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222 Success Growth Book大器可以晚成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部公共衛生/精神醫學/心理健康/成癮障礙 專家顧問
-楊聰才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 院長
-專業社會心理學教授
-臨床教授
楊聰財精神科專科醫師履歷表小檔案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博士後研究進修
-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院
-敦安基金會執行長
http://www.yang1963.com.tw/ 【楊聰財醫生心理衛教中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panel.pixnet.cc/#/articles/list?per_page=40
https://www.tiktok.com/@yentai081263
https://www.tiktok.com/@yang1963tw
https://www.tiktok.com/search?q=%E6%A5%8A%E8%81%B0%E8%B2%A1%E9%86%AB%E5%AD%B8%E5%8D%9A%E5%A3%AB&t=170893457178
@標題=成功的多樣性:大器可以晚成與超速學習的平衡藝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標題=目錄
1. 大器可以晚成:耐心的價值
2. 超速學習:知識時代的關鍵技能
3. 成功的定義與多元路徑
4. 生理基礎:年齡與學習能力的演進
5. 心理特質:恆毅力與自我懷疑的優勢
6. 社會文化:成功模式的多樣性
7. 靈性層面:尋找生命的意義
8. 案例分析:從失敗到卓越的成長之旅
9. 結論:耐心與效率的和諧之道
10. 實踐指南:將理論轉化為行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大器可以晚成:耐心的價值
在當今的快節奏社會中,「英雄出少年」的故事往往被奉為成功的典範。然而,《大器可以晚成》一書挑戰了這一觀點,指出成功不必受限於年齡,而是更應強調個人步調和耐心的重要性。許多大器晚成者如J.K.羅琳和李安,都是透過時間的淬煉找到自己的舞台,成就了無法取代的經典作品。
=關鍵觀點:
1• 成功無需趁早,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軌跡。
2• 年齡帶來的經驗與智慧,往往能轉化為更深層次的創造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超速學習:知識時代的關鍵技能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超速學習》提供了一套系統化的學習策略,幫助讀者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新技能。從「後設學習」到「勇於實驗」,每個法則都旨在提升學習效率,打破傳統教育的限制。
=關鍵觀點:
1• 高效學習的本質在於掌握學習方法,而非簡化內容。
2• 透過短期高強度的挑戰,可以快速突破學習瓶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功的定義與多元路徑
成功的定義因人而異,對某些人來說,成功是早年創業致富;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晚年發揮潛力成為專家。《大器可以晚成》與《超速學習》提醒我們,沒有一種成功模式適合所有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路徑。
=關鍵觀點:
1• 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往往過於狹隘,應提倡多元價值觀。
2• 耐心與效率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生理基礎:年齡與學習能力的演進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認知能力隨年齡變化。例如,年輕時的學習速度快,而中年後的批判性思維更為突出。《大器可以晚成》強調,年齡帶來的改變不僅是挑戰,也可能成為優勢。
=關鍵觀點:
1• 隨年齡增長,大腦的恆毅力與情緒管理能力也會提升。
