

 

醫病溝通中最具挑戰性的部分之一是如何處理醫療爭議及糾紛。書中強調,醫療爭議通常源自於溝通不良、病人對治療的期望與結果不符、或病人及家屬對醫療知識的認識不足。為了降低醫療爭議的發生,醫療人員應該在初期就進行充分的病情解釋及治療方案的說明,並確保病人及家屬的理解與同意。

書中提出了幾個化解醫療爭議的技巧,例如:在面對病人及家屬的抱怨時,醫療人員應該先聆聽並表示理解,然後再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同時,保持開放的態度,讓病人及家屬有表達不滿及建議的空間。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爭議升級,還能增強病人及家屬對醫療服務的信任。

 

  • 臨床生活中的應用與實用性

 

本書在臨床生活中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涵蓋了從醫病溝通、團隊合作、病情告知到醫療爭議處理等各個方面,提供了許多具體的案例及練習方法。例如,書中列舉了多個醫師與病人的對話範例,示範了如何在病人情緒激動時保持冷靜、展現同理心並進行有效的對話;同時,也介紹了如何在面對困難的病情告知情境下,運用適當的語言及態度,幫助病人及家屬了解病情及治療方案,降低其不安感。

 

在處理醫療爭議方面,書中提供的「共情技巧」和「重構觀點技巧」特別值得推薦,這些技巧幫助醫療人員在面對病人及家屬的不滿時,能先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問題,然後再提出建設性的建議,達到和解及解決的效果。

 

=結語

 

《健康體系溝通理論與技巧》不僅提供了理論基礎,更著重於臨床實務的應用,適合所有醫療專業人員、學生及相關研究者閱讀。透過本書的學習,讀者能提升在醫療場域中的溝通技巧,改善與病人、家屬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的互動關係,進而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的品質與效率。書中的理論與方法能幫助醫療人員在面對臨床挑戰時,能夠更加自信、專業地處理各種溝通問題,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必讀佳作。

 

內容簡介

  本書不僅止於介紹理論,同時提出具體方法,提供了相關文獻供讀者有關臨床及專業上的溝通基本概念及原則;個案示範提供了討論的基礎,台大醫院護理長協助學生小組討論及在病房見習,藉此幫忙學生了解及察知病人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的期望及需求。我們認為結合理論、技巧練習和能力的自我評估,能使讀者了解溝通理論的主要概念。

王明鉅、李宇宙、李明濱、呂碧鴻、陳杏佳、廖華芳、蕭淑貞、羅鈞令

=目錄

健康體系溝通技巧的基本概念

口語溝通

非口語溝通

溝通能力

專業人員之角色功能與溝通關係型態

醫療人員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醫療人員與病人家屬之間的關係

小團體之領導與溝通技巧

醫療專業人員間之溝通

衝突與合作

醫病溝通與醫療爭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楊聰財精神社會 的頭像
    楊聰財精神社會

    聰財 楊的部落格

    楊聰財精神社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