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Adler 241006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本部性騷擾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
-衛生福利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8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醫師及心理治療師,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學派的創始人。他的理論強調個體的社會性和整體性,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有顯著差異。在發展「個體心理學」的過程中,阿德勒從弗洛伊德的學派中脫離,提出了「自由精神分析」的概念,後來他放棄了這一稱謂,並拒絕接受「精神分析家」的標籤。他的方法強調對性格的整體理解,並在20世紀後期的心理諮商和精神醫學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阿德勒率先強調社會因素在個人調整過程中的重要性,並將精神醫學引入了社會相關領域。他的理論主要包含了社交興趣(Social Interest)、社群感受、整體論、虛構的終結論(Fictional Finalism)、目的論、補償、自卑與優越感等核心概念,對於人格發展、家庭教育、早期記憶和夢境解釋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與闡述。以下將對阿德勒學派的主要理論進行詳盡的說明。
- 阿德勒的基本信條
阿德勒提出的「個體心理學」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存在根本差異。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是整體的,而非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由本我、自我、超我等多個部分組成的衝突體系。阿德勒強調人類行為的目標性與創造性,每個個體都積極地朝向一個自我設定的生活目標前進。因此,他的個體心理學有著強烈的目的論色彩,認為每個人都具有朝向自我實現和個人成長的內在驅力。
阿德勒主張,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社會興趣」,即個人能夠在社會中感受到與他人的聯繫,並且願意為整個社會的福祉而努力。相對地,缺乏社會興趣的人容易陷入自我中心、孤立或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狀態,這會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因此,阿德勒認為治療的目標在於幫助個人提升社會興趣,達到與他人和諧相處的狀態。
- 移民及身後
阿德勒於1932年移民至美國,並繼續在精神醫學及心理學領域中活躍。他在1937年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進行講座期間,因心臟病猝逝。他的理論及思想對於後來的心理治療學派及實務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追隨者及學生繼續發展個體心理學,並將其理念引入教育、諮商、組織心理學等多個領域。
3. 整體論
阿德勒認為人類心理是整體的,不能將其分割成多個部分進行分析。他提出了「整體論」(Holism)的概念,主張每個人都應該被視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所有的心理活動、行為、情感及思想都是互相聯繫的。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阿德勒強調在分析個體心理時,應該考慮其整體情境,而非只局限於個別的行為或症狀。
整體論還體現在阿德勒對於身體和心理的統一性理解上。他認為身體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所有心理活動都會通過身體的反應來表現出來。因此,心理治療應該從整體出發,幫助個人理解自己的行為、情感與思想之間的關聯,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變。
- 對於早期記憶的強調
阿德勒特別強調早期記憶的重要性,認為早期的生活經歷會對個人的生活目標和人格形成產生深遠影響。他提出「早期記憶」是一種投射技法,可以反映個體對於生活的基本態度和模式。透過探討早期記憶,治療師可以幫助個體理解其行為模式的根源,並且透過重新詮釋這些記憶,幫助個體建立新的認知框架和行為模式。
5. 家長教育
阿德勒認為家庭教育在個體的成長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他提出,父母應該採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同時給予足夠的支持與引導。阿德勒強調,父母應該避免過度保護或專制,以免削弱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從而導致自卑感或優越感的產生。他還提出了「家庭系統排列」的概念,強調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產生深刻影響。
阿德勒提出的「家庭教育法」對現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他認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到的社會系統,父母的教養方式會深刻影響孩子對自我和他人的看法。因此,阿德勒鼓勵父母採取「鼓勵式教育」,即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同時,幫助他們學會與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
- 阿德勒對於人格的研究