2• 理解自身生理特質,有助於選擇合適的學習與發展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心理特質:恆毅力與自我懷疑的優勢
心理學研究發現,恆毅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懷疑則能激發個體的反思與改進。《大器可以晚成》提醒我們,自我懷疑並非弱點,而是成長的驅動力。
=關鍵觀點:
1• 恆毅力可以隨時間培養,成為突破困難的利器。
2• 自我懷疑是促進學習與創新的關鍵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社會文化:成功模式的多樣性
社會文化對成功的期望往往影響個人的選擇。然而,真正的成功不應局限於社會標籤,而應基於個人價值與目標。
=關鍵觀點:
1• 社會應倡導包容多樣性的成功模式,減少不必要的比較與壓力。
2• 個人應學會平衡外界期待與內在需求,找到自己的節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靈性層面:尋找生命的意義
靈性層面強調,成功不僅是外在的成就,更是內在的滿足感與生命的意義感。耐心與專注能幫助個體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回內心的平靜。
=關鍵觀點:
1• 靈性成長能幫助個體在逆境中找到力量與方向。
2• 成功應包括內在的幸福感與價值實現,而非僅是外在的榮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案例分析:從失敗到卓越的成長之旅
=案例背景
1• 主角:林君偉,一名台灣35歲的軟體工程師。
2• 時間與地點:2015年至2023年,台北市與矽谷。
3• 事件起因:大學時期因數學基礎薄弱,無法考上研究所,導致職場起步緩慢。
=案例發展
君偉在職場中因缺乏核心技能多次碰壁,直至2018年他發現《超速學習》一書,決定用12個月的時間通過線上課程學習人工智慧技術。在學習過程中,他結合《大器可以晚成》的觀點,逐步接受自己的學習速度與風格,最終於2021年在矽谷找到理想的工作。
=案例啟示
1• 耐心與高效學習的結合能幫助個體突破困境。
2• 接受自己的特質,找到適合的環境,才能真正發揮潛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結論:耐心與效率的和諧之道
《大器可以晚成》與《超速學習》看似矛盾,實則互補。耐心能讓人更從容地接受挑戰,而高效學習則能縮短達成目標的時間。成功的關鍵在於找到兩者的平衡,並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實踐指南:將理論轉化為行動
1. 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結合長期耐心與短期高效。
2. 理解自己的學習風格:找出最適合的學習方法。
3. 善用自我懷疑:將其轉化為反思與改進的動力。
4. 打造支持性環境:選擇能促進成長的環境。
5. 平衡內外需求:尊重內心的聲音,同時適應外界的挑戰。
6. 練習後設學習:在學習之前先規劃,提升效率。
7. 擁抱多元成功模式:接受成功的多樣性,不急於比較。
8. 尋找內在意義:透過靈性成長找到生命的價值感。
9. 定期反思與調整:根據進展調整策略。
10. 堅持與行動:耐心與行動力是成功的雙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篇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理性與感性交織的全方位視角,幫助每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重要參考資料
=B=超速學習+大器可以晚成【雙書合購套組】
1=Ultralearning: Master Hard Skills, Outsmart the Competition, and Accelerate Your Career;
2=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 作史考特.楊, 里奇.卡爾加德 Scott H. Young, Rich Karlgaard譯林慈敏, 林力敏出方智 出版日期:2020/10/06
|
-b-《大器可以晚成》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我的讀後心得 當世界沉迷於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Waki 瓦基2021-05-09
https://readingoutpost.com/late-bloomers/
|
名人推薦:
許景泰、蔡依橙、謝文憲、艾爾文
《時間越用越有價值》MIT史隆管理學院羅伯‧博任
《大腦喜歡這樣學》芭芭拉‧歐克莉
《你可以不只是上班族》克里斯‧古利博
《想要什麼有什麼》德瑞克‧席佛斯
好評推薦
本書提到的「超速學習」觀念,是個少有人知、違反人性的觀念,卻是現代人越來越需要的技能。在這個知識越來越多樣化的時代,提升學習的速度跟效率,將是工作上勝出的關鍵。
舉個例子:二加二加二等於六,但更快的方法是計算二乘三等於六。運用「加法」就是正常情況下的學習,學習效果也不差,但超速學習者則會從中找看看有沒有「乘法」來運用,直接往上跳一層,學習更高階技巧……超速學習的乘法思維,就是透過新的學習方法,獲取新的理解能力,是「學習如何學習」的技巧。別小看這種從加法跳到乘法的思維,加一百次跟直接乘上一百,兩者相較之下,學習速度的差距就很可觀。嚴格來說,學習上的捷徑並不是簡化學習的內容來超速,而是從學習的方法上超速,同時維持住學習的品質。──艾爾文,勵志作家
你想讓自己的專業生涯更上層樓嗎?你想補足重要的能力拼圖嗎?你想協助自己的孩子,更有效地學習嗎?誠摯地建議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學習指引,在安排自己的學習計畫,或幫孩子檢視學習弱點時,將每一個章節當成確認清單,一一思考。看標題就懂作者在說什麼的,就直接去實踐;不太確定或略有疑惑的,就細讀內文,讓作者用他的敘述與學習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來說服你。
祝各位都能打通「動機—學習—應用」的任督二脈,並讓自己(或孩子)的生涯,更上層樓!──蔡依橙,「蔡依橙的閱讀筆記」板主、「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在我學習的歷程中,我發現掌握「聰明學習」的途徑,將會使你學會一項新技能、閱讀大量書籍、活學活用一門知識,創造十倍速的效率,高效產出非凡的成果!這也跟「超速學習」所提的方法不謀而合。
這本書將明白告訴你,只要你願意,哪怕你再忙,也能高速學習;只要你懂得在一段時間內,設下高強度的學習挑戰計畫,你將會在短時間裡習得一項高價值的技能。──許景泰,SmartM 大大學院創辦人
2.《大器可以晚成》
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引領話題的必讀之作
成功不在乎年齡,本書帶你活出自己真正的價值!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郵報》《環球郵報》《哈佛商業評論》《富比士》等財經刊物強力推薦
★華頓商學院網路週刊Knowledge@Wharton、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官網、學習網站Big Think等網路媒體專題報導
★TED演講激勵無數讀者,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紐約公共電台、芝加哥全美有線頻道等視聽媒體競相採訪
★權威商業書評網800-CEO-READ編輯選書
當孩子在起跑點就落居人後,身為家長的你,是追加更多重擔,或允許其放慢腳步?
當他人平步青雲、年輕有為,原地踏步的你,是真的技不如人,或只是大器晚成?
放眼望去,社會上的名人多半年紀輕輕即功成名就,於是家長費盡心思要讓孩子「踏出成功的第一步」,職場也充滿拚死競爭──成功還不夠,還要比誰更早、更快!
然而,研究與事實證明,大部分人都需要更多時間探索人生和興趣,永無止境地學習和競爭,反而揠苗助長,欲速而不達。儘管祖克柏、比爾.蓋茲、賈伯斯不到21歲就創業有成,但若沒有經過挫折和時間的淬鍊,J. K. 羅琳和李安也不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動人的故事與想像。
本書作者里奇.卡爾加德,自小就無法寫出通順的文章,學生時期是個不學無術的魯蛇,僥倖取得史丹佛學位後便直墜人生的谷底,如今他卻成為《富比士》雜誌的發行人,儼然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是什麼樣的關鍵轉折,徹底激發了他的潛能?其中隱藏了哪些值得我們借鏡的思維?
從自己不堪回首的經歷出發,卡爾加德帶讀者展開一場精采的探索旅程。書中除了剖析過度重視各種考試所付出的代價,還揭露了各界大器晚成者獨特的生命軌跡,並援引科學研究,配合不同年齡的認知發展與心理特質,為讀者提供實用的指引:
◎善用「放棄」的力量,重新釋放寶貴的意志力與決心
◎苦練不如耐心等待,「恆毅力」將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
◎練習「自言自語」和「自我質疑」,提升成長效能
◎大膽決定「轉換環境」,開創發光發熱的契機
◎讓「年齡」成為優勢,時間將讓你更聰明、更有創意
其實,大器不僅可以晚成,只要找到自己的步調,在任何人生階段都能有不同的發揮,獲得各式各樣的成就。誰說成功要趁早,又只能有一次?