阿德勒認為,人格是由個體對生活目標的選擇及其達成方式所構成。他主張,人格的發展取決於個體如何應對自卑感及尋求優越感。自卑感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源於個體在面對外界挑戰時感受到的不足感。阿德勒認為,適度的自卑感可以驅動個體積極成長與進步,但過度的自卑感則會導致個體陷入自我否定,甚至引發心理疾病。
為了克服自卑感,個體會尋求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並非指物質或地位上的超越,而是指個體在心理層面上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滿足。當個體在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中,能夠將其轉化為有益於社會的動力,便能達到心理健康的狀態。
7. 類型學
阿德勒根據個體在面對自卑感和優越感時的反應模式,將人格分為幾種類型:
A=統治型(Ruling Type):這類型的人格具有較強的控制欲,往往喜歡主導和支配他人,通過操控環境和人際關係來獲取優越感。
B=依賴型(Getting Type):依賴型人格通常較為被動,習慣依賴他人的幫助和支持,對於困難情境缺乏主動解決的能力。
C=迴避型(Avoiding Type):這類型的人格傾向於迴避困難和挑戰,逃避問題,以避免面對自卑感。
D=社會型(Socially Useful Type):這類型的人格具有較強的社會興趣,能夠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與他人合作,共同追求對社會有益的目標。
8. 出生順序的影響
阿德勒認為,家庭中的出生順序會對個體的人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他指出,長子、次子、幼子及獨生子女由於所處的家庭位置不同,會發展出不同的人格特質。
=長子:通常較為保守、有責任感,容易感受到壓力,因為他們往往被期待成為弟妹的榜樣。
=次子:由於不必承擔長子的責任,往往較為活潑,具有競爭性,容易在與兄長的比較中尋找自我定位。
=幼子:由於受到較多寵愛,通常較為依賴,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獨生子女:因為沒有手足競爭,獨生子女往往擁有較高的自信心,但同時可能在社交方面缺乏經驗。
9. 目的論
阿德勒的理論強調目的論,認為每個人都朝向自己設定的生活目標而行動。他認為,個體的行為並非由過去的經歷決定,而是由其對未來的期待和目標所驅動。阿德勒提出「虛構的終結論」,即個體在生活中所設定的目標往往並非基於現實,而是基於其主觀認知與願望。但這些目標即使是虛構的,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依然非常真實。
10. 阿德勒學派的應用與發展
阿德勒學派在臨床心理學、家庭治療、教育學及組織心理學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他強調透過增進個體的社會興趣,提升其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來達到心理健康的目標。在治療中,阿德勒學派採用「鼓勵」的方式,幫助個體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重新設定生活目標,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行為改變。
阿德勒的理論對後來的心理治療學派,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存在主義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均有深遠的影響。他的學說提倡一種以人為本、整體觀的治療理念,強調尊重個體的獨特性,並注重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阿德勒學派的理念在今日的教育、心理諮商及社會工作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於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但在後來皈依新教),是一位醫師及心理治療師,也是個體心理學(英語:Individual psychology)學派的創始人。[1] 在發展「個體心理學」的概念時,阿德勒脫離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2][3]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阿德勒確實曾一度稱他的工作為「自由精神分析」,但後來他拒絕了「精神分析家」的標籤。[4] 他的方法涉及性格研究的全貌觀方法[5],在20世紀後期的心理諮商和精神醫學策略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6][7][8] |
=基本信條 =移民及身後 =整體論 =對於早期記憶的強調 =家長教育 =學說 =貢獻與評價 |
=早年生活 =對於人格的研究 =類型學 =在出生順序方面 =關於人性的知識 =目的論 =阿德勒學派 |
基於阿德勒學派的學術、臨床和社會實踐側重於以下主題:[42] 社交興趣和社群感受 虛構的終結論(英語:finalism)、目的論和目標建構 心理和社會鼓勵 自卑、優越和補償 生活方式 早期回憶(一種投射技法) 家庭系統排列和出生順序 生活任務和社會嵌入 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生活)領域 屬於個人的邏輯和常識(部分基於康德提出有關「sensus communis」的討論) 症狀和精神官能症 保護行為(英語:Safeguarding behavior) 內疚和罪惡感 蘇格拉底式提問 夢境解釋 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 育兒和家庭的民主方法 阿德勒學派課堂管理方法 領導力與組織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