|
作者簡介
史考特‧楊(Scott H. Young)
今年31歲,28歲之前就因為完成幾項有趣的自學計畫,而聲名大噪,被網友譽為「學神」,包括:用超速學習法一年內學完MIT資訊科學四年課程、一年內學會使用西、葡、中、韓四種語言,一個月學會專業素描肖像畫技巧。目前,這個學習清單仍在不斷追加中。
除了寫作之外,他也是多個線上學習課程教師。
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
暢銷作家、演講家,曾獲1997年度安永企業家獎。
卡爾加德從小就無法寫出通順文章,只有體育成績突出。意外錄取史丹佛大學後,盡量選擇營養學分、修最容易過關的課。僥倖畢業後,依然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只好當洗碗工、夜間警衛、臨時打字員等,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他會在工作時恍神、偷懶,跟同事起莫名的爭執,還會趁在酒鋪值夜班時偷酒喝。
26歲時腦袋終於「開機」,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29歲創立矽谷頂尖的公關公司;34歲創辦矽谷第一份商業雜誌;44歲打破當時論資排輩的傳統媒體文化,成為《富比士》雜誌的發行人;46歲學會開飛機,3年後甚至以自己的飛行探險為題,寫出暢銷著作。卡爾加德在世界各地一年演講超過50場,還在各大財經節目擔任評論員,以幽默睿智的風格聞名。
著有《人生2.0》《軟優勢:卓越企業的永續之道》,並合著有《團隊天才》。
|
譯者簡介
林慈敏
文化大學新聞系畢。出版編輯資歷近二十年,現為自由譯者與文字工作者。喜愛探索身心靈的奧祕,也喜歡接觸關於大自然、旅行、文學、人文關懷的事物。譯有《醫療靈媒》《往前走的力量》《大商人的祕密》《祖先療癒》等書。
林力敏
專職譯者,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
譯有《原力思辨》《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房間裡最有智慧的人》《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真確》《黑馬思維》等(皆為先覺出版)。
|
目錄
1.《超速學習》
專文導讀 真希望我能早一點擁有這本書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作者)
推薦序 從加法進階到超速學習的乘法思維 艾爾文
推薦序 超速學習的祕密是什麼? 蔡依橙
推薦序 超速學習,你彎道超車最好的學習策略! 許景泰
第一章
你能在不上MIT的情況下,學會MIT的某套課程嗎?
第二章
何謂「超速學習」?為何如此重要?
第三章
如何成為一名超速學習者
第四章
法則1:後設學習——先畫一張學習地圖
第五章
法則2:專心致志——把刀磨利
第六章
法則3:直截了當——走最短的路
第七章
法則4:反覆操練──直擊你最大的弱點
第八章
法則5:提取記憶──用測驗來學習
第九章
法則6:意見回饋──別躲開拳頭
第十章
法則7:保留記憶──別往有漏洞的桶子倒水
第十一章
法則8:培養直覺──先深掘,再累積
第十二章
法則9:勇於實驗──往舒適圈外探索
第十三章
你的第一個超速學習計畫
第十四章
一種非傳統的教育
附錄 我的超速學習計畫補充說明
2.《大器可以晚成》
前 言 這不是我們的錯
第一章 我們對英雄出少年的執迷
第二章 以能力為衡量標準的殘酷謬誤
第三章 個人發展的多元步調
第四章 等待是值得的:大器晚成者的六大優勢
第五章 創造你自己的健康文化
第六章 放棄!給大器晚成者的顛覆建議
第七章 自我懷疑是你的超能力
第八章 成長緩慢?讓自己轉換到更好的環境吧!
第九章 大器晚成者:成功沒有期限
結 語 說出你自己的故事
致 謝
|
內容連載
1.《超速學習》
第一章 你能在不上MIT的情況下,學會MIT的某套課程嗎?
這門課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下簡稱MIT)的多變量微積分。
期末考就快開始,時間不多了,每一秒的準備都很重要,我得在時間到之前盡可能詳細演練最多問題。
這對MIT學生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複雜的方程式、抽象的概念、困難的證明,都是全球最負盛名的數理科學教育中再尋常不過的一部分。只是我並非MIT的學生。事實上,我連麻州都沒去過。
這一切都發生在我加拿大溫哥華的臥房裡,距離麻州四千公里之遙。而雖然MIT學生一般會用整整一學期來修習完整的微積分課程,但我是在五天前才開始的。
我的MIT挑戰
我從未上過MIT。我是在加拿大的曼尼托巴大學念商學系,那是一所排名中等且我負擔得起的大學。
從商學系畢業後,我覺得自己好像選錯主修了。我學商是為了成為企業家,以為那是自己當老闆的最佳途徑;四年後,我發現商學院主要是為了想進入大企業、灰西裝與標準作業流程世界的人所設的先修學校。相較之下,資訊科技卻是真正能讓你學會製造東西的科系。程式、網站、演算法與人工智慧,是我剛開始創業時最感興趣的事,而我也正在苦惱該怎麼辦才好。
我想,我可以回學校,重新申請入學,再花四年努力拿到第二個學位。但申請學生貸款、浪費五年生命,再經歷一次大學官僚制度與規則,似乎不是很吸引我。我想,一定有更好的方式能讓我學到想學的東西。
大約就在那時,我偶然發現網路上有一門MIT課程。那門課有完整的上課錄音、作業與問答,甚至還提供真實課程中使用的考題與解答。我決定試著上課。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那門課比我在大學裡花數千美元上的大多數課程,都要有趣得多。上課內容不但精練,教授很投入,教材也很吸引人。
進一步探究之下,我發現這不是MIT提供的唯一免費課程。MIT上傳過取自數百堂不同課程的教材。我心想,這會不會是我問題的解方?如果任何人都能免費學習某一門MIT課程內容,是否也有可能學到整個學位的內容?
|
於是我開始一項為期將近六個月、稱之為「MIT挑戰」的密集研究計畫。我查詢MIT資訊科學系的實際課程,也把MIT在網路上提供的資源與那份課程表做了比對與比較。可惜的是,說的比做的容易多了。原意是用來上傳課程教材的「MIT開放式課程」平台,從未打算成為上大學的替代品。有些課程就是不會提供也不須開放替代課程,有些課程的教材則缺乏到令我懷疑是否可能把課上完,像是教導如何用電路與電晶體,從草圖開始打造一部電腦的必修課程之一「電子運算結構」,就沒有上課錄音或指定教科書。
要學習課程內容,我就得破解一張幻燈片上寫的抽象符號,而那張幻燈片原本是搭配上課內容用的。遺漏的教材與模稜兩可的評估準則,代表跟一名MIT學生上一模一樣的課是不可能的。然而,或許有個較簡單的可行方法:只設法通過期末考。
這個聚焦於期末考的方法,後來擴展成包含學習有期末考的程式設計課程,也就構成了一個MIT學位的骨幹,能涵蓋大多數我想學習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沒有任何不必要的東西:沒有強制出席規定,沒有作業繳交期限。只要我做好準備,隨時都可以參加期末考;若我碰巧有一科不及格,也可以重考另一科。突然間,原本看似的缺點──沒有實際進入MIT的管道—卻成了一大優勢。我只須用一點點的費用、時間與限制,就能學到近似一名MIT學生所受的教育。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種可能性,我用這套新方法去測試一門課。我沒有出門進教室裡上排定的課,而是以兩倍速觀看下載的上課影片。與其嚴謹地做完每項作業,然後等待幾星期才知道我的成績,我可以一次解一道題目,來測試自己對教材的了解程度,從錯誤中快速學習。運用這些與其他方法,我發現自己能在短短一週內勉強上完一門課。
快速計算一下,加上一些誤差空間,我認定應該有可能在一年內完成剩下的三十二門課。
雖然此事始於一項個人的追求,但我也開始看出在小小計畫之外,還存在更大的意義。科技已經讓學習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然而學費卻不斷暴漲。四年制的大學學位,曾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保證,如今卻連敲門磚都談不上。你不太可能偶然學到熱門職業所需的複雜技能,不只是程式設計師,還包括經理人、創業者、設計師、醫師,以及幾乎所有其他行業,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都在快速增加中,許多人都在奮力跟上腳步。
|
在我心中,我感興趣的不只是資訊科學,也想知道這世上是否可能存在一種方法,可以精通工作與生活中需要的技能。
學會任何想學習的事
場景拉到我狹小的公寓,我正在計算MIT麻省理工學院線上課程數學考試成績。考試很難,但看來我似乎是通過了。
我鬆了口氣,但還不能鬆懈。下週一,隨著一門新課程的開始,一切又會重新來過,而我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要熬。
隨著時序轉變,我的策略也跟著改變。
我從試著在幾天內上完一門課,改成花一個月的時間同時上完三到四門課。我希望那可以讓學習延伸至一段較長的時間,並減少一些死背硬記的負面效應。進展較快時,我也會放慢速度。剛開始的幾堂課,我很積極匆促地上完,如此才能按進度跟上我自己設定的截止期限。等到看來我可能完成得了,我就能從一週念書六十個小時,改成只念三十五到四十個小時。
終於,我在二○一二年的九月,「MIT挑戰」開始之後不到一年,上完了最後一堂課。
完成這項計畫令我眼界為之大開。多年來,我一直認為深度學習的唯一方法,就是完成學業。完成這個計畫則教導我,不只這個假設是錯的,而且此一另類途徑可能更好玩、更讓人興奮。
在大學裡,我經常感到窒息,努力在無聊的課堂上保持清醒,撐著做完用來打發時間的作業,強迫自己學習沒興趣的事,只為了得到成績。因為這項計畫是我自己的願景與設計,因此我很少感到痛苦,即使經常充滿挑戰。那些科目變得鮮活且振奮人心,而非了無新意、必須完成的苦差事。
我生平第一次感覺到,在正確的計畫與努力之下,我可以學會任何我想學習的事。可能性是無窮的,而我的腦子已開始想去學些新事物了。
之後我收到一個朋友的訊息:「你知道你上了Reddit的頭版嗎?」這個美國極受歡迎的電子布告欄式社群網站發現了我的學習計畫,也引發許多討論。
有些人喜歡我的做法,但懷疑實用性:「可惜老闆們不會把這件事跟一個學位一視同仁,即使他擁有的知識跟正統教育的大學畢業生一樣多(或甚至更多)。」
一名聲稱是家軟體公司研發部門主管的網友,則不同意上述說法:「我才不在乎什麼學位,這正是我想要的人才。」
爭論激烈地進行著:我是否真的完成這些課程?之後我能得到一份程式設計師的工作嗎?為何要嘗試在一年內做到這件事?我是瘋了嗎?
|
那些最初蜂湧而至的關注,也帶來了機會:一名微軟的員工想幫我安排一次工作面試;一家新創公司邀請我加入他們的團隊;一家中國出版社給了我一份新書合約,要我跟困擾不已的中國學生分享念書訣竅。
然而,這都不是我進行MIT挑戰的理由。我原本就樂於當網路作家,這份工作在我挑戰的過程中,給予我經濟上的支柱,之後我也會繼續寫作。我挑戰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是想看見更多可能性。完成第一個大型挑戰後的短短幾個月,就有好多新想法在我腦中冒出來。
我想到多國語言神人路易斯,在這特異獨行的高強度自學世界中,他是我的第一位榜樣。遵循他的建議,我的法語最後到達中上程度。那段過程相當辛苦,我也很驕傲自己能克服最初被一群說英語的人圍繞的困難,學會了足以應付考試的法語。
然而,完成MIT挑戰實驗後,內心湧起一股我在法國時不曾有過的自信心。要是我沒有犯上次的錯,情況會如何?要是我沒有先交了一群說英語的朋友,等法語夠好才奮力跳出那個圈圈,而是效法路易斯,從第一天就直接沉浸在法語環境中,又會怎樣?如果我像在MIT挑戰中一樣,全力以赴,盡可能積極有效地把學習一種新語言的一切都做到最好,我的法語可能會比現在好多少?
幸運的是,大約就在那時,我室友打算在回去念研究所之前,先休個假去旅行。我們倆一直都有存錢,如果把兩人的錢湊在一起,並用節省一點的方式規劃旅程,我想應該可以一起去做點刺激的事。
我告訴他我在法國的經驗,原本想學法語,同時也暗自相信會有更多可能性,但我抵達法國後,身邊的朋友圈都是不說法語的人,以及後來要離開舒適圈有多困難。
要是我不只是期待會有足夠的練習,而是完全不給自己留後路呢?要是你下定決心,從下飛機的那一刻開始,就只說你想學的語言呢?我朋友對此抱持懷疑態度。雖然他從我們公寓對面,親眼見證過我花一年時間念完MIT課程,我的頭腦清不清楚還有待商榷,但其實是他對自己的能力不是那麼有信心。他不確定自己能做到,雖然他願意試試,只要我完全不期待他會成功。
那項我朋友與我取名為「不說英語的一年」計畫十分簡單:我們會去四個國家,每個國家待三個月。在各國的學習計畫也很明確:從第一天開始,就不說英語,無論是對彼此或對任何我們遇見的人。之後看看我們在旅遊簽證到期、必須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之前,可以學到多少。
|
我們的第一站是西班牙瓦倫西亞。但剛降落在機場就遇到第一個障礙:有兩位迷人的英國女孩過來跟我們問路。我們彼此互看一眼,笨拙地吐出我們僅知的幾句西班牙語,假裝不會說英語。她們聽不懂,又用一種誇張的語調問了我們一次。我們結結巴巴地再回了幾句西班牙語,她們認定我們不會說英語,便沮喪地離開。看來,不說英語已經帶來了意外的後果。
儘管有個不祥的開端,我們的西班牙語能力提昇得比我預期得要快很多。在西班牙待了兩個月之後,我們用西語與人互動的能力,就超越我在法國用半沉浸方式學習一整年達到的水準。
我們會在上午去上家教課、在家念點書,剩下來的時間就跟朋友出去玩、在餐廳裡聊天,並享受西班牙的陽光。儘管先前有所懷疑,我朋友也信服了這套學習事物的新方法。雖然他不像我那麼積極學習文法與單字,但到我們要離開時,他也能無縫融入西班牙的生活。這方法比我們原本期待的有效太多,如今我們都成了信徒。
我們繼續旅程,到巴西學葡萄牙語,到中國學中文,到南韓學韓語。在亞洲的任務確實比在西班牙或巴西困難很多。在我們的準備中,是假設那些語言只會比歐洲語言要難一點點,雖然實際上是難上許多。於是,我們開始打破「不說英語」規則,儘管我們還是盡可能實行。即使在短暫的停留後,我們的中文與韓語能力並未達到同樣的水準,但仍足以讓我們交朋友、旅行,以及與人進行各種話題的交談。
這一年結束時,我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我能說四種新語言了。
看到同樣的方法,對學院裡的資訊科學與語言學習探險都有效之後,我漸漸越來越相信,這可以套用在更多地方。我小時候很喜歡畫畫,但就像大多數人曾嘗試過的,我畫的任何一張臉看起來都很奇怪而虛假。我總是很佩服能快速畫出一張人像素描的人,無論是路邊的漫畫家,還是專業的人像畫家。我心想,學習MIT課程與語言的相同方法,是否也適用在藝術上?
我決定花一個月時間來提昇畫臉能力。我發現,我的主要難題是把臉部器官畫在正確的位置上。例如,我畫臉時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眼睛畫得太高。大多數人以為眼睛是位於頭部上面三分之二的地方,但事實上,是位在頭頂與下巴之間一半的位置。
|
為了克服偏誤,我根據照片來畫出一張素描。然後用手機把那張素描拍下來,再把原始照片覆蓋在我的素描照上面。我把照片弄成半透明,能讓我立刻看見頭部是否畫得太窄或太寬、嘴唇畫得太低或太高,或我是否把眼睛畫在正確的位置上。我這樣做了數百次,並採取在上MIT課程時對我很有效的同一個快速回饋與其他策略,在很短的時間內,我畫人像的功力就變得好多了(見內文圖)。
|
留言列表